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普及吧 关注:7,022贴子:40,173

《中医诊断学》第70—72主讲教授:朱文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70 讲 六经辨证概要(一)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5-10-26 17:45回复
    [url]http://朱文锋《中医诊断学》教学片[/url]第70讲视频地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c3NDE3OTY=.html?f=3269626


    6楼2015-10-26 17:49
    回复
      视频来自:优酷


      7楼2015-10-26 17:50
      回复
        第71 讲 六经辨证概要(二)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一)
        第三个是少阳病证。我们讲半表半里证已经讲过了,按照经络来说,它应该是在少阳,应该是联系到胆,所以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利,我们画一个门的那个意思,枢机就是个门枓,内外可以转动的地方,它可以向内,也可以向外,经气不利的一种表现。它的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等。少阳病证既有表的一些表现,也有里的表现,实际上也是一种表里同病的表现,按道理说实际上是表里同病,太阳腑证就是表里同病,少阳病也是有点表里同病,只是它不是说纯粹的一下就到里面,纯粹一下到外面,是既有里面的一些表现,又有外面的表现,处于进退的这么一种状态,它所讲的那些或有证,我们上次引过的,或胸胁苦满,或默默不欲饮食,或口渴,或者小便不利,或者心烦,或者腹中痛,都属于里证的表现。不同的就是没有大热,热势不明显,不像阳明经证那么热势明显;没有腹部满痛、胀满疼痛,它不是阳明腑证;不是寒热同时存在,我们引过(一个)话,“寒热间作而不齐,寒热齐作而无间”,它是寒热交替出现,所以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表证,不是寒热并作。这个我们在讲半表半里证(时)已经讲过了的,所以不详细讲了。


        8楼2015-10-28 18:06
        回复

          第六个证型,厥阴病证。厥阴病,我看是个大杂烩,是一个现在还没有办法作定论的问题。《伤寒论》的原意思想认为,是到了疾病后期,疾病是在这里转动、转化的,这个转化的过程里面从开始表到里、半表半里,由阳到阴这样转化,转了以后,到了最后,要么就死掉了,到少阴病了以后就死了,是不是?死了,不是每一个病人都死,它到了后期以后,它可能慢慢又会向好的方面转化,阳气又开始回来了。厥阴是什么问题?阴尽阳生的时候,什么是厥阴?阴已经完了,阳又开始出现了,那就说这个人、这个疾病已经是死里逃生了,正气开始复活了这么一种表现,邪气还没有完全除掉,正气已经开始(恢复)了。所以它表现为什么?后期阶段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就说有一种寒热虚实夹杂,正气和邪气处于这么一个状态,总的说厥阴病是反应这么一个阶段的病理证候,应该说是这么一个状态。就像我们晚上天黑很冷,慢慢到了鸡叫了,阳气又开始升起来了、太阳快要出来了这么一个时间,这是厥阴的阶段,这个阶段因此就表现了寒热错杂、阴阳胜复,在这里邪正斗争等等,就可以表现为很多的形式。它的临床表现呢?《伤寒论》这一段话,这就是厥阴病,实际上很难理解,《伤寒论》(是)怎么讲的:“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这是厥阴病的提纲。少阴病的提纲“脉微细,但欲寐。”太阴病的提纲,“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阳明病的提纲是“胃家实是也。”厥阴病的提纲是来的这一段话,它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又疼又热,这个心中肯定不是讲的心脏,是讲的心下、胃脘这个地方;饥而不欲食,吐子饿,但是又不能吃,吃了以后就吐蛔虫,你说怪不怪,这个吐蛔虫,搞到厥阴病里面来了;下之,利不止,又不能攻下。什么方?乌梅丸主之,是不是?这一(种)病你说它这就是阴阳胜复、寒热错杂、厥热胜复,好像难理解,所以厥阴病是个大问号。实际上《伤寒论》里面太阳病占了百分之五十几,六经病证里面太阳病占了五十几,百分之六十都是讲太阳病,其余的阳明病讲了不少,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讲得很少、很少,少阴病的原文不少,讲太阴病、厥阴病、少阳病的原文很少,所以对这个六经病证,还要很好地系统整理,要根据当时怎么样来完善、发展,还要完善发展的问题。厥阴病这个病,倒底是一种什么病很像这个表现?就是蛔厥,这个病我们现在叫作蛔厥,指的什么问题?相当于胆道蛔虫这种病,你看这个胆道蛔虫的表现和它有相同,厥阴之为病,消渴、口渴,又想吃饭,为什么想吃饭呀?蛔虫在里面,蛔虫它要吃营养,它也要吃,是不是?气上撞心,这个蛔虫一动起来的时候,向上就冲起来了,蛔虫有个特点—钻孔,它钻到胆囊里面一动,是不是像个气上撞心的表现?心中就疼热,痛得要死,要倒立,把头要向下,向下的目的只想让这蛔虫退出来,蛔虫已经钻到里面去了还退得出来!这个病人,痛得要(打)滚,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肚子还是饥,为什么?蛔虫还在里面扰乱,一吃了以后,这个蛔虫更闻食臭—闻到了食物的气味,闻食臭而动,所以食则吐蛔,他又不敢吃,所以这个病人是有点像蛔虫病,下利不止,下就下不得,用什么方?乌梅丸,乌梅丸干什么的?现在治疗胆道蛔虫的一个很好的方剂,乌梅丸里面有花椒、细辛,热的药,里面又有黄芩、黄柏这样寒的药,所以它有寒热这一类的表现。厥阴病到底讲什么?不太好理解。有的人讲厥阴就是杂凑成篇,厥阴篇是杂凑、凑和拢来,不好放的地方,一些什么表现,张仲景发现了那种表现,把它放在哪一章?只好放在厥阴篇,反正乱七八糟的,都放在这个地方来。


          10楼2015-10-28 18:07
          回复

            六经病变的传变。
              我们用一个图来表现一下,六经病证和八纲的关系。我们看一看是什么关系?如果我们这样地画几个虚线,最开始的阶段,这是邪气刚侵入到人体的时候—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按道理说,由表到半表半里才能够到里,所以应该说还有一个少阳病证阶段,或者太阳腑证、少阳病证都是一种半表半里的状态;到了后来,就到了阳明病了,阳明病就是邪热炽盛,画的红线了,阳热证,太阳、阳明、少阳都是属于阳,属于热的问题,阳明病证。到太阴病证,就属于里证、虚证、寒证了;太阴病进一步发展,它可以出现两种转化,一种寒的转化,一种热的转化;厥阴病证也是寒热交错的这么一种状态,这是厥阴病阶段。这个阶段如果说按照表和里,八纲的关系来说,那就有个表,半表半里,这个地方写不下,半表半里,这个地方是半表半里,这后面都是里证了,实际上太阳腑证、少阳病证都有里证的成分,唯有太阳经证就是一个纯粹的表证,到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都是里证。因此我们讲表里的时候,唯独那个表这是特殊的,其余的除外了表证,以及半表半里证,统统地都是里证,非表即里,用六经来说也是这样,除了太阳经证是一个表证以外,可以说都是里证,半表半里证、太阳腑证是一个半表半里证。如果从病位来看,病的脏腑经络、形体的位置来看,太阳病是处在肤表和经的部分,少阳病和太阳腑证就到了六腑了,或者从这个形体的层次上来看,肤表是太阳,腠理是少阳,肌肉以下就是里了,肤表是太阳,肤表下面应该是腠理,就像皮下组织一样的,皮下组织那就是腠理、半表半里,然后深入到了肌肉,所以肌肉和六腑都是里证了,里证在太阳阶段,里还只到了腑,少阳阶段也只到了六腑,阳明的经证和腑证应该也还是只到腑,三阳阶段它的病位还没有涉及到脏,而到了三阴阶段就是脏的问题了、就是脏的病变了。所以三阳病的阶段,是属于阳热实证,三阴病的阶段属于里寒虚证,里证、寒证、虚证属于阴证,三阳病不等于说是表、实、热,不等于都是表,大部分不是表了,阳明病就不是表,太阳腑证也不单纯是表,少阳病证也不是纯粹的表,所以这个地方不能讲表热实证,三阳证不能讲表热实证,它里面包括了里,而三阴病肯定是里虚寒证,肯定是里证。
            六经病的传变。《伤寒论》根据《素问·热论》里面就有一种叫作循经传。“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认为按这个顺序传递,是按照正常规律,按照经络、阴阳的正常转化来传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但是这个顺序应该是有争论,主要争论在什么地方?就是阳明和少阳,按道理说太阳是表,阳明是里,少阳是半表半里,按道理应该是太阳、少阳、阳明,但是根据《素问·热论》,它确实就是讲的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是按这个顺序。当然那个日,并不等于第一天就是太阳,第二天就传到阳明,第三天少阳,不一定是,但是顺序是那样排着的,到底是少阳在先还是阳明在先?我看现在根据临床实际,它只是这么一个大体的划分,所有的病多么复杂,仅仅就是这么一种排列顺序,疾病的所有都按这一种排列顺序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根据临床实际来看,我是没有看到过一个,不知道大家看到过没有?第一天就是恶寒发热,头身痛;第二天就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第三天就身大热,口大渴;第四天就腹满时痛,自利益甚;第五天就但欲寐,脉微细;第六天厥热胜复。没有看到过,哪有一个这么典型的循环,没有、不存在,只是说疾病的整个发展趋势,大体有这么一个由表入里、由阳转阴这么一个转化过程,是这么一个大体的认识过程。还有越经传。你看它不按这个顺序来了,它隔了一经、隔了两经去传,那就叫作越经传。还有表里传。就是阴和阳相表里,太阳和少阴相表里、阳明和太阴相表里、少阳和厥阴相表里,按这一个顺序来传,这是表里传。第四种直中。不经过三阳经,直接就跑到太阴病里面去了、变成少阴病了,这是可以的,有的病不是外感表证,六经辨证—《伤寒论》、张仲景的这个辨证方法,不是只用于单纯的表证了,可以不经过表证阶段,可以直中。还有合病。什么合病?两条经的病,就是太阳、阳明,或者太阳、少阳,或者少阳、太阴,同时存在,这就叫合病。还有并病。并病是讲的什么呢?这一个(经的)病还没有完全消除,另外一个经的病变又出现了。太阳病还没有完全好,少阳病就来了;少阳病还没有好,阳明病又来了;阳明病实证,脾胃又虚了,太阴病又来了。两个经的病都存在,但是是一个先、一个后。合病是讲同时存在的,分不出先后来的。所以这样一来,又有循经传,又有越经传,又有表里传,又可以直中,又可以合病,又可以并病,实际上什么样的传变都可以、都有可能。你说这个病为什么一下太阳跑到少阴去了呢?表里传。为什么太阳病一下就变成脾胃虚寒了呢?它又是根据什么?越经传。现在开始恶寒发热,第二天又寒热往来了,后面就只发热,不恶寒,(是)什么?循经传。什么东西都可以用它来解释,实际上这里面就可以说它没有固定讲哪一种传变途径,因此对这一个,我们只是说了解它有这么几个名称,有各种各样的传变途径。我们讲八纲辨证,不是讲了可以相兼,可以错杂,又可以转化,还有真假,那不是合病、并病什么东西都可以来讲,就这个意思,因此我们对六经辨证的传变,疾病,它的目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传变发展的,六类病证是可以互相传化的,知道这么一个概念就行了,名称大家去记一记,很可能有时候要考,考什么叫作越经传?什么叫作循经?什么叫作合病?什么叫并病?那就对不起,要大家死记硬背,记吧!记得那些就行了,六经辨证就讲这样一些。


            11楼2015-10-28 18:07
            回复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下面讲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清朝叶天士发明的,他主要是借用了内经里面有卫、气、营、血这样的概念,卫、气、营、血这四个概念是《内经》里面都有的,是讲的我们人身上的几种精微物质,或者几种气,卫气、营气、血液,这几种物质,根据它的分布、功能不同而又密切相关,这样一个生理基础。叶天士为什么要搞这个卫气营血作为辨证呢?就是考虑了人身上有这样一些物质,这几种物质之间又有它的浓度、它的关系,这些方面、存在这个问题。就借用了这四个字,来说明病变的发展过程,像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当中,它就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西医现在不是叫作卫气营血了,它可能是潜伏期、发作期、急剧期,什么恢复期、缓解期,它是按那样来分,那样分可不可以?也不是不可以的。叶天士呢,是讲那种外感病、偏于温热方面的外感病,因为《伤寒论》已经把寒,偏于风寒的已经讲过了,它要补充、发展温热方面的,这种外感病分为四个阶段,或者分为四大类型。张仲景是分为六个类型,张仲景分六个类型是借用的什么东西?借用的阴阳多少,和经络脏器的概念来分的,是不是?叶天士是借的这四种物质,卫气营血这四种来说明,把病分成四个部分、分成四个阶段、分成这么四块,实际上就是这么一个意思,来说明病位的浅深和传变的规律,它不仅仅是一个机械的把它划在这里,并且它是一个动态的,它实际是有关系的、是可以发展的,是不是?说明这么一个问题,病位浅深和传变的规律。
                卫分证。卫分证就是风热犯表证,就是讲的风热之邪侵犯到肤表,正气抗邪于肤表的一种初期阶段的证候,实际上就是我们讲的表热证、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证,我们应该知道,讲表证的特点,应该讲得很清楚,是风热还是风寒?是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可以出现口微渴,舌子上苔可能稍微有点黄,那就是风热了,脉不是浮紧,而是浮数,这是风热。根据这些表现,卫分证就是讲的这些症状。知道这个概念就行了,不要另外记,卫分证就是什么、什么?那个风热表证是什么、什么?我们老师原来有时也有没有讲清楚的,曾经出过一个题,要学生回答,出个什么题呢?卫分证和风热表证有何异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相同。应该说它就是相同,要说不相同,卫分证是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里面的,而我们讲风热表证是现在的脏腑辨证里面的、八纲辨证里面讲的,要说它不相同就这么一个不相同。所以问一个学生,学生也就回答不出来,就乱答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5-10-28 18:07
              回复

                第二个气分证。气分证就是里实热证,或者《伤寒论》里面(的)阳明经证,也应该是属于气分证,因为阳明经证是实热证,阳明病应该属于气分证。它是讲的温热病,由表入里了,表证恶寒,这个发热重,恶寒轻,到一点都不恶寒了,发热,口大渴,身大热,脉洪大,口渴引饮,汗大出,那当然就是阳明病了,阳明经证这种里热炽盛的里实热证。里实热证,在阳明病里面,在六经辨证认为是在胃和肠,阳明部位是在胃肠,实际上里实热证真正的病位就不等于一定在胃和肠子上面。肺热病—肺炎是不是气分证?按照四个阶段来说,壮热,咳嗽,口渴,气喘,脉洪数,口大渴,舌红苔黄,是不是气分证?气分证、里实热证,那么它的病位在哪地方?可能在肺,也可能是在胸隔。温病卫气营血辨证里面它就分了这些情况,有在肺的,有在胃的,有在胸隔的,有在肠的,有这一些部位,还有在胆的,口苦胁痛、心烦、干呕,这是在胆,实际上是所有的各个里,凡是它没有一点恶寒了,脉也是不浮了,变成洪数了、滑数了,就是到了里热证了,里热证的范围很宽,这个范围在肾可不可以?在心、在肺、在胸隔等等这些地方,实际上所谓胸隔,实际上是已经到了心了,是不是?古人讲是胸隔还没有到心,还只是到了气分,没有到那么严重,胸隔什么?心烦懊憹、坐卧不安,是不是就有点心神不太宁了的表现?有这么一些分类法,总的说就是里实热证,你知道里实热的表现就行了,热、红、数、干、乱这样的表现就行了。
                  营分证。营分证是讲的热邪进一步发展,深入到营分了。营就是有一种营养物质,像我们讲痰饮水湿的话,它有点层次、浓度关系,卫气营血应该说也是,血液明显地看得到,浓了、深了,营就已经有点带营养物质了,气还可以是一种气体、气态,它是根据这么一个物质(的)这种状态来分了,营就是一种物质了,营阴、营养物质,所以营就比那个气的位置上应该深了一层,从物质的浓度上来说它应该要浓厚一些了,属营。因此营分是什么问题?温热之邪内陷影响到了,营阴受到损伤了,心神闭扰的证候。比气分证要深一些,并且要重一些,它的表现上可能就有些表现不像气分。我们讲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在发热的问题上,可能不太相同,我举了那个例子,一个是明火,一个是暗火,是不是?那么营分证和气分证相比也是这样,气分证是壮热不退,营分证可能是身热夜甚;气分证是口大渴、口渴引饮,到营分证是口不甚渴;心烦不寐也是有的,气分证热扰胸隔,就可以有心烦懊憹、心烦不寐,这到了神,甚至神昏谵语,或者已经由营,下一步可能就要影响到血液了,导致血液妄行,还没有那么严重,只是斑疹隐隐。症状比较起来,和气分证的热不像那么明显,但是它显得比较深,都搏结在一起了,搏结到什么地方?到了营分了,是这么一种认识过程。它的临床表现,发热不像气分证壮热不退,一量体温40℃,面上红红的、满面红赤,它不是这样的,它到营分证,身热夜甚,或者是午后发热,口干也没有那么干了,不甚渴,为什么?它出汗也出得少一些,我们讲了口不甚渴的原因讲了多种原因,也可能神志不太清楚了,也讲到了营阴这种物质不可能是用水来进行补充(得)了,讲过这样的道理,心烦不寐,斑疹隐隐。斑疹隐隐实际上是要和血分证相比较,血分证是斑疹突露、斑疹非常明显了,还没有那么明显的时候,皮下好像有点出血了这种表现,脉已经在细数了,不是洪数了,这都是为了要说明病的程度,损伤了阴液了。因此属于热灼营阴,热扰心神,灼窜血络—斑疹隐隐说明灼窜血络,这一些表现。这个病证如果说按照六经辨证,它应该属于哪一个情况?可能属于少阴热化证那种情况,或者有一些可能属于阳明腑证,它不属于阳明经证那个范围,起码不属于阳明经证那个情况,比阳明经证显得更深层一些了,这一种表现,但还不是到了极点,没有到极点,血分证才是极点。


                13楼2015-10-28 18:07
                回复

                  血分证。它的表现是什么呢?进一步深入了,血液比那个营养物质、比营阴更浓一些了,肉眼都看得到是红色的了,物质性、浓稠性更明显了、更深了,深入到营血,并且有耗血、伤阴、动血、动风的证候了,病情更严重了,就是到了肝和肾。前面还只是到了心、还只到心神,到了心神—神昏谵语,斑疹隐隐—到了心,心主血脉,心烦不寐,这是心神,还没有典型到肝肾—动血动风的情况。所以血分证最深重了,最深重的阶段,这种阶段的表现,它是在营分证基础上的发展,所以有营分证的表现,身热夜甚,可能时间就更晚了一些,我们讲热邪越深,发热越晚,在问寒热的时候讲过这个问题;口不甚渴,心烦不寐,这些症状都可能是存在的。那么它的不同在什么地方?就是动血的症状明显了,营分证只是斑疹隐隐,现在是斑疹显露,不但是斑疹显露,并且还可以出现各种出血的症状—呕血、便血、尿血、衄血等等,舌质上原来只是绛,现在深绛,比那个绛还要严重了、偏了紫暗,已经到这个严重程度了,这都是热盛动血的表现。还可以出现动风—抽搐、牙关紧闭、两眼上视、瘛疭、蠕动等等动风的症状了。所以血分证的特点,热邪更深了,但是发热的程度、体温不一定说还是40℃,不一定是那么明显,最明显是在气分证,到了营分证、血分证,反而热邪没有那么明显了,时间也推迟了,越来越深了、越来越晚了。但是到了血分证,就直接到了损伤血液、各种出血的阶段,弥漫性的血管内凝血,温病西医讲的,到了溶血期这种状态了。并有动风了。神志,前面有一点神昏谵语,有一点谵语或者躁扰不安—营分证,那么到了血分证,神志是昏迷了。凡是抽搐的病人,都一定是神志昏迷了,不是神志清楚在那里抽搐,神志是昏迷的。所以这个病情更严重了,这就是血分证的表现,也有营阴亏损的表现,它的病位,原来到营分证一般只影响到心,那么这个时候已经到了肝和肾,按照六经辨证应该就是少阴病的热化证。动风、动血、营阴亏损,这样的一类表现。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止血。休息一下。


                  14楼2015-10-28 18:08
                  回复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教学片第71讲视频地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c3NDc0NjQ=.html?f=3269626


                    15楼2015-10-28 18:08
                    回复
                      视频来自:优酷


                      16楼2015-10-28 18:09
                      回复
                        第72 讲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二) 三焦辨证概要 经络辨证概要
                        卫气营血的传变。发明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它都有一个目的,就是说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来看待问题,病变是在发展中,是一个传变、演变的过程。所以中医讲证候,候,它还有个时间,观察火候,有这么一个意思在里面。就是说我们不是简单的把它分为四类,甲乙丙丁四类,除了分类以外,还要说明病变有个发展演变或者加重传变这么一个过程。卫气营血辨证也有这个目的,就是要把疾病,从轻开始阶段到后面严重了、恢复了,慢慢地怎么样的?死亡或者是健康恢复了,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就选了卫气营血这个理论。为什么卫气营血要把卫放在第一?把血放在最后?就是说你不能乱排,大体要表示一下,就是卫是最外面,按照生理功能(是)最外面的那种气,营是有物质,血是由营转化成的,所以营是靠血靠得近,血是明显地看到的物质,因此它应该越深越浓了,外面是越带有气态越在浅表,大体是根据这么一个过程来分的,实际上很严格的,卫和气截然地区别开来、气和营截然的划分,没有一个绝对的界线,相对来说是有一些表现。叶天士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就是卫在前,其次是气、营,最后才是血。这个次序,他只能够说大凡看法,大凡看法就是大体上是这个意思,不是绝对的,不要机械的去看,大体是这个意思,有个一般的规律,是这样的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如果你不知道,“前后不循缓急之法,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这个大体顺序你不知道,还在卫气阶段,你就给他用血分的药,到了血分你还在给他用卫分的药,这就不对头了。大体就是说它有个疾病的发展(规律),知道它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他这个地方讲了,“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病变到肺的时候它很可能还是在卫分或者气分。所以讲太阳病,它的症状实际上很可能还是在表,是在太阳阶段,除了皮肤接触外界以外,最主要就是肺,呼吸系统,外邪进去也往往是首先犯肺,所以肺往往和表、太阳的阶段靠得近一些,是卫气或者是卫气分这个阶段,它不会到了营分血分这个阶段。这就是和生理认识上有一定的关系,要这样的划分。你为什么不把肺的病划到血分去?为什么要把心和肾、肝的病划到血分,不放在卫分?它和这个生理功能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大体这样的划分。顺传。就是按照卫气营血传变,这是一般规律。临床确实卫气营血传变经常可见,开始稍微有一点冷,发热,后来就是但发热,不恶寒,(再)后来就是有一点讲糊话、出斑疹,最后就是出血、神志昏迷、抽筋,很多外感病确实反映了卫气营血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这是可以见得到的。比如说一种化脓性的大叶性肺炎、肺脓肿、肺脓疡,它开始阶段可能也就是个卫分证,有一点怕冷、身痛,咳嗽这些症状不明显,到了气分证发高烧、咳嗽、气喘,再后面吐痰多,到了营分证应该说吐脓、吐血,那不到了血分证了,所以它是可以显示这种卫气营血的演变过程的。不光只是外感病,有些内伤病它也可以显示这个问题,一个阑尾炎开始阶段,病人不是说一开始就肚子痛得很厉害,开始,怎么搞的!今天怎么有点冷,卫分证,后来发烧了,肚子痛了,最后穿孔了,成脓了,那不慢慢发展到血分证了,神志昏迷了,败血证、脓毒血证,卫气营血,一般是可以体现这个发展过程的。卫气营血它毕竟比《伤寒论》晚一千六百年,它的认识和我们现代认识是比较接近一些了,卫气营血,它的传变比较好理解,那《伤寒论》真的有些不好理解,厥阴病怎么理解?我是讲不通,没有办法讲通,二千年前的《伤寒论》,张仲景当然是名医,但是不能说他的一切都(好),起码我们后人还很难理解,有这样的问题。还有一种逆传。狭义的逆传就是讲的,由卫分一下子跑到营分,营分什么问题?有心神的症状,有烦躁、谵语、神昏、躁扰不宁,出现了心神的症状,一下子就影响到神的时候,就叫做逆传了,到了营分、到了血分了。还有一个广义的逆传,凡是病情很严重,不是按照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么发展,一下子,卫分证和气分证同时来了,营分证和血分证同时出现了,病情很严重,所以什么气血两燔、卫气同病、气营两燔,就是两个症状,卫分证、气分证,或者营分证、血分证,都同时很严重,那种情况也可以说是一种逆传。就是不是正规的、不是一般规律的,都叫做逆,都是严重,不太好。顺还是比较好的,这种情况。有这样的传变规律,这是卫气营血辨证。


                        17楼2015-10-30 18:23
                        回复

                          上焦病证。就是把手太阴肺的证候和手厥阴心包的证候归属于上焦,手厥阴心包、手太阴肺这都是在上焦,位置上、从脏器来说,都是在上焦。六经辨证里面没有手太阴肺的证,只有足太阴脾的证,太阴病实际上只有足太阴脾的证。手太阴肺大部分的症状是在太阳里面了,把有些太阳病的、表证的,或者在肺的,确实病位在肺的,这种证候归属于上焦。心包,这个是讲心包什么?是讲心神有了一定的影响,心烦,躁扰不宁,甚至有点谵语的这种情况,之所以把它称为心包,不称为心神、不称为心,心为君主之官,邪不可犯,心包就代心受邪,心包—皇帝的代刀侍卫,心包来代心受邪,要刺杀它的,不要刺到皇帝了,代刀侍卫来抵挡一下,心包是这个意思。所以它是一种什么证呢?表证、热证,有这样的证候表现,肺的症状和心包的症状,就是说有神的症状,这个时候都把它放到上焦里面了,是这个意思。具体症状我们不要求同学去记,你知道是放到哪个范围就行了。实际上《温病条辨》那么大一本,除了引用了经文以外,它好多原文,绝对不是讲这么几个症状,但是我知道大体是讲这样的问题。热性病病位在肺的时候,或者在心包,还只是影响到,有点神志错乱了,烦躁不安这种情况下,那是在心(包)、在上焦,这样的病证按照三焦辨证来说,应该归属于上焦,知道这么一个问题,具体症状不要学生去掌握,也掌握不住、也记不住,记的也不一定是吴鞠通的原文、也不一定是吴鞠通的原始意义。
                            中焦病证。就是讲的脾胃的病。阳明经证、阳明腑证、太阴脾病都把它放在中焦。从燥化、从热化,就是胃肠阳明经证,从湿化、从寒化就是太阴脾病。燥热证就是阳明经证,湿热证、湿的症状,寒湿证、湿热证都属于太阴病。这个时候属于中焦,这里面为什么叫做湿热?因为,这是后人认为,三焦辨证也是用于热性病的,所以就只讲湿热,实际上是寒湿。寒湿、湿热、阳明燥热、腑实、实热证,都属于中焦这个范围。具体症状不要求学生记,也记不住。


                          19楼2015-10-30 18:23
                          回复

                            下焦的病证。就是讲的到了肝肾了,到了肝肾的证候。肝肾在下面,实际上严格的说肝还在中焦,但是也有把肝放在下焦的。上焦有心肺,中焦有脾胃,突出了胃的位置了,胃把肝挤到下面去了、脾胃就把肝挤到下面去了。主要是以阴虚动风的症状为主要表现,肝肾的病变,疾病的后期、温热病的后期阶段损伤了肝肾。损伤了肝肾的什么问题?现在强调的是热性病,所以损伤了肝肾的阴。应该说还应该有肾阳,还有脾胃之阳,这个地方没有突出这个问题来。所以它引用的原文,列的证候,多半是讲肝肾阴虚的这种表现。
                              知道这样一个大体的概念,对三焦辨证我们只要同学知道这样一个大概念就行了,不要详细地去考究它的临床症状是哪些?具体是哪几个证型、证名?吴鞠通,可以说吴鞠通不是个临床医学家,他自己没看好多病,他当官出身、读书出身,自己没看好多病。他就是把《伤寒论》的、《内经》的、叶天士的东西按他的理论这么摆,所以实际上纯粹是个归类的问题。后来的一种认识,好像四版教材就说六经是用于寒的,叶天士是治疗温的,吴鞠通三焦辨证是搞湿热的,是治疗湿温的。实际上从吴鞠通的书的原文里面看,看不出就纯粹只讲湿热,湿也涉及到,但是重点是讲的热这个问题,这些都是以后的话,讲温病的时候专门来讲。我们只知道这样一个概念,什么是上焦病证?什么是中焦病证?什么是下焦病证?三焦病证就是把心肺这种热性病的证型放在上焦里面;把脾胃燥热、湿热、寒湿,脾、胃肠的这些症状放在中焦;把肝肾的病证,肝肾特别是阴虚的这一些证候放到下焦里面,知道这个概念就行了。
                            三焦病证的传变。吴鞠通(说):“上焦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就是说他认为三焦是从上面开始,疾病的传变,一般开始(在)表、肺,从那个地方开始的,所以在上焦,表证应该是在上焦,肺的病也是在上焦,所以从上焦开始,最后损伤肝肾的阴液,所以终于下焦,温热病是这样一个传变过程。所以它的顺传是由上焦到中焦,从上焦手太阴肺开始到中焦、到下焦,这是顺传。什么是逆传呢?它这个逆传就是个狭义的逆传。叶天士有个逆传,叶天士这个逆传是讲什么呢?是由卫分,手太阴肺逆传于心包,那叫做逆传。这个逆传也是这个意思,是由肺到了心包,这是吴鞠通的。叶天士就是说不按这个顺序来传的,卫分一下到了营分、到了血分,那就是逆传。吴鞠通的就是比较明确规定什么呢?肺由发热、咳嗽、气喘这样的病,出现了神志昏迷、烦躁谵语,那就是逆传到了心包。应该心和肺都是在上焦这个位置上,他也认识到了,心包实际上是神的问题,所以由肺逆传到了心,实际上到了心神,这么一个认识,叫做逆传。他这个顺传、逆传,是讲从上、中、下传,这就是顺传;由肺开始影响到了心神、影响到了心包,这就叫做逆传,狭义的这么一个概念。三焦辨证就这样一些内容。


                            20楼2015-10-30 18:24
                            回复

                              十二经脉的病证。我们现在要把《灵枢·经脉》篇的原文都来解读一下,也比较困难,比较难理解。十二经脉的病证我们大体可以知道这么几个问题,《灵枢·经脉》等等这些篇章里面它所概括的病症,一些什么病症?一个是经络循行部位的症状。哪一条经络循行部位出现了症状,比如手痛,痛在手的内侧,并且痛在前面这一条,那肯定是手太阴肺的病;是这一边痛,在外面,也是前面,外侧的前缘,这是手阳明大肠经的问题;腰腿痛连到下肢,比如坐骨神经放射疼痛像这样的,那可能是足太阳膀胱经的问题。就是经络循行在哪些部位,这些部位最常见的就出现了疼痛,当然也可能有酸、胀、麻,或者里面有包块、有结节,都可能。凡是出现在哪一条经络部位上就归属于哪一经,这是一个方面的证候。第二种是经络所属脏腑的证候。这一条经它属于哪一个、脏哪一个腑,这个脏腑的一些症状,按经络来说,我说是哪一条经的问题。比如现在是膀胱有问题,小便疼痛、排尿频急等等,哪这个病是哪一条经的问题?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为什么?足太阳膀胱经是属膀胱、络肾。现在是胁痛,或者胁部有肿块、有包块,触痛、疼痛,像这样的问题归属于哪一经呢?这个地方是肝胆,因此从经络辨证来说,要么就是足厥阴肝经,要么就是足少阳胆经,为什么?因为肝胆的经络循行在这个地方,它络属这个脏腑。这是第二方面的证候。第三方面是多经合病的证候。就是有时候把它称为这个经的证那怎么解释呢?可以从其他的(方面)来解释,脏腑之间、经络之间可以互相络属,脏腑可以互相表里。比如说脾经有病的时候,足太阴脾经可以出现胃脘疼痛、食后作呕,胃脘疼痛、食后作呕这是哪一个脏腑的问题?是胃的问题。为什么脾有病也可以出现这个问题呢?它认为足太阴脾经也可以出现这个症状,那(是)因为脾胃相表里,脾胃都属于中焦,就根据这个道理来的。再比如说肝经有病,出现胸胁满痛,胁满痛肯定没问题,出现呕逆、飧泄、癃闭等病,飧泄、癃闭本身就不是肝的问题了,飧泄应该是脾胃、胃肠的问题,癃闭是肾、泌尿系统。这个为什么说肝有病?《灵枢·经脉》篇里面,所谓是动所生病,原文是叫做足厥阴肝经是动怎么怎么样,其主所生病者,所生病又怎么怎么样,就举到了足厥阴肝经所生病有呕逆、飧泄、癃闭等等这样的病,那怎么解释呢?那就是说脏腑之间有很多复杂的关系,我们现在来解释它肝木能够犯脾土、水又能够涵木等等这些,反正《内经》里面,经络辨证里面它归纳了这么一些问题。我们现在就是说为什么这个经络,比如中府、云门这些地方痛,我说这是手太阴肺经的病变,这很容易理解,它这个经络就循行到这个地方。为什么脾有病可以出现胃的症状,那怎么辨?脾胃相表里。膀胱的病,为什么称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呢?因为膀胱就属于足太阳经的经络所属的脏器,这都好理解。其他的道理,还有一些解释不通的道理,那就是说脏腑之间还有很多复杂关系。我们现在看来,这里面的这些规律我们还挖掘得不够,到底临床上经络怎么辨证?出现什么情况我可以称为足厥阴肝?哪些情况是属于手太阴肺?什么情况是足太阴脾?这种规律从经络上、体表的症状上挖掘得不够,规律也总结得不够。这是一方面,知道了十二经脉辨证是怎么辨证的,就根据刚才这么一些东西来辨证,根据它的循行部位属哪一条经,根据它内在脏腑出了问题,哪一个脏腑的问题我说是哪一条经的问题,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等等(来)辨证。


                              22楼2015-10-30 18: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