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相逢吧 关注:20,085贴子:28,231
  • 2回复贴,共1

《唐赛尔》又出新版本了,居然与建文帝有关《鹅滴个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山东益都(今青州)一带爆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齤义,此次起齤义影响深远。起齤义的领导者虽为一女子,但她作战勇敢,其故事也在今天的山东民间广为流传,后人在《女仙外史》中更是把她演义成无所不能的女仙,她就是传奇女英雄——唐赛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8-19 14:11回复
      二、起义前的山东
       山东素以发达的农业著称于世,秦汉时期更是以“膏壤千里”称之,但是自元末以来,山东一直是红巾军与元军争夺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由于长期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所谓“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山东、北平数千里沃野之土,自兵高以来尽化为榛莽之地,土著居民,流离军伍,不存十一”。虽然,明初之际,朱元璋在山东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安置流民,力求恢复经济,但这项政策还未见多大成效,另一场灾难又波及到了山东。
       公元1399年,封于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这场战争历时4年,山东又一次成为重要战场,经济也是遭到了更为严重的破坏。朱棣即位初的山东一带,生产停滞,商贾不通,有些地方甚至是了无人烟。赛儿所居的蒲台一带的百姓便多是在永乐年间由河北枣强迁来,至今的村志之上仍可见记载。
       面对这种生产凋敝,民心不稳的状况,朱棣心中也着实不安:“今北方之民,如人重病初起,善调理之,庶几可安,不然,病将愈重,朕所以夙夜拳拳也。”可必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产不兴,一切便也成了空谈。当山东饥民需要赈济时,许多地方早已是仓无储粟,以至于“于近旁军卫有司储给赈之”。总之,永乐年间的山东也许只有八个字可以形容:灾荒不断,饿殍遍地。
       永乐四年(1406年),山东济南府发生蝗旱灾害,饥民中疫疠流行,饿死、病死之人甚多。同一年,青州府乐安(乐安,今山东惠民县,明宗时改置武定府,即下辖蒲台,此地历史上多发生蝗灾。)等州一次上报的户绝田即达七十一万三千八百四十亩之多,如果再加上减产田,数字恐怕会更为庞大,而这就意味着有数十万人将无粮可食。
       永乐九年(1411年),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开工,山东有大批民众应役。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形下,劳动力成了除气候之外保障收成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这些人一旦应役,多数田地即将荒芜,而荒芜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会有数十万饥民等待朝廷救济,但朝廷则仅仅是免去了应役者的其它徭役和当年田租而已。
       永乐十年(1412年),山东再一次发生春荒,朝廷所需的赈济粮食达六十万石。永乐十四年(1416年),山东、河南、北京的饥民总数达百万人,占当时全国总人数的十分之一以上,所需的赈济粮一次超过一百万石。如此庞大的数字对朝廷是压力,对贫苦农民又何尝不是一种压力?可赈济毕竟是事后之事,何况还有隐瞒不报,或从中渔利的情况,是以当时的百姓之贫无以复加,只能是说他们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其实,在永乐年间,由于自元末以来的长期得动乱,社会生产一时难以完全恢复,除去上面所记的动辄数百亡人的大饥荒外,小的饥荒几乎年年有之,蒲台一带也亦如此。
       中国农民是当时世界上最善良的人,也是受剥削最为严重的人,只要能活得下去,他们很难选择起来反抗。只是到了永乐十八年,他们实在无法生存下去,于是无奈之下把犁锄当做武器,抖擞抖擞精神站起来反抗,这,就是明初规模最大的唐赛儿起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8-19 14:21
    回复
      @滨州吧务管理 到底哪个版本比较靠谱?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8-19 22: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