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爱好者吧 关注:2,652贴子:55,895
  • 28回复贴,共1

聚散书琐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事有聚散,书事亦如此。
面对摆在沙发上一摞摞即将寄出的书籍,我心静如水,波澜不惊,昔日散书时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没有再现。许是到了人淡如菊年龄的缘故,看世界的目光里好像多了份禅意,心里也多了几分坦然。面对当初精挑细选又望眼欲穿迎入书斋的每一本书,就像面对一段过期情感的另一方当事人,最好的礼遇便是放手相忘于江湖,任其找到新的归宿,无需纠结其他。
聚书缘为读书。
读书的火种是父母亲为我点燃的。我们这一代在农村长大的人的读书生涯多是在长辈们“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的利诱下展开的。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里,通过读书进城是我们免除忍饥挨饿的独木桥,也是新中国所有没日没夜累死累活劳作却无力解决孩子温饱的家长的渺茫的希望。渺茫的希望终究还是希望,它至少能带来一丝人生的慰藉。全方位贫苦的日子让人们的生活极其简单,愿望也极其浅显。那时候,地上的几粒石子就可以成为孩子们兴意盎然的玩具,长辈们的龙门阵也可以让他们陷入无边的遐想。所以读书和其他一切能够暂时将注意力转移到饥饿之外的活动一样并不难博得孩子的青睐。
不过打从学会断文识字开始,我的读书方向便与父母亲的原始期待发生了偏差:父母期待的是我将来的出息,而我追逐的却是即时的乐趣。并且,随着自己年龄的成长以及阅读范围的扩展,这种差异也越来越大,甚至在父母眼中已经演变成了冲突:读书就是玩物丧志!后来,在他们的强烈干涉下我的读书活动不得不转入地下。不过,压迫与反抗的辩证恰恰让我对书的兴趣更加盎然,“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就是在父母亲的高度关注下衍生出的切身感受。
即便是现在,每每回想起那个时代,我总会暗暗为自己感到庆幸:我们虽然经历贫困和饥饿,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风气已经不再时尚,并没有扼杀了我对“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那种诗意生活意境的怀想。
读书可以使人淡化功利,却未必能够消灭欲望,滋生聚书的念头便是明证。聚书之念始于年少轻狂。那时候的我因为对书籍欲罢不能的痴迷而骤生聚书之念:自己读自家的书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快事?于是我在离开家乡到县城读高中的时候,开始了节衣缩食买书的生活。那时已到八十年代末期,父母亲每月定数给我30元的生活费,而学校一个月才需要交9元钱,于是我把留出车费之外的全部钱都交给了新华书店。
网络进入生活之前的聚书生活就像一首乡间小曲,悠闲而绵长,没有意外的惊喜,也没有突兀的沮丧,慢条斯理的买,一丝不苟的读。 网络像一股洪流彻底摧毁了这份宁静,当那些让自己梦寐难求、念念不忘的书一下子通过淘宝、亚马逊、当当、京东、孔夫子、布衣、中国图书等新旧书网展现在眼前的时候,自己仿佛井底之蛙突然见到了天日,兴奋之情难以自已,水到渠成的便开始了聚书主题的漫无目的的扩张。那个时候,我曾踌躇满志的改萧抡谓诗句以抒发自己的得意之情:“一日不买书,胸臆无佳想”。网络购书带来的另一个好处便是你会在不经意间找到同道二三子:这里的许多卖家就是资深读书人,所以很多的买书、聊书过程竟是一次结识知音、取长补短的进步之旅。偶一为之的举债、告贷方式的大手笔买书也为这样的旅程频添几丝传奇风韵。 “书非禁不能读也”的说法也许言过其实,但“家无禁书不为藏书”应该是古往今来所有藏书家的共识。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始,从古至今,历代官家莫不喜禁书,并且禁忌越来越多。这大概是作为农业社会遗民的当政者头脑中共同的死结:崇尚进化论哲学的他们表面张扬的自大却难以隐藏灵魂深处的不自信,于是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畏民之言甚于畏兵。实际上禁书只不过是沧浪,其最大的功能就是让人清心明目,坚守良知,不忘初心。而素喜禁书者多是满腔赤诚的读书人。“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读书人章碣尚且知道的道理,几千年来的官家竟不敢轻信。
网上有一笑话:年轻时有贼心没贼胆,年长了,贼心贼胆俱全,可是却发现贼竟然没了。这来形容我读的聚书心态也很恰当。初学网购时,网上的好书真多,价格也公道:一套全新的北大影印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仅几千元,一套品相很好的清末民初六色彩印的绣像石印本《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更是才百元左右,但那时老让暂时的经济条件困惑着,对于那些大部头总是犹豫再三后将购书的行动留给了将来,谁知一错过便“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别竟成诀别,只留下遗恨绵绵。
“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方知一杯酒,犹胜百家书”。原来古人早就认识到了一点:书生活固然重要,但俗生活亦不能忽略。这个年长之后的发现,让一直以来存在于生活中的窘境突然消失了,变成了现在的豁然开朗,天高云淡!就连那些遗恨绵绵也变成了一种意味幽邃的芳香念想。生命中有什么东西不可割舍呢?该来的必然要来,该走的坚决会走,所有的固执都只能凝结成烦恼!于是,我将原本已经束之高阁的许多书一一整出,斟酌再三,挂上了孔夫子网。这次散尽网格百余本,只为不久前中华书局出版的钱海岳先生的精装十四册《南明史》。
其实,我的聚书散书皆为读书,只不过是将方式换成了以书养书罢了。


1楼2016-10-12 12:51回复
    忙里偷闲置书,闲来无事落尘。读书越来越少,买书的尽头却从未暗淡。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10-12 14:09
    收起回复
      欢迎新童鞋!读书藏书有说不完的话题,楼主以书养书的理念挺不错的。楼主多发些积极向上的帖子,或者读书感言,也可以把晒一下自己宝贝与众吧友分享,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10-12 16:40
      收起回复
        楼主也是金 瓶 梅收藏的大家!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10-12 16:48
        收起回复
          老兄所言甚是,不过百余网格本换《南明史》,我是舍不得啰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10-12 22:58
          收起回复
            楼主好文笔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10-13 12:14
            收起回复
              美文


              IP属地:湖南9楼2016-10-14 17:15
              收起回复
                大千落魄人,书丛觅知音!


                10楼2016-10-18 16:39
                回复
                  长篇大论,在这里99%要被删。若分成小段落慢慢释放,则可矣。


                  IP属地:江苏13楼2016-10-27 10:16
                  回复
                    对,也许我们手里的书籍,其中一些文字和思想乃是上千年前的,但谁能知晓数十年、数百年后,我们今天收藏的这些书会去向哪里。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1-08 18:18
                    回复
                      先生之言值得深思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1-08 18:42
                      回复
                        聚书一乐,散书亦是一乐!
                        把书散到爱书者手里, 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16楼2017-01-09 15:05
                        回复
                          收藏,收藏!


                          IP属地:天津17楼2018-04-22 12:56
                          回复


                            IP属地:天津18楼2018-11-14 08:18
                            回复
                              第二段末尾的比拟写得很好。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8-11-30 02: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