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夹明月吧 关注:4贴子:354
值得研究的是,当时负责检举不法的已有御丞, 后史中 来又设立了司隶校尉,司直与他们如何分工呢?我以为,司 隶校尉偏重在通过直接发现百官的不法行为进行检举,如行 《 汉书· 百官公卿表》。 以上参《 资治通鉴》卷十九、二十。 驰道中在京师活动违犯禁令等。御史中丞在汉初则为 “ 受 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也就是通过发现公卿给皇帝所上言 事文书之违失处,进行举劾。而司直和他们不同,似乎主要 相府的各类文书,发现是通过审阅日常经过不法行为,进行纠举。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1-24 09:21回复
    首先,如上所述,汉光武揽权后仅以尚书为工具,对他
    们又动辄捶扑牵曳,再加上汉光武 “ 峻文深宪,责成吏职” ,“ 以严猛为政”, 当时的尚书,没有一个不是老老实实按汉光武意旨办理具体事务的 ,谁也不敢弄权 ,哪里谈得上有“ 与人主参决” 的资格!顶多象冯勤那样,由于掌握某些材料,可在汉光武确定了封拜哪几个人为侯的前提下,提个具体方案,让功劳大小与所封地的远近、丰薄,尽量 “ 不相逾越” ,这能算多大的权呢!就这件事言,要说权,那首先在于大鸿胪、大司徒提出谁应封侯,以及汉光武批准谁。 如果汉光武主动提出封侯,不理会三公,直接交尚书下诏,表面看来确是尚书行下三公,实际上还不是汉光武揽了权吗!也正由于这个缘故,历史上几乎没有留下汉光武时诸尚书的事迹,七任尚书令,材料也很少。如果当时天下事皆尚书与汉光武参决,权力如此炙手可热,东汉的章奏、史料是不会漏掉他们的名字、 事迹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11-24 16:29
    回复
      三、 关于夸大东汉尚书权力史料的辨正有一些史料对前述论点不利,对其中主要的,略加考辨:一个是仲长统的 “ 三公之职, 备员而已”。如上所述, 东汉后期三公明明还保留着很大权力,为什么要说他们备员呢?
      我以为很可能是在为曹操专权张目。 考 《三国志》 ,建安十三年 ( 公元2 0 8 年) 曹操拜丞相,这是西汉末以来第一次置丞相,废三公。 而据 《后汉书· 仲长统传》 ,经尚书令荀或援引,“ 后参 丞相曹操军事,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 《昌言》 。 … … 献帝逊位之岁,统卒。 ” 曹操是十分猜忌的人,甚至以 “ 腹诽心谤” 定人罪, 而仲长统一直安然无恙,可见其 “ 论说” 、 “ 发愤叹息” 当合曹操意,至少也是不遭反对的。 上面那段议论出自 “ 法诫篇” ,中心思想是主张给 丞相大权, “ 政在一人” 。 为了证明丞相握大权之必要,一方面驳斥了 “ 政在一人,权甚重也” 的论调,曰 “ 人实难得,何重之嫌” ,实际很可能旨在吹捧曹操。 另一面又强调如不让 丞相拥有大权,外戚、 宦官便会窃权,带来极大灾难。 在这里,我分析他是故意先夸大汉光武以来三公之失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11-24 16:57
      回复
        魏晋都督区分划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11-28 09:46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11-28 16:09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11-29 02:10
            回复
              方將車,先賢行狀曰:「陳紀字元方,寔長子也。至德絕俗,與寔高名並著,而弟諶又配之。每宰府辟召,羔雁成群,世號『三君』,百城皆圖畫。」〔二〕季方持杖後從。長文尚小,載箸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餘六龍下食。張璠漢紀曰:「淑有八子:儉、鯤、靖、燾、汪、爽、肅、敷。淑居西豪里,縣令苑康曰,『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遂署其里為高陽里。時人號曰八龍。」〔三〕文若亦小,坐箸膝前。于時太史奏:「真人東行。」〔四〕檀道鸞續晉陽秋曰:「陳仲弓從諸子姪造荀父子,于時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賢人聚。』」
                【校文】
                注「陳寔字仲弓」景宋本及袁本「陳」字下皆有「寔傳曰」三字。「持杖後從」「後從」,景宋本及沈本俱作「從後」。注「鯤」景宋本及沈本俱作「緄」。
                【箋疏】
                〔一〕御覽三百八十四引漢雜事曰:「陳寔字仲弓,漢末太史家瞻星,有德星見,當有英才賢德同遊者。書下諸郡縣問。潁川郡上事:其日有陳太丘父子四人俱共會社,小兒季方御,大兒元方從,抱孫子長文,此是也。」嘉錫案:父子同游,人間常事,何至上動天文?此蓋好事者為之,本無可信之理。據漢雜事所載,殆時人欽重太丘名德,造作此言,與荀氏無與焉。乃其後人自為家傳,附會此事,以為家門光寵,斯其誣罔虛謬,足令識者齒冷矣。隋志有漢魏吳蜀舊事八卷,又秦漢以來舊事十卷,唐志並著錄。御覽所引漢雜事,不知是出此二書否?朱子晦菴文集三十五答劉子澄書曰:「近看溫公論東漢名節處,覺得有未盡處。但知黨錮諸賢趨死不避,為光武明章之烈,而不知建安以後,中州士大夫只知有曹氏,不知有漢室,卻是黨錮殺戮之禍有以敺之也。且以荀氏一門論之,則荀淑正言於梁氏用事之日,而其子爽已濡跡於董卓專命之朝,及其孫彧則遂為唐衡之婿,曹操之臣,而不知以為非矣。蓋剛方直大之氣,折於凶虐之餘,而漸圖所以全身就事之計。想其當時父兄師友之間,自有一種議論,文飾蓋覆,使驟而聽之者不覺其為非,而真以為是必有深謀奇計,可以活國救民於萬分之一也。邪說橫流,所以甚於洪水猛獸之害,孟子豈欺予哉!」
                〔二〕古文苑十九邯鄲淳後漢鴻臚陳君碑云:「君諱紀字元方,太丘君之元子也。顯考君以茂行崇冠先疇,季弟亦以英才知名當世。孝靈之初,並遭黨錮,俱處于家,號曰三君。及太丘君疾病終亡,喪過乎哀。禮既除,戚容彌甚。豫州刺史嘉懿至德,命敕百城,圖畫形象。」
                〔三〕史通採撰篇曰:「夫郡國之籍,譜牒之書,務欲矜其州里,誇其氏族。讀之者安可不練其得失,明其真偽者乎?至於江東五俊,始自會稽典錄;潁川八龍,出於荀氏家傳。而脩漢、晉史者,皆徵彼虛譽,定為實錄。苟不別加研覈,何以詳其是非?」嘉錫案:八龍之名,見范書荀淑傳,而其事蹟,則惟爽有傳。靖附見淑傳云:「靖有至行,年五十而終,號曰玄行先生。」悅傳云:「儉之子也。儉早卒。」彧傳云:「父緄為濟南相。緄畏憚宦官,乃為彧娶中常侍唐衡女。」如是而已。魏志彧傳亦僅云:「父緄濟南相,叔爽司空。」其餘四龍,生平竟不見於史傳。孝標注徵引至詳,亦僅慈明見言語篇注。叔慈見品藻篇注。而此條注中並不言八龍始末,惟陶淵明聖賢群輔錄引荀氏譜云:「荀儉字伯慈,漢侍中悅之父。儉弟緄,字仲慈,濟南相,漢光祿大夫彧之父,年六十六。緄弟靖,字叔慈。或問汝南許劭『靖爽孰賢?』劭曰:『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內潤。』靖隱身修學,進退以禮。太尉辟不就,年五十五。靖弟燾,字慈光,舉孝廉,年七十。燾弟汪,字孟慈,昆陽令,年六十。汪弟爽,字慈明,董卓徵為平原相,遷光祿勳、司空,出自巖藪,九十三日遂登台司,年六十三。爽弟肅,字敬慈,守舞陽令,年五十。肅弟旉,字幼慈,司徒掾,年七十。」此可補孝標注之遺。觀諸書所述,八龍之中,慈明名最著,叔慈次之,餘六龍碌碌無所短長。足見純盜虛聲,原非實錄。據群輔錄,後漢時尚有汝南周燕五子,及北海公沙穆五子,並號五龍,乃不為人所知。而荀氏八龍,獨為人所稱述。蓋以慈明位至三公,文若及其子孫又顯於魏、晉故也。考悅、彧同為曹操所辟,而悅忠於獻帝,與彧終為曹氏佐命者不同。所著漢紀、申鑒,皆卓然足以自傳,不愧為荀氏之才子。文若小於仲豫十三歲,而此節言德星之聚,有文若而無仲豫,其故可知矣。大較後漢人之以龍名者,惟孔明臥龍、管寧龍尾,斯為不負。他皆虛美溢量,未可信以為實也。嘉錫又案:魏志荀彧傳注引零陵先賢傳曰:「仲豫名悅,朗陵長儉之少子。」則儉亦嘗仕宦。但儉父淑為朗陵侯相,不應儉亦適為朗陵長。荀氏譜既不言,疑魏志注誤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11-29 13:13
              回复
                魏志華歆傳曰:「臣松之以為邴根矩之徽猷懿望,不必有愧華公;管幼安含德高蹈,又恐弗當為尾。魏略此言未可以定其先後也。」洪亮吉四史發伏九曰:「案時人號三人為一龍,其頭腹尾蓋以齒之長幼而定。考歆卒於太和五年。魏書云年七十五。寧卒於正始二年,年八十四。是歆長寧一年。邴原之年雖無可考,以時人之稱謂及寧傳中三人次序度之,原當幼于歆,長于寧也。時人以三人相善而齊名,不當即分優劣,故以年之前後為定。松之乃云原不應後歆,寧復勿當為尾,誤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11-29 13:14
                回复
                  李康家誡曰:〔一〕「昔嘗侍坐於先帝,時有三長史俱見,臨辭出,上曰:『為官長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並受詔。上顧謂吾等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或對曰『清固為本』。復問吾,吾對曰:『清慎之道,相須而成,必不得已,慎乃為大。』上曰:『辦言得之矣,可舉近世能慎者誰乎?』吾乃舉故太尉荀景倩、尚書董仲達、僕射王公仲。上曰:『此諸人者,溫恭朝夕,執事有恪,亦各其慎也。然天下之至慎者,其唯阮嗣宗乎!每與之言,言及玄遠,而未嘗評論時事,臧否人物,可謂至慎乎!』」〔二〕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11-29 13:16
                  回复
                    後山談叢二曰:「世傳王祥臥冰求魚以養母。至今沂水歲寒冰厚,獨祥臥處,闕而不合。」焦循易餘籥錄二十曰:「晉書王祥傳:『母常欲生魚,時天寒水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按解衣者,將用力擊開冰凍,冬月衣厚,不便用力也。非必裸至於赤體,俗傳為臥冰,無此事也。」嘉錫案:初學記三引師覺孝子傳曰:「王祥少有德行,失母,後母憎而譖之,祥孝彌謹。盛寒河冰,網罟不施,母欲得生魚。祥解褐扣冰求之,忽冰少開,有雙鯉出游,祥垂綸獲之而歸。人謂之至孝所致也。」其敘事極為明晳,可見祥未嘗臥冰。記纂淵海二引孝子傳曰:「王祥事繼母至孝,母疾思食魚,時冬月,冰堅不可得。祥解衣臥冰上,少時冰開,雙鯉躍出。」此所引孝子傳,不知何家;臥冰之說,蓋始於此。則其傳訛,亦已久矣。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11-29 13:17
                    回复
                        〔一〕通鑑七十九胡注曰:「正始所謂能言者,何平叔數人也。魏轉而為晉,何益於世哉?王祥所以可尚者,孝於後母,與不拜晉王耳。君子猶謂其任人柱石,而傾人棟梁也。理致清遠,言乎?德乎?清談之禍,迄乎永嘉,流及江左,猶未已也。」嘉錫案:胡氏之論王祥是矣,若其以祥之不拜司馬昭為可尚,則猶未免徇世俗之論而未察也。考其時祥與何曾、荀顗並為三公,曾顗皆司馬氏之私黨,而祥特以虛名徇資格得之。祥若同拜,將徒為昭所輕;長揖不屈,則汲黯所謂「大將軍有揖客,反不重耶」之意也。故昭亦以祥為見待不薄,不怒而反喜。此正可見祥之為人,老於世故,亦何足貴!五代之時,郭威反,隱帝被弒,威縱兵大掠。然見宰相馮道,猶為之拜。道受拜如平時,徐曰:「侍中此行不易。」若道之所為,豈不更難於祥?然後人不以此稱道而笑罵之,至今未已。則以歐陽修作傳極詆道之無恥也。魏晉之際,如王祥等輩,皆馮道之流,其不為人所笑罵者,亦幸而不遇歐陽氏為作佳傳耳。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11-29 13:20
                      回复
                        黄门侍郎>散骑侍郎
                        毓字稚叔。年十四为散骑侍郎,机捷谈笑,有父风。太和初,蜀相诸葛亮围祁山,明帝欲西征,毓上疏曰:"夫策贵庙胜,功尚帷幄,不下殿堂之上,而决胜千里之外。车驾宜镇守中土,以为四方威势之援。今大军西征,虽有百倍之威,於关中之费,所损非一。且盛暑行师,诗人所重,实非至尊动轫之时也。"迁黄门侍郎。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12-05 22:40
                        回复
                          散骑常侍>黄门侍郎>散骑侍郎
                          肃字子雍。年十八,从宋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太和三年,拜散骑常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12-05 22:47
                          回复
                            《魏略》曰:散骑常侍比於侍中,貂珰插右。黄初中始置四人。出入侍从与上谈议,不典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12-06 01:05
                            回复
                               《齐职仪》曰:魏氏侍中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挟帝,侍中居左,常侍居右。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12-06 01: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