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吧 关注:14,361贴子:74,014

【历史智慧谋略库】长期更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孟尝君被齐驱逐,后来返回齐国。
谭拾子在国境迎接他,问孟尝君:你还恨当初离弃你在你落难时袖手旁观的齐国大臣们吗?
孟尝君说:恨。
又问:你想杀了他们吗?
孟尝君说是的。
谭拾子说: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一定有必然,世间的事务也都有他发生的规律,您知道吗?
孟尝君说不知道。
谭拾子说: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终结是他的必然,富贵的人多宾客,贫穷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如此。
您难道没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向市集里拥挤,侧着肩膀争夺入口;日落之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从前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如今您返回,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
孟尝君回来后就取出写着五百个怨恨的齐国大臣的名单,全都销毁掉,不再提这件事。
更多历史智慧故事请关注微信:历史智慧谋略库(微信号:moulueku)


IP属地:广东1楼2015-09-05 14:07回复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微信号:moulueku)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然而现实中往往我们只信服力挽狂澜而忽略防患的重要性。


    IP属地:广东2楼2015-09-05 14:07
    收起回复
      顶,已经关注,希望楼主继续努力更新


      8楼2015-09-10 17:07
      回复
        【得师者为王】诸侯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
        魏武侯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
        魏武侯退朝后面带喜色,吴起上前对他说:“请问有人和大王您讲过楚庄王的故事吗?”
        魏武侯问:“楚庄王是怎么说的?”
        吴起回答说:“楚庄王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退朝后他面带忧色。申公巫臣上前询问其原因,楚庄王说:‘我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我,我深感忧虑。我听人说,一个诸侯的大臣如果能做他的老师,那么这个诸侯足以称王;大臣如果能做诸侯的朋友,那么这个诸侯足以称霸;而如果大臣的才能不如诸侯的话,那这个国家就要灭亡了。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同一件事,楚庄王担忧,而您却高兴,这是为什么?”
        魏武侯后退了几步,拱手向吴起拜了两次说:“是上天派先生来挽救我的过错啊。
        更多历史智慧故事请关注微信:历史智慧谋略库(微信号:moulueku)


        IP属地:广东11楼2015-09-13 12:25
        回复
          【趋吉避凶】
          公元前197年秋天,陈豨叛乱时,刘邦令各诸侯王率兵同他一起征讨,但除了自己的儿子齐王刘肥和齐相曹参派出了精锐协助中央军,其他诸侯王的反应都很冷淡。
          彭越年纪大了,又正病着,就派部将率兵到邯郸会师刘邦。
          刘邦这时最想得到的,是彭越的帮助,彭越称病不出,让他很生气。
          回到洛阳后,刘邦就派使节去梁国责备彭越。
          彭越很害怕,打算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说:“大王当初不去,被他责备了才去,去了就会被捕。不如就此出兵造反。”
          彭越不听从他的意见,仍然说有病。原以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但是扈辄的这次提议却在后来为彭越惹来杀身之祸。
          彭越有个太仆,彭越对他很不满,打算杀掉他。太仆慌忙逃到汉高帝那儿,将彭越和扈辄阴谋反叛的事情告诉汉高帝。刘邦听后派使臣抓住了彭越,把他囚禁在洛阳。
          彭越的谋反之罪被定,但是刘邦又赦免了他,只是将他废为平民,流放到蜀地青衣县。
          彭越流放途中遇到了吕后,对着吕后哭泣声辩自己没有谋反意图,并恳求吕后替他求情。
          吕后答应下来,带他一块回到洛阳。吕后向刘邦陈述说:“彭王是豪壮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所以,我带着他一起回来了。”
          于是,吕后就让彭越的门客诬告他再次阴谋造反。廷尉王恬开呈报请诛灭彭越家族,刘邦就批准,于是诛杀了彭越,灭其家族,封国被废除。
          成熟之人处事不应只看对错,应多衡量利弊。彭越之死不是因为他做得不对,而是他未能看清形势因势利导。人生在世,所有冤屈都只是因为未明事理,一味执着于世俗标榜的对错,而不去学习如何应对才能趋吉避凶的人生就只能听天由命。


          IP属地:广东12楼2015-09-14 10:50
          回复
            【倒言反事】
            “倒言反事”语出《韩非》。韩非把它列为君王的七套权术之一。即施谋者故意讲一些不对的话,做一些不对的动作,以此来观察属下的动态,辨别忠佞或认清属下对自己的态度。
            西汉初年,匈奴头曼单于的太子冒顿企图杀父自立,他常常和自己的部下一起练习骑射,并立了一条军令:“凡是我射的目标,你们一定要跟着我射。不从命者斩首。”接着,冒顿先后以射自己喜爱的战马和爱妻来测试他的部下是否服从他的号令。最后,他把自己的部下训练得唯己命是从。终于在一次打猎时,他向自己的父王头曼射了一箭,他的部下随之万箭齐发。冒顿就此杀死了头曼,自己当上了匈奴王。
            更多历史智慧故事请关注微信:历史智慧谋略库(微信号:moulueku)
            武则天用过此谋。一年秋天,武则天拿出一枝梨花给宰相们看。按常理秋天是不该开梨花的。但绝大多数宰相都说这是上天为武后治国清明而降下的祥瑞,只有一个叫杜景俭的宰相说:“这花开得不是时候,是我们做臣子的有过错所致,不是什么好兆头。”武则天夸奖他说“你才是真正的宰相啊!”
            不少大野心家运用此谋为自己的阴谋服务。著名的“指鹿为马”是其典型。赵高要杀秦二世胡亥,为了测试大臣们是否听命于己,他弄来一头鹿当群臣早朝进献给二世,说是一匹好马。
            二世见了笑着说:“丞相弄错了,这是一头鹿,怎么说是马?”并问朝臣自己说得对不对,大臣有的装聋作哑,有的说是马,以讨好赵高,只有少数大臣说是鹿。事后,赵高找借口将说是鹿的大臣一一处置,剩下的大臣都不敢和他作对了,不久,赵高就下手杀了秦二世。
            这种奸诈诈性的行为,较为正直的帝王一般不肯为用。其危害性——真真假假会弄得属下人人自危,有时反倒使施谋者不好办事。
            更多历史智慧故事请关注微信:历史智慧谋略库(微信号:moulueku)
            唐太宗李世民对此谋的态度,较为正确。一次,他担心手下官吏受贿枉法,就秘密派自己的左右心腹去贿赂官员,如果有哪个收下了,就处罚他。打算以此来肃清吏治。民部尚书裴矩反对这种作法,说:“做官的受贿枉法,当然有罪,但陛下派人去故意赂贿官员,这是陷人于法,恐非导人为善之法。”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取消了这个念头。裴矩还因此得到了唐太宗的嘉奖。
            因此,后来又有人叫他在和大臣们议政时伪装发脾,以测臣之忠佞时,唐太宗拒绝说:“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流之志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IP属地:广东13楼2015-09-15 19:11
            回复
              福生无量天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9-15 20:25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9-15 20:25
                回复
                  【伺机而言】
                  江乙劝导安陵君,说:“您对楚国没有丝毫的功劳,也没有骨肉之亲可以依靠,却身居高位,享受厚禄,人民见到您,没有不整饰衣服,理好帽子,毕恭毕敬向您行礼的,这是为什么呢?”
                  安陵君回答说:“这不过是因为楚王错误地提拔我罢了;不然,我不可能得到这种地位。”
                  江乙说:“用金钱与别人结交,当金钱用完了,交情也就断绝了;用美色与别人交往,当美色衰退了,爱情也就改变了。所以,爱妾床上的席子还没有睡破,就被遗弃了;宠臣的马车还没有用坏,就被罢黜了;您现在独揽楚国的权势,可自己并没有能与楚王结成深交的东西,我为您非常担忧。”
                  安陵君说:“那可怎么办呢?”
                  江乙说:“希望您一定向楚王请求随他而死,亲自为他殉葬,这样,您在楚国必能长期受到尊重。”
                  安陵君说:“敬遵您的教导。”
                  3年以后,安陵君仍然没有说什么。江乙又拜见,说:“我给您说的,到现在您也没有实行,您既然不采纳我的意见,我要求从此不再会见您了。”
                  安陵君说:“我实在不敢忘记先生给我的教导,只因没有遇到好机会啊!”
                  在这时,楚王要到云、楚地区去游猎,车马成群结队,络绎不绝,五色旌旗遮蔽天日,野火烧起来,好像彩虹,老虎咆哮之声,好像雷霆。
                  忽然一头犀牛像发了狂似的朝车轮横冲直撞过来,楚王拉弓搭箭,一箭便射死了犀牛。
                  楚王随手拔起一根旗杆,接住犀牛的头,仰天大笑,说:“今天的游览,实在太高兴了!我要是百年之后,又和谁能一道享受这种快乐呢?”
                  安陵君泪流满面,上前对楚王说:“我在宫内和大王挨席而坐,出外和大王同车而乘,大王百年之后,我愿随从而死,在黄泉之下也做大王的席垫,以免蝼蚁来侵扰您,又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
                  楚王听了大为高兴,就正式封他为安陵君。
                  君子听到了,就说:“江乙真算是善于出谋划策,安陵君真算是善于利用时机啊。”
                  【评析】
                  江乙的善谋,关键在于他对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有着清醒的洞察和把握,一个人得势时,千万不能冲昏头脑,一定要为自己未来的危机和后事筹划着想,得势之时要想失势之时。
                  江乙又为安陵君献上一计,此计由于可以取得国君的绝对信任,也可使民众信服,所以是应对未来危机的完全之策。
                  安陵君其实也是一个很有城府的睿智之人,他知道语言的效用取决于它所运用的语言环境,环境不一样,效用自然也就不一样。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选择有利的最佳时机,让人看不出任何做作、谋划的痕迹,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才算将话说到点子上。
                  值得钦佩的是安陵君能够为寻找时机而等待了足足三年,等待需要勇气、需要毅力,时机找不到,他就不出手,这种严格把握、选择说话时机的方法值得我们钦佩万分和仿效学习。


                  IP属地:广东16楼2015-09-20 18:41
                  回复
                    【智者所图者远】
                      李牧奉命守卫雁门关,防备匈奴的进犯。
                      他不请示朝廷,自行设置当地官吏,把所收的租税都交给幕府,作为边防部队的军费。他善待士兵,每天都要杀牛犒赏士兵。
                      他要士兵每天训练,骑马射箭,还严令他们,匈奴如果来抢财物,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
                      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时间久了,匈奴都以为李牧害怕他们, 守边的士兵们也觉得李将军过于软弱。
                      赵王知道了,就责备李牧,要他好自为之。但李牧仍旧我行我素,惹得赵王大怒,就把他召回,换了另一位将军去接替他。
                      那位将军倒是敢打敢拼。匈奴每次来抢财物,他都出战,但屡战屡败,伤亡惨重,弄得边境一带再也无法种地放牧了。
                      赵王叹口气,只好请李牧重新出任。李牧却推说有病,坚决不肯就任。
                      赵王说:“我知道你是有心病。过去的事情就过 去了,不要再提。边关的事情还得靠你。”
                      李牧说:“如果一定要命我做边将,我还是照以前的老办法干。大王要是同意,我才能奉命。”
                      赵王只好说:“一切都由将军自行决定吧。”
                      李牧回到边关,一切恢复了老样子。匈奴一年到头也没有抢到什么,却仍然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将士们也因为每天得到犒赏而不打仗,感到过意不去,就纷纷请战。
                      李牧见时机成熟,就准备了一千三百辆战车,十几万士兵,练习打仗,大搞畜牧。边境一时富足,就连匈奴的百姓也前来投靠。
                      单于听说,就率大军来攻。在与匈奴的交战中,李牧佯败,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单于踌躇满志,率大军深入赵地,李牧则出奇兵,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接着又乘胜灭檐槛,破东胡,降林胡,吓得单于远远逃走。
                      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再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邑。
                      大智者,图谋深且远。而李牧的做法一般人不能看出,匈奴蔑视他,朝廷责怪他,甚至连手下的士兵也认为他怯懦。
                      李牧在每次匈奴来袭时都退入营垒固守,避免伤亡与守住财物,私下却不断训练士兵。休养生息多年后百姓富足,兵强马壮了,再加上长期以来的不抵抗引起匈奴的轻敌,在时机成熟时用妙计给予匈奴致命一击。
                      李牧镇守边关,不求一时之功,求的是长治久安。不动则已,一动就得把敌人打狠打怕,用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成就。一时之功易得,长治久安却难。李牧能隐忍,能造势,能图谋,因此能取得别人无法企及的功绩。
                    更多历史智慧故事请关注微信:历史智慧谋略库(微信号:moulueku)


                    IP属地:广东18楼2015-09-30 20:46
                    回复
                      黄十文,诗雨,舍不得我输,爱我(心上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10-01 22:13
                      回复
                        【事出反常必有妖】
                        公元前274年(魏安厘王三年),地处中原心腹地带的魏国,已成为秦国和赵国共同选择攻击的目标,屡次遭受秦国和赵国的联合打击。
                        魏安厘王为了摆脱两个强国竟相攻击的被动局面,开始调整对外战略部署,采取联合赵国对抗秦国的合纵应变策略。
                        不久,秦国约赵国一起攻打魏国,说定取得胜利后,把魏国的邺城(今河北邻漳县西南邺镇)分给赵国。
                        魏安厘王受到秦赵两国的威胁,心中十分焦急,连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魏将芒卯说:“大王不要忧虑,臣下有一对策可退敌兵。”魏安厘王连忙请芒卯说下去。
                        芒卯说:“赵国和秦国本来就有矛盾,这次联合,无非是为利益。大王可派一位能言善辩的人出使赵国,对赵王阐明利害关系。再抛给他一点甜头,要他与我们联合,共同对付秦国。以后的事,臣下自有办法。”
                        魏安厘王说:“好倒是好,先生可愿去担此大任?”
                        芒卯说:“这事臣下不宜出面,臣下推荐大臣张倚前往。”
                        于是,魏安厘王同意张倚出使赵国。临行前,芒卯又对张倚如此这般地交待了一番。
                        张倚到赵国后对赵惠王说:“现在大王既然要联合秦国来攻打我们魏国,邺城这个地方我们是保不住的了。为了避免军事争端,魏王情愿把邺城献给大王,不知大王可肯接受?”
                        赵惠王心中暗喜,嘴上却问:“魏王的美意敝国领受了,但不知贵国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张倚回答说:“其实也说不上什么要求。魏国与赵国世代友好,原来出于一国(晋国),而魏国与秦国却有着世仇。秦国是虎狼之国,秦兵凶狠残暴。魏王的意思,不外乎希望与大王永结邦交,如果大王看得起敝国,就请与秦国断绝关系。我们的邺城正等待着大王前去接收啊!请大王三思。”
                        赵惠王为了稳妥起见,又征求了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说:“与秦国联合攻打魏国,兴师动众,最终也不过是得到邺城,现在不动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乐而不为呢?请大王接受。”
                        赵惠王就答应了魏国的条件,立即宣布与秦国绝交,下令关闭关卡,不准秦国人通过。
                        秦赵两国撕破了脸,秦国放弃了进攻魏国的计划,反而把矛头转向了赵国。
                        赵惠文派使节兴冲冲地到魏国去接收邺城,魏将芒卯却领兵拒使节于边境之外。
                        使节说明来意,芒卯说:“我国之所以派张倚出使贵国,目的就是为了保全邺城,怎么去把它拱手相让给你们呢?如果张倚真有这种说法,那是他弄错了,我可不知道。”
                        赵国使节垂头丧气地回去报告赵惠王。
                        赵惠王一听大惊,才知道上了魏国的当了,正要讨伐魏国背信弃义,又听说秦国正在拉拢魏国一起来进攻赵国,更加惶恐不安,连忙召开紧急会议,反过来自动退让了占领魏国的五个城邑,以求联合魏国共同抵抗秦国。
                        【评析】
                         万事皆有自然规律,某些事情的违背常理、峰回路转,必然有妖,当慎重为妙。风起小心有雨,无事殷勤谨防奸盗。赵国正是因为当事情出乎常理时未能深虑其中的缘由使得一城未得反输五城。
                        更多历史智慧故事请关注微信:历史智慧谋略库(微信号:moulueku)


                        IP属地:广东21楼2015-10-05 11:16
                        回复
                          很好,已收藏,多谢楼主,顺带凑够十五字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5-10-13 10:00
                          回复
                            【明哲保身】
                            张仪相魏,楚王因张仪不忠不信,想叫魏国驱逐他。陈轸则以张仪虽不忠不信却无害于楚为由,劝阻了楚王。
                            楚王想让魏国赶走张仪。陈轸问楚王:“大王为什么要赶走张仪呢?
                            楚王说:“作为人臣,他既不忠心,又不守信用。”
                            陈轸就说:“不忠心,大王又不要他作臣子;不守信用,大王也不和他缔约结盟。况且魏国的臣子不忠不信,对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您要赶他走,魏国答应还罢,如果不答应,会使大王您的尊威受损。又何况命令一个万乘大国的王免掉自己的相国,如同城下之盟(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谁也不会愿意。”
                            更多历史智慧故事请关注微信:历史智慧谋略库(微信号:moulueku)


                            IP属地:广东24楼2015-11-02 11:47
                            回复
                              【软弱招祸】
                              秦国解除对赵都邯郸的包围之后,又去进攻魏国,攻下了魏国的宁邑。
                              吴庆担心魏王会和秦国结盟,就对魏王说:“秦国转而进攻大王,您知道其中的缘由吗?
                              是诸侯说的魏国距离秦国近吗?秦国距离魏国并不近,反而离秦国很远。是诸侯说的魏国弱吗?可魏国并不比东周、西周弱。
                              秦军离开赵都邯郸经过东周、西周进攻魏国,是因为大王容易控制的缘故。大王可知道,其实软弱是可以招来兵祸的。”
                              【评析】
                              为人处世中需要适度的示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摩擦与消耗。但一味的示弱只会招致更多的祸患。
                              更多历史智慧故事请关注微信:历史智慧谋略库(微信号:moulueku)


                              IP属地:广东25楼2015-11-12 08: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