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古城吧 关注:2,493贴子:27,419
  • 0回复贴,共1

消失的永年县阁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当有游客来府城旅游的时候,总是以为原来二中所在地的广平府衙是县衙,其实真正的永年县衙真的存在的,只是已经消失在历史的记忆里,并化为灰烬了。
在府城都知道府前口和县前口的位置,出了二中(府衙门)直着往南走,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交汇的的第一个大十字路口,是府前口。再往前沿着南大街走,这次出现的十字路口,叫县前口,这个路口,知道的恐怕不多。县前口往西是慎先巷,往东是县阁里,我们俗称的路俗称“阁里头”。每当走在这里我们会思考,慎先二字还好理解,可这“县阁里”,明显带着有的建筑——县阁,却怎么什么也看不见呢?
顺着县阁里街往东看,只觉得两侧全是民宅,根本就看不出一点缝隙,除了路口北侧墙根还有原来的石牌坊构建外,根本就看不出一丝的历史遗迹。这条街是一个从西由东的丁字街(从县前口一直通到县二院的围墙外),稍加分析后,把居中的学校巷为界可以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分北侧是南街小学,东部分北侧是原来的广府镇中学。这样我们就会好理解了,这两个教育机构应该是占用了古代的某两个公廨(行政机关)。沿着这条街我们再分析一遍,先是看见路南有两条长巷,一条是死胡同,一条可以通到林家巷。两条长巷十分对称,似乎原来是故意隔开什么东西。再往前是个丁字路口,往北走是南街小学,顶到头是原来派出所的围墙。再往前路北也是一条长巷,原来镇中的大门就是在这里。再往前就是和囤市街交汇的丁字路口,在出路口的位置还用铁杆竖了一个牌坊,牌坊下面北侧有一个砖磊的小庙,里面供着文昌帝君等神仙,地上摆着香炉。
从东到西我们丝毫看不出一丝历史遗迹,但关于永年县衙,在清代康熙年间知县朱世纬主编的《永年县志》里记载
县治 在南大街迤东,明洪武三年,知县陆礼建。成化十二年,知县耿琚重修。嘉靖三年,知县孙允中,五年,知县宋瑛相继增修。其制:大门外为屏壁,大门内为仪门,中为正堂,扁曰牧爱。堂之两翼,左库楼,右库厅,东西吏曹,堂之前为戒石亭。仪门之西为囹圄所,东为土地祠,东为寅宾馆,再东为关王庙。正堂之北为后堂,堂之北为知县宅。署左丞宅,再左则主簿宅,今裁,又前则吏舍。右为典史宅,右之前为吏舍。屏南为申明亭,大门东为旌善亭,西为惩恶亭。
——《永年县志·卷之六·建置》
从这段记载看出永年县衙(县署或县治)由明洪武时期初建,在经成化、嘉靖时期的不断增修后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这条街,从县前口开始走,经过“陶镕多士”石坊,逐渐会又看见两个石坊,前面这个写着“怀保小民”,后面写着“综理庶政”。两个石坊之间是县署大门,正对着大门外是八字影壁,南面是申明亭,大门外东西各有旌善亭、惩恶亭两座。大门里面是仪门,西面是囹圄所,东面是土地祠和寅宾馆,再往东是关王庙。仪门内过了戒石亭就是正堂牧爱堂,西面是库厅,东面是库楼,两旁也是三班六房办公区域。正堂后面是后堂,再往后就是知县的住宅区。县署东边是县丞的住宅,再往东是县主薄的住宅,后来被裁撤,再往前面是公职人员宿舍。县署西面是县典史的住宅,再往前面是公职人员宿舍。
这就是整个永年县衙区域的全貌,从其规模来说的确不小了,有办公区域,也有住宅区,还有员工宿舍。从规制来讲,古代的县级衙署大多如此,申明亭来进行民事调解,八字影壁来粘贴布告,旌善亭和惩恶亭表彰和通报。仪门作为二道大门来彰显威仪,仪门外有监狱,还有县级招待所。戒石亭作为一个公堂摆设,通常放在仪门内正堂前的这进院落里,主要是提醒在牧爱堂里的官僚要牢记公仆宗旨。后堂也是内堂,通常来供知县办公。县丞是仅次于知县的官吏,相当于县长。主簿也就相当于常务副县长,典史是县委办公室主任兼秘书长。
这么一来就明朗了,永年县署就在这条街上,这西半部分路南的两条对称的长巷既有可能是当年的“屏壁”,而与之对应的路北也就是县署的具体位置,那么再延伸的话南街小学就是“知县宅”了。从光绪版《广平府志》的插图看出广平府衙的知府宅还有花园等建筑,那么“知县宅”是否有花园等建筑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只能从现在规模来考虑,或等将来的考古发掘来验证。以这两条长巷为中心,我们再看一一看如今无立锥之地的民宅,会不会心生“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感慨?
以上叙述了县衙,那么阁呢?从志书中完全看不出有阁楼的存在,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和那个在路口矗立的“简易牌坊”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需要再叙述一下漳川书院的历史。
漳川书院 在县治东,堂曰修道堂,之后为便室。东西号房各十一间,前为书楼,扁曰崇正,今改曰聚奎房,曰成德达材。明正德十三年知府张羽建,崇祯九年知县张毓泰重修,后改曰皇华馆,为往来邮亭。康熙十一年知县朱世纬仍为书院。
——《永年县志·卷之七·学校》
前面讲过,把县阁里街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分北侧是曾经的广府镇中学,而这曾经的学校正是建在古代的书院上面。书院作为古代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是一个地方的教育实力的重要反映。永年作为广府的治所所在,书院是必不可缺的,较著名的有清晖书院、紫山书院、漳川书院。清晖书院和紫山书院都在城外,在城内的就是这座漳川书院。在明代和清初漳川书院是和慎先巷的(永年)县学是由同等地位的,知县也多次莅临讲学。漳川书院,于明代正德十三年,由当时广平府知府张羽所建。建成以后还请知名学者安阳的崔铣写过碑记,仔细地讲了书院的规模。崇祯和康熙年间时任的永年知县都屡有修葺。一直到乾隆年间,知县孔广棣重修时更名为紫山书院。
梓潼观 一在府儒学东,康熙十一年知府刘公光荣知县朱世纬府教授边士暹府经历王仕佐重修。一在县治东新阁上,西向,原供魁神,以县无文昌祠故改为文昌阁,知县朱世纬塑像。
——《永年县志·卷之八·坛祠》
这里提到的“县治东新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县阁,从文中看,这座阁楼门是朝西的,供奉的是主管文运的文昌帝君。新阁说明是新建的那么是什么时候建的,又是因何而建?这又是一个不小的问题,我们接着看这段文字的记述
县治迤东为往来达道,势颇散衍。形家谓宜隘而扼之,以关水口。俾势聚则官利生迁,而人文蔚起,科第益盛,以艰于土木资用,故置之。会邑侯新安余公谙堪舆,遂鸠工饬材筑高垣,阔数丈,北抵书院,南抵民舍,以障东西为屏蔽。中置门,门巅置阁,栋宇一楹,其草创规模,越数年。所汝南固陵朱公来莅兹土,公为阀阅儒宗,崇励誉髦,振兴教化。兼之邑博魏君日聚生徒校萟讲习,直媲苏湖。乃共议震之方区,于五行丽木,木生火,有离象焉。文宿主之故,于阁建文昌帝君像,增式廓勤丹艧轮奂巍然。郡庠左有文昌阁,春秋及宾兴礼祀之,独邑庠阙然未修。邑庠居其西,偏此地,昂然耸峙与圜桥泮水映带,匪遥裨益文治,岂云浅鲜?柏舟谏垣玉堂金马公□持简真拭目问事至永邑,素谬得才薮名向后绅士□□□□济济光昌远大,皆赖我公扩招培育之功,有以致之耳。究本溯源而祝之,当为不朽。读幸属门墙,睹兹盛举,缘是为序,公讳世纬,河南固始人,举人戊子乡荐。魏讳继橒,号宪文,顺天通州人,戊子举人,例得,并书。
康熙十一年上元吉旦
重修县文昌阁序
邑人宁而读
这是清代永年人宁尔读写的一篇序,一开始就从堪舆角度说明要在此处建楼阁的必要性,建成后会:“利生迁,而人文蔚起,科第益盛”。因为财政困难,建阁楼的事就一直搁置。正好又来了一位精通堪舆的知县新安余公。余明府规划了好些年,在“北抵书院,南抵民舍”这一空间里充分利用,终于将阁楼建成了。后任河南的朱知县到任后对阁楼进行了重修,并改成文昌祠,填补了震位的缺失。新修的县文昌阁和在慎先巷的县学远远望去,也算是对府学东侧的文昌阁做一个参照了。虽然有些牵强,也算一举两得了。新安余公名叫余维枢,字中台。后来官至兵部侍郎,这风水也算是看到家了。
这条叫县阁里的街道,我们从文献中看到了辉煌的曾经,追忆当时的历史,再看面目全非的今天,我们还有社么理由去谈曾经的阔绰呢?作为北方难得保存完好的古城,只剩下了一个外面的躯壳,还有一些微不足道的开发。就像乡贤宁尔读所言“匪遥裨益文治,岂云浅鲜?”改变文运岂是建一座阁楼就能改变得了的,还不是靠“阀阅儒宗”的知县朱公,“崇励誉髦,振兴教化”的努力才得以昌盛的吗?


IP属地:广东1楼2016-03-12 14:5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