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会大学吧 关注:1,434贴子:100,542
  • 3回复贴,共1

高层次引进 宽口径布局 原创性研究 转化医学研究院走上发展快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个建立仅两年多的科研单位,为什么会在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学术研究各个方面成绩显著、硕果丰厚?人才引进层次要高、把关要严;平台建设要高起点、宽口径;学术研究要有前瞻性、原创性。这就是转化医学研究院给出的答案。
转化医学研究院是我校重点引进的高层次科研团队,成立于2014年5月。目前拥有中科院“百人计划”1名、国家优青2名,山东省杰青1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名,青岛大学特聘教授6名、青年卓越人才5名。研究院现有100多台先进仪器设备、120平米的万级洁净细胞培养间和显微操作间,已构建起国内领先的生物医学研究技术平台。建院以来,研究院以青岛大学为第一单位和第一作者在Molecula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科研论文18篇,累计影响因子129.5,平均影响因子7.2,影响因子大于10的文章5篇。研究院目前累计在研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额达761.21万元,另加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等,总经费1293.56万元。
研究院由我校首席教授、院长李培峰教授牵头组建,他本人是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海外杰出人才,在Nature Medicine等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总影响因子467.212,其中两篇文章分别入选2009年、201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文章”。在李培峰的带领下,研究院的各项工作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大格局,力争研究院快上轨道、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在队伍建设中,研究院一方面引进人才坚持高层次高标准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引进具有饱满科研热情和奉献精神,严谨治学、甘于寂寞、专心科研的人才;同时重视对引进人才的培养,“请进来,走出去”,为老师们提供各种学术交流机会。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发展,组建起了一支充满青春活力、具有创新意识,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金字塔”式学术梯队。目前,研究院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8人,博士后9人(含外籍博士后2名);团队成员均拥有博士学位,平均年龄不到32岁。同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政策,重点培养优秀人才带动全院科研进步等举措,形成了积极向上、和谐奋进的氛围。团队成员在这样的团队氛围中迅速成长起来,学校特聘教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建勋副教授,是李培峰的第一个博士生,他从老师那里受到很大影响,科学研究严谨,凡事亲力亲为,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其中一篇论文入选201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文章”,2016年成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同样身为学校特聘教授的王昆副教授说:“科研需要刻苦和合作精神,需要真诚的热爱,以及不断地努力和思考。”她与团队的几个同事一样放弃了在北京的稳定工作,来到研究院,一心扑在科研项目上。王昆是2015年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6年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在科研平台建设中,科研仪器设备购置力求具备先进性、实用性,以及适用度,以期建成比较完善的实验平台保障体系,不仅服务于本院课题研究,也服务于全校有需要的师生,甚至服务于整个城市科研课题的攻关。研究院的仪器设备规划和配置合理,包括高通量测序仪、高内涵细胞分析仪、双光子显微镜等,建成了国内先进的生物医学研究技术平台,包括干细胞及细胞生物学研究平台、生物成像中心、高通量测序及核酸药物开发平台、分子生物学试验平台和SPF级动物房及动物实验平台,基本实现了科研专业性、先进性和常规性并举。与此同时,研究院综合团队在心血管、干细胞、非编码核酸和肿瘤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细胞生物学科、血管生物学科、干细胞与发育学科方面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在基因组学、核酸修饰和肿瘤变异与转化方向上具有独特特色等优势,设立了发育心脏病学中心、再生医学中心、血管生物学中心、肿瘤分子生物学中心、细胞治疗研究中心、转化药物研究所6个研究中心,和模式动物中心、生物信息和生物技术中心两个技术支撑平台,形成“大心脏”研究团队体系。
转化医学研究院学术团队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是因为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了一批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谈到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团队成员话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组是“创新性”“前瞻性”。“做科研要高起点进入高水平产出,始终将科研创新性和课题前瞻性放在首位”是整个团队的共识,李培峰早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抗氧化酶自身被氧化”的新理论,是国际上少数几个最早将细胞凋亡引入心血管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他还敏锐地判断miRNA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从而将研究重点转向这一方向,并随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李培峰因“非编码核酸调控心肌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项目,获得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奖项———第九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
“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是当前医学发展新理念,是一个新兴的科学体系。李培峰和团队成员们一起,立足中国特色、瞄准国际一流,凝练研究方向、设计研究课题,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2015年,团队成员以第一作者在《分子和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等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了4篇影响因子超10的论文;2016年3月出版的《欧洲心脏杂志》发表了团队一项研究成果,影响因子为15.203。
据王胤副院长介绍,未来几年,研究院将以已经取得的“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方面的优势为基础,积极推动“精准基础”到“转化应用”的关键转变;还将紧紧把握住时代脉搏,契合学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根据长期积累的课题凝练出一个新体系,在新的五年计划里重点攻关。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3-03 17:11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04 16:36
    回复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专门设了一个转化医学专项,够重视青大的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3-08 16:3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