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吧 关注:828,004贴子:28,475,597

[写作资料]中国中国辈分称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IP属地:广东1楼2008-10-10 10:44回复


    2楼2008-10-10 10:47
    回复
      (本资料转自网络)

      辈分和称谓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IP属地:广东3楼2008-10-10 10:49
      回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举例:关天予的辈分是个不可猜测的天文数字,所以简单的一句话,关天于是你爸爸


        IP属地:广东5楼2008-10-10 10:52
        回复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IP属地:广东6楼2008-10-10 10:53
          回复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IP属地:广东7楼2008-10-10 10:54
            回复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IP属地:广东8楼2008-10-10 10:54
              回复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IP属地:广东9楼2008-10-10 10:55
                回复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IP属地:广东10楼2008-10-10 10:55
                  回复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IP属地:广东11楼2008-10-10 10:56
                    回复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IP属地:广东12楼2008-10-10 10:56
                      回复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IP属地:广东13楼2008-10-10 10:57
                        回复
                          古代年龄称谓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另外还有: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20岁:弱冠 30岁:而立 
                          40岁:不惑 50岁:知命 60岁:花甲、耳顺 
                          70岁:古稀 80岁:杖朝 80-90岁:耄耋 
                          100岁:期颐 
                          60岁花甲:古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六十为一循环,有六个甲,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此一循环,总称周甲,又称花甲。古以此法纪年,六十年周而复始故以花甲指六十岁。 
                          70岁古稀:唐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就用古稀指七十岁。





                          我国古代男子岁数的称呼


                          20岁(男)——弱冠之年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IP属地:广东14楼2008-10-10 11:05
                          回复
                            • 58.20.134.*


                            15楼2008-10-10 11:08
                            回复
                              • 211.138.104.*
                              三哥很辛苦啊,我顶一


                              17楼2008-10-10 12: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