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成拳吧 关注:636贴子:5,989
  • 1回复贴,共1

李氏高祖、少林方丈-------小山宗书大纪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小山宗书公(1500-1567年),号小山,法名宗书,字大章,是嘉靖皇帝批准的少林寺第二十四代方丈住持。
小山宗书公,直隶顺德府南和县贾宋村李巷人,父李进,母刘氏,兄李槐,排行第二,俗名李洪,为李氏第九世孙。
当时贾宋村并非叫贾宋,而是叫宋村。明洪武初年,因元将死守直隶顺德府诸县,明兵久攻不下,太祖急于统一天下,迁怒于民,大加屠戳。时顺德诸县之民众死者甚多,人烟几绝,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李氏始祖李贾,原籍山西蒲洲,后由蒲洲迁至洪洞。明洪武八年,随移民迁居直隶顺德府南和县城北宋村,因为人忠厚,家承宋季拳学大家周侗(岳飞之师)之拳械,且精承祖代之医道,深为乡邻民众所敬重。因所住之处为宋村河南岸,在他带领下与岸北宋村搭一石桥(永济桥),故民众把他的名字与宋村合称贾宋桥,从此宋村名也就改叫贾宋桥了,之后又称贾宋村。
为奠定家业基础,李氏家祖偏重垦种兴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兴家立业,人繁家旺。为保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场授拳,施医好道,嫡传子孙。直隶顺德位于太行山脉脚下,尤其南和贾宋地势较洼,又是“百泉河”通湾较多之处,虽为鱼米之乡,但年年都有洪灾泛滥。明孝宗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李氏家业遭受了特大洪水袭击,其粮田和房屋荡然无存,八世中七堂人烟,只剩下一堂九人,其余全部被洪水所淹没。整个村庄倒塌殆尽,房屋所剩无几,一片废墟,粮田浸泡,涝碱丛生,惨不目睹。八世只有兄弟二人及家眷共计九人幸存。兄李进,弟李茂。李进妻刘氏,长子李槐,次子李洪(小山)。李茂妻王氏,长子李亮,次子李珂,三子李善。为避荒灾,李茂携带妻儿子女迁至邻村长(张)路,李进独留家中,次年长子病亡,只剩次子李洪。
小山宗书公(李洪)生于弘治庚申岁(1500年),十岁(1509年)入学,开蒙学儒习武识药,粗通大义。十五岁(1514年)时悟“儒书皆教人入世之法,而非出世法也”,因而笃志出家。父母欣然从之,送至顺德府(邢台市)开元寺法堂,以礼钿和尚为师。二年后往太行山中闭关。二十岁时慕少林心宗,前往少林寺先随月舟后追可贤,投其门下随侍八载,承祧“禅拳医”之法脉,尽得洞上宗风,得印可列为曹洞宗第二十四代传人。嘉靖庚寅(1530年),小山回抵家山,省侍本师钿和尚,并传“禅武医”少林武艺于老家“南和贾宋李巷”。1533年入京师,受具戒并历诸讲肆,遍探教海,不久入北京兴德寺(元代龙泉寺旧址,阮太监于正统十二年重建),静居三载。再入天庆寺(在外城东部,明宣德年间重建),开阐佛乘。后应五台山之请,摧演禅宗。期毕回京,应太监李元善之请,入积善庵披阅大藏经,一住四年。甲辰岁(1544年),入宗镜庵修禅。嘉靖三十一年(1552),少林寺常住派人前来迎请回住,未允。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河南太守蓬岩吴公(可能就是向朝廷献白鹿的河南巡抚、都御使吴山)及少林寺耆宿,奉上代主持之命秉诚复请,又得朝廷同意,方应允。当时贵官张暹、贾廷贡、杨伟法等人,发心印造公案方册,并施财物,申请拨款,积极筹备任职之事。小山宗书公叹曰:“先师化后,三十余年,曹洞宗风,迨乎湮没。前辈有言,禅林下衰,弘法者多假,我偷安不急撑拄之。其崩颓跬可须也。某甲虽惭付嘱。其柰付嘱何.”于是领朝廷礼部文书前往去做少林寺主持。
李茂虽避难长(张)路而逢生,但病伤两子,只剩长子李亮单传三代,其子李壮单传李贤,李贤单传李刚。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长路又遭灾,为避灾祸,李刚一担九子返回故里贾宋,蓬户瓦牖戮力耕牧,妇织子读,重建祖业,此故居称“贾宋李巷”。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李洪(小山宗书公,时为少林寺二十四代方丈)派师弟宗擎回家赈灾,并传“少林功法宝典”,使李氏家业得以后兴。从此使李氏拳法薪火延存,医道承真,家宅如城,九楼并具,构行成“鳯”,其奥至今渺不解意。九子文举武备,礼章孝法,职具朝野。其秘方疗医八方,富微贫免,人颂“九楼福星”。人丁繁旺,生意如海,府邸至京沿站必有,实乃《富甲一方》之慈善乡绅望族也。
小山宗书公住持少林正逢干旱,河井干枯,小山宗书公于是施展法席,泉水复涌,南庵赞颂曰:“地缺东南水自宽,波涛万顷碧漫漫。赚他无限痴男女,按著泥坑砌碌砖。”
位中符颂云:“种就无根树影长,大鹏肯逐枋榆忙。养坚九万抟风翅,一旦飞鸣天下扬。”
小山宗书公自入佛门以来,常规人良善忘我而曰:我果为烘炉大冶,何愁顽金纯铁之不易消熔。我果为长江巨海,何患污浊横流之不能溶纳。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它当如渡海之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悔,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支。
小山宗书公晋院后,即大开法筵于少林,座下门徒逾百。上堂连环发问,紧扣禅关。“朔风凛凛,湖海冰坚,截然众流,是什么境界?到这里,个个寒毛卓竖,更须转身一路始得,为什么?渐不见道,太阳门下,日日本秋,明月堂前,时时九夏。山僧今日,炉头添炭,髩后增貂,使个个白汗滴滴,通身轻快,还知么?”求学者礼赞曰:“冻云开岭岫,梅蕊喷清香。”四方衲子慕名云集,少林禅风复兴。
嘉靖三十八年三月(1559年),小山宗书公回家渡祖,供品用水果与菩提茶,渡典完毕,亲自讲经说法数日,并讲解“菩提茶”乃菩提树嫩叶所制,做工者要为佛家弟子,须通《温室经》,行七事供养功德,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正身铫茶,茶即湛然清净,菩提心头现,般若智润身,以此茶供佛,可受佛光福摄,自饮可明心见性。释迦摩尼佛即饮菩提树叶所泡的尼连禅河之水、闻菩提树叶之香而触动了七识与八识,禅宇了般若之智。菩提茶首由达摩祖师单线承铫“天竺到震旦”,后经多代禅师不断的铫窖,方“剔除草味而成茶香”。小山宗书公,亲自点茶让族人品尝,讲解禅与茶的契入之旨。为防此工艺在少室单处流失,小山宗书公临返少室前,特意暗地把铫窖工艺留传与堂侄,并嘱咐“七事功德养,承铫勿溢传”。
嘉靖己未(1559年)四月开始,小山宗书公主持重修初祖殿,将原殿增高至三十二尺,增广二十二尺,位爽势尊,楹壮栋坚,左右两翼,各联七室,至1559年腊月八日毕功。
嘉靖四十年(1561年),俞大猷自北方云中奉命南征,途经河南。因素闻“少林寺神棍之技”,故特别造访少林,登门拜会了当时的少林寺住持小山宗书公,希望能够看到正宗的少林棍术。
小山宗书公久闻俞大猷将军盛名,为满足俞大猷欲观少林棍术的愿望,急忙集合全寺所有精通棍术的武僧。寺僧自负其技,有一千多人参加棍术表演。俞大猷观摩后,发现寺僧的棍术因久传而失真诀,并明告于众僧。众僧表示愿意接受指教。俞大猷告知学习棍术必须掌握总诀,即刚柔、阴阳、攻守、动静、审势、功力、手足等动作的运用。而这些真诀,非经数年之苦练,是不能领会的。于是,小山宗书公即“择其僧之年少有勇者二人,一名宗擎,一名普从”,随俞大猷南征学习棍术。二僧随俞大猷南行,出入营阵中,“时授以阴阳变化真诀,复教以智慧觉照之戒。”瞬间过去三年多,二僧请求回归,“以所授之教转授寺众,以永其传”。临别俞大猷赠棍法秘笈《剑经》,并题诗一首,云:“神机阅武再相逢,临别叮咛意思浓;剑诀有经当熟玩,遇蛟龙处斩蛟龙。”
嘉靖癸亥岁(1563年)小山宗书公应邀至钧州广通寺(今属湖北省的均县境),开示净土法门。次年(1564年),又应邀赴沁阳(今属山西省)宝光寺安禅说法三个月。乙丑(1565年)春返回少林,再次执掌法席,升堂踞坐,日无虚席,嗣法之徒,不可胜记。次年,奉旨入主北京宗镜庵。隆庆元年(1567年)游西山,至谷集山三学洞,喜其山景幽寂,遂结夏其处。腊月十六日,索笔书偈曰:“宗镜宗镜,心法成行,即日圆觉,镜破宗正。”偈毕,俨然坐脱。世寿六十八,僧腊三十六,荼毗身骨,分为三份:一份送北京宗镜庵。一份送顺德府南和“贾宋李巷”祖茔。一份送少林寺,均起塔供奉。
小山宗书公,自嘉靖三十六年(1557)至四十五年(1566)主持少林长达十年的期间里,“大开法席,众盈五百”,使少林曹洞宗风重振、少林棍法复真,医药易卦皈印,还四处募资,对寺院大加修葺,并重建少林寺初祖殿。尤其在他主持少林寺期间,正值明代抗倭战争,身为住持的他,数度派遣少林僧兵赴沿海抗倭前线,曾三次亲自挂帅出征,屡建战功,使少林僧兵名扬四方,皇帝大为嘉奖,特在山门前竖了旗杆,立了牌坊,还赠石狮子一对,至今盘立于山门两旁。小山宗书公有《小山别集》、《宗书语录》、《少林功法宝典》、《尘世录》等传世,法嗣入室者达数百人,突出者有:蕴空常忠、幻休常润、隐庵如进、俗传家侄李贤等人。
小山宗书公传于家中的《少林功法宝典》现存内容有:曹洞宗语录、易筋经、心意把、老洪拳、小山拳、剑经、兵器大用、伤治等。并嘱咐“理虽顿悟,事则渐修”。俾令心灯永续,祖道昌隆;望李氏禅人谨遵遗命,善自护持,绍源流、继祖位,灯灯相续,勿使断绝。
小山宗书公还另行留有:天揭地能使人不第为言因此能使人陆地成官能使上人人颠连出也是你我不欢休说那灭天理人为你无故生颠人为为你昩坏纲常人为你平空作平地登仙能使人颠倒爱个个人被你是你败-一--等等25O余字!为三字-句。 (阿弥陀佛!河北邢台南和,李虎、字逸之,法名释延虎。撰编于双千年春节。)


1楼2017-01-13 14:26回复
    阿弥陀佛!


    3楼2017-01-19 12: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