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59,739贴子:2,971,935
  • 39回复贴,共1

【论道】二元矛盾论与二元一体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事物通常都会具有个体间的多样性,和个体本身的多元性,为了对事物进行研究,一般都会提取出其中的一条或几条进行分析,而在分析的过程中,又会涉及到正反两种属性,这正反两种属性就是标题中提到的二元了。
中国的主流社会意识一直都是被非黑即白式的思维所主导,即便吸收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这种思维模式依然没有转变过来,虽然马克思主义里面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理论“对立统一规律”,但是这种“统一”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还是斗争式的矛盾论。当然了,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也许就是矛盾论,而统一只是在讲一种现象。
《道德经》是一本很侧重“一”的书,因为有这样的主流意识,所以对《道德经》解读后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理解,不同的人对《道德经》进行解读,感悟出来的东西也许就会截然相反。有人从《道德经》里感悟出来的是群体自由的无政府主义,有人从《道德经》里感悟出来的却是独裁式的法家思想,有人解读《道德经》学到的是个体的无用论,有人解读《道德经》学到的却是不张扬的身体力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非黑即白的二元矛盾意识在发挥作用。
具有二元矛盾意识的人是很难理解“一”这个概念的,即便苦思冥想,能得到的答案也只会是折中式的和稀泥或者是做事避免走极端。事实上,人在一个时间点,处理事情的态度只能有一种,所以上述答案通常只是一种伪命题。如果一个人理解的“中道”是就是如此,那么做起事来要么没有立场,要么喜欢推诿,要么就是变化无常。
那么什么又是二元一体呢?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二元不分对错,关键是能用对地方,如此就是二元一体了。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讲到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二元一体思想范例。《易经》里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下面就列举几个常见的阴阳概念,来阐述一下二元一体论,因为《道德经》里多谈治国,所以举例也就以治国为例了。
奇正:饭能饱人,药能治病,药不能当饭吃,有病了得吃药。治理一个国家,首先要分清什么是正事什么是奇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日常的生产活动和部门运作就是正事,而战争、大工程和天灾人祸这类需要专门发布政令的事则属于奇事。老子是提倡避免奇事的,他在《道德经》里提到的“无事”里面的“事”指的应该就是这类“奇事”,但是在反对生事的同时,老子也提出了应对方法,那就是“正事正用,奇事用奇”。奇事相对于正事来说时间短暂且变数较多,所以应对奇事就需要灵活多变,而正事属于日常事务,灵活多变则会朝令夕改,这样的后果就是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的公信力,公信力缺失则会贻害无穷,所以老子才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也”。
逆顺:大禹的老爹治水,不通水性采用堵截的方法,结果治水失败。大禹治水依照水性趋下,采用了疏导的方法,所以治水成功。人性趋利,所以能说动人的通常都是利益,而高深的道理和高大上的情操往往会效果不佳。治理一个国家或者管理一个部门,不通人性是不行了,只有顺应人性办事情才容易成功,发布的政令才容易通达。可是是否要一味的顺应人性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只是一味的顺应人性,时间久了必然会生乱,所以无政府式的自由是取乱之道。为了避免和控制这种情况,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和契约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这样的约束是逆人性的,没有人心甘情愿的被规则或契约所约束,但是这样的措施却是必须的。这就好比治水除了需要引导之外,还需要筑造堤防对水进行约束,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利用水和避免水泛滥成灾。做事顺应人性就不需要你去不断的督促,制定出规则则能防止事情失控,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公私:无论是治国还是经营商业,利益和公信都是其中的关键。都知道小米手机采用了近似于哄骗式的饥饿营销,可小米的性价比加上这种“明骗”并不能否定小米的自身信誉,所以照样经营的风风火火。治理国家的关键同样是民利和公信,而民利和公信力就属于公德了。传统的儒家文化,非常重视私德的培养,但是又把整个社会的公德寄希望于这种私德,所以就有了“修齐治平”。在我个人看来,“修齐治平”是一个伪命题,种下私德的因,却想收获公德的果,这未免有些太想当然了。维护公德既得罪人容易树立政敌,又不能彰显自己的名声和官声,和表现出自己的私德相比属于吃力不讨好的事,既然有性价比高的私德可以表现,维护公德自然就要靠后站了,除非极个别的一根筋。崇尚私德加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就导致了倡导了两千多年伦理道德的中国,在公德方面却是非常的不尽人意。提倡私德不是不好,但是过度的抬高私德的地位,其结果反而会变成得不偿失。怎么说呢,道德问题是整个社会的事,只有注重公民利益和国家的公信力能成为全民共识,并且民众密切关注和监督这两样和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估计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与此同时,也需要所有的人都能自觉的去提高自己的文明和诚信度,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
时间有点晚了,说的也有点多了,再讲下去估计就没人看了,就此打住吧。


IP属地:河北1楼2016-04-23 02:14回复
    虽然《易经》里面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但是阴阳只是一种对事物的分析模式。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其多面性,同一类事物又会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就是事物普遍性之外的差异性。
    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之中的,所以要全面的分析事物,还必须得把时间轴加入其中。在整个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截取其中的一段变化周期进行分析,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事物就是在这种因果相续中不断变化的。
    多角度的分析事物,并且把时间轴加入其中,就能对事物完整的认知了吗?答案还是否定的。我们并不能主宰事物的变化,而想让事物按我们预期的去变化,所能做的只是改变事物的外部环境,所以对事物的研究分析,归根结底还得回到外缘中来。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4-23 10:58
    收起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6-04-23 11:33
      收起回复
        顶!说的不错!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6-04-23 11:49
        收起回复
          原文才最好。
          矛离不开盾,盾离不开矛,本就是一体。


          6楼2016-04-23 12:09
          回复
            本末:研究社会离不开对成员个体的认知,而对于人来说,人性即是人的本了,而人能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则属于人作为个体的末。基本相同的人性,因为修养的不同和不同的外部环境,所以表现出来的行为却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具有普世倾向的思想和宗教都热衷于通过教化手段等来改变他人的行为。在这个问题上,其实越靠近外围的因素反而效果最佳,丰衣足食加上规则的约束是决定人行为的主因,说教式的教化只是一种辅助手法,强制性的改变他人则很难奏效,而妄图改变人性就属于愚蠢了。人最基本的秉性都是那些具有单向性和不易性的,所以是无法更改的,这种秉性本身没有对错,有对错的是造成的结果。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4-23 12:21
            回复


              IP属地:吉林8楼2016-04-23 12:26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4-23 20:52
                回复
                  名实:历史名人通常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思想和知识的传播者(名),一类是具有主导作用的社会活动实践者(实),还一类是集两种特性于一身者(名实兼备)。大概是因为中国自古就是个注重尊师重道的国家,所以就导致了这样一种现象,传播者在后人心中的地位要比实践者靠前。如果从付出和收获的角度来看,实践者劳心劳力而且还可能有极大风险性,而传播者就要划算的多了。传播者在前人的基础上,编出一套听上去有道理并且能自圆其说的理论,也许在后世就能落个宗师或者大德的名头。实践者因为要做事,而做事总难免会有被人诟病的地方,所以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德行的国度是非常吃亏的。一边是动动脑子就能名称显赫并且能保住一种“全德”,甚至讲出来的话都能当成实际德行被润色到“全德”之中,一边是劳心劳力且承担风险,事后还容易落下种种诟病,可以说便宜都让传播者给占了。时至今日,“宗师”和“大德”还每每被信徒们津津乐道,带有水分的“全德”甚至能让他们从一届凡人走上神坛。
                  我讲这些并不是否定传播者的作用,因为完全的排斥传播者就变成了反文明,所以传播者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是,过度的抬高传播者的社会地位,则很容易形成一种重名不重实的社会风气。上班这些年,各种学习活动也经历了几次,开会、学习、做笔记、写总结、然后,就没然后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4-24 11:27
                  回复
                    道德的作用就是用来维护利益,人因为利益才遵守道德。儒家那套就是本末倒置,所以收效甚微。
                    人与人交换商品时,信,就是双方利益最大的保障。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2-16 13:51
                    收起回复
                      这个也上去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2-16 18:31
                      回复
                        摒弃二元,回归一元。不分别,和谐圆融,守中。


                        IP属地:四川15楼2022-10-13 18: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