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一圆吧 关注:189贴子:4,318

回复:勿等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学拳的过程中要不断结合学一些太极理论。明白了拳式的用法和攻防意识,动作才会正确好看。并且越练兴趣越大。
关于太极拳的要点有各种提法,我体会重点要求四个字,它们既是要求同时注意的,又有由浅到深的顺序,即:正、圆、活、松。正是根基;圆、活是要领;松既是一种状态,又是意念,是练武者需要始终追求的东西。
“正”,是讲立身中正,太极十要中的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收腹敛等要领都含有这方面的意思。
“圆”,就是指拳式中,一举手一投足其动作轨迹须走圆弧形,不可直来直去。所以有人说太极拳是圆的运动。
在动作扎实熟的基础上,这个"圆"越走越小。这里有一个由生疏到熟练,由外圆到内旋的长期锻练修养过程,非一日之功,初练者一定得老老实实走圆。
“活”,是指动作要灵活,不可僵硬。头项要虚灵,腰胯得松灵,手足要灵动。有一处僵硬则影响全身。
“松”,要求全身放松,这种松是在意识控制中的,绝不是松懈软弱。
学任何东西都一样,聪明人掌握规律,一般人学姿势。学练太极拳,掌握规律非常重要。
1、中正安舒,八面支撑。
2、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3、运劲要有折叠,进退要有转换。进步必跟,退步必撤。
4、腰为旗杆,手为旗帜。
5、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实际是胯),形于手指。练胯、腰腿间求之。


38楼2016-09-11 18:31
回复
    人生有两条路
    一条用心走,叫做梦想;
    一条用脚走,叫做现实。
    心走得太快,会迷路;
    脚走得太快,会摔倒;
    心走得太慢,会苍白了现实;
    脚走得太慢,梦不会高飞。
    学习的最高境界——悟。
    做人的最高境界——舍。
    生活的最高境界——乐。
    修炼的最高境界——空。
    交友的最高境界——诚。
    人生的最高境界——静。
    爱情的最高境界——容。
    站桩的最高境界——无。


    40楼2016-09-12 16:06
    回复
      杨澄甫说太极拳十要
      一、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也。
      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含,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三、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四、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六、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八、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九、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十、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踯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其意焉。


      41楼2016-09-12 17:57
      回复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大家在掌握好发放背部劲力理论的基础上,需要长时间用功习练和认真领悟,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使习练太极拳的水平得以提高,才能逐渐像专业太极拳老师一样,打出让内行人和观众都赏心悦目的正宗的太极拳,达到养生健身和技击的目的。


        42楼2016-09-13 10:38
        回复
          一段路,也许刚走时,充满激情与信心;
          走了一段时,发现,激情减退了,信心不知道跑哪了。
          其实不是路变了,也不是路上的风景变了,
          路还是路,景还是景,
          只是,自己的心态变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祝各位拳友仲秋快乐!!!


          43楼2016-09-13 10:47
          回复
            珍惜身边的幸福,欣赏自己的拥有,背不动的就放下,伤不起的就看淡,想不通的就丢开,恨不过的就抚平。人生本来就不易,生命本来就不长,何必用无谓的烦恼,作践自己,伤害岁月。从容达观一些,轻松自在一些,豁达随意一些。练拳随心随意自然舒服健康是大道,技击功夫不强求,能好则好,道法自然,必真高手是少数人的,只要自己用心过,努力过就0K了。


            45楼2016-09-14 11:13
            回复
              贺中秋!

              似酒
              味醇厚
              岁月悠悠
              转身又回首
              再无喜乐哀愁
              往事如烟花依旧
              唯友谊绵长如水流
              缘牵一路有你陪著走
              晨曦衬彩霞雨中漫游
              待到紅叶浓時再聚首
              品茶论酒赏石敘旧
              落英满地云舒袖
              欢声笑语不休
              夕阳挂枝头
              红尘看透
              别无求
              静候


              46楼2016-09-14 11:15
              回复
                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经有云:可曰全是用意不用力,故不可曰,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因为意之发动是在于大脑,大脑的组成,非常复杂,我们现在无法确证大脑的那一部分是意的发动体,但事实显出,意的动是由大脑支配,意能专一,则身心宁静智慧自出,触觉反应均甚灵敏,而且意之所到,隐于内者,气必先到,显于外者,神态动荡圆融,身躯灵活不滞,也就是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劲亦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才能使气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不用力,是不用拙力,一用拙力则经络紧张僵硬,气血停滞转动不灵,遇人攻击牵一发而全身动矣!太极拳之应敌,请求不受力(松化),故练习时,必养成用意不用力之习惯,久之真正之内劲自出,所谓「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练高深,臂膊如棉裹铁,分量极沉,否则,以用力而显力,则易被引动,此非太极拳所尚,故「用意不用力」为其要点,亦为其特点,其要仍在一「松」字。


                47楼2016-09-14 11:17
                回复
                  慢练太极体悟其中真味:
                   太极是中华武术的一脉,其特点就是“慢”。与其他武术不同,太极是以慢来制动,在练功的过程中,缓慢运气,练习行云流水般流畅,整套太极拳练下来一气呵成,练完身心舒畅,太极拳的养生涵韵要在慢中才能体会。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所谓气含阴阳,一阴一阳皆为拳,而生命之气缓慢运行,如人体血脉,缓慢清澈。因此,太极拳慢下来,如行云流水,绵绵不绝,方可体会太极的深邃意韵。
                    慢前心静体松,周身轻灵。练拳伊始,以口诀导引意识,使身心两方面都具备慢练的基础。如:心中默念“坦坦荡荡,静静松松,手心空,足心空,心中空”等,一切都放下、都舍去,实在进入清净拳境,感觉似乎在艳阳下、乾坤间、花草里,又似乎在海上,摇晃晃,恍惚惚。如此克服心浮气躁、心烦意乱、心猿意马,自然能“慢”下来。
                    慢中运行动作,以意导气,以行应意。在精神聚敛后,要用一些意念观注感觉体验。比如,感觉头悬颈竖,尾闾中正,手心发热,全身似乎“拖泥带水”,手心似乎托、拢、含、滚小气球,周身似乎有一个大气圈包裹,推球如球在,抱拢如气柱,脚踢如踢球,脚踩如踩重,运手如摸风,抱球球自在,进七则阻三,退则有阻力,棚出如风行于水,捋则如箭穿莲,挤则如钱投鼓,按时如掀箱盖,采捌时如正反掏沙窝,肘时内劲集于肘尖,靠时内劲似乎在肩部散开,进时如推(或蹬)石磙,退时如随海浪涌于岸,手上托如先太阳升高空后捧气贯顶,腿下蹲如巨石沉海底,左转身则意气从右向左流通,右转身则意气由左向右流通,气如环流有升有降、有旋有转,如缠丝、如鼓浪,外旋拇指引领,内旋小指引领,带动周身,一转无不转。
                  慢中体会脐轮转圈、丹田磨气、循经合脉、气运四梢、抻筋拔骨、腹内鼓荡等。这种体验似真非真、似有似无,心意太执着则不能持久,反易散乱,如无心意则易分心不能用意恰当,不能落实腰脊主宰与丹田核心。故拳打有无中,无意是真意,反求在自己,别人难代替。
                   慢后收束,如细雨,如中雨,如暴雨,己身如裸,洗髓易筋,如骷髅,没有附着,洗尽病气、毒气、秽气。三气排出体外,降于地底深处无影无踪;大自然的清气、真气从百会、从眉间、从周身八万四千毛孔进入体内。人与天合一,我与宇宙一体,宇宙中心在我不在他地,中心点在我丹田不在他方,进而无欲无我、无天无地,周身融合、圆满、舒畅。
                    体会之中妙意,实在是不可尽言。如实训时反反复复,逐层深入,太极大味则无穷无尽,其效不求而得。


                  48楼2016-09-17 11:51
                  回复
                    有人说生活就应该像是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奇,温和清澈,需要细细品味。但生活中总有些欲望与幻想就像多味的佐料,重要的是你往里面添加什么。岁月匆匆,时光荏苒。慢慢的知道生活来之不易,需且行且珍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色彩,你亦无须羡慕他人,做好自己,苦而不言,笑而不语,如风清逸,淡定从容,过你想要的生活一一练拳一一练拳一一群内一一喝杯一一传点经


                    50楼2016-09-17 12:01
                    回复
                      (转)为什么令习者长寿 吴氏太极拳传人吴图南先生享年105岁。杨禹廷享年95岁,马岳梁享年98岁、他的夫人吴英华享年91岁,温铭三享年88岁,刘晚苍享年84岁,王培生先生享年86岁……
                      练太极拳的前辈们如此长寿,恐怕不是偶然现象。太极拳主要以柔化为主,由动而静,由静而动,处处受意识引导。练太极拳主要是练心,心平气和,百病难侵,这恐怕就是练太极拳使人长寿的道理吧。人和大自然一样,大自然如果风平浪静.就会五谷丰登,人如果平心静气,就无病,就健康。谢守忠先生讲:“要想练好太极拳,要心不妄想,口不妄言、耳不妄听,鼻不妄闻,眼不妄视,要专心致志去练。”
                      然而,有些人,练了数十年,虽然功夫极强。拳艺极精,但不到半百,却老病卧床,甚至英年早逝。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练功时,忘掉了内外养修,忘掉了柔化是根本。大家都知道,水比较柔和,但水能穿石,无孔不入。习练者一定要有水一样的性格。
                      第二,缺乏内气的修养,只想练技法的阴阳相济,而忽视了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阴阳相济。中医讲:气为阳,血为阴,三阳气脉过速,则三阴气脉偏迟。久而久之,人体的经络气血或偏盛或偏衰,甚至人体循环逆乱,虽然外表看有些功夫,却因气血上逆而力不从心,百疾上身,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物极必反。从中医学角度看。无论何事,要有节有度,维持人体阴阳平衡,才是健康之路,
                      第三,练太极拳不能很好地掌握速度。
                      所以练太极拳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内外兼修。


                      51楼2016-09-17 12:08
                      回复
                        这门艺术若没有真正的明师指点、陪练,没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悟性,恐怕连“门”都摸不着,更别说“登堂入室”。传统传承的太极拳不是因为你是某位大师的直系亲属或者拜某位大师为师父,跟某位大师吃了顿饭、拍了张照片、学了遍套路也就成了大家大师了,远远不够。不蹬坏几双鞋、磨坏几双袜子,不经过老师的再加工、像戗面馒头一样往里加内容,不经过推手抻份,所练的拳充其量不过是比较复杂的广播体操而已。而好多练太极拳拳的人就是在这个浅层次上,再多的东西他就不知道了。如果仅仅是“不知为不知”,也好,复杂体操的健身作用还是达到了;就怕“不懂装懂”,神话太极,最后也糟蹋了太极。


                        55楼2016-09-17 12:59
                        回复
                          脏腑的俞穴都处在脊柱周围.而且太极拳又是以活动腰脊为主要运作方法。只要脊柱一动督脉就会随动.其穴位就得到按摩和锻炼.从而增强丹田气.疏通脏腑的气血,达到健身治病的目的。
                          人的脊柱是由5节腰椎.7节颈椎和12节胸椎所组成。24块骨节,即节节放松连套,又虚虚对准.中正重叠,支撑着全身的重量.动摇性很大.人体的各种姿态,是通过脊柱的变动.并且带动四肢的运动而形成的.人体的自然脊柱为S形,由胸椎的后曲.颈椎和腰椎的前曲而形成两道弯曲,要想形成太极身法.这两道弯曲应该基本填平,通过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敛臀、等功法的作用.把脊柱的S形弯曲度减小了一些,这是中国的内功拳和健身气功所要求的,以利内功的修练和内气的蓄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命门填坑。


                          56楼2016-09-17 13:07
                          回复
                            (二) 释悟太极
                            这又引出了太极拳是否神话的问题。应该说太极拳不是神话,我接触的太极大师像陈发科、王子英等,他们都是普通的人而不是神。他们的所谓“神功”是怎么来的呢?归纳有以下几点:
                            1、 科班出身得真传
                            他们的师傅不是别人,就是自己的父辈。只要儿子可塑,没有父亲不教真东西的(学生可塑,老师亦教真东西)。陈式拳对谁保密也不会对陈发科保密。据说吴鉴泉经常在王茂斋家切磋功夫,他们在切磋时回避谁也不会回避王子英。
                            2、得明师后肯用功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对哪一行而言都是真理。武术练家更讲“人前显贵、人后遭罪”。我曾给人讲:同样一个“劲”或招法,有人练一遍就会了,有人练十遍也会了——同样是会,功夫不一样,后者好于前者。
                            3、肯用功兼有悟性
                            家父教拳和推手时,常提示学生“走走脑子”,就是让学生别傻练、蛮练。要把练体和练心、习武和修道结合起来。这样才会渐悟或顿悟。
                            4、在练拳过程中要不断加工
                            俗话说“学拳容易,改拳难”。这里说的加工,是在严格按照拳架的要求弄懂、练熟以后基础上的再加工,和“改拳”有着本质的区别。我把这个不断加工的过程称为“戗面”理论。北方的馒头好吃,是因为在揉面的过程中不断往里戗面。练拳也是这样,先是盘拳架子(和面),再不断地往里加意、气、神(戗面、揉面),几反几复,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往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偷懒减少程序。
                            以上这些步骤是个递进关系,如果拳没练好找原因的话,可一步一步往前推,看是在哪个程序上出了问题,再来解决。
                            现在有很多练家写了很多关于太极拳中、高级阶段修炼的文章和练习的体会。对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内气的产生、运行和应用也有很多的表述。但是对如何系统、正确的修习太极内功以及如何正确的将修习太极内功产生的内气运用于套路的练习和实际的技击,很少有人去表述。即使有一些表述,也紧紧是局限于“引经据典”“为我所用”。
                            还有的练家提出,练习太极拳的过程本身就是修习内功的过程,太极拳按照规矩练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产生内气等等。对于这种说法,我感觉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极高的悟性是很难做到的,对此我也没有具体的实践过程。我太极鼓荡气的产生是通过严格的太极内功训练而得。因此不妄加评论,在此存疑。
                            综合我数十年的练功体会,我认为太极拳的修炼过程,简单的说,应该是一个从基本的套路、推手练习,到正确单独的内功练习,再到把内功、套路和推手相结合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没有正确单独的内功练习,很难去理解和解释一些古拳谱的说法。
                            比如在古拳谱中有这样一些论述,“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后又如何才能做到“鼓荡”?“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太极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节节贯穿的“松”,而这里所说的“运劲如百练钢”又是什么意思呢?“气如车轮,腰似车轴”“命意源头在腰隙”气是通过什么途径,如何象车轮一样的运转的?而这里说的“腰”是简单意义的腰部吗?“力由脊发”力是怎样由脊发的,如果这里说的“力”是后天的拙力,即使可以做到“力由脊发”,在实际的运用中这种力又有多大的威力呢?
                            在古拳谱中还有二篇论述《十六关要论》(作者不祥)和《十三势说略》(武禹襄),经常有练家、学者在文章中作为行拳的基本要求而引用其中的部分内容,在这里很是值得一提。《十六关要论》全文如下,“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深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 ;《十三势说略》“…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凡皆是意,不是外面… …”被引用的主要是“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如果你修习过“太极内功”就会发现《十六关要论》中的论述,几乎完全就是对内功心法的概括总结;《十三势说略》所表述的也是在修习内功产生内气后,充盈的内气在体内运行的路线及要求。两篇论述对行拳的基本要求提及不多。
                            因此我的理解,如果把以上二篇论述中的部分内容“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断章取义”的拿出来,硬说是单纯指导套路练习的基本要领,是错误的。而把其解释为“太极劲就是通过蹬脚产生的反作用力,通过腿、腰传输到手”,更是一种误导。
                            因为只要你有了蹬脚的意识,就不会做到意气的轻灵和骨肉的松沉,只会产生一种拙力。用于一般的技击可能会有一些用处,但绝不是太极劲!真正的太极劲,是按照传统的规矩经过长时间的盘架子,结合内功练习产生的内气,此时将身体的重量“松沉到地下”,自然会有一股劲力从脚下传导到全身,松沉的越好这股力量就越大,直至将身体绷圆,让你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这就是拳论中提到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孙式太极拳立派宗师孙禄堂先生在论述其所创孙式太极拳时,有这样一句话“消息全凭后足蹬”。这里所说的“后足蹬”指的是“进步必跟退步必撤”中的进步要求,即在进步时后脚的跟步要“暗含蹬劲”,和前面我们所提到的有人误以为“太极劲就是通过蹬脚产生的反作用力,通过腿、腰传输到手”的讨论具有本质的区别,希望大家能够详辨。
                            以上所举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从以上所举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没有专门的太极内功练习,不结合内功心法去研读古拳谱,是很难理解其中的真实含义的。如果仅仅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不但无益,反而不知拳谱所云,导致“南辕北辙”。


                            57楼2016-09-17 13:12
                            回复
                              (转)吾师王培生先生精太极技击之道,不仅武艺精湛,而且精研武学理论,把技击心得整理成文字,教给学生。笔者遵照先生“得秘籍不可私藏”的教导,把先生传授的太极技击之法公之于众,以飨同好。
                              1.手之作用:技击之道,百般打法,随机应变,全在于手。手之作用,不仅在拳术上占重要位置,而且刀法之变化多端也都依靠手上功夫。手法之多,不能尽述,然不外高挑、平衡、低砍、直斫,送带横迎,虚实吞吐。善用手者,出没无常,虚实莫测,使敌眼花神乱,则我手到功成。
                              2.眼之作用:善技击者眼必明,不然受制于人。故未交手前,必先审察已明,乘虚而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则事半功倍。同时留神敌人之意向,伺隙蹈暇,乘机而起,皆为眼之作用。如视敌之左肩一偏,即知其必发右腿;右手一扬,即防其必发左拳。彼如强壮,我有偏门;我较彼强,始走洪门。视其眼神,彼注我左,防其左攻;彼注我右,知其右击。张口进攻,其劲必松;闭口进攻,其劲必足。右腿在前,防其后足;后足既来,备其再攻。
                              3.身之作用:身为四肢之主,无冲锋克敌之技能,有斜偏内让之功用,左回右转,俯仰底昂,挺吸吞吐,动静雍容;不同手足之劳动,而有指挥之能力。其身左闪,宜备右攻;其身右让,谨防左击。回身之击,其力必猛;翻身之脚,来势愈雄。身蹲者,其气必蓄,低攻应知其变;身立者,其气必张,高击便知来势。身之作用相当重要。
                              4.腰之作用:肩宽腰细必定素练拳功,吸腹柔腰自是身精技击。手足能相应者,皆是腰之作用,迂回折曲,软转弯斜,联络上下,首尾相衔,来之则气沉于丹田,提气时则劲注于肩臂。练功时,务求柔软如绵;练刀之时,方能起顿得势。颠起倒插,运用自如,踊跃挪移,俱能应变。虽无直接击敌之能,但有间接补充之力,是腰之作用。
                              5.步之作用:步为一身之根,运动之本,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跳跃起落,进退封逼;可吞可吐,能守能攻;虎蹲猿跃,各有专长;鹤落鹰扬,难言其状;带铅者,能拔足飞腾;踢树者,能碾人致命;正反前伸后蹬,还可逼返连施;或则左偷右进,皆能开合自如;以敏捷为主体,合腰肩为步骤;沉静之时如山岳,追逼之势如脱兔;变化多端,翻腾莫测。刀术虽为臂腕功夫,然得力于步法。与其说拳法胜人,莫如说步法胜人。
                              6.识之作用;弱者,我知其能逼;强者,我知其宜防。是非在于智识之辨别。练功于拳掌者,其手臂必较常人粗壮;练功于腿足者,其步法必较常人轻固;精于外壮者,其体质必魁悟;神于内功者,其筋络多干枯。矮小之人,防其用腿;高昂大汉,必惯使拳;见其姿势,即知破其法门。运用器械也应以拳理为准绳,遇隙即攻,见空必补。由此可见,应敌之际切忌心慌,心慌则意乱,意乱则手足失措,攻守失当。因而习刀术之人,当先治心。治心之道无他,沉着而已,不以危急而色变,不为强敌而心惊。争斗较量,毫厘之间,胜负可定,关键是在智识高低。
                              7。胆之作用:见其有隙可乘,而不敢攻;知其有空可进,而不敢进,此为胆怯之病。胆小即无取胜之心,胆大能习制人之技。恐怖于衷,畏缩于外,敌乘其怯,必攻其虚。我见其虚,反攻其怯,转败为胜,反弱为强。然亦恒见技小胆泼者败技高胆小之人,说明若言技击尚须胆壮。
                              8.气之作用:若谈技击,气沉者胜,气浮者败。收招之始,吸气为佳;发招之时,吐气为妙。运用则奔插于周身,蓄之则坟隆于一处;击之不能伤,推之不能去;提之则来,放之则散;若离若合,能聚能分。苟无气行筋络之间,则所击之处必无劲。是虽见其有隙可乘,敢于发手进攻,而气不能蓄,只有坐失其时机,实是可惜。故首要练气,则能收能发,用之不竭,借以持久,以免气喘上浮之弊。
                              9.劲之作用:气有沉浮之别,劲有乘蓄之分;刀走乘劲,宜用拦、滑、扇、缠;刀走蓄劲,应用冲、砍、披、劈。吸劲紧缩,一紧即发,使敌劲不及提防,我刀已逼进;吐劲发招,一发即收使敌不及来,我刀已变化。开而复合,吐而复吞,集于臂腕之间,抛于拳脚之外,亦有伤人之能。一指之微,能蓄全身之劲;两方角逐,全仗乘劲之机。势若点水之蜻蜓,而力可透诸肺腑;形同离弦之箭羽,而锐可贯达人身。劲之作用,宜悟得之。
                              10,神之作用:神清者技必精,神昏者艺必浅。以面迎敌,知其发招。视其神情者,即知动作,察其态度,即识其方针,料其姿势之变更,其快慢之行止。名家可预未来之势,是熟能生巧,而又在于博学广记,熟极自能得心应手,心感神悟,而阶及神明,非空谈所能体会。


                              61楼2016-09-17 13:3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