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墨吧 关注:14贴子:1,027
  • 5回复贴,共1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5-09-19 19:48回复
    转自 古诗 吧,原楼主 春风寂寥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5-09-19 19:49
    回复
      范例
      1.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真韵)
      ○○○●●,●●○○◎。●●○○●,●○○●◎。
      2.宫中题 李昂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使臣知。(支韵)
      ●●○○●,●○○●◎。○○○●●,○○●●◎。
      【辇路】天子驾车常行之路。
      【上林】上林苑,秦旧苑,汉武帝扩建,此指唐宫苑
      3.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微韵)
      ○●●○○●◎,●○●●○○◎。●●○○●○●,○○○●●○◎。
      【罟师】渔夫,船工。
      4.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明看。(寒韵)
      ○○●●●○◎,○●●○○●◎。●●○○○●●,●○○●●○◎。
      5。复愁 杜甫
      万国尚防寇,故园今若何?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歌韵)
      ●●●○●,●○○●◎。●○○●●,●●●○◎。
      6.入黄溪闻猿 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庚韵)
      ○●○●●,○○○●◎。○○●●●,○●●○◎。
      7.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元韵)
      ●●●●●,○○○●◎。●○○●●,●●●○◎。
      8.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东韵)
      ●●○○●●◎,○○○●●○◎。○○○●●○●,●●●○○●◎。
      9.折杨柳 施肩吾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株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真韵)
      ○●●○○●◎,●○●●●○◎。○○○●●○●,●●●○○●◎。
      10。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期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东韵)
      ○●○○●●◎,●○○●●○◎。○○●●●●●,○●○○○●◎。
      上图○为平声,●为仄声,◎为平韵。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5-09-19 19:50
      回复
        近体诗中,仄平脚句型(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用平声,如用仄声既拗,前人谓之“孤平”(除韵脚外仅一平声,七言首字不论不计),这是诗家大忌。如果在该处用了仄声,就必须在本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平声作为补偿,是为“孤平拗救”,如此仍属合律。孤平拗救的句子等于仄平脚句型的变格,其格式为(五言)“仄平平仄平”,(七言)“中仄仄平平仄平。
        孤平拗救较常见,如:
        例1
        末句“天”,救“恐”。
        例2
        次句“花”,救“上”。
        例3
        首句“行”,救“渡”。
        例4
        次句“行”,就“遍”。
        孤平拗救处的字作用大,可以“一平救三仄”:一救本句的孤平,二救上句相同位置的仄拗,三救上句倒数第二字的仄拗。如:
        例5
        次句“今”,救本句“故”,兼救上句“尚”。
        例6
        次句“何”,救上句“里”。
        例7
        次句“登”,救上句“意”、“不”。
        例8
        末句“何”,救本句“客”,兼救上句“不”。
        例9
        首句“杨”,救本句“路”;末句“离”,救本句“去”,兼救上句“去”。
        例10 末句“烟”,就上句“八”、“十”。
        孤平拗救的字使用灵活,不救拗也可以用平声。此例常见。如“萧萧枫树林”、“胡风千里惊”、“云想衣裳花想容”、“月落乌啼霜满天”等。
        律句平平脚句型(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忌用平声,否则末尾三字都平,是为“三平调”,或称“三平脚”,它常用于古体诗,近体诗应当避免。
        律句仄仄脚句型(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子如用仄声即成“三仄脚”,最好也避免。实在必要时可以一用。用三仄脚,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应平声,即连用两平声,如“相看两不厌”、“江流石不转”、“犹恐愁人暂得睡”。既然这里用了两平声,倒数第二字如能改用平声,成为变格句型,就合律不拗了。
        近体诗是严格的格律诗,除了允许的变格和拗救之外,其他地方一般不得用拗,拗了无救。初学诗者最好先全照正格写作;熟悉正格后,顺乎造句炼词的需要,适当使用拗救、变格及其他。
        平仄脚句型最好不要连续两字仄拗,因为这种拗句必然“四连仄”或“五连仄”,虽然对句有救,如例7李商隐《登乐游原》,首句“向晚意不适”全仄,念来毕竟不甚悦耳,所以唐宋以后诗人罕用这种拗句。
        拗救是诗律给予作者的一定自由,相当于法律的“但书”,是格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写得畅达,减免削足适履之苦。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5-09-19 19:51
        回复
          这是一个好帖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9-26 09:29
          回复
            这么多我就不想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9-27 13: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