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吧 关注:505贴子:9,063
  • 1回复贴,共1

【披坚执锐】魏晋长歌之王戎的中庸之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戎出身望族,居于“竹林七贤”之列,一生混迹官场,同时还优游林下,是社会名流,又是世俗中人。很多人把王戎视为俗物,持这一看法的人可以拿出很多理由,比如他深为世人诟病的“膏肓之疾”,比如他政治上的随波逐流明哲保身,比如他缺少思想家、文学家的气质风度等等。但我们如果把事情放在王戎的家庭出身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上来考量,他的做法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我个人认为,王戎应该说是位率性之人,他所做的事其实都是有他自己的思考的,并非没有宗旨,没有目标。
我们从王戎的少年时代说起。我想,不管是谁提到王戎,首先说到的倒并不是他是否贤人,是否吝啬,是否在灭吴中有过战功,他最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是他少年时被人称为神童的表现。
王戎从小胆识过人,据说他七岁的时候,有一次,魏明帝在宣武场玩一个游戏,把老虎的爪牙弄掉,然后派个武士上去和老虎搏斗。要知道,那时候的老虎可不是现在动物园里的半死不活、让人磨砺掉了最后一点野性的老虎啊,这本来一个嗜血如命的动物,现在看见猎物就在自己面前,可自己的爪牙却被铰断了,使不上劲啊,就攀着栏杆在那吼叫,声音是惊天动地啊。当时前来观看的百姓很多,他们都吓坏了,据说都趴在地上动也不敢动,只有王戎,这个七岁的小孩子,仍然站立在那里,毫无惧色。
又有一次,也是在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很多小朋友在外面玩,有人看见了道路旁边有一棵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大家争先恐后,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个人还站在原地,没跟着过去。有人就问他了,怎么不过去啊?王戎说:“这李树,就长在路边上,结了那么多的果子却没有被人们摘掉,现在还留着,肯定是难以下咽的苦李。”那些小孩摘来一尝,果然如此。
从这两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小,王戎就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和对事物的精准的分析能力,以至后来宦海浮沉,虽历经丧乱,却始终能做到站立不倒,始终不乏活命之计,不能不说和他从小就具备的这两种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王戎在当时的政界明星和林下名士之间都是很吃得开的。拿竹林七贤来说,山涛比他大29岁,阮籍比他大24岁,嵇康比他大11岁,他是他们中的小弟弟。可是,阮籍就是很看好这位小兄弟。史书上说,王戎的父亲王浑曾任尚书郎,和阮籍同事过一阵子。阮籍常常回到王家去串门,但每一次拜访,阮籍都只和王浑谈没几句话就转到王戎的房间里去了,然后和王戎两人一谈就是老半天,彼此都不知疲倦。我们知道,阮籍说话绝对是直性子,他曾当面对王浑说:“浚冲(王戎)清俊绝伦,不是你能比得上的。我和阿戎说话,比和你说话有趣多了。”
当然,阮籍也知道,王戎在志向上是和自己有一些不同的,但他对这个好象并不在意,毕竟在人生取向上,不好勉强也很难勉强别人。王戎年纪稍长之后有一次去阮籍家里,当时阮籍有个叫刘昶(公荣)的朋友也在那里。阮籍跟王戎说:“你来得正巧,我有两坛好酒呢,刚够我们喝,公荣老兄就别喝了。”于是两人就你一杯我一杯的喝起来,刘昶呆坐在那里,喝不上,但也同样一起有说有笑。后来有人问起这事,阮籍就给他们解释,他说:“比公荣强的人,我是不得不和他喝的;而比不上公荣的人呢,我也是不能不和他喝的;只有像公荣这种层次的人,我可以不和他喝。”阮籍可谓巧舌如簧,但这种貌似胡说八道中实际上可能也包含了他对王戎的看法。这种看法很可能就是:你王戎啊,以前呢,是比刘公荣强的,我和你喝酒,现在呢,你是比不上人家刘公荣的了,但我还和你喝。相信阮籍的言外之意王戎是能够听出来的,但他显然无所谓,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这位朋友是什么样的人。
后来还有一次,阮籍和嵇康以及山涛、刘伶几位一起喝着正起劲,王戎去了。阮籍抬头一看是王戎,就说了:“你这个俗人,又来败坏我们的兴致了。”王戎面对这样不客气的奚落,一点也不在意,他只是笑嘻嘻的说:“你们这些人的兴致,也是别人能够败坏的吗?”可谓是深知阮籍嵇康之流者。
王戎从九岁起就认识了嵇康,两人交往甚密。王戎对嵇康也是几乎到了崇拜的地步。嵇康死后,他的儿子嵇绍在山涛的举荐下当了官,有人对王戎说:“你这位朋友的儿子真不错啊,卓然超群,在人群中,就如同鹤立鸡群似的。”王戎淡淡一笑,说:“你还没见过他的父亲呢。”
实际上,对和他一起有过竹林之游的其他几位朋友,王戎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的。以至多年以后,王戎当上了尚书令了,有一天,穿着官服,坐着轻便马车经过黄公酒垆的时候,他还对身边的人说:“想当年,我常常和嵇康、阮籍一起在这里喝酒,后来的竹林之游,我也在里面啊。自从他们离去之后,我就为尘世的俗务所羁绊了,现在酒垆虽然在跟前,往事旧人却如同隔着万重山河了。”
我觉得,尽管王戎在整体的志趣上和阮、嵇有差异,但在和他们的交往中,王戎绝对是诚心诚意的,他了解自己的这些朋友,他也不隐瞒自己的所谓俗气,他表现出来的是真实的王戎,他们是真实的朋友。真正的友情往往就是这样,未必是相互的仰慕,也不必是彼此的迁就,而是亮出本色,坦诚相对。


IP属地:上海1楼2016-12-17 17:02回复
    诚然,王戎和阮籍他们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比如说他们的一些行为在当时的社会中都显得特立独行,比如他们独特的行孝方式,比如他们都舐犊情深。阮籍在他的母亲死后,居丧期间酒肉不断,连裴楷、嵇喜这样的人前来悼唁都不按常礼跟着哭拜,并且有时还白眼相向,但无人时他却放声痛哭,吐血数升,几至死去,哀痛之深,谁人能及?嵇康自己不想当官,还因为朋友山涛邀请他出来当官而写了封《与山巨源绝交书》,态度甚为坚决,把山涛也说得很是不堪。后来嵇康获罪于司马昭,临刑前,却郑重的把儿子嵇绍托付给山涛,他内心里还是希望在山涛这位朝中大臣的提携下,自己的儿子能够有所出息的。
    王戎在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做法就跟阮籍很相似。在整个理丧的过程中,王戎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拘守礼法。他只是枯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但身体却在迅速的消瘦,以至于瘦成皮包骨头了。当时有一个叫和峤的人也在家居丧,他的表现就和王戎有很大的不同,哀号哭泣,所有的一切行为都非常的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听说了之后就跟司隶校尉刘毅说:“你啊,去看看和峤吧,我听说他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啊。”刘毅回答说:“和峤虽然尽了礼数,但他这样子是不会伤到身体的,反而是王戎,虽然看上去不很遵守礼法的样子,但他本人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弄得不成人样了。照我看来,和峤是活着尽孝道,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啊。”后来裴楷也去悼唁王戎的母亲,回来后,就很有感慨的说:“如果悲痛可以伤及人的生命的话,那么王戎一定会遭到以孝伤生的指责的。”
    但是,王戎没有阮籍嵇康们幸运的是,他的儿子并没有成才。他的儿子王万可能得了肥胖症,从小王戎就让他吃糠,但这种做法显然没有成效,小家伙还是不断的长胖,到十九岁,就夭折了。王万也像乃父一样,打小很聪明,当时有人就说,这孩子长大后能成大器。王戎对这个儿子应该说也是抱有很大期望的,所以儿子之死,对他的打击也是很大。丧子期间,山涛的儿子山简前往拜访,王戎一见古人之子,更加悲从中来,不能遏止。山简安慰他说:“孩子的岁数并不大,您何必悲伤成这样呢?”王戎说:“圣人忘情,最底层的人不懂情。能够钟情的,正是像你我这样的人啊。”后来搞得山简也跟着悲伤起来了。
    王戎对儿女的爱惜还表现在他对女儿选夫婿这件事上。据说,晋武帝驾崩,选了120名跟随灵柩唱挽歌的人,这些人都是当时社会上年轻人的翘楚,王戎选女婿的时候,曾经从这120名青年中挑选其中最出众的四名。后来王戎看中了同为两晋间的望族的山西裴氏家族中的裴頠。王戎和自己的女儿女婿间也是很不讲究礼节的,《世说》里记载,王戎有一天想见见这两位后辈了,早上起来就赶了过去,也不打声招呼就直接进去了。当时,小夫妻俩正在睡觉呢,于是裴頠从床的南边下来,王戎的女儿从床的北边下来,三人相对而坐,彼此都不觉得尴尬。
    王戎和他的妻子也很亲密融洽。我们今天熟知的“卿卿我我”,就出自他们夫妻俩。可见,王戎还是很注重和谐的家庭氛围的营造的。
    至于出仕,我认为这跟王戎生于门阀世家,家庭背景深厚有一定的关系。我们来看一下王家的人吧:王衍,王澄,王导,王敦,哪一个不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人物?有这样的家世,不想当官也难。当然,王戎能够少年得志,有一个人他还是得感谢的,这个人就是钟会。


    IP属地:上海2楼2016-12-17 17: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