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027贴子:2,981,451

真正的中国文化道统(可能颠覆你的国学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真正的中国文化道统
第一部分 关于道
文/邵东川
一,“道”讲天下执政大道
中国文化的道统,秘密就在“道”这个文字中。
字出于“易”,即文字的创造出于易理。易,夏朝曰《连山》,商朝曰《归藏》,周朝曰《周易》。在伏羲时代,就诞生了八卦和六十四卦。现在考古已经发现,至少在五千年前,早于黄帝、仓颉时代,就出现过数字卦,然后才是现在以阴阳画表示卦爻符号的六十四卦象。顺便讲一下,一些书籍说,周文王创作六十四卦,是不对的。司马迁的《史记》说,“文王演周易”。演,是演绎。周文王应该是在归藏易的基础上对六十四卦的部分卦名做了一些重新命名,同时对整个六十四卦的逻辑顺序做了重新排列。
伏羲时代,六十四卦是符号文化,后明确为数字符号,易学的理念已经开始流行。至今流传下来的一些传说,如传说伏羲“人首蛇身”,即来自“卦象”。
六十四卦所阐述的易理,都是讲述天下执政大道,即关于管理人的真理、逻辑和规律。黄帝的史官仓颉及其家族,就是根据易理,创作了文字。形立为文,声具为字。凡文字,皆“象形、指事、会意”,且“形声”,音近则义近,后来,随着文字应用范围的扩大,再“转注、假借”,这就是所说的“造字六法”。
仓颉所创造的文字,都是根据卦象的寓意(是为“象形”),指向天下执政领域(是为“指事”),说明一个道理(是为“会意”)。“道”这个文字的创作,就完全具有仓颉造字的创作思想在里面。
虽然后来文字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的演化,但是,“道”字,从“首”,从行,其字形基本没有变化,因此,“道”字蕴涵的文字创作思想也得以保留。易,乾为首为天,坤为腹为地。古人的“天”,是根据实体的“天”而演化的天道理念,即“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先哲认为,社会上的每个人,由于出生环境、背景、后天教育、智商、机遇、努力程度、职业性质等因素不同,社会上的每个人,其人生获得是平等的,但一个好的社会,应该规则若天,“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同时,古人还认为,一个好的社会,体制应该象大地那样宽容,这就是古人的“天地”理念,也是“易”之“乾坤”理念。先哲认为,一个好的社会,体制象大地一样无限宽容,规则制度象天一样人人平等,那么,不求改变人性,但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如同天不要求花木向阳开,但花木都向阳开。古人还认为,这样的社会,体制宽容,规则平等,那么社会上的人就好像万物一样,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善恶自有教惩。
“道”字的创作,意思就是说,治理天下的执政大道,要沿着建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目标而行。
二,道从“无”始
要建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制度,好比登天,难度可想而知。但《周易》认为,登天有路,大畜卦上九爻讲,“荷天之衢,亨”,意思就是讲,登天有路,而且路还非常宽广通达。
说到道,我们可以想见路,一定要有开始、过程、和目的地,才能构成道路。道是一种理念运行之路,也一样存在从开始到目的地的整个过程,整个过程构成了“道”,单点并不能构成“道”。我所说的“道”,就是沿着建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制度目标而前进的思想,有其明确的开始、过程和目的地。
上述所言之“道”,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道”的理念并非老子首创,但老子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老子明确指出“道”的开始、过程、目的地。
老子的《道德经》,1973年马王堆发现的帛书版本比传世版本如王弼版本要准确。首章“道可道,非恒道”章是序文或总结,如果不能通晓整个《道德经》的思想,显然不能理解首章思想或文意。《道德经》正文从第二章开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就是老子用不容辩驳的论据,说明了一个人性的真实,即人性利己。人性利己具有绝对性。正是因为人性利己,有的人就会为了自己的利己,去侵犯他人的利益与权利,这样就不好啦,“恶矣”。那我们人应该怎么办?明白人性利己,人人都是利己的,你的利益和权利被别人侵犯,你不愿意,那么,你也不要主动侵犯他人利益与权利。即承认人性利己,尊重他人利益与权利。承认人性利己,就是“无”;尊重他人利益与权利,就是“有”。
老子言天下执政大道。老子《道德经》二十七处讲到“圣人之治”,一本书肯定有个主题,正如老子所说,“言有君,事有宗”,不可能讲一会儿养生,一会儿讲个人修养,一会儿讲执政大道的。老子讲其它的事情,都是“托”,为了说明他的“执政大道”。在执政领域,如果承认人性利己(“无”)的理念,那么,一定会主动接受百姓监督,才能真正尊重百姓利益与权利(“有”),即“无中生有”。如果承认人性利己及其价值观,那么,也必然承认私有,私有是人类的自然,“道”效法人的自然,这就是“道法自然”。承认人性利己,权力接受监督,那么权力不再做恶,恶就消停了,“恶已”,已,就是停止、消停。这是老子这句话的第二层意思。
“道”从“无”始。老子讲,“无”名万物之始,就是说,承认人性利己,是社会一切制度或规则的创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说,尊重百姓利益和权利,才能出台各项制度或规则。
所以,在老子《道德经》第二章,老子讲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马上就紧接着说,“有无之相生”。老子的“无”,就是承认人性利己,老子的“有”,就是尊重百姓利益与权利。
三,老子的三大法典
老子《道德经》阐述了他的三大法典,即,无名万物之始,无中生有,道恒无名。
无名万物之始,就是说,“承认人性利己”的理念或价值观,即“无”,是社会一切制度或规则的创始。一切制度或规则,叫“物”。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理念,或这个基础理念不被认可,那么,老子认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制度或规则的建设的。老子讲,渊兮,似万物之宗。“无”,就是万物之宗、渊源。
“无”中生“有”。只有“承认人性利己”,“无”的理念被认可,被效法,才能真正产生“尊重百姓利益与权利”,“尊重百姓利益与权力”,就是“有”。承认人性利己,主动接受百姓监督,因而真正建立接受百姓监督的机制,那么,不尊重百姓利益与权力,也得尊重百姓利益与权力。我们歌颂大海海纳百川的胸怀,大海的容量大,能畜住水,除胸怀外,一个同样甚至更重要的因素是处的地势低。如果高高在上,胸怀再大,大海也畜不住水。
“无”中才能生“有”。妄“无”、残“无”,一定会导致失去“有”。人为地倡导“有”,不是真正的“有”。倡“有”不效法“无”,一定会失去“无”。
道恒无名,恒,极也,法则也,意思就是,“道”以“承认人性利己”为法则。道的过程就是由真理开始、到逻辑构建和实践,收获预期结果即规律的过程。承认人性利己是真理,一切政治逻辑都产生于这个真理。只有在真理上构建的逻辑才是真正的逻辑,才成立。逻辑决定效率。一个社会的政治逻辑不成立或残缺,一定社会效率低下。逻辑产生规律。规律可以总结,可以验证当下,也可以预期未来。老子认为,无论道的运行多么远,一定是在“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旦失去“无”,也就不是“道”了。大成若缺,其用不敝。正是因为人性利己,我们人类才需要构建和完善规则。承认人性利己,就可以不断构建管理社会的规则,苟日新,日日新,想破敝都破敝不了,因此老子说,“其用不敝”,“敝而不成”。
实际上,老子揭示了一个真理,即,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承认人性利己的价值观都不可以被否定。
四,道的过程
老子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性利己不仅是人的本质,也是一种常识。只有承认人性利己,才能真正落实或兑现尊重百姓利益与权利;尊重,才能宽容,宽容才能公正,公正才能和谐,才能官民不断齐力构建公平的社会管理制度,才能不断迈向和接近“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目标,如此,执政者的地位才能长久,永远都没有被推翻的危险。
只有承认人性利己,在一次分配中承认谁的付出成果归谁,才有公平正义;只有承认人性利己,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社会才能建立公平正义的规则和环境。
公正才有法治,公正是法治的核心。
无名万物之始。承认人性利己是建立和落实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石和基础。
人性利己是真,在执政领域,承认人性利己就是真理。真理决定、产生逻辑,逻辑产生、决定规律。有逻辑才能效率。
承认人性利己,是最起码的朴素。老子说,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就是说,承认人性利己,是一种基本的朴素,这个理念虽然很小,但在天下的所有执政理念中,具有王者的地位,它是执政领域的理念王,统率其它一切执政理念。
五,道的目的地
老子帛书第六十七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邻国相望,就是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鸡犬之声相闻,就是百姓生活安宁富足。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往往被许多解说老子的著作直白解说为“人民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说老子的理念是要退到原始社会去。这是一种胡说八道。即使退回到原始社会,难道人民会不往来吗?动物都喜欢成群结对,动物也往来啊!老子讲天下执政大道,他的目的是希望社会有一个好的政治逻辑,去成就社会的善美。因此,百姓个人层面的往来,无关执政理念,老子并不感兴趣。老子所说的“百姓往来”是事关国家政治层面的“百姓往来”,就是居民迁徙。按现在的话说,就是移民。也就是说,百姓生活安宁富足,到老一直生活在故土,永远不会移民。其实,本章前面,“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不向远的地方迁徙,就是不移民。
古人的字句就饱含道理。在道上走,才叫道路。说理合乎道,才叫道理。知道就明白,不知道就糊涂。
道比天大,因为“道”的理念可以成就“天”——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关于“道”的思想,就是中国文化的道统,也是中华文明的道统。未完待续,详见下期《真正的中国文化道统(二)关于清源国学》。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如您有兴趣于清源国学,或有心得,可以发我信箱:1334751898@qq.com
本文版权属于作者,任何侵权行为将被追究。
作者介绍:邵东川,又名昫栋,跨界国学家,首倡清源国学,明确老子“无有”,阐释真正的中国文化道统。


1楼2016-03-24 21:59回复
    在“博客中国”开设“东川的专栏”,417293100.blogchina.com, 欢迎浏览


    2楼2016-03-24 22:04
    回复
      你仿佛在特意逗我笑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3-25 07:39
      收起回复
        楼上说的对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青春福利版7楼2016-03-25 08:13
        回复
          甲骨文,到目前为止,没发现夏字


          8楼2016-03-25 08:35
          收起回复
            道理讲的不错,就是有借用《道德经》兜售自己私货的嫌疑。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3-25 09:14
            回复
              楼上说的对!


              IP属地:河北10楼2016-03-25 09:35
              回复
                这是几个月来,在这个吧里看到的最有独特见地和学术价值的文章!尤其是第一部分。要是能对“道”和“物”这两个概念再作进一步的还原,看到这些基本概念的历史流变和思辨分殊,就更好了!


                13楼2016-03-25 10:22
                回复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3-25 10:25
                  收起回复
                    “道”——“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是“道”的原初义,也即鬻子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时给周文王所说的:“有天,然后有地,有地,然后有别,有别,然后有义,有义然后有教,有教,然后有道,有道然后有理,有理,然后有数。”但到了稷下学派的慎到著作《道德经》的时代,这个概念已经经过老子、孔子、墨子、公孙龙等人辨析思辨,直接从外部世界的“道”转而指向了人的思维本身。


                    15楼2016-03-25 10:30
                    收起回复
                      能从人性利己的层次去看待问题,楼主的层次已经很高了。
                      只差最后一步,即可登天得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3-25 14:18
                      收起回复
                        各位吧友,我在这里就是为了说道传道。
                        对于批评和赞赏,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希望就事论事,指出我哪句话揭示、解释错了,则不胜感激。
                        本来是不应该叫大讲堂的,但是公众号微信号助理帮助注册的,注册成大讲堂,改不了,为了传播符号的一致性,就这样了。不过也没有关系,我是来讲解宣传的,也有我真实意思,老子贵真朴,没有必要虚伪。
                        我的第一篇文章,可能不一定有很多的人懂得。但是第二篇,关于《两千年传统国学的荒唐......》这篇一定要认真看懂。我说过,这是整部道德经的基础,也是整个清源国学的基础。如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不明白,我解释了你也不明白,对不起,请不要在此听我的讲解。
                        如明白这句话,那么欢迎落座听道。
                        我解释了“道”,其实,在“道德物器”论这一篇里,已经讲了“物”是什么。
                        把古人当成正常的人,也把自己当人,好好读我的文章,我再逐步深入,一定可以明白老子说什么。
                        一知半解。“一”如果知道了,起码可以半“解”了。天下的大道归一。“一”者,道之所始,所由也。那么,不知“一”,则半解也没有。这是古人的总结。
                        何为“阴阳”,还是把我人性利己篇看明白,如果不虚妄,应该可以明白大半了。不要急忙到四十几章。
                        说天说地说万物,都是为了说“人”,关于社会管理人的真理、逻辑、规律。如此而已。
                        不急,慢慢来。
                        不一定要看很多书,渊博和智慧没有多大关系。老子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既然敬仰老子,老子的话,我们要听。
                        谢谢大家听东川释道。


                        19楼2016-03-25 16:30
                        回复
                          老子不叫李耳。
                          作者叫李耳的,不知老子学问源流。“道可道,非常道”这种版本的,不知老子之真理、逻辑。
                          为什么第二章,老子讲了,有无之相生。。。。。。恒也,就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呢?什么必然逻辑,老子会这样说?


                          20楼2016-03-25 19:59
                          收起回复
                            老吧网友口味叼。重症对猛药,药不猛,难服众。何况本贴,自身问题很多。


                            IP属地:新疆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16-03-25 21:4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