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还是爱凉吧 关注:136贴子:8,390
  • 8回复贴,共1

【凉夜°书评】每个人都是被时代误伤——《孤城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很庆幸生在这个堪称海晏河清的时代……虽然我们都曾被时代误伤。”


IP属地:上海1楼2017-02-12 22:11回复
    这是第一次为一本古言写感想,以往也看了些古言,其中也有让我悲恸和印象极深处,却未有大抒感想的冲动。很多古言所体现出来的“古”,多为架一个古代的背景,再用美妙凄婉的诗词来渲染情感,而实际的故事经改动人设再换至现代背景也无不可。这些小说,我会把它们归为普通的言情小说。一直以来,我独钟爱经典武侠,更是金老的铁杆粉,是因为他所书的武侠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他还结合着历史的背景渗透着或儒或道或佛的各家思想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小说亦不在其类别,有思想内涵则为佳作。归至“古言”一类却写尽历史的《孤城闭》,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几乎可与经典武侠等高。
    听说过这位作者:米兰lady,很普通甚至有点土的网络写手名字,却未曾想她的文字功底与历史功底如此之深。她的文风高雅却无丝毫卖弄的痕迹,似是腹有诗书之人自然流露之作;对历史的考证又颇为具体,于细节之处更是细致地摹写,对于史料中既有的记载,她便是连年份、每个人不同年龄的身份都不会有丝毫改动。她赋予史料以有血肉有情感的文字,串联起北宋仁宗朝的轶事,仿佛能让人透过文字窥见遥远的故国,这样一个全然建立在真实历史上的故事,才会那样引人入胜吧。
    起初吸引我的是文题,来自范仲淹《渔家傲》的名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它与小说的故事本无联系,但文题“孤城闭”三字却从《渔家傲》里借来了那股悲凉肃杀的意味。看到文题我随即联想到了《围城》,“城”这个具象,总是与“困”相生的。而确实,书中那一句“我们都被困在这里了”有如一句谶语,公主说过,秋和说过,很多人心里想过,却只能无奈叹息。“曾经的愿望缩减了再缩减,终究是繁花事散,每个人都各自困顿在孤城。无论高贵抑或卑微,野心抑或退让,宿命的渊薮总是无法逃避。”
    看了楔子后,愈发有了读下去的欲望。作者的文笔很舒服,光是夜叩宫门这一小节内容便被摹写得很细致。那时我以为,第一人称是内侍,女主是公主,故事会围绕着他们无望的灵魂之恋展开,却没想到它的格局远比我想象中的宏大。很多故事写爱情,会把其余一切作为爱情的背景,但《孤城闭》不是——那隐于时代幕布后的禁忌之恋,自它悄悄生根起,就注定与整个时代格局紧密联系在一起。男主怀吉,一名宦者、内侍,以他为第一人称,以他恬淡清廓的眼光去观察这个清平盛世,依稀可窥得这个言路开明、文化繁荣的仁宗朝一隅。


    IP属地:上海2楼2017-02-12 22:12
    回复
      公主与怀吉的故事,便是嵌于这样的背景里缓缓道来的。一段故事要有感染力,须要有使人印象深刻处,这个故事的深刻处则在其不露痕迹的伏笔。无论是“檐下芋儿圆”的夜语还是“影子在公主脚下,怀吉在公主心里”的幼时戏语,于后文中提及,都是一种悲辛无尽之感。怎奈公主的身份,既然受了臣民二十余年的供养,也似乎理所应当地活成司马光等人希冀的样子:贤良淑德,为女子典范,而非受内臣“挑唆”、骄纵恣意的金枝玉叶。描写他们最后一夜的相处时,提到了对来世的憧憬——荆钗布裙的采桑女与白襕书生,这本是一个俗套的情节,在米兰笔下写得颇为不俗,满是调笑与欢快的言语,就连最后公主也是笑累了沉沉睡去,读起来却是凄凉无比。
      悲剧已然注定,重回前省的怀吉依旧与翰林书画作伴,看流水远春,看江山易主。那场桃花红雨终于也将他的身心锁于孤城之中,正是:
      “相误,桃源路,万里苍苍烟水暮。
      留君不住君须去,秋月春风闲度。
      桃花零乱如红雨,人面不知何处。”
      很喜欢素履无咎在序文《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里的一段话:“时代并不缺乏才子和能臣,帝王并不缺乏理想和眼光,但是这一切好因素却被徒然地消耗着,乃至埋下盛极而衰的危机。帝王努力去设计一个复杂而平衡的局面,反而被自己所设计的复杂局面牵制,以至于造成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这是一个天朗气清的时代,但一切欢笑和放歌都不能彻底畅怀,留着叹惋和遗憾,最终是破碎或者苟全。”
      每个傍晚,这座孤城的大门缓缓关上,以一种冷漠的姿势,将一切拒之城外。个人的命运、时代的命运,似乎都以这样的方式被困锁。谁也说不上来错在哪儿,每个人都是被时代误伤。


      IP属地:上海4楼2017-02-12 22:14
      回复
        ---------------------------
        附书评文题来源——书中欧阳修(“他”)对“我”(怀吉)说的话。经历“盗甥”和“私从子妇”事件后的欧阳修身心俱疲,米兰借欧阳修之口说出的这段话,也表达了她对仁宗朝的一些理解吧。
        【与我相对而笑须臾,他又敛去了笑容,对我正色道:“我这一生确实受‘风闻言事’所累,两次名誉受损,也弄得身心皆疲,苦不堪言,然而,我还是很庆幸,我的仕宦生涯是在这个言路开明的时代度过的。”
        我一怔,开始品味他的话,而他继续说了下去:“台谏言事有效,上可防止国君滥用皇权,宰执独断专行,下可监察百官,肃清风纪,令奸佞腐败之徒无处藏身,不致政事败坏。而言者强调身居高位者的品行道德,乃至不容其有一点瑕疵,动辄上言论列,其实也是政治清明的表现,尽管在两派相争中,不矜细行,常被对方用作构陷定罪的借口。国朝台谏之中,固然也有利用职权以报私怨、伐除异己的小人,但更多的却是不畏权贵、不图私利、刚正敢言的君子。有他们在,夏竦那样的权臣不能一手遮天,温成那样的女宠没有祸国的机会,张尧佐那样的外戚难以借后宫之势鸡犬升天,而任守忠那样的奸佞内臣更无法弄权干政……风闻言事自然有其弊端,但总好过言路堵塞。若有朝一日,台谏形同虚设,国君恣意,为所欲为,以致女宠、近侍、外威皆可典机密、干涉朝政,又或朝廷重臣独揽大权,不避亲嫌,以致一门尽为显官,驺仆亦至金紫,道德沦丧,风俗败坏,而言者又畏惧强权,既无法独立言事,又不敢指责身居高位者的过失,百姓纵有意见,亦不能明说,只能把对其供奉之人的不满化作满腹讥议,私下流传……那么,大宋也到了气数将尽的时候。”
        此时他肃然回首,望望身后的宝文阁,目露感怀留恋之意,然后再道:“好在我遇到的君主仰惧天变,俯畏人言,严于律己,又并不乏辨识力,知人善任,礼贤下士,从谏如流,国家言路开明,所有人都受到言者监督,无人可肆意妄为、独断专行。所以,我很庆幸生在这个堪称海晏河清的时代……”
        说到这里他略略停顿,着意看了看我,才又道:“虽然我们都曾被时代误伤。”】


        IP属地:上海5楼2017-02-12 22:15
        回复
          几年前就有看到这本书的安利,那时候还沉不下心来看这样的文字。
          寒假里花了点时间读完了,后劲很足,到现在都很感慨,这本《孤城闭》实是网络文学中的佳作。
          前几天安利给了同学,忍不住再来安利给大家~


          IP属地:上海6楼2017-02-12 22:16
          回复
            这本书种草很久了。现在看菲菲这样介绍,完全忍不住要去看的冲动了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2-12 23:08
            收起回复
              感觉写作视角不一样,会很好看呐


              IP属地:上海8楼2017-02-13 16:4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