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朙吧 关注:2,268贴子:59,440
  • 3回复贴,共1

《明代陕北干旱研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5年
明代陕北干旱研究
程凯悦
【摘要】:明代位于"明清小冰期"的前半部分,气候冷干,各种灾害频繁,干旱尤为严重。陕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与重要的军事地位,干旱更成为本地区的首要灾害,终明一代,277年历史中,陕北地区共发生不同程度干旱125次,平均2.2年一次,其中轻度干旱57次,主要在明前期,中度干旱44次,主要出现在中后期,造成"人吃人"现象的重大灾害20次,主要集中在明后期。明代陕北干旱有以下特点:干旱程度不断加重,干旱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干旱时段战争频发,干旱时不能自给粮饷供应需多省供给。
【关键词】:明代;陕北;干旱
一、研究区概况
  本文涉及到明代的陕北地区主要指明代的延安府和延绥镇,包括今天的榆林市和延安市所属的地区[1]。陕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上,毛乌素沙漠南缘,是连接传统农业种植区与草原畜牧区的生态过度区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农牧交错带。本区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冬春容易出现干旱,夏秋季节降水受夏季风影响较大,夏季风向南移动降水较少,夏季风北移降水相对丰富[2]。明代由于受“小冰期”的影响,加上承灾能力有限,干旱严重,有“十年九旱”的说法。
二、资料与方法
  本文的资料来源是袁林《西北灾荒史》[3]和张德二《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4],由于汇编资料采用编年体,所以一年中如果多次出现干旱则按一次计算。
  结合《中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5]和赵景波对榆林[6]和延安地区[7]干旱研究中对干旱的定级,本文对明代陕北地区的定级方法是,轻度干旱灾害:文献中记载了干旱但没有具体影响,或者影响较小,没有造成伤亡,以及文献中只有陕西全省干旱记载而没有陕北具体记载,如“延安府夏秋旱[8]”“陕西久旱,军民告饥”[9];中度干旱灾害:干旱时间较长,造成粮食歉收,官府赈济,免田租,民饥,如“免陕西延绥、安德、庆阳三卫成化九年屯田子粒三万一千一百石,以旱灾故也”[10];重大干旱灾害:干旱区域较大,赤地千里,粮食短缺,百姓流徙死亡众,人相食,如“正德十六年,府谷春夏不雨,斗米五钱,人有饥色,野无完树,死者枕藉。”[11]
三、结果与分析
  结果显示明朝277年历史有125年陕北出现了干旱,在这125次干旱中,有轻度干旱57次,主要集中在明前期,中度干旱44次主要在明中后期,重大干旱20次出现在明中后期,主要有成化十八年到弘治元年(1482-1488),正德八年-正德九年(1513-1514),嘉靖七年嘉靖八年(1528-1529年),万历十年(1582)左右和崇祯年间(1628-1644)。因此可以看出明代陕北的干旱有以下特点:
  (一)干旱趋势不断加重
  以三十年为单位计算,1368-1398年,共出现干旱5次,平均6年一次,出现轻度干旱4次,中度干旱出现1次;1399-1429共出现干旱7次,平均4.3年一次,轻度干旱5次,中度干旱2次,分别为1428年和1429年;1430-1460共出现干旱16次,平均1.8年一次,出现轻度干旱12次,中度干旱4次;1461-1491年,共出现干旱20次,平均1.5年一次,轻度干旱10次主要出现在1463-1473年,中度干旱4次,重大干旱6次,分别为1482、1484、1485、1486、1488、1489年;1492-1522年,共出现干旱18次平均1.6年一次,轻度干旱6次,中度干旱10次,重大干旱2次,分别为1512、1513;1523-1553年,共出现干旱19次,平均1.56年一次,轻度干旱6次,中度干旱11次,重大干旱2次分别为1528、1529年;1554-1584年,共出现12次干旱,平均2.5年一次,轻度干旱5次,中度干旱5次,重大干旱2次,分别为1572年和1582年;1585-1615年,共出现干旱12次,平均2.5年一次,轻度干旱6次,中度干旱5次,重大干旱1次出现在万历十五年(1587);1616-1644年,共出现干旱16次,平均1.75年一次,轻度干旱4次,中度干旱3次,重大干旱事件9次,重大干旱比较多。明代前期1368-1429年旱灾较轻,没有出现重大干旱事件,1461-1491年干旱较为严重,中度和重大灾害事件较多,1616-1644年重大干旱较多,占明代整个重大灾害的45%,干旱趋势不断增强,干旱越来越严重。
  (二)干旱往往持续时间较长
  1442-1448年干旱持续六年:1442年“延安等府今春亦不雨,田苗枯槁,人民乏食”[12];1444年“陕西州县数月不雨,麦禾俱伤,民之弱者鬻男女,强者肆劫掠”[13];1445“陕西连年荒旱”[14];1447年“延安府并延绥二卫旱伤”[15];1448年“延安府夏秋旱”[16]。
  1482-1487年重大干旱持续五年:1482年“陕西大旱,饥,人相食”[17];1484年“大旱,多虫,大饥,人相食[18];1485年“延安等府灾重去处”[19];1487年“延绥大饥,人相食”[20]。
  崇祯年间(1628-1644年)几乎年年有旱灾:崇祯元年(1628年),“自春徂夏及秋俱无雨,苗尽枯,岁大饥,人取树皮、木叶、石子食,皆死”[21];崇祯二年(1629年),“延安府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西安,汉中饥荒稍次,为明代陕西最重之灾害”[22];崇祯四年(1631年),榆林连旱四年延安饥民甚众西安大旱[23];“六年(1633年)癸酉、七年(1634年)甲戌、八年(1635年)乙亥俱大旱,赤地千里、斗粟一两二钱,民饥死者十之八九,人相食,父母子女夫妻相食者有之”[24];崇祯八年(1635年),“大旱,赤地千里,斗粟一两二钱,民饥死者十之八九,人相食”[25];崇祯十三年(1640年)“大饥,民死者十之五,闾巷行人率衣冠楚楚,倒则不复起,旱蝗交作,死者无算”[26];崇祯十四年(1641年)“陕西大饥,春,禾皮皆尽,人相食”[27];崇祯十六年(1644年)延、庆、平、汉四府荒残已为极矣[28]。这次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旱,直接导致了明末陕北的农民战争,导致了明代的灭亡。
三、干旱时段战争频发
  明代陕北地区干旱灾害表(资料来源于上文统计)

明代内蒙地区干旱灾害表(资料来源:《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

明代延绥战事(资料来源万历《延绥镇志》)

  从以上三表可以看出,正统以后,陕北旱灾频繁,旱灾严重的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年间,也是蒙古地区旱灾相对严重时期,这段时间也是虏患较为严重时期,蒙古不断南下,规模较大[29],“安答无岁不入”“屠戮惨重”[30]。天顺年间干旱导致“孛来大举寇陕西,已而虏大帜,关中震动”[31]。嘉靖时期灾害严重之时“往时虏多掠妇女,今数年乃掠谷畜火器,遇妇人辄杀不略”[32],天启元年干旱时期,蒙古已经进犯到延安“延安为全陕咽喉,顷虏以六七万,奄抵郡城,攻围五日夜,缴幸完保,而所过县驿村庄,掳掠甚惨”[33],崇祯年间,延安府境内接连大旱,“荒残以为极致[34]”,则直接导致陕北成为明末农民起义的发生地,李自成,张献忠相继举起起义大旗,最终导致明代的灭亡。
四、干旱时不能自给粮饷供应需多省供给
  陕北地区特殊的军事地位,军民众多,粮饷仰仗腹里供给,陕北地区自身承灾能力有限,干旱年份,粮饷供应更加紧张,陕北沿边的粮饷供应,“议准延绥所属粮储,酌处本色收贮,以备不虞。将凤翔府定拨本色二分,折色八分。西安府本色四分,折色六分。延庆二府折色七分,本色三分。汉中府等处照旧折色,解赴绥德州广盈仓交收[35]”,由此陕西的延安、庆阳、西安、凤翔、汉中五府终明一代是陕北粮饷的主要供应区即经常性供应区,而河南、山西、湖广、江浙等地是临时性供应区[36],成化十九年以后河南也是延绥镇额定供应区,灾荒年份也不例外。“陕西布政司额供西安、凤翔、延安、汉中四府夏秋税。河南布政司额供河南等府夏秋税。凡陕西河南供本镇粮一十万五百九十九石九升八合五勺三抄,料七千五百六十一石七斗一升一合八勺,草五万七千六百九十九束八斤,小麦七万八千石。”[37]但是明代陕北边防军事较多,干旱严重,灾伤年份常需要各省协调供给,单靠本省与河南是远远不够的。
  以成化十九年至成化二十三年干旱为例,这次干旱造成人相食的惨状,为了这次的干旱先后动用了河南、江南、湖广、江西、襄阳等处的资源。成化二十年(1484)十二月,“陕西人民饥馑流离”“诏发江南折粮银十五万两,并开中两淮山东四川盐课二百万引,于陕西榆林等处以给边储[38]”;“成化二十年(1484年),陕西大荒,奏讨湖广漕运粮米,及于襄阳等处籴买米粮,雇船运至金州,转运商州镇安县等处,令榆林各军就食及运助边,及俸米月粮又奏讨河南漕运,临德二仓漕米由黄河运至陕州地方”[39]。成化二十一年(1485)“延安等府灾重去处”[40],“总督延绥等处边储户部左侍郎李衍奏:陕西三边粮储不足,乞发银济用,户部请以两湖广、江西,今年该运南京粮共四十万石及加耗余粮俱折银运送衍支用”[41]。陕北的一次干旱灾害,需要多省供应,崇祯年间干旱是全国范围的,各省旱灾都较为严重,“两京、山东、山西、河南、江西、浙江、湖广皆旱”[42],全国其他省份协调供应边镇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这种灾情严重的情况下,遇到加派粮饷,农民只能铤而走险,农民起义爆发,加速了明代灭亡。
注释:
[1]孙百亮《明代陕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雁北师范学院学报,历史文化研究,2003年8月第19卷第四期
[2]《陕西历史自然灾害简要纪实》,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年
[3]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4]张德二主编《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凤凰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5]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编:《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981
[6]奚秀梅,赵景波《陕西榆林地区明代旱灾与气候特征》,自然灾害学报,2013年6月第22卷第3期
[7]赵景波,张冲,《延安地区明代干旱灾害与气候变化研究》,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年12月第32卷第4期
[8]《明史》卷三0,志第六
[9]《明英宗实录》卷之二百三景泰二年夏四月
[10]《明宪宗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八成化十一年二月
[11]雍正《府谷县志》灾祥,中国地方志集成
[12]《英宗实录》卷之九十一正统七年夏四月
[13]《英宗实录》卷一百二十正统九年八月
[14]《英宗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五正统十年十一月
[15]《英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九正统十二年十月
[16](清)张廷玉,《明史》卷三0,志第六
[17]光绪《甘肃新通志》卷二天文,中国地方志集成
[18](明)郑汝壁等,《延绥镇志》卷三灾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19]《明宪宗实录》卷二百六十成化二十一年春正月
[20](明)郑汝壁等,《延绥镇志》卷三灾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21]雍正《安定县志》灾祥,中国地方志集成
[22](清)贾汉复,康熙《陕西通志》卷三十祥异
[23]《崇祯实录》卷之四怀宗皇端帝四
[24]康熙《靖边县志》灾异,中国地方志集成,
[25]康熙《靖边县志》灾异,中国地方志集成
[26]康熙《靖边县志》灾异,中国地方志集成
[27]雍正《武功县后志》卷三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
[28]《崇祯长编》卷一崇祯十六年癸未十月辛酉朔条
[29]刘祥学,《自然灾害影响下的明蒙关系》,晋阳学刊,2009年第一期
[30](明)黄凤翔.嘉靖大政类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55册
[31]《明代基本史料丛刊边疆卷》《皇明北虏考》,线装书局
[32]赖建诚,《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489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3]《明熹宗皇帝实录》卷之十七天启元年十二月
[34]《崇祯长编》卷一崇祯十六年癸未十月辛酉朔条
[35](明)申时行,《明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36]段琳,《明代延绥镇民运粮供应区的形成与分布》,延安大学学报,2009年10月第31卷第5期
[37](明)郑汝壁等,《延绥镇志》卷二民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38]《明宪宗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九成化二十年十二月癸酉
[39](明)《皇明经世文录》,中国文献珍本丛书
[40]《明宪宗实录》卷二百六十成化二十一年春正月
[41]《明宪宗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九成化二十一年八月
[42](清)张廷玉,《明史》,卷三十志第六
▇▇▇▇▇▇▇▇▇▇▇▇
【先秦小九州】
《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
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漢唐大九州】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幽州。案《禹贡》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凉州。案《禹贡》雍州之西界,周衰,其地为狄............ 汉置张掖、酒泉、敦煌、武威郡。其后又置金城郡,谓之河西五郡。汉改周之雍州为凉州,盖以地处西方,常寒凉也;益州。案《禹贡》及舜十二牧俱为梁州之域,周合梁于雍,则又为雍州之地。
《晋书.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
交州。案《禹贡》扬州之域,是为南越之土;广州。案《禹贡》扬州之域,秦末赵他所据之地。
▇▇▇▇▇▇▇▇▇▇▇▇


1楼2017-01-02 14:47回复
    重新整理一下发


    2楼2017-01-02 14:47
    回复
      辛苦了


      IP属地:河南4楼2020-09-19 22:54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9-29 12: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