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3,928,938贴子:71,077,816
  • 0回复贴,共1

炀帝三征高丽的心理分析——随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思维为出发点去看待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于是就匪夷所思了。
一个人为什么干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体会一下他的个人感受就明白了。
文帝诸子皆有才,并非都有文才、武才或者内政才能、外交才能之类的,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本事,同时也各有各的缺点。
杨广一生犬伏于杨勇之下,40年不敢高调享受王子富贵,40年低头做人。如果他真的就是那么一个低调的人,那么,40年的这种生活,会使他的心理一直处于正常的状态;但是,他并非一个天生低调随波的人,他是一个及其希望得到别人认可和承认的人。
40年的这种压抑生活,让一个第二皇储在心理上变得极为敏感和脆弱。
可能大家觉得,二皇子还压抑?!换了我早就别无他求了。杨广不是别人,他生下来就是随国公的儿子,后来是皇帝的儿子,要活在第一继承人的阴影下,第二继承人罕有不压抑的。
杨坚为人及其聪慧、隐忍、多疑(实际上就是遍识天下人且要求颇高),他因郑译、刘昉上位而得天下,却知道二人是专为利己而恐天下不乱的庸人。
杨广既要讨父母欢心,又要生存在长兄之下,40年隐忍、压抑,不敢露其锋芒,连生活都不敢尽意所为。一旦登基,先蒸后娶、大扩后宫、广建园林,同时兴建国家水利、扩张国家领土、扩大国际政治影响力。前三者是小人得志后满足个人私欲,后三者是小人得志后获取个人地位。
说简单点,一个感觉40年没有获得自己应得地位和尊重的人,一旦得志,最在乎的就是别人对他的认可和尊重——这一点,在现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很多公务员,越是欺凌百姓的,越是出身低微的——通过欺凌他人,从而获得自身曾经没有的满足感和优越感,补偿自己的失落。
杨广好大喜功,除了对臣下的态度(谁说我喜欢听的,谁说我想听的,谁说我好,谁说我强,我就喜欢谁),对周围国家的态度(谁巴结我,谁奉承我,谁把我放当回事,我就喜欢谁),活脱脱一个小人得志的形象。
至于三征高丽,这个在现实生活中太常见了:跟我一样厉害的(东西突厥),或者稍稍不如我的(次等汗),没把我当回事,我很不高兴,找个机会给别人穿个小鞋、扣个帽子就行了,就解气了;但是比我差得远的(高丽)居然也不把我当回事,那是义愤填膺的,一定要满街追着打的。而且居然第一次还没打过,那怎么也得再打翻他,不然丢死人了(小人得志的典型心理),第二次居然还是败了,那么不管怎样,还得来,打翻为止(人为啥或者?不就是为口气吗?小人都是这样的,换个大人物,笑笑就过去了)。
无论是隋书、北史、资治通鉴,都可以看出杨广的这种扭曲心理。


IP属地:陕西1楼2015-10-04 23:5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