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吧 关注:1,779贴子:18,749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旷世爱情:英雄大爱-作者:胡银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序: 接触、了解、信任、赞赏,四大步
  在2007年9月7日,我与胡银芳同志首次相识。那天,她来到我家,录制一段听后感。北京新闻台828千赫的《纪实广播小说》栏目,我很喜爱,特别是在2007年播放《596秘史》时。我知道“596”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因此十分关心,每天都听两遍,而且受感动。
  所以答应电台来我家中录音,谈谈听后的感想。这天,看见胡银芳他们那种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颇有好感,就赠送她一本我着的《邓稼先图片传略》,作为纪念。
  有了初次接触的良好基础,在一年多后,胡银芳打电话给我,说她想做一个关于邓稼先和我的节目,我就爽快地答应了。从2008年11月28日起,到2009年5月,前后6个月的时间,她带着提纲、笔记本、录音机和话筒多次来我家中采访、录音、做笔记。
  一开始,我有些担心她是否能够了解一个耄耋老人的心怀。毕竟我已经81岁了,而她刚刚才是人到中年。我们之间会有代沟吗?我问她,我是既见过洋鬼子又见过外宾的人,而你只见过外宾,你能懂得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吗?她如实地谈了父辈的抗美援朝经历和自己在成长及工作中的历练。我俩通过长时间的交谈、沟通,逐渐感觉到她能够了解我的心意。
  来采访之前,她做了充分的准备。阅读了网上和其他很多资料,归纳出条目,然后逐条向我提问,以求获得真实的内容。好像做科学研究一样,每件事都要达到恰如其分,不故意抬高,也不人为地压低。后来,她告诉我说,已经整理出来了十多万字。一系列的采访不但可以有录音报道,还可以出一本书。为了更好地帮助她,我把《邓稼先传》和《邓稼先文集》两本书也送给她作参考。
  现在简要地介绍一下我自己:我1946年南开中学毕业后,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学制七年。1953年我25岁时毕业留校任教,专长神经解剖学,干到2003年75岁时退休,在北医整整工作50年。从助教升到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是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我大学毕业后不久,与邓稼先结婚。婚后,他做科研我教书,有过5年轻松悠闲舒适快乐的生活。自从1958年邓稼先接受国家交付的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后,一切都改变了。他是压力极大,我是提心吊胆。这种状态持续28年,直到1986年邓稼先逝世为止。压力来自任务,他为研制成功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以及小型化、核禁试等一连串任务而穷其精力、不惜生命。我是既害怕他完不成任务,又担心他的身体,因为核辐射伤人甚于水火。
  在采访中,胡银芳提了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为什么能够28年始终如一地支持邓稼先?我想,世界上的婚姻有多种类型,邓稼先和我是那种相互托付一辈子的夫妻。不向对方索要任何东西,心甘情愿地为对方付出自己的一切,这就是我俩之间的爱情。它是一种力量,支持我在他逝世后的23年里(1986-2009年),出版了三本叙述他一生事迹的传记:《两弹元勋邓稼先》(新华出版社,1992年)《邓稼先传》(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邓稼先图片传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并收集了自1950年以来他的全部不保密的科学着作,汇集成《邓稼先文集》,由杨振宁先生题写书名(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101万字)。此书获得2004年的中国图书奖(第14届)。以上各项出版物,没有向单位要过一分钱、一个人手,全部自理。另外,也应媒体之约,完成了不少文字和影视项目。
  读了胡银芳写的书稿后,我感到欣慰的是,她用流畅清丽的文字,忠实信达地写出了邓稼先和许鹿希的精神面貌。她描述了我俩的心境,通过不同时期心境的变化,反映出邓稼先在事业上的成就。因此,我们赞赏胡银芳,感谢胡银芳。此外,她弟弟摄影家胡金喜精湛的佳作,也给此书增色不少。


IP属地:广东1楼2016-05-11 10:42回复
    第一章 1986,邓稼先陨落北京(2)
    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邓稼先激动的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一件难度更大的工作又落在了他和其他科技人员的肩上--研制氢弹。
      ??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要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掌握这些技术,除了党和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外,邓稼先等人作为直接参加研制工作的科学家,付出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
      许鹿希念着,渐渐地,她的声音哽咽了,在她抬起头的那一瞬间,她看到,病床上邓稼先的泪水也慢慢地溢出了眼角。许鹿希放下报纸,轻轻地用手替邓稼先擦去泪水,此时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也许是他们握手时太用力了,邓稼先又感到浑身疼痛,慢慢地,身体在床上扭曲成一团。许鹿希知道,晚期癌症疼痛的频繁复发,像个恶魔一样又开始折磨自己的丈夫了。
      这位医学教授,看着丈夫如此痛苦,自己却没有任何办法,她痛苦地把自己的脸贴在邓稼先的脸上,她真想大声地痛哭,但是,她知道,此刻她应该给予邓稼先的是抚慰。她强忍着没有让泪水流出,紧紧地抱住邓稼先,不停地为他擦着虚汗,安慰着。不知过了多久,邓稼先的疼痛好像减轻了,扭曲的身体又恢复了舒展。
      许鹿希望着躺在自己怀里的邓稼先,她怎么也不愿相信,这个曾经让东方产生巨响的丈夫会这样倒下!
      一个多月后,也就是1986年7月29日,着名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全身大出血逝世。许鹿希紧紧地抓住丈夫邓稼先的手,悲痛地说:“你的血流尽了!”在她绝望的哭泣中,丈夫邓稼先的手慢慢地冰凉了。她不相信地问:“20多年的等候,就是这样吗?”
      其实,许鹿希和邓稼先最后诀别的场面是我们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悲痛也是外人无法想象的。
      那一年邓稼先62岁。
      说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人们就会想起邓稼先,想起他为了国防建设,28年在戈壁沙漠中隐姓埋名的奉献。但是,许鹿希与邓稼先28年聚少离多,长时间分居,28年之后,他们夫妻团聚仅一年,邓稼先就去世的凄美故事,许多人却不知道。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为了守住一种精神,至今都还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简朴生活。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还有那么一批人,他们的灵魂始终像天使一般纯洁,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只是为了奉献,只是为了让别人活得更好??”
      房间的摆设仍然定格在邓稼先去世前的状态
      2007年9月7日的下午,我和第9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见面了。在和她见面之前,我曾多次地想象过这位不寻常的女性应该是什么样。
      在一座上个世纪60年代的老式楼房里,许鹿希接受了我的第一次采访。
      许鹿希米的个儿,一身浅色的秋装,一句和蔼的问候,让我感受到这位80岁高龄的老人素雅温婉的气韵。从她的言谈话语中,我很快就能发现,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形成了她独特的气质,而这独特的气质中一定隐藏着许多精彩的故事。她让我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她自己却坐在简易的折叠椅上。谈话间,她不时地向我投来温和的目光。9月初的天气已经不再炎热,听许鹿希谈她的爱人着名科学家邓稼先如何接受制造原子弹任务以及他们最后诀别的情景,至今让我挥之不去。


    IP属地:广东3楼2016-05-11 10:44
    回复
      推荐尊敬爱戴邓稼先的网友务必看一看


      IP属地:广东4楼2016-05-11 10:45
      回复
        后边打算全文转载


        IP属地:广东5楼2016-05-11 10:45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5-11 17:53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5-12 06:54
            回复
              邓稼先烈士永垂不朽!


              IP属地:广东23楼2016-05-16 21:59
              回复

                第十五章 天上人间情未了(2)
                可以想一下,如果制造完原子弹就换人的话,或许,他们的父亲和那些跟他们父亲一样实干的人,也就不会那么累,也不会接受那么多辐射的影响,他们的健康也不会受到致命的伤害。
                  可是不干又怎么样呢?中国那个时候科学家不多,研究核武器的就更少。中国不能没有核武器,不能没有原子弹、氢弹,所以这一拨人还是从头练到底。
                  许鹿希说,我理解邓稼先他们,但是,我也理解孩子们。他们的父辈承受的压力,孩子们不知道,没看见。看到的又是这边被他们叫叔叔、伯伯的长辈有房有车的这一面,看到他们的孩子比自己享受得多的一面,所以心理不平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是解放后出生的,没有见过洋人变成洋鬼子的情景,没有那种再也不受别人欺负的强烈愿望。所以,他们的情绪我理解,我不能责怪他们。孩子的工作要做,他们的情绪也要理解和引导。许鹿希这么说着,笑容中沁出一派清凉。
                  是的,因为生也有涯,文化和思想的传承是无涯的。
                  从1986年邓稼先去世到1992年期间,许鹿希用了5年的时间,写成了第一本传记《两弹元勋邓稼先》。书出版后,许鹿希把书寄给了杨振宁先生。杨振宁先生在1993年2月9日给许教授回信说:
                  鹿希:
                  稼先的传已看完,写得不是最好,但稼先事迹动人,仍是极好的书。
                  可否请便中寄五册来美,十册去香港,我可以送朋友与图书馆(香港的,台湾的)。
                  匆祝
                  好
                  振宁
                  93年2月9日 於石溪
                  收到这封信之后,许鹿希陷入沉思。杨振宁先生的评价应该说是比较准确的。因为他和邓稼先亲如兄弟,虽然他们也有数十年不在一起了,但还是了解邓稼先的为人、了解他对祖国的那份感情的。
                  许鹿希记得,邓稼先住院期间,经常念叨和他曾经度过艰苦岁月的还在一线工作的同事们,经常念叨谁谁去世太早了,要不然一定会有大作为,谁谁身体不好,应该早点去检查身体。谁谁还年轻,性子不要太急,积累了经验就会出成果--那是一份放不下的思念啊!
                  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为了国家的富强,甘愿吃苦奉献的精神如果不能写出来,或者写不好,就对不起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之后,许鹿希再次拿起笔,决定重新写一本《邓稼先传》。
                  它是很好的研究作品
                  许鹿希说,她又奋斗了6年,1998年6月再次出版了《邓稼先传》。这本《邓稼先传》是许鹿希带领他们的两个孩子共同完成的,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许鹿希说:“这次出版的《邓稼先传》,封面采用的是白底浅绿色环绕着邓稼先的像。这种设计象征着邓稼先的高洁和永生。书出版了以后寄给杨振宁先生,他看了以后就给我来了一个英文的电子邮件,现在我还压在这个玻璃板底下。这个英文的邮件,翻译过来就是‘鹿希,谢谢你的书,它是很好的研究作品,祝贺你!’”
                  “《邓稼先传》再次出版后,得到了杨振宁先生的肯定。我知道他满意了,然后就寄了好多本给他,他外国的图书馆和朋友。这是一个6年。
                  “前面用了6年初次写出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八万七千字,这次再用了6年出版的《邓稼先传》17万字,前后共用了12年。”
                  两本传记用文字构成了许鹿希特殊的精神世界,也是她在即将进入70岁时又一次为国防事业的奉献。现在国内外许多图书馆都有《邓稼先传》。它将为后来者提供宝贵的参考史料。


                IP属地:广东28楼2016-05-18 14:18
                回复
                  奇怪,一个发言的都没有,完全没人看吗?


                  IP属地:广东30楼2016-05-18 14:19
                  回复
                    第十五章 天上人间情未了(4)
                    邓稼先如果活着,他一定会做这件事
                      在2002年的5月,安徽教育出版社的王宏金编审专程来京,和许鹿希一起审阅邓稼先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全部着作手稿,同时,在征得儿女们的同意后,邓稼先的博士论文全文(英文)首次印刷出版。
                      --您怎么想到出了传记后又出版学术性这么强的文集呢?
                      许鹿希说:“我一定要把这个文集整理出来。因为我相信邓稼先如果活着的话,他也一定会把这项工作做起来的。
                      “1958年,刚刚开始研制原子弹的时候,组织上让邓稼先从各个大学调了许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经审查批准,第一批调了28名大学生,后来称为‘28星宿’,成为研究所的第一批青年骨干。可是那些毕业生都是各行各业的,有学物理的,有学数学的,有学外文的,还有学建筑的,学工程的,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要把大家团结到一起设计原子弹,大家必须要有共同语言,都得懂呀,学外文的他肯定不懂物理,什么中子、什么高温高压、什么状态方程啦。要形成一个团队的话必须得培训。那时邓稼先就自己讲课,课的内容都是自己准备的,那些授课笔记的很多内容就是现在出版的文集中的内容,是不保密的。”
                      说到学习,那个时候由于是刚刚开始组织人手研究原子弹,还没有离开北京,邓稼先特别希望大家能够早点儿把业务知识熟悉起来。他希望大家在学习上能够抓紧,晚上劳动回去以后赶紧洗洗,吃点饭,坐下来学习。邓稼先也给这些年轻人做一些辅导,一般都要加班到凌晨一两点。
                      一次,邓稼先和年轻人又加班到很晚,由于邓稼先要回到北医的宿舍,得走一条原来是高粱地的高低不平的土路,年轻人不放心邓稼先自己回去,要送他。他有一部旧自行车,年轻人送他的时候他就推着车子跟大家一起走。北医的家属院有个规定,晚上10点半以后就关门了。四周没有围墙,都用铁丝网围着,传达室有个老头看门,因为经常加班到一两点,邓稼先就不好意思敲门打搅,大家就给他想了一个办法,让他钻铁丝网。
                      一个人拉着上面的铁丝,一个人拉着下面的铁丝,让他钻过去。他又高又胖,所以行动很不方便。只听到有衣服撕裂的声音,结果一看裤子刮了个口子。等他钻过去以后,大家又把自行车给他递过去。那天晚上,邓稼先刚进家门,裤子上的口子就被正在等候他的妻子许鹿希发现了。妻子那诧异的目光,让邓稼先无法开口解释。因为事先说好了,邓稼先的事情不能打听,所以许鹿希只好让他上床休息后,再给他把破了的裤子缝好。第二天,邓稼先穿着妻子缝好的裤子,歉意地笑笑,带着讲课稿又出门了。在北京,这样的日子大约有一年的时间。
                      头脑风暴
                      刚开始研究原子弹的时候,大家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李鹰翔说,“技术*”是中国科技界的一个非常好的传统,类似于“头脑风暴”,大家坐在一起,有老科学家,有中层技术骨干,有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大家平等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里没有学术权威,只有科技工作者。不管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负责制造工作的技术工人,都可以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想法,汇聚科学思想的火花。
                      那个时候风气非常好,因为大家遇到的问题都是新的,不论领导还是群众,都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不是说哪个领导对这个问题已经很清楚了,他是权威就要听他的。邓稼先有一句话常常挂在口头:“在学术问题上人人平等。”


                    IP属地:广东31楼2016-05-19 19:15
                    回复
                      每天看一些,感谢楼主。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6-05-21 07:44
                      回复
                        每天看,谢谢楼主。谢谢带给我们感动。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6-05-22 08:20
                        回复
                          感谢大家支持,继续发


                          IP属地:广东46楼2016-05-23 11:02
                          回复
                            第十七章 最后的时光(2)
                            他仰望蓝天,仿佛时光倒流,又出现了另一个场景,那是5年前,光弹落地后,碎片散落在戈壁滩上,吉普车和赵副部长等在远处,他用双手捧起了碎弹的核心部件??
                              连尿液都有很强的放射性
                              几天之后,邓稼先回到北京住进医院进行检查,结果表明,他的尿液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几乎所有的化验指标都不正常。就这样,他还是没有马上住院。他说,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做完。
                              许鹿希说:“当我知道他受到辐射身体严重受损后,急得直跺脚,跟他发脾气,我从来没有跟他发过脾气,这次实在忍不住了。这么严重他还不肯休息。邓稼先说,那么多的事情没有做完,住院治病也不踏实。脾气发过去了,还要依着他,还要想各种法子帮他恢复。不过,打那以后,他衰老得很快。以前爬山时,他能一鼓作气爬到山顶,可后来刚到半山腰,他就已经疲惫不堪了。”
                              邓稼先住医院前的那些日子好像特别忙,许鹿希就想办法、找机会让他锻炼。
                              又是一个休息日,许鹿希决定陪邓稼先去颐和园散散心。开始邓稼先还说要去中科院找些资料,这一次,许鹿希坚持要他放下工作,去颐和园走走。无奈,他只能和妻子到颐和园去。
                              颐和园是他俩结婚后的最初五年多次去的地方。园里的山山水水,从佛香阁到十七孔桥,还有昆明湖的西岸边未经修整的野路,都是他们很熟悉的。那天他们走进颐和园,两人都有久违了的感觉。
                              邓稼先说:“希希(邓稼先从跟我认识就叫我希希),这么多年你也没来过了。”
                              “是啊,一天到晚都忙,哪有空。”许鹿希想说一个人来有什么意思,却改说了这样一句话。
                              晚霞映红了天边,游人的喧嚣声渐渐消失。邓稼先和许鹿希漫步在后山的小路上。五月,是最容易让人产生浪漫情感的季节。路旁盛开的小花让他们的步子慢下来。他蹲下身,看着路边的小花:“多像马兰花。”说着,邓稼先坐在了旁边的一块石头上。许鹿希问,是不是累了?邓稼先点了点头,并示意许鹿希也坐下休息。当许鹿希也坐下时,邓稼先指着天边的红日说:“希希,这个景色,你可以用一部名着里的一句话形容。”
                              “红日依着白云栽。”许鹿希说完这句,又紧跟着补充:“你又在考我呀,这是红楼梦里的诗句。”
                              听着许鹿希的回答,邓稼先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恬淡、悠闲,要能老是过这样的生活该多好啊!”
                              许鹿希说,那一天在颐和园,邓稼先表现出的对安静优美的大自然、对夫妻间悠闲自在的生活的眷恋之情,至今都让她难忘。那天,他们在路旁休息了一会儿,又再次登上了万寿山,长久地眺望美丽的昆明湖。
                              我曾问过许鹿希,邓稼先回来以后到医院检查,已经发现他尿里有很强的放射性,如果他很快住院治疗,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作为医生的许鹿希回答:“那就好多了。”
                              在采访中,一些曾经在核工业部工作、知道这件事的人说,其实就是1979年核弹掉下来那次的伤害最致命了。就是那一次他亲自去寻找核弹,就那一下子,在他的生命里埋下了恶果。
                              许鹿希说:“当时赵敬璞副部长还没有给我那年他们在戈壁滩上寻找到掉下来的核弹后在现场拍摄的照片,我也不知道有这么一个让他‘吃’了大‘剂量’辐射的情况,我就知道一定是受到很大的辐射。”


                            IP属地:广东51楼2016-05-24 11:29
                            回复
                              第十七章 最后的时光(5)
                              1986年3月29日,邓稼先又做了一次小手术。他预感到日子不多了,对许鹿希说:“我有两件事必须做完,那一份建议书和那一本书。”他指的是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和关于群论的着作。这是一个临近人生终点的科学家对祖国的最后牵挂。1986年5月16日,邓稼先做了第二次大手术,身体越来越差,虚弱得几乎无法挪步。
                                说到此时,有着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的许鹿希潸然泪下。在邓稼先住院的日日夜夜,许鹿希自己也再次经历着痛苦的煎熬:“邓稼先得的是直肠癌,到了后期身体不停地出血,但是他还要坚持坐在橡皮圈上(以减缓压力带来的痛苦)写建议书,那是他心甘情愿的!”
                                手术后不久,他就要来了大堆英文、俄文、法文、德文的杂志、资料和剪报,藏在病房的壁柜里,因为医生护士不允许他工作。在起草这份重要的建议书时,他几乎是在和生命赛跑。感到时间紧迫,他置一切于不顾。那时因为疼痛剧烈,不断地注射止痛针,身上的针眼密密麻麻,皮肉都扎烂了,满头虚汗。
                                许鹿希不能忘记:“虽然我天天陪着他,我情绪和当时的精神根本没有工夫跟他谈他的事业、他的过去。我都急坏了,焦急得不得了,我懂这个病的情况,我非常绝望,一切办法都试了,根本阻止不了癌细胞的扩散。我那时候看见他还坚持工作,很奇怪,根本不想知道他在做什么。其实,他做的事情,一方面领导要他做,一方面是他自己也觉得应该把该留下的东西写出来。
                                邓稼先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在医院写建议书的时候,不断地约同事们到医院来商量。亲友们在探视时遇到这种情况,便懂事地告辞了。病房变成了会议室,成了他和九院领导的办公室。他们不停地商量、讨论。那一切我都看见了,他最后的时间非常紧张。”
                                他写的对今后中国的核武器怎么发展的那个建议书很厚,真是费了很大劲在病床上把这个建议书写出来了。
                                许鹿希说:“建议书最后写完让我从医院里抱出来,邓稼先在我抱着一大堆建议书文稿就要走出病房门的时候把我叫住说‘希希,这个建议书比你的命还重要’。我紧紧地抱着那个很厚的建议书,我知道他是多么地信任我。那年我58岁,我理解他,这个建议书很重要,比我的命还重要,就是这份建议书我亲自送到了九院领导的手中。”
                                经过和九院的同事们反复研究讨论,多次修改,在邓稼先逝世前3个多月,终于完成了给中央的建议书。邓稼先在最后的日子里,为国家做出了核试验的最后一些建议。
                                许鹿希说:“这个建议书非常关键,当时很多人参与讨论,是邓稼先跟于敏两个人签名的。于敏我们在前面也提到,他也是九院的一个科学家,也是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是邓稼先的挚友。这个关于今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写出来给中央报上去了,这是所有核专家的希望。在邓稼先1986年去世以后到1996年10年间,我国的核武器研究就是按照邓稼先和他同事们的这个建议书继续进行的。这个建议书详细地提出了中国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及措施。
                                在邓稼先去世之后,九院的继任者们依此继续前进10年,使我国也达到了可以不用到新疆罗布泊做核爆炸试验,在房子里用计算机就可以模拟的高度。


                              IP属地:广东54楼2016-05-25 11: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