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善念吧 关注:3,293贴子:90,269
  • 11回复贴,共1

空执是最可怕的执著(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许多人对佛教的认识,经常有一种误区,认为“学佛就要不执著善,也不执著恶,一切皆空”,进而做什么都肆无忌惮。
其实,空执也是一种执著,而且是最可怕的执著。佛陀曾说过: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许
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我们必须要执著善的、对的,这就相当于渡河的舟船,在未到彼岸之前,不可能将它抛弃。否则,刚到河中就把船给扔了,结果会怎么样相信你我都清楚。
所以,学佛务必要从取舍因果做起,切莫用“不执著”为自己造恶找借口。同时,也千万不要把积累资粮放下,毕竟做一点点善事的功德也不可思议。


1楼2017-03-10 12:16回复
    《旧杂譬喻经》中记载:
    有一次,佛陀到舍卫城乞食,来到一个女居士的家门口。这位女居士戒行圆满,她将饮食供养到佛的钵中以后,退到一面,恭敬而住。
    这时佛陀为她说法:“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如是生万生亿,得见谛道。”意思是,种下一,可以生长至十;种下十,可以生长至百;种下百,可以生长至千,乃至生长至万、至亿……最终便能见到真谛。
    女人的丈夫不信佛法,听了佛陀的偈颂,就说:“沙门,你太言过其实了吧,施一钵饭,能得那么多的福吗?”
    佛问:“你从哪里来?”
    他说:“我从城中来。”
    佛问:“你见到城中的尼拘类树有多高?”
    他说:“高达四十里,每年能收获数万斛的果实,它的种子就如芥子一样,很小很小。”
    佛说:“那要播多少种子,才能长这么大的树,一升吗?”
    他说:“不用不用,只一粒种子而已。”
    佛说:“你太言过其实了吧?种一芥子,就能长到四十里高,得十万果实?”
    他说:“真是这样的。”
    佛说:“大地无知,尚能成熟如是果报,更何况以欢喜心供养佛陀一钵饭了!这个福德,是无法衡量的。”
    这样一说,夫妇二人心开意解,当下获得圣果。
    现在有些人对积累福德,持不屑一顾的态度,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空性,求福德干什么?这是一种执著!”
    如果你真有那么高的境界,倒也可以。但一切皆空的话,你不修善、不求福,同样也可以不吃饭、不赚钱,可你平时又是怎么样的呢?
    有些人喜欢走极端:要么认为一切皆空,什么都没有,故没必要积累福德;要么对空性一无所知,认为一切都实有不变,进而生起百般执著,招致万般痛苦。这两种行为都是误区。
    要知道,万法虽然皆空,但因缘是不灭的,我们还是要积如幻的福,灭如幻的罪,才能断如幻的痛苦,得如幻的解脱。汉地的蕅益大师也说过:“以如幻根,缘如幻佛,灭如幻罪,生如幻福。”
    回复举报|2楼2017-02-13 19:01


    2楼2017-03-10 12:18
    回复
      假如你真正懂得了积福的必要,哪怕已怔悟空性,甚至获得了佛果,也仍不会放弃行善积福。
      往昔,佛陀的弟子阿那律尊者双目失明,衣服破了也没办法补,于是他大喊:“谁求福德?来帮我缝衣服吧。”
      这时佛陀来到他面前,告诉他:“我希求福德,我帮你补衣服。”
      一听是佛陀的声音,他吓坏了,连忙说:“佛陀!我不是说您,说的是其他人。”
      佛陀回答:“为什么我不能做?成佛后也不能停止积福,福德越多越好。”
      圆满如佛陀,尚且如此重视福德,更何况是我们凡夫人了!所以,不管你的境界如何高深,为了自利利他,从现在起也一定要广积福德。
      怎么积福呢?就是要多行持善法,处处为他众着想。
      尔时福力太子。熙怡瞻视具智慧者。而谓之言。如是如是。汝言真实。所有色相工巧精进。若无智慧。不能多获义利。故知智慧普能摄持诸如实果。仁者然。此智慧若无福力。诸有所作。亦不得成。是故实知。若人修福。多获义利。何以故。福是纯一果。福为光泽果。福为可意果。福是适悦果。如是福果。我不能尽说其功德。今为汝等。使开觉故。于福门中。说一少分。汝等善听。由有福故。能获色相。福具精进。福得吉祥。亦获大富福具智慧。福能歌咏正法功德。福具聪利。福游正道。福生上族。福得宿念。福具名称。福圆戒行。福能布施。福力常得诸根不坏。福常快乐有福常受智者所供。福完诸力。福常会遇善友知识。福力能作一切事业。
      -----------------《福力太子因缘经》


      3楼2017-03-10 12:19
      回复
        《大乘密严经》
        空性随应说,不应演非处,
        若演于非处,甘露即为毒!
        譬如须弥量  我见未为恶
          憍慢而着空  此恶过于彼
          空性随应说  不应演非处
          若演于非处  甘露即为毒
          一切诸众生  生于种种见
          欲令断诸见  为说于空理
          闻空执为实  不能断诸见
          此见不可除  如病医所舍


        4楼2017-03-10 12:20
        回复
          大乘佛教发展到后期,分为空宗和有宗,其实都是婆罗门教里的。空宗以金刚般若为根本,毕竟空。有宗以瑜伽师地论为代表,唯识派,承认存在意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3-14 20:09
          收起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7楼2017-04-12 08: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