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研究学院吧 关注:3贴子:114
  • 5回复贴,共1
西汉董仲舒墓位于西安南城墙和平门内以西600米处马道以北。唐代、明代修城,此墓皆得保存于城内,官吏军民至此下马,以示崇敬,故称"下马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此墓封土周长40多米、高6米,墓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汉董仲舒墓"碑一通。20世纪50年代此墓损坏严重。现封土残高2米,封土前有西安市人民政府所立青石保护标志。
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楼2016-07-22 13:14回复
    保护情况
    1949年以前董仲舒的后裔曾在董墓中发现汉简,因不认识文字又复埋简于墓中,而陵园长期被胡宗南作为官邸。1987年拨款修葺,1989年增建了陵园门楼。
    因为董仲舒墓位于兰州军区西安和平路干休所内,正殿长期被作为老干部活动中心使用,后被出租做摄影室,所以不对游人开放。


    3楼2016-07-22 13:19
    回复
      一:下马陵乃明代造假产物
      从事文史研究的西安市文史研究馆蒋纪新副馆长对记者说,《辞海》与《辞源》关于董仲舒墓的分歧,主要在于下马陵的位置。蒋纪新先生认真查究历代文献,提出惊人之见:今天和平门里的下马陵,是明、清两代一群喜欢附庸风雅却又昏庸无知的官吏之所为,是"长官意志"的典型产物,是不折不扣的造假。
      在北郊西安市文史研究馆的办公室里,蒋纪新副馆长面对记者侃侃而谈。唐长安城的常乐坊位于兴庆宫以南约1里许,即今西安市兴庆南路沙坡村至西安交通大学一带。"常乐坊内街之东"位置,即今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区校医院南侧。而当时的万年县(后改称咸宁县)治所,在今西安市和平门附近的县门街一带,西安交通大学校医院的位置正在此以南约3公里。以上说法,与《辞源》所说吻合。直到明代中叶,对这一点尚无异议。如明天顺五年(1461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成书的《陕西通志》中均称:"董仲舒墓在城南六里"。但此后的地方志书就忽然改变腔调,说下马陵在和平门附近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蒋纪新先生强调,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在全国董仲舒墓 各地纷纷大建"董子祠"的形势下,陕西巡抚王诩于正德元年(1506年)在今西安交通大学的下马陵也建了一座董子祠。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兵部侍郎兼陕西巡按都御史赵廷锡下令把城南六里外的董子祠搬进城内,移建在今和平门附近的位置,并在这座董子祠后为其造墓。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钦差总兵张光宇为这座董子祠后的董仲舒墓一本正经立了墓碑。从此,明代陕西、西安方志全都改了口。清康熙元年(1667年),咸宁知县黄家鼎把下马陵重加修葺,并在门前刻石"下马陵",将今和平门西紧靠城墙这条街巷改称下马陵街。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陕西巡抚毕沅又为下马陵再次题碑刻石。于是,《关中胜迹图志》和各种清代方志也纷纷声称下马陵在城内胭脂坡下,以讹传讹以至于今。


      5楼2016-07-22 13:26
      回复
        其他疑问
        尽管文物保护部门认定和平门内为董仲舒墓在所在,但对于董仲舒墓的位置一直都存在不同意见。
        有观点认为董仲舒墓位于现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以唐长安城长乐坊的蛤蟆陵为董仲舒墓址。唐人韦述的《两京记》,唐元和年间李肇的《唐国史补》,北宋时期的宋敏求的《长安志》,元代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明代《大明一统志》中均持此种观点。
        亦有观点认为董仲舒墓址应在陕西兴平县茂陵随葬,北宋时期《太平寰宇记》,《兴平县志》持此观点。根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近代以来,考证认为董仲舒随葬于茂陵的观点开始增多。
        认为董仲舒墓应位于和平门的说法是自明代以来的官方观点。1607年的《关中陵墓志》,乾陵年间的《陕西通志》和嘉庆年间的《咸宁县志》都认为董仲舒墓址位于胭脂坡(现和平门内)。但是据学者考证,和平门内的董仲舒墓是在明代嘉靖年间,陕西巡按都御史赵廷锡将城外"虾蟆陵"处董子祠移建于西安城内今和平门内西侧路北,并在祠后起冢为坟,称作董仲舒墓。康熙六年,咸宁知县黄家鼎在此重建祠堂三间,并在大门外立石,上书"下马陵"三字,门额刻"董子祠"三字。


        8楼2016-07-22 13:32
        回复

          董仲舒墓
          在西安南城墙东段内侧,有一条小街道,叫"下马陵街"。它东至和平门,西通柏树林街南口的碑林博物馆。在这条街偏东北侧就是董仲舒墓所在。董仲舒墓也叫下马陵,这条街因此而得名。


          10楼2016-07-22 13:37
          回复
            董仲舒墓位于西安市和平门里西侧“下马陵”(准确地址应在今沙坡一带。何时、是否迁此地,无史料依据)。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思想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汉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诵,三年不窥园。汉武帝时,举为贤良,对以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开创了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家为正统的时代。拜江都相,中废为中大夫。以言灾异下狱,寻赦出。后为胶西王相,以病免,家居茂陵(今陕西兴平西北)。其学把儒家的基本理论同战国以来风行不衰的阴阳家的五行宇宙论相配置,建构起一种朴素的系统论神秘图式,从而使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新的儒学体系,体现了时代精神,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汉王朝的需要。著有《春秋繁露》(可能经后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汉武帝每幸芙蓉苑,至董仲舒墓下马,故人称之谓“下马陵”。明正德时,陕西巡抚王珝修建陵园,称“董子祠”。清康熙六年(1667),咸宁知县黄家鼎重修祠堂三间,于大门外立石,上刻“下马陵”三字。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对陵园重加修缮。现存封土高约2.5米,直径约6米。1956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据说汉武帝每次经过他的陵园时,三十丈之外,便下马步行,随从臣子照例这样做。从此后也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骑马者,乘轿者,凡经过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来步行。下马陵的名称便由此产生。


            11楼2016-07-22 13: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