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吧 关注:4,154,240贴子:27,773,554
  • 6回复贴,共1

【个人见解】一些关于愚人节心理战术的通天大秘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是愚人节,亲爱的们,你们过得还好吗?或或君今天可是遭遇了同事们的各种欺骗、玩笑和谎言。所以,饱受折磨的或或君决定在今天的节目中只讲真话,绝不忽悠大家。

讲些什么呢?要不先来安利一个如假包换的励志故事吧。
从前,有一个同学,叫小明,他大学毕业时就有一个梦想,就是毕业十年之后,不靠父母,年薪能够突破百万。九年半过去了,小明变成了同学眼中的老明,经过他的不懈奋斗,他的月薪也从2000元变成了7000元。不过,只有半年的时间了,如何实现他当年年薪百万的梦想呢?于是,他放大招了,使出了最后一搏——把他的薪水兑换成了老挝币(人民币和老挝币兑换比率是1:1250)。从此,老明的月薪变成了7000*1250=875万老挝币 年薪为875万*12=1.05亿老挝币,真的呢,他提前、超额完成了他的梦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实现梦想,只需要我们能够学会——自欺欺人。嗯?好像不太对?好了,好了,自欺欺人也好,被人愚弄也罢,或或君今天就打算从心理学角度来帮你梳理一下,那些年,你曾经受过的骗。记住,不要上当,从关注或或君开始哦。
(戳~整段文字的音频~喜欢录音,欢迎大家指导~)


2017.4.1愚人节.mp3
大小:12.54MB下载:0次转存:0次
文件已失效
1楼2017-04-01 14:57回复
    老规矩,先来讲讲愚人节的来历吧。
    关于愚人节的来历,网上有很多种说法,或或君就挑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吧。

    传说,1564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决定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高利历(即目前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的开始,改变了过去以4月1日为新年的的开端。但一些守旧派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的历法在4月1日这天送新年礼,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把守旧派这些做法大加嘲弄,在4月1日给他们送假礼物,邀请他们参加假的聚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的鱼”。从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并逐渐为其他各国人民所接受。
    讲完来历,让或或君正式帮你梳理,那些年,他们通过心理战术,让你受过的骗。


    2楼2017-04-01 14:58
    回复
      那些年,他们通过心理战术,让你受过的骗之一——认知幻觉
      最善于利用这点骗我们的就是魔术师了。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信息到达大脑后被感知需要十分之一秒的时间,这段时间内,人们会通过“预测现在”来规避这种延迟。
      甚至在完全处理外部刺激之前,我们的大脑就在试着解读出“未来”——也就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个漏洞就给了魔术师们各种表演的机会。最普通的例子是:一个魔术师把一枚硬币从一只手转移到另一只手中的时候,它突然就变没了。实际上,它是被巧妙地藏在手心里了。因为我们的意识打了个“提前量”——即假定硬币已经转移到了另外一只手中,而当那只手空空如也地张开时,台下的观众便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都说魔术师们最怕魔术泄密,这里对不住你们了哈,你们这也算是为认知科学的传播献身一次,我在这里代表广大粉丝,向你们三鞠躬,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额,这不是告别仪式嘛,呸呸呸。


      3楼2017-04-01 14:58
      回复
        那些年,他们通过心理战术,让你受过的骗之二——错构记忆

        都说求人不如求己,我们往往会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其实,有时候,我们的记忆也是靠不住的,会骗人的。
        很多科幻大片里那些偷换记忆、截取记忆的桥段并不都是危言耸听,因为科学研究表明,记忆不是一个记录系统,它更像是一个维基百科,你、我、他都可以为你的记忆编辑、更新,甚至我们的惯性思维,都会重新建构记忆,造成记忆的错觉。
        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实验就是这样做的,让一群志愿者经历一桩抢劫事件,让他们记忆下当时发生的情况。抢劫的实施者实际上是一个穿着红衣服的男人,然而半年之后的第二次实验中,竟然有半数以上的志愿者把红衣服的男人记成了女人。原因仅仅是他们认为一般穿红衣服的都是女人。

        由此看来,很多法庭上的证人所制造的伪证,并不是他们真正想撒谎,而只是他们的记忆系统,跟他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4楼2017-04-01 14:59
        回复
          那些年,他们通过心理战术,让你受过的骗之三——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竟然多数参加者都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生活中运用该效应最娴熟的应该就是算命先生了。或或君有个律师朋友就提到过这样一个人,据他所述,他对我这个朋友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就是还在学生时代期间,某天他在路上偶遇的那个算命先生,他的一句话就奠定了他今后的职业发展之路,让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律师这个行业,并坚持到现在。那句话就是:小伙子,从你的面相上来看,你今后是要靠嘴吃饭的。
          或或君此刻要是在喝牛奶,必定会喷一大口在屏幕上,敢问,现在哪个行业不是靠嘴吃饭的?谁不喜欢嘴上抹蜜的员工呢?一个最普通的行政不也要跟上级、下级、平级打交道吗,算命先生的意思不是说,在社会上要想混得好,就要学会好好说话嘛!拜托,我们谁都需要好好说话好不好!

          说话是一门艺术,它永远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问题来了,想要学好好说话吗?想不再因为缺乏心理学知识而受骗吗?还不快来扫码关注“或或心理”,职场、亲子、婚恋、趣味,你们想要的心理学知识,这里通通都能找到。


          6楼2017-04-01 15: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