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姜吧 关注:845贴子:3,562

【转载】戏说张家班 BY迈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载自《太湖旧梦》
原贴地址:http://taihujiumeng.getbbs.net/post/topic.aspx?tid=76
作者:迈子


1楼2008-07-11 09:04回复
    戏说张家班1
        
        1949年,上海国泰的导演张彻和张英,从大陆至台湾拍摄《阿里山风云》,他们原以为只是出外景的么,还挺高兴地游山玩水,没准儿还应了亲朋好友带点儿土特产品回家的美好愿望。没想到半截儿风云突变,活生生地一道海峡就是跨不回去。困在那边儿,掐指一算便近了四十年——1949真是个邪乎的年代啊,忌远游,否则想回来真就只能游回来了。 
           
          1957年,张彻由台湾流蹿至港,把文艺片儿《野火》拍得两袖清风一身绯闻,颓丧之余便用笔名“何观”在报上写影评,没想到反而引起电影公司瞩目。电懋的宋淇来找他写剧本儿,这人兴高采烈地当场应下。结果就在第二天,邵氏的邹文怀也来找他,张彻又心动,无奈已经许了前边儿那位,只好应道:只在电懋签一年,一年后返邵氏。他的措辞是“返”邵氏哎,还真没拿自己当外人——顿时想起来《大刺客》里边儿,王羽跟田丰表忠心,“我虽然没有答应过你什么,可我心里早就许了你了”之类的,感人肺腑。 
           
          后来张彻真入了电懋,眼看着邵氏换了彩色阔银幕,而自己的公司还停留在黑白标准银幕,思前情想往事,他的肠子就这么悔青了。老板钟启文没事儿就诅咒邵氏崩溃,比如“邵氏投资太重,一定会崩溃”之类的,他可能也觉得不太科学。最重要的是,在剧作上难有作为,这个太影响前途了,因为同期为电懋写剧本的人中,还有个叫张爱玲的呀……一年后电懋约满,张彻“返”了邵氏。 
           
          在邵氏,这人也仍是写剧本、卖文为生。彼时全邵氏最炙手可热的导演是李翰祥,当然,那会儿全邵氏也就十来个导演。这俩人地位悬殊,平时也没时间聊聊,但李翰祥曾撰文说他推荐过张彻。后来张彻为李翰祥写了个剧本《一毫钱》,呕心沥血,由邹文怀推荐。不知道李翰祥那天心情不佳、有急事儿还是怎么,看罢剧本儿,往邹文怀桌儿上一摔,嚷嚷了句:“这叫做什么剧本?”,扭头匆匆走了。 
           
          由此看来,李翰祥对待张彻这个新人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朗:鼓励他、打击他、打击他、打击他……但是他那天走得太急,全然忘记了,张彻还在晚报写影评这件事。从此张彻更加笔耕不辍,每天都对李翰祥口诛笔伐、无情抨击,几乎变成一个诗人,产生了不少好句子传颂至今,比如“李翰祥是一代霸才,然而亏在太有算计,好比一个锦衣银甲的霸王,腰间却露出半截算盘”之类的。这件事也开启了李翰祥的文学生涯,美工出身的他,也开始往那家晚报投稿了……总之,这两人骂来骂去,最后,是邹文怀挺身而出,熄灭战火。嗯,也太难看了,这两位邵氏同事。 
           
          许多年后,李翰祥仍孜孜不倦地写着,其短章在《东方日报》上连载三年,最终出版《三十年细说从头》。这人不仅长了一张黑脸,还长了一张黑嘴,什么破人烂事都敢诉诸笔端,整本儿书简直可以改名叫做《三十年睚眦必报》了。唯独对张彻,一些事件被选择性地隐匿了,李翰祥甚至一脸慈爱地写道:“我推荐当时仍以何观为笔名的张彻,进入邵氏审阅剧本之后,就研究和筹备拍摄起新式武侠片。”——张彻原来还真是被他推荐的么,这人是间歇性失忆了还是怎么着? 
           
          至于张彻稍后开创的新武侠,在李翰祥的眼中,则几乎是场闹剧了:“开始,招考了一群年轻好动、孔武有力的孩子,在邵氏的后山上拍起武侠试验片来。据说,完全放弃了龙虎武师的套招方式,缠头裹脑的花拳绣腿,全部不要,一上来就是三本铁公鸡,真刀真枪,拳拳见肉。所以每天都把小哥儿几个打得鼻青脸肿,每天都打伤七八个,后来一看拍出来的拷贝,个个都傻了眼了:全部镜头,都是一字长蛇阵,雁别翅排开得乱打一锅粥,不是中景,就是大远景。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还怎么行。所以闹哄了一阵之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2楼2008-07-11 09:05
    回复
      当然还没有结束啦,还在连载中呢,每个月一期阿~


      10楼2008-08-05 17:57
      回复
        七十年代初,李翰祥的国联公司在台湾陷入财务泥潭,几经飘摇终于败落。回港后的几部小制作电影,令李翰祥思念起邵氏盖世无双的大片厂,他像个唱起恋爱初歌的男同学一样,天天到半岛酒店去等喝早茶的邵逸夫,见面后的第一句话是无不讶异的「这么巧啊!」。邹文怀离开邵氏时的三方沟通情景再次重现:李翰祥的意思是,再给他一次机会;邵老板的意思是,这事儿要问过另一位;张彻的意思是,嗯,准了!
        1973年,李翰祥荣归邵氏。对公司而言,无非在炎炎夏日多置出一台冷气机,两大导演人各一台:人走到哪里,由场工搬着跟到哪里。对张彻而言,人生从此不无聊,事业上的斗智斗勇无须赘言;贯穿几十年的笔仗花样不断翻新,从个人穿衣风格到香港电影走向,无话题不可争论、不可一较高下——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真能吵起来、还能长久吵下去的两个人,往往各方面水平都相近,表面上的一对冤家,本质上其实是知音人来的>」苷馕恢羧酥鼗毓实亓侥旰螅悴鹕⒘苏偶野嘧畛晒Φ囊欢运


        12楼2009-01-10 23:16
        回复
          这两大导演还有着的共同爱好,都热爱曲艺>堇詈蚕樽约和侣叮司┚缰猓任舶老贰锻醵姐思夫》,有高雅艺术相伴的人,立刻就与楚原导演这类马经爱好者区分开来。张彻也爱好京剧,票须生,早年在上海自个儿还扮过关公,不太成功估计是因为票错行当了——明明那么老旦气质的人。四十年代风靡沪内的海派京剧《刺马》,张彻是捧过场的


          13楼2009-01-11 13:13
          回复
              1973年的[刺马]改变了姜戴维、狄龙在邵氏男星中的排序。选角时张家班众男青年面面相觑,民主地选出谁适合演奸夫的确比较困难。只有狄龙觉得可以在演技上有所突破,自己举手争取,张彻开始还有点犹豫,但挨不住年轻人又求又哄,就从了。爱徒饰演反派,剧本需要细细量度,传统意义上的奸夫变身为不顾世俗目光的情圣。大胆的尝试为狄龙赢得了那一年的金马奖优秀演技特别奖和亚洲影展表现突出性格男演员奖,他一跃成为当年最红的男星,公司分的花红足以买下一幢楼。


            14楼2009-01-11 15:16
            回复
              想帮楼主把帖子补充完整!


              IP属地:河北15楼2011-08-01 17:29
              回复
                戏说张家班8
                有些事,正儿八经地说就无趣了,有些人,端起架子看就不可爱了,所以要戏说来着。
                七十年代初,李翰祥的国联公司在台湾陷入财务泥潭,几经飘摇终于败落。回港后的几部小制作电影,令李翰祥思念起邵氏盖世无双的大片厂,他像个唱起恋爱初歌的男同学一样,天天到半岛酒店去等喝早茶的邵逸夫,见面后的第一句话是无不讶异的「这么巧啊!」。邹文怀离开邵氏时的三方沟通情景再次重现:李翰祥的意思是,再给他一次机会;邵老板的意思是,这事儿要问过另一位;张彻的意思是,嗯,准了!
                1973年,李翰祥荣归邵氏。对公司而言,无非在炎炎夏日多置出一台冷气机,两大导演人各一台:人走到哪里,由场工搬着跟到哪里。对张彻而言,人生从此不无聊,事业上的斗智斗勇无须赘言;贯穿几十年的笔仗花样不断翻新,从个人穿衣风格到香港电影走向,无话题不可争论、不可一较高下——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真能吵起来、还能长久吵下去的两个人,往往各方面水准都相近,表面上的一对冤家,本质上其实是知音人来的。尽管这位知音人重回故地两年后,便拆散了张家班最成功的一对双生。
                


                IP属地:河北16楼2011-08-01 17:30
                回复
                  这两大导演还有着的共同爱好,都热爱曲艺。据李翰祥自己吐露,除了京剧之外,他尤为喜爱评戏《王二姐思夫》,有高雅艺术相伴的人,立刻就与楚原导演这类马经爱好者区分开来。张彻也爱好京剧,票须生,早年在上海自个儿还扮过关公,不太成功估计是因为票错行当了——明明那么老旦气质的人。四十年代风靡沪内的海派京剧《刺马》,张彻是捧过场的。
                  


                  IP属地:河北17楼2011-08-01 17:31
                  回复
                    戏说张家班8
                    有些事,正儿八经地说就无趣了,有些人,端起架子看就不可爱了,所以要戏说来着。
                    七十年代初,李翰祥的国联公司在台湾陷入财务泥潭,几经飘摇终于败落。回港后的几部小制作电影,令李翰祥思念起邵氏盖世无双的大片厂,他像个唱起恋爱初歌的男同学一样,天天到半岛酒店去等喝早茶的邵逸夫,见面后的第一句话是无不讶异的「这么巧啊!」。邹文怀离开邵氏时的三方沟通情景再次重现:李翰祥的意思是,再给他一次机会;邵老板的意思是,这事儿要问过另一位;张彻的意思是,嗯,准了!
                    1973年,李翰祥荣归邵氏。对公司而言,无非在炎炎夏日多置出一台冷气机,两大导演人各一台:人走到哪里,由场工搬着跟到哪里。对张彻而言,人生从此不无聊,事业上的斗智斗勇无须赘言;贯穿几十年的笔仗花样不断翻新,从个人穿衣风格到香港电影走向,无话题不可争论、不可一较高下——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真能吵起来、还能长久吵下去的两个人,往往各方面水准都相近,表面上的一对冤家,本质上其实是知音人来的。尽管这位知音人重回故地两年后,便拆散了张家班最成功的一对双生。
                    这两大导演还有着的共同爱好,都热爱曲艺。据李翰祥自己吐露,除了京剧之外,他尤为喜爱评戏《王二姐思夫》,有高雅艺术相伴的人,立刻就与楚原导演这类马经爱好者区分开来。张彻也爱好京剧,票须生,早年在上海自个儿还扮过关公,不太成功估计是因为票错行当了——明明那么老旦气质的人。四十年代风靡沪内的海派京剧《刺马》,张彻是捧过场的。
                    1973年的[刺马]改变了姜大卫、狄龙在邵氏男星中的排序。选角时张家班众男青年面面相觑,民主地选出谁适合演奸夫的确比较困难。只有狄龙觉得可以在演技上有所突破,自己举手争取,张彻开始还有点犹豫,但挨不住年轻人又求又哄,就从了。爱徒饰演反派,剧本需要细细量度,传统意义上的奸夫变身为不顾世俗目光的情圣。大胆的尝试为狄龙赢得了那一年的金马奖优秀演技特别奖和亚洲影展表现突出性格男演员奖,他一跃成为当年最红的男星,公司分的花红足以买下一幢楼。
                    两位爷第一次在电影中反目:观众就爱看姜大卫手刃狄龙,还有比这更刺激的人间惨剧么?这现象启发了一批无良娱记,读者跟观众基本上是一批人,观众爱看的,估计读者也不会抗拒,于是有目共睹的兄弟情深,变成口耳相传的大牌较劲。拍完[刺马]后,姜大卫再也没看过这部戏,只记得张汶祥刺马时「带着仇,带着恨,还有爱」。 1992年,七十高龄的张彻在台湾拍摄电视剧版《刺马》,其弟子鹿峰挂名导演,仍由姜大卫主演,但他的角色变为电影版中狄龙饰演的「马新贻」。
                    1973年与[刺马]同期拍摄的[大海盗],剧组从清水湾驶船出公海,一个叫陈元龙的十九岁武师随浪摇摇晃晃,头晕目眩,狄龙叫了一艘船送他上岸。 1974年,经引荐,他战战兢兢地立在张彻面前,老先生只客气地点点头,没有丝毫留意:张家班的「少林系列」正如火如荼,多得是赤膊精壮的小伙子,这一个又有什么特别?此后陈元龙辗转几家公司,主演的电影均票房惨澹,一度离港赴澳在餐馆做工。 1976年,陈自强游说他重返影坛,为他改名「成龙」。
                    星途不畅的成龙终日陪古龙饮酒,一个落魄人对住满堂王八蛋,为求一个量身定做的剧本。古龙有意捉弄,灌大杯酒进成龙肚里,才转过头对罗维导演说:「我的剧本不是写给他的,是写给狄龙、姜大卫的。」姜大卫也在席间,听这一句废话与笑话:1976,他和狄龙分道扬镳年余了,[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阿飞,狄龙提议,不如要姜大卫的弟弟尔冬升来演。后来,成龙走到厕所里吐,哭得稀里哗啦,姜大卫镇定地抱住他——年轻人哭自己两手空空的前途,过来人只好饶有兴趣地听自己与别人共筑的破碎神话。
                    锦衣华服的绝望,好过筚路蓝缕的绝望,不是吗?
                    比成龙稍稍幸运的李修贤在1973年的[刺马]中饰演太平军小兵,披头散发的形象并不光辉,但给人印象颇深,可能认为人物性格比较活泼,就义时在众目睽睽之下滚来滚去地不死。十七岁的年纪破了张家班的纪录,李修贤签约时仍需家长陪同,与后来的傅声、钱小豪一起凑成了张彻手中的三份童工协议。
                    


                    IP属地:河北18楼2011-08-01 17:56
                    回复
                      这两大导演还有着的共同爱好,都热爱曲艺。据李翰祥自己吐露,除了京剧之外,他尤为喜爱评戏《王二姐思夫》,有高雅艺术相伴的人,立刻就与楚原导演这类马经爱好者区分开来。张彻也爱好京剧,票须生,早年在上海自个儿还扮过关公,不太成功估计是因为票错行当了——明明那么老旦气质的人。四十年代风靡沪内的海派京剧《刺马》,张彻是捧过场的。
                      1973年的[刺马]改变了姜大卫、狄龙在邵氏男星中的排序。选角时张家班众男青年面面相觑,民主地选出谁适合演奸夫的确比较困难。只有狄龙觉得可以在演技上有所突破,自己举手争取,张彻开始还有点犹豫,但挨不住年轻人又求又哄,就从了。爱徒饰演反派,剧本需要细细量度,传统意义上的奸夫变身为不顾世俗目光的情圣。大胆的尝试为狄龙赢得了那一年的金马奖优秀演技特别奖和亚洲影展表现突出性格男演员奖,他一跃成为当年最红的男星,公司分的花红足以买下一幢楼。
                      


                      IP属地:河北19楼2011-08-01 17:57
                      回复
                        1973年的[刺马]改变了姜大卫、狄龙在邵氏男星中的排序。选角时张家班众男青年面面相觑,民主地选出谁适合演奸夫的确比较困难。只有狄龙觉得可以在演技上有所突破,自己举手争取,张彻开始还有点犹豫,但挨不住年轻人又求又哄,就从了。爱徒饰演反派,剧本需要细细量度,传统意义上的奸夫变身为不顾世俗目光的情圣。大胆的尝试为狄龙赢得了那一年的金马奖优秀演技特别奖和亚洲影展表现突出性格男演员奖,他一跃成为当年最红的男星,公司分的花红足以买下一幢楼


                        IP属地:河北20楼2011-08-01 17:57
                        回复
                          爬完了。后续还有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7-07-29 22:18
                          回复
                            张真的好萌好萌好萌啊


                            IP属地:加拿大来自iPhone客户端30楼2020-12-20 18: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