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吧 关注:351,135贴子:9,669,420

【精品推送】内向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不是心灵鸡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心灵鸡汤类的书籍或课程常以这样的广告词开场的:“一节课,改变你一生!”、 “幸福,原来如此简单!”、“触动你灵魂的励志读物!”这些词恨不得像咆哮组一样写满感叹号,以显示自己所兜售的商品功效非凡。
人民需要鸡汤。在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人已能够不为物质的吃穿发愁(房子除外),精神上却更不知心归何处。对幸福的强调,正反映了我们自身的困惑和不安。瑜伽、星座、心理学、励志小品、灵修、成功学……靠谱不靠谱的门派,不仅标榜自己能够提供关于幸福的解决方案,而且为了与讲求效率的时代精匹配,标榜自己能够提供“快速”的解决方案:一句话、一堂课、一本书,让你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人生问题从此迎刃而解。


1楼2015-11-04 09:28回复
    某种意义上,积极心理学能够快速流行,正契合了人民对鸡汤的需要。但积极心理学不是心灵鸡汤,也不是成功学。积极心理学是学院派发起的,旨在修正以往过于消极的研究倾向的学科运动。但是无论研究方向如何变化,好的研究必须符合科学自身的严苛要求。在这些科学标准下,积极心理学提供了一些关于幸福和积极人性的事实和视角,但要求它提供人生问题的解决方案,恐怕还为时尚早。好在它所提供的事实更可靠些。


    2楼2015-11-04 09:28
    回复
      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主张关注积极心理的流派。早在五、六十年代,被称为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就已经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研究人性的积极面。在人本主义之前,是以精神病人为原型,强调研究潜意识的精神分析,和以动物为原型,强调研究刺激和反应关系的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为,人不同于精神病人和动物的地方,如仁慈、责任心、美德、自我意志、积极体验等,不是人性的边缘和例外,而正是人性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有物质追求之外的精神追求,而其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自我实现需要。而另一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以理解和接纳为核心的、非指导性的来访者中心疗法,今天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心理学领域。


      3楼2015-11-04 09:29
      回复
        然而,人本主义在后期却很快式微,主要原因是思想林立却没有统一的核心理论,观点新奇但大都无法验证,被学院派心理学家批评鼓吹了“唯我论”的自恋风气和自欺欺人的虚假幻觉,因此受到以实验为主流的学院派心理学排斥。后期,马斯洛本人的思想开始逐渐转向神秘的、带有宗教色彩的超个人心理学,更是让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界的地位被边缘化。


        4楼2015-11-04 09:29
        回复
          因此,当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被提出时,创始人塞利格曼再三强调积极心理学在科学上的正统性,以示自己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区别。塞利格曼认为,心理学研究手段上的成熟和进步已经能够研究和积极人性有关的话题。积极的研究方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积极心理学的两个重要特征。


          5楼2015-11-04 09:29
          回复
            但我们仍可期待改变。不是那种戏剧性的、快速的转变——它可遇不可求。而是那种缓慢的领悟。就像我们随意播撒下种子,某一天迷茫困顿的时候,忽然发现,某句话、某种体验,某个角落某颗我们并未在意的种子,开始发芽。如果这种转变发生了,一定不是因为积极心理学虚构了一个别处的世界,而是它用更确切的知识,引导我们更加脚踏实地、投入生活。


            7楼2015-11-04 09:30
            回复
              在积极心理学的号角下,心理学家开始有意识地把研究视角从消极心理转向积极心理。这种视角的转变不只意味着研究者更仔细地搜索原先没有发现的积极人性——这就像警长换了一个更清晰的放大镜。这种视角的转变更意味着研究者思维的变化——像福尔摩斯一样,从被动观察到主动预期。对于研究者来说,这种思维转变不仅会发现关于积极人性的新事实,甚至还能创造新的积极人性。大量积极心理的新概念,不就是这个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者创造的吗?


              8楼2015-11-04 09:33
              回复
                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思维的转变究竟会带来什么。
                心理学家曾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如何帮助儿童从早年的心理创伤中恢复。在疾病医治模式下,为了弄清早期创伤经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他们需要关注那些创伤最严重的儿童。他们也确实发现,战争、自然灾害、虐待、父母的死亡、与父母分离、极度贫困……很多创伤经历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9楼2015-11-04 09:33
                回复
                  可是,研究也止步于此了。越是研究深受伤害的儿童,越是强调童年创伤的影响,心理学家就越是无法找到克服这种影响的有效方法。直到七八十年代,心理学家戈麦兹(Norman Garmezy) 等人开始摆脱医学模式,转而关注那些经历了创伤却适应良好的儿童。一切忽然开始变得容易了。是的,即使经历了严重创伤,仍然有很大比例的儿童在今后的生活中适应良好。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学校、家庭、社会给了他们什么样的帮助?他们自身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这些心理特点是可教育的吗?所有的答案,都指向了解决方案。今天,这个叫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研究领域,对帮助儿童从创伤经历恢复的贡献,远远超过了疾病模式下对创伤影响的研究。


                  10楼2015-11-04 09:34
                  回复
                    对个人,我们太强调对缺点的矫正,而忽略了对优势的培养和发挥。我碰到过太多优秀的学生,努力聪明,却为自己所谓性格的缺陷焦虑不安。他们对自己的不足了如指掌,对自己的优势和天赋却一无所知。他们经常思考如何才能克服内向、敏感、软弱、迟疑……,却浑然不知,正是对这些“缺点”的过度关注妨碍他们走向成功和幸福。他们忘了,克服缺陷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目标。优势和天赋会为我们指出一条明路,沿着这条路努力前行,缺陷会自然地慢慢消退。而优势和天赋,正需要我们带着福尔摩斯的眼睛,带着自己的预期,去发现和创造。


                    12楼2015-11-04 09:35
                    收起回复
                      是的,你期待什么,就发现什么。如果积极心理学真有什么用,让我们换个方向思考和期待,就是它最大的价值。


                      13楼2015-11-04 09:35
                      收起回复
                        吧主的帖子居然一个人都没有


                        IP属地:福建14楼2015-11-04 10:11
                        收起回复
                          可怜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5-11-04 13:11
                          回复
                            我要把文字变成声音。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


                            IP属地:江苏16楼2015-11-15 11:00
                            回复
                              虽然看是能看懂,但在实际生活中领悟起来还是有点困难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12-01 12: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