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59,730贴子:2,971,395

【论道】试解《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校订版】《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1楼2016-10-29 12:16回复
    翻译:
    天下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而攻坚强的没有能超越水,没有能取代水。
    “弱胜强,柔胜刚”,天下无人不知,却无人愿做。
    所以圣人说:“能够承受国家的污垢,是社稷的主人;能够承受国家的不详,是天下之王。”
    (此之所谓)正确的道理,就如与表象相反。


    2楼2016-10-29 12:16
    回复
      附注1、“莫之能胜”: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14855_1.html
      因此,“莫之能胜”应翻译为“莫能胜之”。“莫”指代其他攻坚强者,“之”指代水;


      3楼2016-10-29 12:17
      回复
        附注2、有人认为“水并不是最柔弱的东西,风与虚空比水更柔”,其实这是死于文字下。因为水除了“柔弱”的性质外,还有“处下、利万物而不争”的特点,这是“风”与“虚空”所不具备的。所以用“水”来作比喻。能够理解“水”字之下隐含的深意才是最重要的;


        4楼2016-10-29 12:17
        回复
          【【玄易道人是这么讲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
          对于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向上来解释,一个是“水滴石穿”,一个是“抽刀断水”。
          很多注家都是依循着“水滴石穿”的思路来理解这句话的,比如陈鼓应先生将此译为“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这是把水作为最锋利的矛来理解的。虽然现在很多人认可“水滴石穿”的思路,但是,于当时的常识而言,水显然不是作为一个“攻坚强者”的共识的。这一典故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它的本义是为了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而在这里,各注家却将之错误的引申为水能够取代并优异于其它的“攻坚强者”。显然,如此解释无论从常识上还是从文字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并且,如此理解,则后面的“以其无以易之也”这句话成为了简单的重复,失去了其文理本身所要求的说明前句的价值,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这个比喻很难和结论部分的“受邦之诟”、“受邦之不详”相联系。
          我认为,此处的“以其无以易之也”很好的提示了我们,老子究竟是从什么角度来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
          首先,此处的“胜”我认为应当与下面的“胜”做不同的训释(同字异训,老子似乎很喜欢用这种修辞方法),做“战胜”。所以此句是说,尽管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但是攻坚强的那些东西却无法战胜水,因为,它们无法改变水。 “以其无以易之也”是解释为什么那些攻坚强者无法战胜水,无法改变它的形态和属性。这么理解既符合生活常识又能与下文很好地衔接。
          此句可通译为:
          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但是能够攻克坚强物体的东西却没有能够战胜它的,(因为水柔弱无形)攻坚强者无法改变水(无法改变它的形态和属性)。
          】】


          6楼2016-10-29 12:18
          回复
            玄易道人把水作为“最锋利的矛”来理解,从而指出“把水作为最锋利的矛违反当时常识”,思路不对。实质上,他犯了一个“忽略上下文”的错误:“柔弱”胜“刚强”,并用常人“以刚制刚”的思维看问题。“滴水石穿”,恰好说明了“柔弱胜刚强”。正如《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言:“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水(柔弱)”战“刚强”,优于“刚强”战“刚强”,原因在:能保全自身;或者换一个角度说:“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水滴石穿,水依旧是水。若用利刃劈石,利刃反倒因为硬碰硬而变钝,伤害了自身。


            7楼2016-10-29 12:19
            回复
              【【另外,玄易道人说:“此处的‘胜’我认为应当与下面的‘胜’做不同的训释(同字异训,老子似乎很喜欢用这种修辞方法),做‘战胜’。所以此句是说,尽管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但是攻坚强的那些东西却无法战胜水,因为,它们无法改变水(形态和属性)”。】】


              8楼2016-10-29 12:19
              回复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犯了低级错误:攻坚强的那些东西,其实能改变水的形态,并非不能。水之性:流过小道则成溪,聚于幽谷则成海,穿越高山则成流瀑。正如俗话说:“水无常形”。【但水本身并未受到任何伤害,应知。】
                如此,翻译为“攻坚强的那些东西却无法战胜水”也无从谈起,也即是说,“胜”并不能解释为“战胜”。不如翻译为“超过,超越”(http://www.cqgxg.net/product.php?ie=utf8&wd=%E8%83%9C)。将整句翻译为:“攻坚强的没有能超越水”,切合“柔弱胜刚强”的主题、上下文逻辑——因为柔弱胜刚强,而天下间水最柔弱,故攻刚强者,水最胜。
                由于上文对翻译“它们无法改变水(形态和属性)”一句在逻辑上的否定,因此玄易道人将“以其无以易之也”翻译为“(因为水柔弱无形)攻坚强者无法改变水(无法改变它的形态和属性)”的依据无从谈起。“易”除了“改变”,还有替换”之义(http://xh.5156edu.com/html3/12761.html),如:“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易·系辞下》。若因此翻译为“没有能取代水”,则能呼应上文的“天下莫柔弱于水”。


                9楼2016-10-29 12:19
                收起回复
                  附注5、“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当中的两句可作为互文关系;


                  12楼2016-10-29 12:20
                  收起回复
                    附注6、“正言若反”之意,可参考《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13楼2016-10-29 12:21
                    回复
                      附注7、“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此段中的“垢”、“不祥”之所以采取直译,是因为这两个词有丰富的含义。如《庄子 天下》:“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但深义远不止于此,倒不如说,【垢】字、【不祥】一词,类似周易的类象,是同类性质事物的归纳。需要读者自身好好体会、领悟。具体含义可参考以下(可能有缺漏,请读者自己结合《道德经》全篇认真体会):
                      《道德经》第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道德经》第七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善用人者,为之下。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5楼2016-10-29 12:28
                      收起回复
                        本贴转载自:http://tieba.baidu.com/p/4788824651?share=9105&fr=share 第41楼


                        17楼2016-10-29 12:31
                        收起回复
                          @逍遥然道子


                          18楼2016-10-29 12:35
                          回复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6-10-29 12:46
                            回复
                              玄易道人认为水为天下至柔弱者,但攻坚者却无法战胜。因为攻坚者无法改变水的形态属性。
                              此篇认为水虽柔弱,却为最强的攻坚者,柔弱胜刚强,……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6-10-30 13:2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