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吧 关注:504贴子:9,036
  • 0回复贴,共1

【披坚执锐】魏晋南北朝的邸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邸本为邸舍,由来已久。“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归至也,音丁礼反。他皆类此。”(《汉书·文帝纪》师古注)“诸侯王及诸郡朝宿之馆,在京师者谓之邸。”(《汉书·卢绾传》师古注》且有邸狱。《汉书·丙吉传》:“元帝时,长安士伍尊上书,言‘臣少时为郡邸小吏,窃见孝宣皇帝以皇曾孙在郡邸狱。’”孟康注曰:“郡守丞也,来诣京师邸治狱,姓谁名如。”
阁本作阁道,《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汉书·高祖纪第一上》师古注曰:“栈即阁也,今谓之阁道。”由此引申,阁又谓垣,同书《王莽传(下)》:“昭宁堂池东南榆树大十围,东僵,击东阁,阁即东永巷之西垣也。”
东汉始见阁有储藏之义,《后汉书·刘向传》师古注:“三辅旧事云石渠阁在未央大殿北,以藏秘书。”据学者考证,邸阁开始时主要为储存军粮之用,先见行于边地,自三国之后,军事频仍,邸阁遂见于内地。无庸讳言,这一时期邸阁的军事性是主要的,惟其如此,它与城市的关系也就更为密切。
邸阁的最大容量会有多少呢?《三国志·王基传》:“基别袭步协于夷陵,协闭门自守。基示以攻形,而实分兵取雄父邸阁,收米三十余万斛。”毋丘俭、文钦作乱,基以为,“军宜速进据南顿,南顿有大邸阁,计足军人四十日粮”(《三国志·王基传》)。是所谓“大邸阁”之规模。那么,王基所说的“计足军人四十日粮”究竟为多少人呢?本传称是役“以基为行监军、假节,统许昌军,适与景王会于许昌”,“景王曰:‘君筹俭等何如?’基曰:‘淮南之逆,非吏民思乱也,俭等诳胁迫惧,畏目下之戮,是以尚群聚耳。若大兵临逼,必土崩瓦解,俭、钦之首,不终朝而县于军门矣。’景王曰:‘善。’乃令基居军前。议者咸以俭、钦慓悍,难与争锋。诏基停驻”。此话是王基在自许昌开赴淮南的途中与司马景王说的,因此其所指军人应该包括王基所统许昌军和景王所统中央军,两军总数当不低于50万,以每人日食7升计,则50万人40日食为140万斛。即令王基所指军人数量仅为25万,也有70万斛之巨。
就邸阁的选址来看,大致有如下两种情况:
一为战略要冲。《三国志·后主传》:“(建兴)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邸阁。”夏侯茂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三国志·魏延传》注引《魏略》)同书《吴主传》:“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
二为水次河滨。如巨桥仓,“衡漳又东,经巨桥邸阁西。旧有大梁横水,故有巨桥之称。……服虔曰:巨桥,仓名。……今临侧水湄,左右方一二里,中状若丘墟,盖遗囤故窖处也。”(《水经注·浊漳水》)宿留邸阁,“泗水又经宿预城之西,又经其城南,故下邳之宿留县也……晋元皇之为安东也,督运军储而为邸阁也。”(《水经注·泗水》)巴丘邸阁,“湘水北至巴丘山,入于江,右岸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也。”(《资治通鉴·晋纪十六》成帝咸和四年条引《水经注》)又《梁书·昌义之传》:“义师起,板为辅国将军、军主,除建安王中兵参军。时竟陵芊口有邸阁,高祖遣驱,每战必捷。”案邸阁城在河滨,盖为方便漕运故也。
邸阁分布相当广泛,三国以降,郡县皆有邸阁。《三国志·邓芝传》:“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晋书·武帝纪》:“(咸宁三年)六月,益、梁八郡水,杀三百余人,没邸阁别仓。”《晋书·周处传》:“璯遂杀度支校尉陈丰,焚烧邸阁,……”如《水经注》:“北岸有新台,……台东有小城,崎岖颓侧,台址枕河,俗谓之邸阁城。”(《河水》)“济水又经升城北,城际水湄,故邸阁也。”(《济水》) “清河又东北,经邸阁城东。城临侧清河,晋修县治。”(《淇水》)“故侧江有大城,相承云仓储城,即邸阁也。”(《江水三》)“赣水又历钓圻邸阁下,度支校尉治,太尉陶侃移置此也。” (《赣水》)
大约邸阁建于城之内或其周围者,号为邸阁城。《晋书·赵王伦传》:“许超等与成都王颖军战于黄桥,杀伤万余人。泓径造阳翟,又于城南破齐王冏辎重,杀数千人,遂据城保邸阁。”同书《刘元海传》:“是岁,离石大饥,迁于黎亭,以就邸阁糓,留其太尉刘宏、护军马景、守离石,使大司农卜豫运粮以给之。”此亭便是城也。同样地,是城便有居民,故《三国志·吴主权传》曰:“夏四月,遣卫将军全琮略淮南,决芍陂,烧安城邸阁,收其人民。”如所周知,由于魏晋南北朝的频仍战乱所导致的持续的社会动荡,粮食供应的形势非常严峻,故通常情况下,为保证军国所需,一地之邸阁甚众。如西晋“太康二年六月,高平大风折木,发坏邸阁四十余区。”(《宋书·五行志五》)北魏“自徐扬内附之后,仍代经略江淮,于是转运中州,以实边镇,百姓疲于道路。有司请于水运之次,随便置仓,乃于小平、石门、白马津、漳涯、黑水、济州、陈郡、大梁凡八所,各立邸阁。”(《通典·食货十》)如此多的邸阁,恐不仅为军事之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邸阁一方面具有很强的军事性,进行军事管理,邸阁普遍设督。如《三国志·邓芝传》:“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另一方面也具有普通仓储的意义,如《晋书·成都王颍传》载其表称:“大司马前在阳翟,与强贼相持既久,百姓疮痍,饥饿冻馁,宜急振救。乞差发郡县车,一时运河北邸阁米十五万斛,以振阳翟饥人。”
邸阁督的秩位如何呢?以西晋李含为例,李含“被贬,退割为五品。归长安,岁余,光禄差含为寿城邸阁督。司徒王戎表含曾为大臣,虽见割削,不应降为此职。诏停。后为始平令。”(《晋书·李含传》)李含被削为五品,被光禄差为邸阁督,后因司徒王戎不以为然而罢,而为始平令。又,前引《邓芝传》载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是由邸阁督先迁为郫令,后为太守。据此可知,邸阁督的官秩应在五品以下,大体与县令相仿或略低。


IP属地:上海1楼2016-11-05 18:57回复
    小喵LS、通灵冒6kJ险家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