墨子吧 关注:6,871贴子:60,579

【历史智慧谋略库】长期更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孟尝君被齐驱逐,后来返回齐国。
谭拾子在国境迎接他,问孟尝君:你还恨当初离弃你在你落难时袖手旁观的齐国大臣们吗?
孟尝君说:恨。
又问:你想杀了他们吗?
孟尝君说是的。
谭拾子说: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一定有必然,世间的事务也都有他发生的规律,您知道吗?
孟尝君说不知道。
谭拾子说: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终结是他的必然,富贵的人多宾客,贫穷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如此。
您难道没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向市集里拥挤,侧着肩膀争夺入口;日落之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从前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如今您返回,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
孟尝君回来后就取出写着五百个怨恨的齐国大臣的名单,全都销毁掉,不再提这件事。
更多历史智慧故事请关注微信:历史智慧谋略库(微信号:moulueku)


IP属地:广东1楼2015-09-04 00:13回复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微信号:moulueku)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然而现实中往往我们只信服力挽狂澜而忽略防患的重要性。


    IP属地:广东2楼2015-09-04 00:13
    收起回复
      这个帖子不错,希望能持续更新,已收藏


      4楼2015-09-04 09:15
      回复
        【施救时机】
        魏国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
        成侯邹忌建议:“不如不救。”
        田忌不同意,说:“我们坐视不管,韩国就会灭亡,被魏国吞并。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
        孙膑却说:“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士气正盛,我们就去救援,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这次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向东再来恳求齐国,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乘魏国军队的疲弊,正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
        齐威王说:“对。”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
        韩国以为有齐国的支持,便奋力抵抗,但经过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东方齐国身上。
        更多历史智慧故事请关注微信:历史智慧谋略库(微信号:moulueku)


        IP属地:广东6楼2015-09-05 10:35
        回复
          【得师者为王】诸侯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
          魏武侯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
          魏武侯退朝后面带喜色,吴起上前对他说:“请问有人和大王您讲过楚庄王的故事吗?”
          魏武侯问:“楚庄王是怎么说的?”
          吴起回答说:“楚庄王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退朝后他面带忧色。申公巫臣上前询问其原因,楚庄王说:‘我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我,我深感忧虑。我听人说,一个诸侯的大臣如果能做他的老师,那么这个诸侯足以称王;大臣如果能做诸侯的朋友,那么这个诸侯足以称霸;而如果大臣的才能不如诸侯的话,那这个国家就要灭亡了。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同一件事,楚庄王担忧,而您却高兴,这是为什么?”
          魏武侯后退了几步,拱手向吴起拜了两次说:“是上天派先生来挽救我的过错啊。
          更多历史智慧故事请关注微信:历史智慧谋略库(微信号:moulueku)


          IP属地:广东17楼2015-09-13 12:39
          回复
            很好,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9-15 10:04
            回复
              【伺机而言】
              江乙劝导安陵君,说:“您对楚国没有丝毫的功劳,也没有骨肉之亲可以依靠,却身居高位,享受厚禄,人民见到您,没有不整饰衣服,理好帽子,毕恭毕敬向您行礼的,这是为什么呢?”
              安陵君回答说:“这不过是因为楚王错误地提拔我罢了;不然,我不可能得到这种地位。”
              江乙说:“用金钱与别人结交,当金钱用完了,交情也就断绝了;用美色与别人交往,当美色衰退了,爱情也就改变了。所以,爱妾床上的席子还没有睡破,就被遗弃了;宠臣的马车还没有用坏,就被罢黜了;您现在独揽楚国的权势,可自己并没有能与楚王结成深交的东西,我为您非常担忧。”
              安陵君说:“那可怎么办呢?”
              江乙说:“希望您一定向楚王请求随他而死,亲自为他殉葬,这样,您在楚国必能长期受到尊重。”
              安陵君说:“敬遵您的教导。”
              3年以后,安陵君仍然没有说什么。江乙又拜见,说:“我给您说的,到现在您也没有实行,您既然不采纳我的意见,我要求从此不再会见您了。”
              安陵君说:“我实在不敢忘记先生给我的教导,只因没有遇到好机会啊!”
              在这时,楚王要到云、楚地区去游猎,车马成群结队,络绎不绝,五色旌旗遮蔽天日,野火烧起来,好像彩虹,老虎咆哮之声,好像雷霆。
              忽然一头犀牛像发了狂似的朝车轮横冲直撞过来,楚王拉弓搭箭,一箭便射死了犀牛。
              楚王随手拔起一根旗杆,接住犀牛的头,仰天大笑,说:“今天的游览,实在太高兴了!我要是百年之后,又和谁能一道享受这种快乐呢?”
              安陵君泪流满面,上前对楚王说:“我在宫内和大王挨席而坐,出外和大王同车而乘,大王百年之后,我愿随从而死,在黄泉之下也做大王的席垫,以免蝼蚁来侵扰您,又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
              楚王听了大为高兴,就正式封他为安陵君。
              君子听到了,就说:“江乙真算是善于出谋划策,安陵君真算是善于利用时机啊。”
              【评析】
              江乙的善谋,关键在于他对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有着清醒的洞察和把握,一个人得势时,千万不能冲昏头脑,一定要为自己未来的危机和后事筹划着想,得势之时要想失势之时。
              江乙又为安陵君献上一计,此计由于可以取得国君的绝对信任,也可使民众信服,所以是应对未来危机的完全之策。
              安陵君其实也是一个很有城府的睿智之人,他知道语言的效用取决于它所运用的语言环境,环境不一样,效用自然也就不一样。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选择有利的最佳时机,让人看不出任何做作、谋划的痕迹,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才算将话说到点子上。
              值得钦佩的是安陵君能够为寻找时机而等待了足足三年,等待需要勇气、需要毅力,时机找不到,他就不出手,这种严格把握、选择说话时机的方法值得我们钦佩万分和仿效学习。


              IP属地:广东21楼2015-09-15 19:19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5-09-16 16:39
                回复
                  【倒言反事】
                  “倒言反事”语出《韩非》。韩非把它列为君王的七套权术之一。即施谋者故意讲一些不对的话,做一些不对的动作,以此来观察属下的动态,辨别忠佞或认清属下对自己的态度。
                  西汉初年,匈奴头曼单于的太子冒顿企图杀父自立,他常常和自己的部下一起练习骑射,并立了一条军令:“凡是我射的目标,你们一定要跟着我射。不从命者斩首。”接着,冒顿先后以射自己喜爱的战马和爱妻来测试他的部下是否服从他的号令。最后,他把自己的部下训练得唯己命是从。终于在一次打猎时,他向自己的父王头曼射了一箭,他的部下随之万箭齐发。冒顿就此杀死了头曼,自己当上了匈奴王。
                  更多历史智慧故事请关注微信:历史智慧谋略库(微信号:moulueku)
                  武则天用过此谋。一年秋天,武则天拿出一枝梨花给宰相们看。按常理秋天是不该开梨花的。但绝大多数宰相都说这是上天为武后治国清明而降下的祥瑞,只有一个叫杜景俭的宰相说:“这花开得不是时候,是我们做臣子的有过错所致,不是什么好兆头。”武则天夸奖他说“你才是真正的宰相啊!”
                  不少大野心家运用此谋为自己的阴谋服务。著名的“指鹿为马”是其典型。赵高要杀秦二世胡亥,为了测试大臣们是否听命于己,他弄来一头鹿当群臣早朝进献给二世,说是一匹好马。
                  二世见了笑着说:“丞相弄错了,这是一头鹿,怎么说是马?”并问朝臣自己说得对不对,大臣有的装聋作哑,有的说是马,以讨好赵高,只有少数大臣说是鹿。事后,赵高找借口将说是鹿的大臣一一处置,剩下的大臣都不敢和他作对了,不久,赵高就下手杀了秦二世。
                  这种奸诈诈性的行为,较为正直的帝王一般不肯为用。其危害性——真真假假会弄得属下人人自危,有时反倒使施谋者不好办事。
                  更多历史智慧故事请关注微信:历史智慧谋略库(微信号:moulueku)
                  唐太宗李世民对此谋的态度,较为正确。一次,他担心手下官吏受贿枉法,就秘密派自己的左右心腹去贿赂官员,如果有哪个收下了,就处罚他。打算以此来肃清吏治。民部尚书裴矩反对这种作法,说:“做官的受贿枉法,当然有罪,但陛下派人去故意赂贿官员,这是陷人于法,恐非导人为善之法。”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取消了这个念头。裴矩还因此得到了唐太宗的嘉奖。
                  因此,后来又有人叫他在和大臣们议政时伪装发脾,以测臣之忠佞时,唐太宗拒绝说:“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流之志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IP属地:广东23楼2015-09-20 19:45
                  回复
                    故事不错,顶下,楼主继续


                    来自手机贴吧24楼2015-09-20 19:46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5-09-25 07:41
                      回复
                        中秋快乐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5-09-28 18:38
                        回复
                          【智者所图者远】
                            李牧奉命守卫雁门关,防备匈奴的进犯。
                            他不请示朝廷,自行设置当地官吏,把所收的租税都交给幕府,作为边防部队的军费。他善待士兵,每天都要杀牛犒赏士兵。
                            他要士兵每天训练,骑马射箭,还严令他们,匈奴如果来抢财物,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
                            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时间久了,匈奴都以为李牧害怕他们, 守边的士兵们也觉得李将军过于软弱。
                            赵王知道了,就责备李牧,要他好自为之。但李牧仍旧我行我素,惹得赵王大怒,就把他召回,换了另一位将军去接替他。
                            那位将军倒是敢打敢拼。匈奴每次来抢财物,他都出战,但屡战屡败,伤亡惨重,弄得边境一带再也无法种地放牧了。
                            赵王叹口气,只好请李牧重新出任。李牧却推说有病,坚决不肯就任。
                            赵王说:“我知道你是有心病。过去的事情就过 去了,不要再提。边关的事情还得靠你。”
                            李牧说:“如果一定要命我做边将,我还是照以前的老办法干。大王要是同意,我才能奉命。”
                            赵王只好说:“一切都由将军自行决定吧。”
                            李牧回到边关,一切恢复了老样子。匈奴一年到头也没有抢到什么,却仍然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将士们也因为每天得到犒赏而不打仗,感到过意不去,就纷纷请战。
                            李牧见时机成熟,就准备了一千三百辆战车,十几万士兵,练习打仗,大搞畜牧。边境一时富足,就连匈奴的百姓也前来投靠。
                            单于听说,就率大军来攻。在与匈奴的交战中,李牧佯败,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单于踌躇满志,率大军深入赵地,李牧则出奇兵,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接着又乘胜灭檐槛,破东胡,降林胡,吓得单于远远逃走。
                            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再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邑。
                          ——选自《后汉书·李牧戌边》
                          【评析】
                            大智者,图谋深且远。而李牧的做法一般人不能看出,匈奴蔑视他,朝廷责怪他,甚至连手下的士兵也认为他怯懦。
                            李牧在每次匈奴来袭时都退入营垒固守,避免伤亡与守住财物,私下却不断训练士兵。休养生息多年后百姓富足,兵强马壮了,再加上长期以来的不抵抗引起匈奴的轻敌,在时机成熟时用妙计给予匈奴致命一击。
                            李牧镇守边关,不求一时之功,求的是长治久安。不动则已,一动就得把敌人打狠打怕,用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成就。一时之功易得,长治久安却难。李牧能隐忍,能造势,能图谋,因此能取得别人无法企及的功绩。
                          (更多历史智慧故事请关注微信:历史智慧谋略库(微信号:moulueku)


                          IP属地:广东32楼2015-09-30 21:04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5-10-03 00:51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5-10-12 22: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