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吧 关注:144贴子:3,299

【陈氏中国】庄蹻入滇:纯属子虚乌有的伪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被鲁迅先生誉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无疑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但是这样一部“连城巨壁”也非白玉无瑕。《史记》首篇《五帝本纪》是司马迁自认的得意之作,但历史评论家刘知机就批判它是一篇“无可取”的篇章。我们现在看来,《五帝本纪》确实是一篇“用迷信解释历史,而不是用历史解释迷信”的记载。同样,《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有关“庄蹻入滇王滇”的记载,也是一节“无可取”的伪史,而不是真正的历史。《史记》作者司马迁是一位难得的把视野扩展到少数民族历史的古代历史学家,但是在《史记》中涉及到少数民族历史时,他所受到的历史主观条件的制约以及大民族主义唯心史观的影响,使他不可能把少数民族的真正的历史内容还给历史,导致产生“庄蹻入滇王滇”的这些伪史,我们有必要重新加以研究。
一 考问《史记》
《史记.西南夷列传》(以下简称《列传》)关于“庄蹻入滇王滇”的记载,其实非常粗略,仅只85个字,即:“初,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从其俗,以长之。”,然而这粗略的记载中,就存在着连司马迁自己活着都无法自圆其说的许多矛盾。
(一)关于庄蹻的出身
《列传》肯定说“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并在篇末的“太史公曰”中再次加以肯定“楚之先,岂有天禄哉?为文王师,封楚。及周之衰,地称五千里。秦灭诸侯,唯楚苗裔尚有滇王。汉诛西南夷,国多灭矣,唯滇复为宠王。”这就是说,庄蹻的楚王血统身份是毫无疑问的了,但奇怪的是《史记.楚世家》中却没有庄蹻,其他楚国王族旁支姓中也没有庄蹻。后来也有人根据楚国有“以谥为氏”的成例,说楚国姓庄的都是庄王的后裔,故庄蹻也是庄王之苗裔。这种形而上学的辩解,同后来的许多史书上说的云南各少数民族“皆庄之蹻苗裔也”一样可笑。
(二)庄蹻是“将军”还是“强盗”
《列传》开头说:“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这肯定庄蹻是楚国的将军。但在《史记》另一篇《游侠列传》中却又使用了《韩非子》中的“跖、蹻暴戾”这句话。所以庄蹻是将军,还是一个“暴戾”的象大盗柳下跖一样的大强盗?这个千古疑案,在历史上曾引出了楚国究竟是只有一个庄蹻还是两个庄蹻的没完没了的争论。为太史公辩解的人说,楚国本来就有两个庄蹻,司马迁在《列传》中说的是将军庄蹻,而《游侠列传》中说的是大盗庄蹻,这种辩解,不能解决同一个司马迁在同一本书中写两个庄蹻而不加注明的问题。而另一则说,楚国只有一个庄蹻,并且是“先盗后将”的庄蹻,这个盗不是一般的盗贼,他是一位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也不是奉命入滇,而是起义失败后率残部义军展转流入云南。这样的立论没有提出任何让人可以置信的根据,都是后人主观议论,非常牵强,不能算是历史。何况庄蹻如果是一位农民起义军的领袖,那“欲归报”他又想去报谁呢?
(三)庄蹻出师和“欲归报”时间上的矛盾
《列传》所说的庄蹻出师时间与“秦击夺楚巴、黔中郡”之间整整相隔52年,如果从楚威王初年起算,已经超过60来年,世上哪有一位将军奉命出征胜利五、六十年后,才去归国报命之理?这个矛盾早就被范晔、常璩所发现,故《后汉书》和《华阳国志》,都主观地把庄蹻出师时间,往后推改为楚项襄王时。不过他们为了维护太史公的声誉,没有把这个问题挑明,到了唐代,杜佑才在《通典》中把问题挑明开来。
(四)《列传》与先秦文献载记的矛盾
具体地说,太史公庄蹻入滇是一个无本之源的孤说。先秦诸子书,如《荀子》、《韩非子》、《商君书》、及稍后的《吕氏春秋》,都提到过庄蹻其人其事,但都只讲到“庄蹻为盗”,“大盗庄蹻”,“跖,蹻暴戾”,“蹻跖横行天下”,“庄蹻暴郢”等等。独未提及庄蹻入滇之事。历史上的许多史学家都很注意《荀子》和《吕氏春秋》都未提及庄蹻入滇这个问题。《荀子》的作者荀况是庄蹻同一个时期的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又做过楚国的县官,很了解楚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如果楚国当时组织过远征滇国这样的国家大事,他是绝不会不知道的,也不会不把它写进自己的书里。同样,《吕氏春秋》的成书时间距庄蹻时期也很近,编写人员又多来自全国各地,岁数大一点的跟庄蹻年纪也差不多,书又杀青于蜀,自古滇蜀相连,声息相通,如果历史上真的有过庄蹻入滇之事,那么这部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书,也是不会把它漏载掉吧?战国末年,秦楚两国争夺西南地区的斗争,已经相当激烈,在秦楚史上反映这方面的记载很多,而又惟独没有涉及到同这场斗争直接相关的庄蹻入滇这件大事,这表明历史上根本没有庄蹻入滇这回事。
至此,还有人会再辩解说,太史公的庄蹻入滇的记载,是亲自到云南调查研究取得的第一手资料,文献虽无所本,但仍然是可信的。对于司马迁是否到过云南?历来就众说纷纭,司马迁自己在《太史公自序》中就没有说他到过云南滇池地区,在《五帝本纪》中也只说他“西到峒崆,东渐于海,北到逐鹿,南浮江淮”。更重要的是从《列传》对云南当时一些实际的错记,如说云南众多少数民族“皆氐类也”,滇西“方数千里”之地,还处在“无君长,无常处”,“随畜迁徙”的游牧社会生活等错误,就足以证明他“奉使西南檄外”就根本没有到过云南。
(五)楚之将亡与庄蹻入滇的矛盾
楚滇两地相距数千里,山川险阻,当时还没有“五尺道”,出师必先开道,所经之地又民族众多,善战能守,从秦、汉两代,倾全国之力,“开五尺道”,“通西南夷”,也因少数民族的顽强抵抗,“夷又数反”,输转困难,士卒疲病死亡甚众,引起骚动,而不得不一度中止的历史事实判断,当时要远征滇国,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和雄厚的实力做后盾。然而楚国当时已经内乱迭起,四分五裂;外则秦、齐、韩、魏的不断入侵,楚国屡败,割地求和,怀王死于秦,尤其是垂沙之战,楚军全军覆没,主帅唐昧阵亡,郢都失陷,被迫迁都于陈。楚国在这种国已不国的情况下,还能组织强大的远征军远征滇国,这不仅是无稽之谈,对当时的楚国也毫无战略意义。
《史记》寥寥数十字的记载,就有这么多的矛盾,完全可以表明这些记载并不可信,它可能是太史公远在成都或者其他什么地方,耳食到些无稽的传说罢了,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二 考古云南
考古出土文物,是一部活着的客观的可以信赖的历史教科书。云南考古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目前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众多的文物出土,以无声的方式和无可辩驳事实,告诉世人一部完整的先秦以前云南地方民族历史。遗憾的是这部无声的云南地方史中,找不到任何一点庄蹻入滇的历史痕迹。
庄蹻时代,楚国已经进入青铜器时代和初期铁器时代。根据《太平环宇记》等书记载,庄蹻入滇“士卒二万”,可能有所夸大,但从“以兵威定楚属”来判断,庄蹻当时带来的士卒也不会很少,那这么多的人远征滇国,必然带来大量铜、铁武器和其他工具。但是至今在云南出土的成千上万件青铜器中,却没有一件确属楚文化的“折戟沉沙”。
此外,楚国历经春秋战国中期,已经比较普遍地使用汉文字了,如果庄蹻入滇确有其事,其士卒幕僚中肯定会有识用汉字的人。从《韩非子》等书把庄蹻和田单、乐毅、卫鞅并称为善用兵者这点来看,庄蹻也可能识字,读过兵书,如果他真的做了滇王,他一定会用汉文,或锤碑,或勒石,或铸铜,以记载威德,也可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汉文。但是,汉字在西汉中期的云南出土文物上才个别出现。这就说明《列传》所记载的庄蹻入滇之事纯属子虚乌有,不但在历史文献上无本无源,矛盾重重,在出土文物方面,也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的物证。
难怪,著名的考古学、历史学家张增祺先生在评论《列传》庄蹻入滇的记载时写道:“我们认为庄蹻入滇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张增祺:《西南民族考古》第241页),这是一个有胆有识的、符合历史实际的科学结论。
三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云南古代史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历史是无情的,也是不可能被抹去的,只要还有个‘影子’,只要明天的太阳照样升起,历史一定会重现光彩!
在数百万年前,中原地区还是一片沼泽地带,风成黄土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云南这片红土高原已经是生态环境十分优越的人间乐土了。从目前考古学的角度来说,云南的创世纪元比中原地区要早,至少不会比中原地区晚。
从800万年前的腊玛人、400万年的蝴蝶人(云南元谋)、250万年前东方人(云南元谋)、170万年的元谋人、丽江人、蒲缥人、姚关人、西畴人、蒙自人、路南人、昆明人的完整演化,证明了云南创世史观无可辩驳的正确性。
云南的青铜器文化在庄蹻入滇以前几千年就开始了。解放后,对云南大理剑川县“海门口遗址”的三次发掘,出土的大量彩陶、炭化稻、粟、青铜器以及铸造青铜斧的片麻石石范,经碳14测定,这些东西的年代被界定为距今3115年±90年,相当于公元前12世纪中原殷纣王时期,而直到现在,中原地区还没有出土过确属于夏代的青铜文物,所谓的“禹铸九鼎”也只不过是一个有待证实的传说而已。在滇池东岸呈贡县古城乡天子庙文化遗址,出土的3千多件青铜器物,其断代也是公元前800年,相当于中原的周穆王、昭王时期,也早于庄蹻入滇的时间将近千年。历史上在云南出土的青铜文物,有一些是有相当高超娴熟的工艺技术水平,这是同时期中原或楚地望尘莫及的,在全世界也十分罕见。云南大理祥云县大波那文化遗址出土的“木廓铜棺”,重达300公斤,体积庞大雄伟,造形美观独特,工艺技术精巧,尤其是棺中随葬的双豹相抱的权杖,精美绝伦,举世罕见,为中原或楚地所不及。像刘玉堂这样大言不惭地说“滇地出土的青铜器皿,无论在纹饰布局,还是题材选择,无不受楚人青铜文化的濡染”的观点和说法,是完全出于对云南青铜文化的无知。
再从铁器时代来说,云南也早在春秋时期,就使用铁器了。目前对云南出土的铜柄铁剑的年代鉴定为2500±103年,相当于春秋末年和战国初期,这同春秋末期郑国的子产铸造《刑鼎》相距不远,也早于所谓的庄蹻入滇几百年。
传统的历史学界认为,中原是中华民族文化唯一摇篮的文化一元论,是“庄蹻入滇”这种缪论的理论基础,云南的历史和文化,都是由庄蹻这个楚国人来到云南后才开创出来的缪说,完全是由司马迁的庄蹻入滇误记而引出来的纯粹的主观臆度。人类的历史文化,都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一切民族的历史文明,都是由各民族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不否认民族文化之间的对撞、交流、渗透和融合,但是那种以救世主面孔出现,总是越俎代庖别人历史文明的历史当然不是真实的历史。


IP属地:浙江1楼2016-08-26 14:37回复
    这时候楚国是沾了越国袭吴之後,才敢小有动作。楚报复陈蔡,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
    柏举之战之後楚对吴是守势,避吴而徙于鄀。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楚昭王临阵而卒。
    哀公十年楚荐伐吴?你读的是哪部史书?
    我说吴国伐齐也是有鲁越等国助战,这点你可有异议?
    哀公十年 冬,【楚子期伐陈。吴延州来季子救陈】,这句话哪里看出【楚荐伐吴】?你的眼睛没有问题?
    那是吴国一面派州来季子外交斡旋,一面下战书邀战,以强硬态度与楚交涉周旋,终于迫使楚国达成妥协。
    我说楚荐伐吴在勾践袭吴之後才敢小有动作,你的理解没有问题?畏楚纯属胡扯,事实上这时候吴国已经壮大,够楚国受的了。
    我说楚为不道,荐伐吴国,是在勾践袭吴之後才搞的小动作,之前楚国怕吴还来不及,对吴基本采守势,你不能理解?
    我说的是晋而非吴,你不需要装傻。晋不伐楚,因为吴国够楚国受得了。
    这是根据楚简《吴命》的补充记载。你不需要再意淫所谓楚虐吴。
    准备尿遁搬救兵了。呵呵,走好!
    我针对楚,你要我找赵吹单挑。有种别发这种挑衅帖呀,发了又不敢应战,就这能耐
    提邦以伐楚,五战而五胜,伏尸数十万。吴国三万兵居然就打出了数十万的楚国尸体,当然不排除其中有不少数楚兵可能是在装死的,畏吴兵而不敢战,然後去向秦爹哭救,就这样的表现还自以为有资格嘲笑齐国?


    IP属地:浙江2楼2016-12-16 18:00
    收起回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问题是立楚王後有无必要?自己挑头,若是经营得当的话,凭着项氏楚将的号召力,其实也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从後来的事实看,立楚王後根本就是多此一举。怀王心後来成为了项氏的累赘。也难怪王鸣盛会说:制人者变为制于人,范增谬计,既误项氏,亦误怀王。


      IP属地:浙江8楼2016-12-16 20:10
      回复
        《战国策》卷十九·赵策二:
        夫齐威、宣,世之贤主也,德博而地广,国富而用民,将武而兵强。宣王用之,后富韩威魏,以南伐楚,西攻秦,为齐兵困于崤塞之上,十年攘地,秦人远迹不服。
        《盐铁论》卷二:
        齐威、宣之时,显贤进士,国家富强,威行敌国。 及湣王,奋二世之馀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
        孙膑兵法:
        孙子曰:「富国。」威王曰:「富国。」威王曰:「富国。」……□厚,威王、宣王以胜诸侯,至於……
        ……将胜之,此齐之所以大败燕……
        ……众乃知之,此齐之所以大败楚人反……
        ……知之,此齐之〔所以〕大败赵……
        史记: 周天子贺秦献公,秦始复强,而三晋益大,魏惠王、齐威王尤强。
        史记:
        於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苏代曰: 齐强,辅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烦一兵,不伤一士,无事而割安邑也。
        雷氏《义证》云:
        惠王亦侈然自放,乘夏车而称夏王,此所以动天下之兵,而子申子卬遂皆糜于锋刃矣。自是而齐威奋于东夏,秦孝起于西陲,东帝西帝之势,即成于此日矣。
        战国三大变局:
        尝试论之,晚周、先秦之际,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一变。
        徐州相王,五国继之,为再变。
        齐、秦分帝,逮乎一统,为三变。此言夫其世局也。


        IP属地:浙江13楼2016-12-18 18:27
        回复
          这句话说得有趣,目前大多的族谱证据都认为项氏的单一来源就是周王室所封的姬姓项子国,唯一的无效证据说项氏出自芈姓,之所以说无效,是因为此族谱指项氏的始祖为楚公子燕,为周之同姓(姬姓)诸侯国。“项姓虽源于芈姓,但芈姓之先祖乃周文王之姬姓子孙,故追本溯源,项姓之起源应源于姬姓后人”
          楚公子燕,就是根据项燕而衍生出来的所谓芈姓项氏的始祖。如果说项氏是是某任楚王的公子,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说项本出于楚大族,其得氏必在楚灭鲁之後。楚灭鲁之後的楚王有楚考烈王(无子)、楚幽王、楚哀王、负刍。考虑“项世楚将”这个家世背景,项燕显然不可能是这些楚王中任意一王的後代。
          楚考烈王之弟或庶兄,你说是谁的儿子?
          楚考烈王无子是史所明载。明明有儿子,却为没继承人而发愁,谁无聊会造这种谣?难道负刍之党为了否定幽、哀有王室血统而说负刍老爸生不出儿子?你的逻辑能通畅吗。
          我乐意看你们的自闭。你不是说家谱说春申君是芈姓黄氏吗,事实上说春申君是黄国後人的也正是依据黄氏族谱,不知道你根据的是哪部黄氏家谱,还是你自想的?
          至少没听说过有人造谣说异人生不出儿子。而且还是负刍之党造谣负刍亲爸。。


          IP属地:浙江29楼2017-04-27 00:05
          回复
            首先就史料的记载来看,司马迁的时代已证实不存在芈姓项氏的概念,项氏的族谱也提供不出存在芈姓项氏的有效证据,所谓羋项之论看来只剩下意淫……


            IP属地:浙江31楼2017-04-28 08:14
            回复
              秦赵有个共同先祖而共享赵氏,这种说法已经不可取;既无先秦典籍的佐证,史记自身的解释也矛盾重重,既然秦氏为赵,又为什么有个以国为姓(氏)的秦氏。更要命的是《韩非子》里就存在反证。


              IP属地:浙江43楼2017-06-05 13:59
              收起回复
                史记秦本纪末尾太史公供称:以“国”为姓有“秦”氏。是哪一国?


                IP属地:浙江44楼2017-06-05 20:49
                回复


                  IP属地:浙江45楼2018-02-12 10:30
                  收起回复
                    1、庄蹻打败司马错之说于史无据。先秦典籍提及庄蹻的主要事迹是“庄蹻暴郢”,“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是一个楚国的作乱者。《史记》首先提出庄蹻为楚将入滇。学界普遍对此说存在质疑(见31楼层主所贴图)。杨宽将其与楚襄王时秦复拔黔中事联系起来,乃有庄蹻败杀司马错之论。
                    2、就算庄蹻败杀司马错之论成立。但是没多久秦军就继续对楚展开大规模进攻,夺黔中郡,拔鄢郢,烧楚王墓,在关涉楚国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庄蹻身为楚国宗室将领,不是奔驰回援,而是忙着继续入滇作战,这是不是太不符合常理?
                    3、那几年齐国向楚国“献宝”可能不怀好意。据史书记载,斯时楚遭秦攻,连战皆北,甚至连楚王都做好了迁都的准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齐国刚刚光复齐都。齐使名为献宝,未尝没有讥讽之意。
                    《荀子·议兵》同一篇,前面称“齐之田单,楚之庄蹻,秦之卫鞅,燕之缪虮,世俗所谓善用兵者”。后面便有“兵殆于垂沙,唐蔑死。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20-05-22 07:35
                    收起回复
                      就算真的存在庄蹻略滇与秦攻楚同期,那么楚国斯时派出庄蹻西进的出发点已经不能朝楚威王时的拓土开疆那样理解,其动机应该是巩固黔中一带驻防,为应付秦军大规模进攻作准备。庄蹻略定滇池非一蹴而就之事,而秦军大肆攻楚就迫在眉睫,值此秦楚战事胶着之际,身为楚将的庄蹻岂有释郢弗救之理?
                      这个时候楚国显然是没有略滇的闲情逸致的。楚王跑路,庄蹻深入滇域作战,要多缺心眼才能如此操作
                      秦两拔黔中才间隔三年,从“楚收复黔中”到秦再拔间隔时间必然更短,庄蹻要奔驰回援完全来得及,这个时候楚王跑路,庄蹻竟不知所踪……
                      十九年,司马错拔我黔中郡。(庄蹻破杀司马错。)二十年,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一年,白起遂拔我郢。楚襄王逃跑,庄蹻入滇为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20-05-23 07:44
                      回复
                        《史记·西南夷列传》: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荀子·议兵》:兵殆于垂沙,唐蔑死。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
                        《韩非子·喻老》:楚庄王(或以为楚怀王,或以为楚襄王,钱穆考证战国楚襄王又别称“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难怪有些学者喜欢把“庄蹻入滇”的传闻移嫁到楚襄王时期。先秦典籍里最早提到的这个庄蹻是楚怀王时期乃至楚襄王时期在楚国活跃的大盗,曾乘垂沙之战楚国战败之机作乱于楚,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庄蹻起义,史称庄蹻暴郢,所谓“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是也。这个时候楚威王已经死了N多年了,试问,一个楚威王时期已经入滇为王的将领怎么到楚怀王时又跑回楚国当大盗了?这显然于情理不通,所以学界普遍质疑这段《史记》记载的真实性,滇国考古也没有发现一件带有楚文化烙印的“折戟沉沙”,由此可见“庄蹻入滇、王滇”之事属子虚乌有。
                        那么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史记·游侠列传》或许揭示了答案:“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原来这最早可能是其门徒编造出来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20-05-28 09:55
                        收起回复
                          天哪,最近都截的什么图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21-02-10 11:54
                          回复
                            应该说他们知道这个预言,而不能说他们知道陈氏将要代齐,对信的人来说是知道,对不信的人充其量就是听过有这个说法。仲田、陈瓘不能算,因为他们这番对话是在陈氏得齐政之后,在《左氏》里,这已经是处于「田氏代齐」预言的最终完成阶段,仲田陈瓘二人的对话只可以理解为当时人对陈氏得政之后的前景有些担忧,不确定陈氏能否「终之飨」,杨伯峻认为这或者说明《左氏》的作者并没有看到田氏代齐完成最后一步,即得到周室的策命为正式诸侯。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21-03-16 07:59
                            回复
                              《左传》里面穿插大量的预言,证明《左传》是经过整体润饰过的。越灭吴倒数计时:‘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三年,其始弱’……连当时的人物言论都可以造假,捏造几句孔子语录自然不在话下。值得注意的是,《左氏》抬出孔子之言为赵盾开脱的用意,不能不说是受了战国时期赵国史书的影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21-04-07 23: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