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鹦鹉吧 关注:220,528贴子:2,330,396

牡丹的饲养和繁殖以及配对遗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深入浅出的给大家点指导,希望大家能够少走弯路。
牡丹鹦鹉分类大纲
对于这种常见的小鹦鹉,似乎人们并没有过多去考虑过这个品种及品系的划分是怎样的,因而多数玩家总停留在迷茫的印象中,在这里我仅代表个人整理一下牡丹鹦鹉的系统分类和品系分类大纲:(为便于说明,我将按照完整生物学分类的,界、门、纲、目、科、族、属、种之后,另增加亚种及品系来进行说明。)
牡丹鹦鹉agapornis roseicollis
拉丁文名称:Agapornis roseicollis
英文名称:Peachface Lovebirds
牡丹鹦鹉又称情侣鹦鹉、蜡嘴鹦鹉、爱情鸟。属鸟纲,鹦形目,鹦鹉科,非洲鹦鹉族,情侣鹦鹉属,计有9个品种,均产于非洲。牡丹鹦鹉是所有鹦鹉品种中个体最小的品种之一,寿命约为10—15年,身长约13—17厘米,重40—60克。孵化期19-23天,42天羽毛长成。
野生的牡丹鹦鹉生活在热带丛林中,常集大群生活,一般在树洞中营巢繁殖,以当地各种植物种子、水果和桨果为食。在非洲南部,该鸟种常集群危害农作物及果园,遭到当地农民驱赶。由于这种鸟羽色艳丽,也常被捕捉饲养、贩卖,致使野生数量及种群越来越少.
在野外, 它们多数以十几只为一小族群,是最多产的鸟类, 雌雄鸟非常有家庭观念。而以人工繁殖方法哺育的牡丹鹦鹉, 则十分亲近人; 喜欢给人搔痒, 又喜欢站在人的手、膊和头上。它们个性活泼,对新的事物十分好奇。惟领域性特别强,难以与其他族群和平共处。
只有一部份的情侣鹦鹉是雌雄二型的(即雌雄的外型有明显的差异),包括黑领情侣鹦鹉、灰头情侣鹦鹉。其余品种都不能够从外表分辨性别。
牡丹鹦鹉除一种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之外,其余8种则分布于非洲坦桑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国家,每个野外品种都受地理所分隔。情侣鹦鹉往往小群聚居,主要食用果实、蔬菜、一些草及种子。黑领情侣鹦鹉亦会食无花果。
这九种原始种情侣鹦鹉分别是:
1.灰头情侣鹦鹉 Agap0rnis canus 该种也是唯一一种分布于非洲大陆以外马达加斯加群岛的种类。
2.费氏情侣鹦鹉 Agap0rnis fischeri 该种即为平时最常见的棕头牡丹。
3.尼亚萨湖情侣鹦鹉 Agap0rnis lilianae 该种是外形最类似费氏牡丹的种类。
4.黑脸情侣鹦鹉 Agap0rnis nigrigenis 有别于黑头牡丹,该种数量日趋稀少。
5.面罩情侣鹦鹉 Agap0rnis personatus 即为黑头情侣牡丹原种。
6.红脸情侣鹦鹉 Agap0rnis pullarius 相对于其他种类饲养稍有难度,国内市场非常稀少。
7.桃脸情侣鹦鹉 Agap0rnis roseicollis 即为平时较常见的桃脸牡丹原种
8.黑领情侣鹦鹉 Agap0rnis swindernianus 该种外形最类似红脸牡丹,但体形略大,国内数量较为稀少。
9.黑翅情侣鹦鹉 Agap0rnis taranta 相貌较其他牡丹较为丑陋,国内似乎还没有玩家饲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3-12 20:08回复
    牡丹鹦鹉品种区分
    牡丹鹦鹉亦称“情侣”鹦鹉。属鹦形目,鹦鹉科,计有9个品种,均产于非洲。中国目前最常见的品种,多为费氏牡丹、桃脸牡丹、面罩牡丹三种,分为两大类产生的品系来培育划分,统筹分为“头类”和“面类”。即费氏牡丹、面罩牡丹划分为“头类牡丹”;桃脸牡丹划分为“面类牡丹”。在国际上,由头类牡丹培育的品系据资料考证约为30多种,由于头类品系系列更为复杂,在国内的饲养人数也相对面类牡丹要少,且本人并未饲养头类牡丹鹦鹉,所以也就未进行专题的研究,在这里且不做更进一步的详尽介绍。而由面类牡丹培育的品系,按羽色划分,有17大品系;按基因划分的话,将原始基因纳入,则为18类基因;按遗传方式划分,则可以分为6类。下面就“头类牡丹”与“面类牡丹”以及由“头类”和“面类”杂交的“骡子”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在国内尤其是台湾地区,饲养者一般习惯性把牡丹鹦鹉分为牡丹、小鹦两种类型,或直接以“头类”或“面类”来区分。
    这两种类型的明显差异在于,头类牡丹是由“费氏”和“面罩”品种演化及变异而来,比如由“费氏”原种产生的彩虹、花翅、普兰灰头、白玉、黄金丝、绿金丝、碧云天……。“面罩”原种产生的普兰黑头、墨水蓝黑头、紫蓝黑头、天空蓝黑头、墨黑头……。(面罩类除绿黑头与墨金玢,其余的,嘴壳在幼年时是浅黄色,至成年后会过渡成淡粉色,)
    面类小鹦则是由“桃脸情侣鹦鹉”演化及变异而来,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发展,通过不断变异和淘汰,目前已形成17个羽色品系,18种不同基因形成的品系,和6种不同的遗传方式,而通过这18种不同基因品系的不同羽色变化,再利用各种遗传方式和其它已形成的羽色品系进行繁育,现在的面类小鹦,已不能简单的用什么品系来说明,而是用羽色+复合叠加基因的方式,来称谓单只面类小鹦。比如国内比较常见的绿桃,黄桃、绿金顶、蓝银顶、紫罗兰、花桃等称谓,以及紫罗兰闪光、蓝松石闪光派特、绿松石澳桂闪光派特等,甚至于比较稀少的白小鹦、白闪、薰衣草(淡化紫罗兰白头美桂闪光)、伊莎贝尔(淡化紫罗兰白头澳桂闪光)等等……。
    面类小鹦从羽色上来划分,共计有17个品系,分别为:
    1. 荷兰蓝(Dutch Blue)
    2. 白面蓝(White Face Blue)
    3. 海水绿(Seagreen)
    4. 橙面(Orange-Face)
    5. 淡棕(Fallow)
    6. 美国黄(American Yellow)
    7. 日本黄(Japanese Yellow)
    8. 澳洲杂色Australian Receive Pied)
    9. 美国肉桂(American Cinnamon)
    10. 澳洲肉桂(Australia Chinnamon
    11. 美国银(American Silver)
    12. 橙面黄身(Lutino)
    13. 草蛉绿 (Lacewing)
    14. 美国紫罗兰(American Violet)
    15. 丹麦紫罗兰(Danish Violet)
    16. 翡翠系 (Jade)
    17. 橄榄系 (olive)
    按基因划分的18个品系分别是:
    1;原始基因(Primitive)
    2;黄化基因(Lutino)
    3;深色基因(Dark)
    4;淡绿基因(Aqua blue)parblue
    5;浅蓝基因(Turquoise blue)parblue
    6;橙面基因(Orange face)
    7;紫罗兰基因(Violet)
    8;闪光基因(Opaline)
    9;美国肉桂基因(Cinnamon)
    10;澳洲肉桂基因(Pallid)
    11;淡化基因(Dilute)
    12;边化基因(Marbled/Edged dilute)
    13;显性派特基因(Dominant pied)
    14;隐性派特基因(Recessive pied)
    15;华乐基因(Bronze fallow)
    16;浅色华乐基因(Pale fallow)
    17;浅灰头基因(pale-headed)
    18;长羽种基因(Lone feathering)
    按遗传方式划分为6类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al Dominant)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utosomal Recessive)
    3;半显性/不完全显性(Autosomal Incomplete dominant)
    4;性连遗传-隐性(sex-linked Recessive)
    5;多等位基因遗传(Multi alleles)
    6;共(等)显性基因遗传(Co-dominant)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3-12 21:00
    收起回复
      最后再对“骡子”的品系做个简单的简述:故名思义,牡丹类的(骡子),即桃面类牡丹与环眼类(头类)牡丹的杂交体,类似于哺乳类的“马”与“驴”或“虎”与“狮”的杂交体,牡丹鹦鹉中的“骡子”这一杂交体,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同属不同种的分类杂交体。
      牡丹鹦鹉的杂交类“骡子”,会遗传来自父母亲本基因中的显性基因表现性状,且体型会比父母要大些,毛色会比父母代更显靓丽,但却因为染色体基因不对等的原因,并不具备繁殖能力。“骡子”在表现性状上,会有很多比较接近面类小鹦的体表特征,但略加甄别,还是会发现很明显的差别……
      与面类小鹦比较:
      1;具备白眼圈的特征,但不是很明显。
      2;大部分嘴壳呈现淡红色,界于头面类嘴壳之间,但会侧向面类。
      3:面部羽色有黑色素沉淀区域,俗称“黑脸颊”,此特征来自父母亲本,因为基因溶合(共显)而出现的表现性状。
      4:“骡子”的嘴壳根部会呈现一种白色月牙状,遗传自亲本“头类”。
      与头类牡丹比较:
      1;眼部白眼圈比头类牡丹略窄,没头类那么明显。
      2;整体羽色更接近于“面类”小鹦个体,很少会具有“头类”牡丹般的羽色特点。
      3:单位个体的体型,比头类牡丹要大的多。
      综上所述,“骡子”是一类界于“头类”牡丹和“面类”小鹦之间的一个奇怪类别,各具有头面类的基本特征,但又不完全像。至于现实当中如何区分,得要看个自的眼力和经验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12 21:01
      回复
        面类小鹦单基因品系分类
        面类小鹦,经过几十年的人工培育,以及在培育过程中出现的不断变异、选择及淘汰,目前能稳定品系特征,并进行遗传的,共计为18类单基因品系(特指明是单基因),这些品系与原始种在体羽颜色、面色、头色、眼色、以及体貌特征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18种单基因品系分别是原始种、深色系、黄化系、淡绿系、浅蓝系、橙面系、美桂系、澳桂系、闪光系、显派系、隐派系、淡化系、边化系、浅色华乐系、深色华乐系、浅色头系及长羽种系。
        1、原始种:代表-绿桃
        “绿桃”是所有面类小鹦品系当中,能代表面类小鹦,并能独立称之为“种”的单基因个体,其羽色基因最为“原始”。同时也是所有面类小鹦基因的本源,目前所有面类小鹦,皆由绿桃产生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培育而来。非洲野生“桃面情侣鹦鹉”中只有绿桃。

        2、黄化系:代表-黄桃
        “黄桃“”即是绿桃的“黄化”种,所谓“黄化”,指的是鸟体身上的黑色素细胞消失,只留下黄色、橘色及红色等暖色系的色素。鸟体脚部变为粉色,尾部为白色,尤其是黃化种的眼睛,由于虹彩及视网膜上的黑色素消失,只留下血管及黃色系色素,所以眼睛皆为红色或粉红色,这也就是黄红目名称的由来。由于面部羽毛未受影响,所以面色未变。无论是性连基因或者是隐形基因的黄化,都可称为黄红目。

        3、深色系 代表-橄榄绿桃
        “橄榄绿桃”,也有人称为“坦克绿桃”,相对于浅色的基因而言,“橄榄绿桃”由于鸟体自身结构色素发生改变,在体羽上反映出来,比正常的绿桃颜色要深很多,而面部红色等暖色系色素不变,体表羽色加深,腹部羽色呈现黄绿色,尾部深蓝色,明显与原始种不同。

        4、橙面系 代表-绿金面
        “橙面”国内也称之为“金面”,是由于鹦鹉体内的鹦鹉色素产生变异,面部的红色变成了橙色,并且该特征具有遗传性,体表羽色较“绿桃”要略浅一些,身体其它部位羽色,无特殊变化 。

        5、淡绿系 代表-绿金(银)顶
        “绿金顶”品系的鸟,也称为海蓝色,蓝绿色,属鹦鹉色素变异品系中的,部分蓝化(parblue)变异形态中Aqua blue类型。由于不完全蓝化,体羽变为淡绿或蓝绿色,面部鹦鹉色素大部分消失,也会在顶部残留或完全消失,出现了所谓“金顶”或“银顶”的区分。个人认为“金(银)顶”的区别只在于部分蓝化形态下的Aqua blue与中间型,(小鹦parblue 有三型即Turquoise blue. Aqua blue 跟中间型)同一品系的单位个体间,色素沉淀变异不同而已,表现性状上除顶部色素残留有区别,体表羽色也会有深浅不同。但色素变异的作用机理是一样的。


        6、浅蓝系 代表-蓝金(银)顶
        “蓝银顶”这一品系的变异,与淡绿系一样,都属于部分(不完全)蓝化,只是浅蓝系属于Turquoise blue类别,又叫white face blue。蓝化效果要明显强于Aqua blue,除面部额顶上已很少有紅色残留外,体羽已变为蓝色,但也只是部分蓝化,全世界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蓝化小鹦。至于顶额还带有红顶的蓝银顶,国内一般习惯称为“蓝金顶”,这种个体的类别,和“绿银顶”的色素机理是一样的,都属于三型当中的中间型,界于Turquoise与Aqua之间的一种不完全变异形态。另外,这两年在国内经常提到的一个羽色形态“荷兰蓝”,其色素变异与作用机理如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


        7、紫罗兰系 代表-紫罗兰
        紫罗兰这一品系,于1980在丹麦培育完成,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品系,变异机理与其它品系不同,而与深色系类似,属于结构色变异,由于羽髓海绵区结构发生改变,髓质直径变粗,能吸收到很多较长波长的光线,使得体羽呈现出紫色来。另外,紫罗兰基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后腰部的羽色会是靓紫色,且具有比较稳定的遗传性。带有金顶或绿毛的紫罗兰系,个人认为是品系中,变异形态非完全表现的单位个体,虽然80年代所培育的紫罗兰系是带有红顶的,但目前全世界各地,纯白面和紫色体羽的紫罗兰系,已非常普遍了。

        8、澳桂系 代表-澳洲肉桂
        “澳洲肉桂”,简称“澳桂”,起源于澳大利亚。澳桂的基因属于黑色素突变的一种,与美桂相比,它是直接减少黑色素的产生。澳桂的飞羽,是浅灰褐色或淡灰色,脚趾和脚趾甲是浅粉色或肉色。在出生0-20天,是栗色眼/葡萄色眼,随着日龄的增长、黑色素沉淀,在成年后变成近乎“黑色”的眼珠。澳桂的腰部会存在比较多的色素,所以澳桂通常都会有比较鲜艳的腰色。


        5楼2017-03-12 22:05
        回复
          9、美桂系 代表-美国肉桂
          “美国肉桂”,简称“美桂”,诞生于美国,因而培育者取名为“美国肉桂”。美桂的基因,也属于黑色素突变的一种,但它的基因与澳桂的区别,在于,它是抑制黑色素的生成,而使其转变成棕色素。因而“美桂”小鹦,它的羽毛上不会发现任何黑色的色素,但这靠肉眼分辨不出来,得借助显微镜。美桂的飞羽为灰褐色,较澳桂深些,另外,脚趾和趾甲的颜色,以及出生时及成年后的眼色发展过程,都和澳桂近似。

          10、闪光系 代表-红头闪光小鹦
          “闪光”品系英文称为opaline,原意为蛋白石,国外及台湾也称为“玫瑰头”或“欧派”。第一只闪光小鹦,于1997年,诞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由一只带黄化基因的绿桃公配绿桃母变异产生,一共繁育了三公两母的闪光后代,通过基因学家和美国本土小鹦爱好者的共同努力,并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系,该品系最显著的特点是,面部红色扩展至整个头部与颈部,并且尾羽颜色与头部一致。

          11、显派系 代表-红面派特
          红面派特也称为“红面花桃”,培育于美国三十年代初期,派特的产生,缘于黑色素部分缺失,且不均匀分布于体羽上,形成深浅不一块状或斑状。显性派特属显性基因,但需分清双基因(DF)和单基因(SF),两者的遗传方面,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12、隐派系 代表-隐性派特
          隐派即平常所说的“隐性派特”、“隐性花桃”根椐多方资料查阅,最早的一只隐性派特,来自“澳大利亚”一只近乎黄色的鸟,直至今日,澳洲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派特品系,称为“澳洲黄”。隐派也分为单双基因,该品系与显派系最大的两个区别在于,1;遗传方式为隐性遗传。2;同等基因状况下,隐派系的趴度相对于显派而言,要高不少。

          13、淡化系
          “淡化”一词,是牡丹爱好者平时经常在说的词语,但在此所述的“淡化”是一个单独的基因所形成的品系,英文称为“dilute”,意指能起到“淡化、稀释”作用的基因,淡化系的作用机理与肉桂有所区别,而与华乐却较为接近,都是通过自身基因的作用,将黑色素转变为棕色色素。


          6楼2017-03-12 22:13
          收起回复
            14、边化系 代表-边化小鹦
            “边化”系的基因与淡化有些类似,但又不尽相同。英文称为“edged dilute”,意即有边的稀释,该基因除具有淡化基因的作用机理外,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在基因鸟体羽,尤其是主翼羽的羽片外沿,形成更深的边色,和淡化基因一样,边化基因也是属于隐性遗传基因。

            15、浅色华乐系
            浅色华乐(pale fallow)也称为西德华乐,最早培育于德国西部,华乐属隐性遗传,是黑色素弱化的一个品系,主要特征表现在全红眼、粉红脚和白嘴。浅色华乐与深色华乐并无太大区别,只是体羽棕色素深淀的程度略有深浅而已。


            16、深色华乐系
            深色华乐(bronz fallow)则称为东德华乐,遗传方式与性状表现与浅色华乐类似,但羽色要深一些,棕色色素的沉淀相对浅色华乐要多些。华乐与肉桂的最大区别在地,除眼睛瞳色有区别外,对棕色素的作用机理不一样。


            17、长羽种系
            长羽种是近几年兴起于欧洲的一个新品系,目前台湾地区已有引进,该品系的基因与遗传方式与其它品系都不一样,尤其是遗传属多因子遗传方式,体型较普通面类小鹦大30-50%,且体色更为鲜艳,视觉冲击力更强。

            18、浅色头系
            关于该品系的资料,本人找了很久,浅色头系英文称为“pale headed”,遗传方式与紫罗兰和深色系一样,属半显性遗传,是否属结构色变异品系,尚未了解。网上只找到极少的相关照片,应该是指头部色素的变异。各位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7楼2017-03-12 22:22
            回复
              面类小鹦复合基因阐述
              面类小鹦就目前而言,全世界的新羽色已呈现出异彩纷呈,数不胜数的境况,早已不止前章所列的18种基础羽色了,但还不能称之为新品系,需知一个品系要建立,是需要很多年进行不断的提纯,复合,稳定工作,只至出现一个同类别羽色或基因之间搭配后,后代能非常稳定的遗传各项基因及表现性状。同时,在与别的品系间繁殖,也能比较稳定的遗传自身的基因,且具有相对独立及自身特点的遗传方式才行。因而,在此章节不再长遍赘述单一品系的问题,而着重对上一章节内单一基因的基础之上,累积叠加的双重复合基因,三重复合基因与多重复合基因的面类小鹦,加以阐述。
              楼上所列的18种单基因品系,大部份都来自于三种羽色基因中的某一种羽色生成机理出现的变异(羽色的生成机理,将在基因与遗传大章节说明),但不管是哪项生成机理出现的变异,通过人为培育,都已具备稳定的基因和遗传。那么如果将上述的18种单基因加以复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一,双重复合基因
              故名思义,双重复合基因,就是在这18种基因当中,两种基因的互相整合,形成一个全新的复合基因品系,如果了解了这个方法,也就认识了品系建立过程与形成方式。以下就复合基因比较普遍的品系来举例说明。
              1、黄金面
              黄金面这一品系,很多玩牡丹的朋友都认识,但仅限于知道这个品系全身黄色,面部橙色,背羽与主翼羽、副翼羽呈白色,尾羽橙色与黄色融合。但并不明白这个品系的基因组成。其实很简单。黄金面的双重复合基因,来自于橙面基因与黄化基因的双重组合而已。但要自己培育黄金面,却得把各类基因和它们的遗传方式认识和了解后,加以运用,才能培育出来。黄金面的遗传方式是两种隐性遗传基因的组合。现在黄金面这一品系的个体不在少数,也早就不是希罕的品系了!


              2、白面派特(显派)
              白面派特的培育相对黄金面品系的形成,就要困难很多,这是因为单基因的红面派特与部分蓝化品系的绿金(银)顶或蓝金(银)顶组合,其红面基因会呈显性遗传方式,遗传到下一代。在这一过程当中,就得强化某种基因或弱化某种基因,然后再选种、复合进行培育。至于如何强化与弱化,怎么样选种与复合,相信有些资深玩家,早已了然于心。只说一点,面类小鹦当中的“红二代”的基因组成,有些鸟友就会明白。当然,同样是派特品系,底色的区别,羽色的组成,趴度的高低,基因的携带等情况不同,价值就差得远啦!另外,隐性派特的趴度一般会比较高些,但的培育难度,比显派要难的多。(世界上第一只显性派特,居然是一只白面派特,而不是红面的。)


              3、白面美(澳)桂
              单一基因的美桂或澳桂,面部都是红色,那么要培育出白面的美桂或澳桂来,就要比培育白面派特还要难喽。这是因为在强化与弱化部分基因的同时,还得再进一步了解其遗传的方式,肉桂基因与部分蓝化的白面基因组合,遗传方式不一样。隐性遗传+隐性性连遗传的组合方式,在选种与复合的程度上,要求会更高,不了解遗传方式的话,很难有满意或惊喜的后代出现的。


              以上为双重复合基因所培育的国内较为普遍的面类小鹦品系,另外,还有包括日本桃、金面肉桂、黄化红头闪光、紫罗兰派特、紫(莫夫)肉桂、白面边化,边化红头闪光等等一系列品系,都属于双重复合基因的组合,在此就不加以一一阐述了。


              8楼2017-03-12 22:29
              回复
                二、3重复合基因
                同样,在双重复合基因的基础上,如果再加入一个单一基因,就会出现三种复合基因体现在一个单一个体的奇妙现象,当然,要培育这种聚合三个基因于一身,并显现出这三种基因的表现性状的单一个体。并不是1+1+1=3或2+1=3那么容易。以下举例来说明:
                1、白头闪光派特
                白头闪光派特即聚合了白面、闪光、派特这三种单一基因,同时也汇集了隐性+性连+显性或隐性的三种遗传方式,聚合不同遗传方式的三种基因,目前全世界,已将白头闪光这一品系的遗传稳定性,培育的非常成熟。那么利用白头闪光+派特基因的组合,来培育这一新品系,会比白面派特+红头闪光、或者红头闪光派+白面以及绿(蓝)银顶+红头闪光+派特的培育方式,要简单的多。这种品系的基因复合,除了种群数量,时间消耗,最主要还在于如何通过不同基因在各自遗传方式上进行更好的聚合,这才是重点。更好的了解基因与遗传学相关知识,这才是培育新品系过程中最最根本的基础。

                2、金头肉桂闪光
                金头肉桂闪光也具有金面、闪光与肉桂的三重复合基因,所不同的是,这一品系的遗传基因组合方式是隐性+性连+性连的组合,虽然本质上三种遗传方式都属隐性遗传,但后两种基因的方式和完全意义上的隐性遗传还是有所差别的。相对于白头闪光显派品系,自己培育金头肉桂闪光的难度还是很大。只是上例的白头闪光派在改色的过程中又有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而金头肉桂闪光的羽色目前国内要单一的多。

                3、淡化紫罗兰显派+高趴白头闪光显派
                这组的两个品系,也都是属于三重复合基因的组合。第一组淡化基因、紫罗兰基因与显性派特基因组合的品系,遗传方式是属于隐性+半显性+显性的遗传方式。另一组高趴白头闪光显派则和这一级第一组的基因是一样的,只是这一组的鸟是蓝系基因的白头闪,而第一组是绿系基因的白头闪。除了体羽表现性状有所差异外,反映到头部顶色和主翼羽边色上,也会有白色与黄色的差异。


                除了以上三个品系以外,还有包括黄化白头闪光、紫罗兰白头闪光、白头闪光边化、白头闪光华乐、边化闪光派特、肉桂白头闪光、黄化肉桂红头闪光、华乐闪光派特等等品系,也都属于三重复合基因。如果以这一系列的复合基因品系为基础,再进行深层次的体羽改色,那么将会培育出多重复合基因的新品系了。


                9楼2017-03-12 22:34
                回复
                  三、多重复合基因
                  三重复合基因以上的组合,我个人称为多重复合基因,现目前出现有四重复合甚至于四重以上的更为多样化的基因组合,今后几十年,甚至会出现更多基因叠加的复合品系,那就会更加的让人眼花缭乱了!
                  1、薰衣草
                  鉴于多重复合基因的品系,名称组合会很长,也为了区别于同类基因组合而出现的不同表现性状的个体,培育者可以为自己所繁育的品系命名。比如这组的“薰衣草”品系。薰衣草品系的基因名称为--“淡化紫罗兰美国肉桂白头闪光”,基因来自于淡化系、紫罗兰系、美桂系及闪光系的四重复合基因,遗传方式表现为,隐性+半显性+性连+性连的遗传方式聚合。薰衣草基因当中的美桂基因,对稳定这一品系的体表羽色作用非常大。美桂基因是将黑色素转变为棕色素的作用机理(华乐基因也是一样,但程度有所区别),转变的棕色素程度,相对肉眼来说,在薰衣草这一品系上,很难分辩出深浅程度。这样的作用机理,对稳定这一品系在后代羽色上的表现,作用不言而喻。


                  2、伊莎贝尔
                  这个品系的基因组合与薰衣草的组合基本类似,基因全称为--“淡化紫罗兰澳洲肉桂白头闪光”,其基因来源,除了用澳桂来取代美桂的基因外,其它都一样,包括遗传方式的组合也是如此,反映到羽色上的表现性状,则伊莎贝尔品系表现的更为素雅,颜色更淡的后果,在繁育的后代表现性状上,就会表现出基因的不稳定性。相对来说,伊莎的遗传稳定性没有薰衣草来的隐定,和两种肉桂在遗传上对黑色素的转变有关系,澳洲肉桂对黑色素的作用机理,是直接抑制,而在抑制过程中的程度,谁都无法控制,后代的表现性状,自然会有所区别。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伊莎这一品系的普及,种群数量的增多,同类程度基因的不断强化,相信伊莎这个品系,也会表现出相当的稳定性来的。


                  3、松石蓝边化显派白头闪光
                  这一品系的基因组成,也是一种很奇妙的组合。松石蓝+边化+显性派特+白头闪光的基因组合,基因的遗传方式为隐性+隐性+显性+性边/隐性的遗传方式,这个品系,利用了显性派特趴度相对不会太高的特点,将其与边化结合起来,再加上松石蓝的羽色,不会让整体的体羽看起来过于浅色,以配合边化基因的凸现,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完美的将主羽边缘的边化效果体现出来,再加上白头闪光的基因,真的是一组非常完美的基因给合。


                  类似于以上高等级多重复合基因的品系,国外目前也不在少数,包括:紫罗兰肉桂白头闪光派特,紫罗兰边化白头闪光派特,莫夫边化白头闪光派特,紫罗兰肉桂边化白头闪光等等,只是现阶段国内用来培育这一等级的双重或三重复合基因品系,目前种群数量还偏少,因此暂时还不足以形成大规模、高等级的的多重复合基因的各种品系。
                  以上阐述了基因在复合或叠加过程中的各种品系的类别与名称,那么,如果是单基因不断重复强化同一基因类型,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再来举一些例子来进行说明。
                  1、部位蓝化基因之蓝银顶;前段说过,部分蓝化(parblue)基因是18种基因类型中相对比较复杂的一个类型,部分蓝化基因分化出淡绿(aqua)和浅蓝(turquoise)两类单基因以及中间型的非定型个体类型,如果用中间型的蓝金顶个体,如何培育出蓝银顶呢?答案就是不断重复基因,提纯+强化,选出理想个体,再提纯+强化。直至培育出面部纯白,体羽相对纯色的蓝色银顶个体。
                  2、紫罗兰基因之紫罗兰:有些爱好者看到过不少体羽泛绿色毛,或顶额带橙色顶的紫罗兰,也有人称之为“紫罗兰金顶”。其实,这种羽色现象,也是同一品系鸟之间,基因纯度不一样导致的个体差异,同样进行强化后,择优去劣,三代左右,这些紫罗兰的基因会非常纯,面部雪白,体羽深紫。出现大家所谓的“重紫银顶”紫罗兰个体。
                  3、黄化基因之白小鹦;众所周知,绿系的鸟黄化,会出现黄色的体羽,而蓝系的鸟黄化,会出现白色的体羽,但牡丹鹦鹉的基因世界中,还尚未能培育出一只真正的纯蓝基因个体,那么白小鹦的培育,就来自两种方法,其一,黄化基因强化,这种方法,培养代数就不太好说,但现实情况是,黄化的不断强化,选出淡化的个体,再不断优化,会出现黄色基因越来越少,近似象牙白的体羽。但这不是真正培育白化基因的方法,所以出现的个体,基因上还是属于黄化,只是体羽看起来近乎白化。其二,蓝化+黄基配种黄化+蓝基的个体,培育的后代,选出同样具有上述基因的个体,再行搭配,将蓝化基因进行彻底黄化,那么理论上将会有概率出现完全意义上的,可以遗传的白化个体来。当然有些理论,是用减法,来减除个体基因,出现白化。这点本人还在学习当中,不敢乱加评论。等明白这一理论了,再和大家交流。
                  相对于单一基因的强化,在基因复合的过程中,每增加一组新基因,难度就会呈几何级数增加,因而数量相对于单一基因或双重复合基因的小鹦数量,要少得多。这是因为随着复合基因数量的增加,在繁育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的体表性状的变化,诸如:公鸟与母鸟不同基因的体现与携带方式,体表羽色的表现类型,返祖现象的不断出现等等情况,都会导致同一窝鸟,具备三重复合基因的会比较稀少,甚至一窝里一只都没有。再加上国内本身种群数量也不多,繁殖周期又相对比较长,对基因遗传方面的研究还在学习和摸索,因而能达到品系自身要求,或出现培育者主观要求的单鸟个体,少之又少。因而现目前,在国内,要出到多重复合基因的顶级鸟,种群基因+合理搭配+运气,三者缺一不可。


                  10楼2017-03-12 22:41
                  回复
                    牡丹鹦鹉的一年四季日常管理
                    春季管理
                    春天,牡丹鹦鹉普遍发情,呜叫频繁,十分活跃。这时除正常繁殖或将要配对的种鸟外,单只饲养的鸟更应减少脂肪饲料的供应,多喂一些野菜、白菜、油菜之类的青绿饲料,以防止内火过重,鸟只发情时比较“躁动”、会出现惊撞或夜间“闹笼”现象,把翅羽、尾羽拍打掉或损坏。这期间除加强日常管理外,要注意食、水充足,要经常观察鸟的活动和粪便,发现异常现象要查找原因,赶紧采取防治措施。健康鸟和发情鸟都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在笼内较活泼、好动,呜叫也有规律,一般天亮即开始鸣叫。春天昼夜温差大,应该重视冷热变化,注意笼具的安放点,不要在有“穿堂风”的地方放置鸟笼。一般室温在16℃以上的话,最为适宜。如果发现鸟呼吸不平稳、急促并有大口喘气的现象,那就有可能是生病了,得进一步观察及着手进行相应、及时治疗。粪便能直观地反映鸟体是否健康。异常的粪便一般较稀,有粘液或泡沫,甚至有带血现象,还有的中间带绿色、白色,周边为水样,排便次数增多.正常的粪便是细条状,外包裹白色物。养成在打扫卫生时,多观察的习惯,能在第一时间,尽早发现鸟只的不良状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青绿饲料的饲喂量,适量即可,建议喂之前,用水浸泡20分钟后再进行饲喂。在亲鸟的哺育过程中,要注意饲料的配制。可多增加一些黍子和谷子的量。春季饲料中,瓜子和麻子千万不要过多(只是零食而已,不是主食),平均来讲,每天每只鸟以粒为单位采食量即可。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同时也是各类病菌和病毒开始逐渐复苏、活跃的季节,因此,春季除了能经常提供给鸟洗浴的机会以外,最好能定期对鸟舍、鸟笼和巢箱进行消毒、杀菌和除虫。本人平时在使用的灭病毒剂为“过氧乙酸”的3‰溶液,也就是医院里手术前用于洗手的消毒剂,价格便宜,效果也不错。杀菌,则可用75%的医用酒精溶液即可。另外,如果除虫的话,用伊维菌素粉兑水就行,伊维菌素主要用于杀灭羽虱、螨虫、蜱虫等小型类寄生虫,当然,剂量够的话,对“小强”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各类溶液兑水后,用喷雾瓶进行喷撒即可。
                    夏季管理
                    夏季是牡丹鹦鹉生长的关键季节,经过春季孵化期的成鸟,在春季耗费了很多的心力,这一季节主要用于恢复体力和休养生息。而春季出生的小鸟,这一时期也正是它们长身体的好时期。夏季,牡丹鹦鹉的饲养,最主要是保证温度和通风这两点,一般室内温度能保持在33℃以下,最为适宜。当然,如果温度过于高的话,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适当的开下空调,但本人不建议长期使用空调,更不建议在鸟房内用洒水的方式来降温。另外,主要的防署降温手段,就是能给鸟过多的洗浴机会,以调节鸟儿自身的体温。同时,通风工作必须做到位,过冷和过热,鸟还能凭自身抵抗过去,闷热,则是鸟的最大死穴,所以夏季在鸟房里,有个电扇和排风扇显的尤为重要。保持空气流通是牡丹鹦鹉安然度过夏天的最主要方式。有些饲养工作做的比较好的鸟友,喂养的牡丹鹦鹉还会进行生蛋、孵化等,不过,本人在夏季不建议再行繁殖,一则,因为气温过高,蛋的湿度很难控制,幼雏的孵化率和成活率都不高,且体质会偏弱。二则,在夏季繁殖,对亲鸟尤其是母鸟,是很大的挑战,空气流通工作管理不到位的话,孵蛋的母鸟很容易出现生病的状况,甚至直接挂掉都有可能。所以大部分的饲养者都会选择对鸟儿进行歇窝或封窝管理。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对巢箱进行彻底杀菌消毒的好时期噢!食物的注意事项:建议提高小米、黍子、谷子和荞麦的比例,有条件的话,也可适当放置一些绿豆在饲料当中。油性饲料得尽量少喂或不喂。本人一般在夏天,还会泡些很淡的金银花或白菊花水,加入到日常饮水当中,清热泻火,增加体质。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事情是,投喂的青绿饲料得注意,不要喂食一些已经腐烂变质的,也不要喂的过于多了就行。最后再来说一下,夏天另一个主要的工作,就是防蚊防虫。防虫工作,在前述春季管理中已说过,这儿再说说防蚊的事儿。以前本人对蚊子也是深恶痛绝,但却束手无策,因为蚊子的叮咬,导致部分鸟只长痘。后来自己在网上找到了一款荧光灭蚊灯,全物理性,用光线吸引蚊虫类等昆虫,然后用风扇吸入网笼,风干处理,连一些大个儿的苍蝇也照样能吸入。而且是微光,低噪音,低能耗。好东西啊!
                    秋季管理
                    盛夏过后,秋高气爽,也是牡丹鹦鹉最佳的繁殖季节,秋季的管理工作和春季相差不大。但也得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配对安窝。如果发现鸟有明显发情动作(公鸟扇动翅膀、上下跳动,雌鸟头向前倾,臀部高举,雄鸟、雌鸟出现“花叫”状况),这时就得在笼边重新打开箱门或挂上巢箱,同时在箱内铺设干燥的垫材了。食物方面,这一季节可逐步减少荞麦,绿豆的比例,为促进发情,产孵,也可用蛋小米来取代部分小米的量,同时,可随气温的变化程度和鸟的换羽程度,适当增加一些黑芝麻的比例。在饲料中添加芝麻,经验来自于以前喂赛鸽,但因为牡丹鹦鹉不吃菜籽,所以本人改用芝麻,在饲料中加入芝麻后,由于颗粒小,鹦鹉在采食过程中也不会造成过多的摄入,另外芝麻的营养成分,油脂成分,在秋季换羽过程中,对鸟的作用会非常大,同时为深秋季的育雏和冬天的抗寒能力,能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秋季的卫生工作,相对夏季来说,可以略为减缓一些。一方面,成鸟大部分已进入繁殖期,这样也能尽量减少一些惊扰。另外,食物尤其是青绿饲料的腐烂变质程度和饮水变质,也没那么快,笼具打扫和换水,加食工作可多缓一天(个人现在是三天一打扫)。同时也能减少一些工作强度啦!不过,得提醒各位鸟友的是,鸟砂和墨鱼骨得经常注意,秋季进入繁殖高峰,牡丹鹦鹉对这两项食材的采食量会比较大,缺了得及时添加才行噢!
                    冬季管理
                    牡丹鹦鹉冬季也可以进行繁殖,但最适宜的室温最好能保持在16℃左右。冬季的室内温度个人认为最好不应低于10℃,但也尽量不要高于20℃。冬季鸟舍温度的控制十分重要,鸟尽量不要拿到室外,以免着凉感冒。(本人有在冬季室温3℃状态下,因未挂巢箱,导致亚成鸟被冻死了的惨痛经历)入冬前,首先在饲料的配制上,小米的含量可相应增加,油脂类的食物也可适当增加一些,为鸟在冬季抗寒,打下基础。配对产卵前,可另外加喂500克小米加3个蛋黄的蛋小米饲料,不与其他预混饲料放在同一食盒内,而应另外给食。饲喂过程中只要产蛋2—3枚,就应当立即将蛋米停掉。而其他饲料照旧,冬季,麻子和瓜子的采食量,每只鸟每天不可多于15粒,以免造成脂肪积累。冬天使用暖气保温比较安全,若使用煤火,应千万注意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冬季,牡丹鹦鹉一般不用洗澡,但有个别鸟特别喜欢水浴,对这种鸟应选择阳光充足,气温略高的中午前后,用浅盘放温水让其洗浴。洗浴后注意保暖,以免鸟只感冒了麻烦。另外,根椐本人的经验,冬季,鸟舍最好有一个保温箱,不管是对病鸟的恢复,或是部分弃喂雏鸟的喂养,保温箱的作用会非常大。当然,平时在人工手养育雏的朋友,保温箱是必备的设备了。


                    11楼2017-03-12 22:55
                    收起回复
                      预混饲料的各类成分比例及水、保健砂的供应
                      以下就个人日常饲养牡丹鹦鹉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谷物成分名称,类别及比例和大家分享交流。
                      小米:一年生草本植物 ,属禾本科,谷类。亦称粟米,是谷子去壳后的产物,因其粒小,直径约1.5毫米左右,因此得名。小米分为粳性小米、糯性小米和混合小米。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其中红色、灰色者多为糯性,白色、黄色、褐色、青色者多为粳性。除了丰富的铁质外, 小米也含蛋白质,复合维他命B、钙质、 钾、胡萝卜素、脂肪等等。且钙、维生素B1、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和维生素B12含量都很高。
                      稻谷:是指没有去除稻壳的子实,在植物学上属禾本科稻属。稻谷按其粒形和粒质分为三类;即籼稻、粳稻、糯稻。稻谷含脂肪量较少,主要存在于糊粉层及谷胚中。大部分为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少量磷脂。胚芽油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谷类是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其中维生素B1、B2和尼克酸较多。另外,谷类胚芽中含有较多量的维生素E。谷类的无机盐的含量为1.5%左右,其中主要是磷和钙。此外,还含有较多的镁。
                      黍子:单子叶禾本科作物,一年生草本植物。黍米中蛋白质含量相当高,特别是糯性品种,其含量一般在13.6%左右,黍子蛋白质主要是清蛋白,其次为谷蛋白和球蛋白,黍子籽粒中含8种氨基酸,尤其是蛋氨酸含量,另外,脂肪含量也比较高,黍子籽粒中常量元素钙、镁、磷及微量无素铁、锌、铜的含量均高于小麦、大米和玉米。籽粒中食用纤维的含量在4%左右,高于小麦和大米。
                      燕麦:禾本科植物。主要有两种,即裸燕麦和皮燕麦,燕麦在中国也称为莜麦,玉麦、雀麦、野麦,燕麦含粗蛋白质达15.6%,脂肪8.5%,还有淀粉、磷、铁、钙等元素,是一种低糖、高营养、高能食品。燕麦中的B族维生素、尼克酸、叶酸、泛酸都比较丰富,特别是维生素E,每100克燕麦粉中高达15毫克。此外燕麦粉中还含有谷类食粮中均缺少的皂甙(人参的主要成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都比较全面,
                      荞麦:别名:甜荞、乌麦、三角麦等;一年生草本。荞麦性甘味凉,谷蛋白含量很低,主要的蛋白质是球蛋白。所含的氨基酸中的赖氨酸含量高而蛋氨酸的含量低,氨基酸模式可以与主要的谷物互补。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荞麦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其含量是一般精制大米的10倍;荞麦含有的铁、锰、锌等微量元素也比一般谷物丰富。
                      麻子:别名大麻仁、火麻、线麻子。晒干后称火麻仁。一年生草本,味甘,性平,籽粒同绿豆大小,外壳薄脆,内肉质香,含蛋白质、脂肪油、卵磷脂、葡萄糖醛酸、甾醇、钙、镁,维生素B1、B2,脂肪油中含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大麻酚等成分。胆固醇含量低,含很高的可降低胆固醇的植物甾醇含量,油含有所有油中平均最高的单不饱和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α- 亚麻酸。不含谷蛋白。与蜂蜜同食将致眼疾,多食易中毒。
                      芝麻:一年生直立草本。胡麻科,是中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有黑白之分。黑芝麻性甘味平,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以及膳食纤维、维生素B1、B2、尼克酸、维生素E、卵磷脂、钙、铁、镁等营养成分。含大量脂肪油,其中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花生酸等的甘油脂;又含甾醇、芝麻素、芝麻酚、叶酸、烟酸、蔗糖、卵磷脂、蛋白质和多量的钙。
                      绿豆:一年生直立草本,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B2、胡萝卜素、菸碱酸、叶酸,矿物质钙、磷、铁。所含蛋白质主要为球蛋白,其组成中富含赖氨酸、亮氨酸、苏氨酸,但蛋氨酸、色氨酸、酪氨酸比较少。绿豆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过敏作用,并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所含蛋白质、磷脂均有兴奋神经,增进食欲功能。含丰富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保护肝脏,减少蛋白分解,保护肾脏。能通过提高免疫功能间接发挥抗菌作用。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加那利子:中文学名称为金丝雀虉草,别称,白尖粟,加纳利子,园草芦。主要分布于北非、中东、欧洲的意大利和阿根廷以及美国和加拿大。我国华中华北东北江苏浙江也有部分种植。种子为茶色,表面有光泽。加那利子富含亚麻仁油酸、次亚麻仁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对鸟类的发育,换羽,发情,繁殖,育雏等阶段都有非常好的辅助功效,也具一定的药效,对鸟类的便秘,哮喘,难产等症状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所含脂肪,有84%是不饱和脂肪酸,且含有大量蛋白质和脂肪,除作为金丝雀等鸟类的主要食物外,因其适口性极好,同时也被众多中小型鹦鹉所喜爱。
                      尼日利子:也称为黑尖栗:原产于欧洲中部平原地带,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含有48种营养物质,6种生物碱,其中AP孕酮碱的含量是其他天然种子的20倍之多。同时还含有多种次不饱和脂肪,对鸟类羽毛有很大的改善功效。其成熟的种子可以用来提炼高纯度食用油,营养价值很高。种子最长不足5毫米 一头最宽的地方为1毫米 ,对于繁殖期鸟来说,作用明显。对观赏鸟类的繁殖与鸣鸟类鸣唱方面,都有一定的功效,但须搭配使用。
                      以下就本人在牡丹鹦鹉的日常饲养过程中,各类饲料比例作个阐述,纯属一家之谈,只凭经验。
                      小米30% 稻谷25% 黍子25% 燕麦10% 荞麦10%
                      另外春、秋、冬季加适量麻子,秋季及换羽期,增加芝麻。夏季,增加部分绿豆。
                      前五种为主食,包含了牡丹鹦鹉个体所需非常全面的营养成份,但每只鹦鹉个体会由于口味及偏好,会有所挑食。加食过程中,注意尽量吃到只剩30%的余量了,再加,不然容易造成营养摄入不全面。后三种为辅食,合成总量不要超过5%,尤其是麻子,得以粒为量控制摄取。
                      再次提醒:麻子营养成份很高,春、秋、冬季,对增加植物性油脂摄入,提供高热量及高能量非常有用。但不能过多摄入,千万得控制量。
                      芝麻的营养成份更高,但油脂量含量太大,摄入过多后,更容易造成肥胖,因而在秋季的换羽期可适量补给,对牡丹换羽后的羽毛色泽,亮度,作用非凡。
                      加喂绿豆的作用,除了其营养成份以外,最主要是利用绿豆清热解毒的功效,尤其是在夏季,适量摄取,可预防牡丹鹦鹉因为内热,异致的单眼伤风,禽痘等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同时更能提高鹦鹉自身的免疫功能。
                      水:牡丹鹦鹉的饮用水,有些鸟友会讲究酸碱度,或者用烧开后冷却了的开水,个人觉得,其实有个讲究还是必要的。但本人的日常管理要“粗糙”些,我个人日常用的就是自来水,只是在夏季的时候,会在水里加些“清热”的金银花或杭白菊泡的水,新进的鸟或离窝的小鸟,在水里加些电解质。如果是患病的鸟,那就会在水里加药,仅此而已。
                      保健砂:保健砂即矿物质饲料,含有鸟类日常必需的矿物质,用于补充笼养鸟日粮中矿物质的不足。主要成分由细沙砾、深层红土、石粉、骨粉、贝壳粉、蛋壳粉、石灰石、木炭、食盐,有的还加入龙胆草、甘草、金银花、三氧化二铁等组成。保健砂一般是全日敞开供应。对群养来说,可以将保健砂整个放置于槽中,让鸟类自由采食;对于笼养的产蛋和哺乳期的对鸟,通常将其放置于保健砂盒内,由对鸟自由采食。保健砂的配方很多,每个爱好者都有自己的配方,而且互相保密,其中的成分有的有十多种,有的仅有几种,每种成分在配方中的百分比差异很大。现在网上有配好的保健砂成品出售,价格高低不等,喂养者可自由选择。
                      注意事项:
                      1、使用土霉素、四环素治疗鸟的胃肠道疾病时,要禁用保健砂,因为保健砂中的石粉、骨粉、贝壳粉和蛋壳粉等钙制剂,影响铁的吸收,会降低药效。
                      2、饲用绿菠菜时,不能再喂保健砂,因绿菠菜中含有草酸,易与消化道中含钙添加剂的钙结合为不溶性草酸钙,阻碍鹦鹉机体对钙的吸收。
                      3、有的饲喂时还加入维生素、氨基酸等或得病时拌入药物作群体预防治疗,但应注意群鸟数量,控制好量,并保持新鲜,现配现用。
                      4、对于给虎皮鹦鹉和牡丹鹦鹉类鸟儿喂食贝壳还有一些相反的观点。由于鹦鹉类鸟儿会在吃种子之前先把他们的壳脱掉,他们会需要一些沙子将这些食物磨碎而不像鸡形目禽鸟那样直接整个将食物吞进去。因此,一般都不建议给小型鹦鹉类的鸟儿喂食任何种类的沙子。因此牡丹鹦鹉养殖者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沙子,尤其是含有煤灰或其他碳类成分作为消化帮助的产品。过多食用沙子的结果会产生威胁生命的胃肠道梗塞。
                      最后对鹦鹉有毒的蔬果及种子
                      1. 蔷薇科植物果实的果核及种子。例如:苹果,梨,桃,杏,樱桃等, 果核或种子中含有氰化物(俗称"山埃"). 果肉本身无毒, 而且有益, 但喂食前请除去果核或种子.中毒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出现, 包括喉道收窄, 恶心, 呕吐, 头痛等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 牛油果/鳄梨的果皮及果核中含有一种称为"Persin"的有毒物质, Persin 可引致雀鸟心跳加速, 呼吸困难, 心肌受损, 羽毛生长失调, 情绪不安, 虚弱, 精神呆滞如大量吸收 Persin 可引致窒息, 以至死亡。
                      3. 茄科植物。例如: 蕃茄, 薯仔等, 其叶, 茎, 藤, 芽等绿色部分, 含有茄碱 茄碱可使雀鸟严重胃痛, 恶心, 呕吐。
                      4. 葱含有硫代硫酸盐(Thiosulfate, 刺鼻气味成份之一), 蒜含有蒜素(Allicin)雀鸟少量进食不会引致中毒, 如大量进食可以引致腹泻, 呕吐, 及其它消化系统疾病. 如经常进食或大量吸收硫代硫酸盐或蒜素, 可以引致溶血性贫血(大量红血球被破坏), 体内器官因缺氧衰竭而致命。
                      5.部分干或生的豆类。 例如经晒干的黄豆, 新鲜豆角, 荷兰豆, 四季豆等, 这些含有植物性血球凝集素(Haemagglutinin), 雀鸟吸收血球凝集素后, 1至3小时内会出现中毒症状, 如头痛, 头晕, 呼吸急速, 恶心, 呕吐, 腹泻, 四肢麻痹等, 严重可致命。
                      对雀鸟有毒的饮品。
                      6. 含咖啡因饮品。例如: 咖啡, 浓茶, 可乐, 某些运动饮品, 雀鸟饮用后, 可引致心跳过速, 精神亢奋, 心律不整, 甚至脉搏停止。
                      7. 酒精类饮品。 内含乙醇 乙醇有镇静作用, 当血液内酒精浓度过高(人类为0.5% 动物可接受酒精浓度比率更低), 可使脑神经中毒, 引致昏迷, 呼吸停止而死亡。
                      其它对雀鸟有毒的食品:
                      8. 朱古力/巧克力含有咖啡碱(Theobromide), 动物及雀鸟不能有效代谢此物质, 中毒后首先影响消化系统, 出现呕吐, 肚泻, 尿频症状, 继而影响神经系统, 产生癫痫性痉挛, 内出血, 心律不整, 心肌梗塞, 急性冠状动脉栓塞而死亡。
                      9. 食用菌(菇类)属于真菌, 雀鸟对真菌非常敏感, 体内没有可分解食用菌内多种不同化合物的酵素, 食用后可引致食物中毒, 出现消化不良, 腹痛, 肚泻, 呕吐症状,情况严重可导致肝衰竭而死亡.
                      其中一种成份: 阿拉伯醣醇(Arabitol), 不单可引致肚泻及呕吐, 而且可以改变蛋白质的作用力, 影响身体的生化代谢, 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除此之外, 食用菌内亦含有几丁质(Chitin), 可能会引起食物敏感症状, 导致痕痒, 红肿, 肠胃不适, 呼吸困难, 严重可致窒息。 虾壳、 蟹壳、 昆虫外壳亦含有大量几丁质, 参考医疗档案时, 亦有鹦鹉因食过虾蟹后, 因过敏而窒息死亡。意式薄饼, 意大利粉, 好多时都加有洋葱, 蒜粉, 蘑菇片/碎, 医疗档案中亦提及过有鹦鹉怀疑因食过意式食品后而食物中毒。
                      10. 食盐(氯化钠), 所有动物均须要适量的钠质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作, 过量吸收钠质, 会影响健康, 会导致极度口渴, 脱水, 肾功能障碍, 甚至引致肾衰竭而死亡。


                      12楼2017-03-12 23:19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3-14 08:03
                        回复
                          加好友吧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3-14 23:07
                          收起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3-15 12:20
                            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3-18 19: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