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吧 关注:640贴子:2,962
  • 4回复贴,共1

清朝乾隆时期几乎无官不贪的真正原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网络配图
来源:未来网
http://news.k618.cn/history/lsqw/201701/t20170113_10051103.html


1楼2017-01-13 16:52回复
    乾隆时期亦是清朝比较发达的时期,已经是发展到了饱和点。以至于当时的发展也停滞不前,毫无创新与前进。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是在一种贪腐的状态下,和珅是最大的贪官都没有怎么样。想必这个和乾隆皇帝个人的政治素养、统治作风,以及性格与爱好,也都对时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在一起来看看在清朝的乾隆年间为什么无官不贪。


    2楼2017-01-13 16:52
    回复
      有清一代,乾隆朝官吏贪墨之风尤盛,其时,不仅案件多发 ,婪赃巨大;而且上至部院督抚,下至胥吏衙役,几乎无官不贪,尽管乾隆帝屡兴大狱,然诛殛愈众,而贪风愈盛。


      3楼2017-01-13 16:53
      回复
        执政过程中执法不一
        乾隆皇帝虽明确规定:凡官员犯有侵贪、亏空、苛索、贿赂、欺冒、挪移、盗库等贪污行径,一经发觉,严惩不贷,强调“不可为贪官开幸生之路”,并以“斧锁一日未加,则侵贪一日未止”,实施严刑峻法。然而,专制政治赋予了统治者在执政过程中很大的随意性,故而乾隆帝个人的权力和意志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其主要表现为:


        4楼2017-01-13 16:53
        回复
          其一,因人立法,徇庇亲信。诸如云贵总督李侍尧,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因贪赃索贿,为云南储粮道海宁参劾,由于情节恶劣,大学士九卿会议斩决,但乾隆帝认为李侍尧在督抚中最为出色,遂百计回护,命各直省督抚重议。但当各督抚多请照初议定罪时,乾隆皇帝犹欲开脱之,对支持九卿之议的富勒浑等人大加斥责,并不顾众意,以“罪疑惟轻,朕不为已甚之事”,下诏将李侍尧定为斩监候。不久,即降特旨,赐其三品顶带花翎,起用为陕甘总督。此后,李侍尧贪渎如故,而“上终怜其才,为之曲赦”。


          5楼2017-01-13 16: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