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考证吧 关注:252贴子:3,113

[非原创]一些网络文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4-01 20:50回复
    ①现在有一款网络游戏很火,王者荣耀。据说它是小学生的最爱,其实,好些90、95后的大人也迷它。我是个落伍者,不懂网游,对这款游戏,也无从置喙。但想不到的是,这款网游,居然挨批了,挨批的原因,不是因为里面很黄很暴力,而是说它涉及好些历史人物,可是知识却很不正确,李白变成了刺客,荆轲居然给弄成了女的。说是这样的话,会教小学生一些不正确的历史知识,产生不良的影响。
    其实,网游就是游戏,似乎从来没有人把网游视为传播知识的载体,如果网游中有历史人物的话,编游戏的人根本不会参考一下“正确的”历史书,凭着脑袋里那么点印象,信马由缰,胡编乱扯,穿越玄幻,无所不用其极。越是这样,才越热闹,也越招小孩子的喜欢。玩游戏的孩子能把游戏当真吗?也许,但是,经过这个阶段之后,也就不当真了。当初第一拨迷游戏的80后已经长大成人,做了人之父母了,绝少听说过若辈把游戏里的故事当真的,考历史的时候,就是头脑再昏,也不会把游戏里的故事写上去。如果像网游刚问世时那样,认为这种游戏压根就是有害的,那么,这些年,把它禁了,也就算了。既然不禁,承认它存在的价值,要求它的内容,完全正确,是不是有点过呢?
    这些年,很多历史剧,从乾隆微服私访,到甄嬛传,一个个火得不得了,上面的人物,有些也是历史上真名实姓的大人物。但是,故事都是瞎编的,连影儿都没有。一个个的抗日神剧,穿越和玄幻的程度,已经不让网络小说了,不也一部一部地问世吗?好像没什么人担心,这些历史剧教坏了谁。事实上,还真的有成年人,把这些历史剧里的故事当真,扳都扳不回来。查查清宫档案,乾隆皇帝什么时候微服私访过呢?但是,看过电视剧的老乡们,几乎个个都相信乾隆爷没事就出宫私访。别说编剧瞎编,老百姓就是把它们当信史看的,看完之后,还真信了。走出去讲课,老是有人问我甄嬛是怎么回事,我只好回答,没看过,不知道。我没法解释,雍正的妃子,没有一个叫甄嬛的。至于铺天盖地的网络小说,把历史人物胡乱折腾,已经成了惯例,又有谁管过呢?
    按道理,这样的历史剧,原本在播出的时候,应该注明,本片纯属虚构。但是,我就没看到有过这样的标记。
    能误导人们视听的,没有人管,原本就是游戏,却有权威报纸出来批评,我真是替这款游戏感到冤。其实,我也不赞成严管这些文化产品,对当代人来说,胡编的历史剧,胡编的网络小说,加上网游,都是生活,生活又不是做学问,不可能事事都正确,或者说达到知识上的准确。生活需要娱乐,娱乐本是生活。原本的虚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只要注明自己是虚构的,也就完了。而游戏,在我看来,连注明都不需要,游戏,只当它游戏好了。
    真正值得关注的,倒是那些打着信史旗号,有意扭曲,颠倒,无视历史史实的东西。可惜,这事儿其实并没有真的引起过重视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4-01 20:52
    回复

      二十年前的学生,现在孩子都有上中学的了。跟他们一起聚餐,聊的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教育。言语之间,焦虑之态溢于言表。他们小时候碰到的问题,现在又轮到他们的孩子,而且有过之无不及。
      孩子的课业负担重,每科都留一堆的作业,有的孩子写作业写到手都有点变形了,不到半夜,根本别想睡觉。每科的老师,都觉得自己的科目重要,如果你让一点,别的科的老师就会进一点。谁教的科如果成绩下去了,那么老师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老师只能拼了命地挤压学生。多留作业,多考试。成绩好的,各种表扬,成绩差的,各种挤兑。现在有了微信,家长老师群的微信,就是老师对家长的催命符,一天几个指令,让你干这儿干哪儿,孩子回了家,还不得消停,依旧在老师高压的魔影之下。孩子成绩稍有下降,老师就恨不得把家长给吃了。每逢家长会,那些积极配合老师督催逼命的家长们,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演。在不敢得罪老师,家长竞相比学赶帮的气氛下,倒霉的,就只有那些孩子了。
      这样的状况,除了微信群之外,跟我的这些学生小时候,几乎一模一样。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搞素质教育,喊了不止二十年。结果呢负担如故,而且变本加厉。
      事情到这儿还没有完,课外补习和各种兴趣班眼见得在兴旺发达。任凭教育部三令五申,这些坑爹的班儿就是消失不了。家长聚会和家长微信群,都是家长们互相攀比的好地方。大家互相摽着,你的孩子上了三个班,我就得上四个,你上四个,我来五个。最后的结果是,孩子别说玩了,一丁点消停的时候都没有,分明是恨孩子不死的节奏。
      几乎所有有孩子的人,都在焦虑。稍微明白一点的,也不敢放松,解脱的办法,只是在考虑是不是把孩子送出去。但是,小学初中就往外送,家长得陪着,就算有这笔钱,都是工薪阶层,把工作辞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想想也难。
      人生在世,只有一个童年,一个少年,童年和少年,活生生被逼成了一个没有玩耍,没有嬉戏苦逼岁月,真是令人不解。我们这些做大学老师,眼睁睁看着进来的学生,心理越来越畸形,稍有挫折,就寻死觅活,有的还真的就跳楼了。家长们难道不知,这所有的问题,都是从小学中学一路积攒起来的?一个心理问题严重的青年,即使一路成绩优秀,到处都被誉为学霸,一旦折了,对他自己,对他父母,不都是零,负数吗?就算有幸不折,他自己幸福吗?
      大家都知道,天才是稀罕东西,总统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没有人能保证,谁家的孩子能不能成大气候,有大成就。更多的人,一辈子能做点事,有点小成绩,也就可以了。一个快乐的人生,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里,一个健康的心理状况,是快乐人生的绝对条件。
      办好办不好教育,是一回事,但把教育弄成一种折磨,一种焦虑,把孩子连带家长都推进焦虑的漩涡中,老师,家长,老师和孩子,家长和孩子,孩子和孩子,都在互相折磨中争攀焦虑的高峰。这又是何苦呢?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4-01 20:53
      回复
        ③ 必须学会游泳才能从清华毕业,这是老清华的规矩。为了这个规矩,民国时期好多乡里来的旱鸭子,因为这个,没少呛水。不仅游泳,其他运动项目,清华在民国的高校中也出类拔萃。尽管是国立大学,但美国的庚款协会一直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于是清华办成了一个洋派的大学。
        有消息说,当今的清华,游泳课成了必修课,也就是说,跟老清华一样,学生如果没有学会游泳,是不能从清华毕业的。在此前,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和赵元任,也被炒得火热,让清华当局和学子甚感荣耀。有位清华左派教授对此发表了点异议,还被停课了。同时,清华国学研究院也被恢复,据说办得还相当有声势。
        加强体育课,以及挂出四大导师的招牌,在当今之世,都是好事。但我不明白的是,如果真的想恢复老清华的传统,仅仅靠做点皮毛上光鲜的事儿,能行吗?别的不讲,如果今天还有像王国维、陈寅恪这样没有学历、成果也不多(陈寅恪几乎就没有)但学问很大的人来清华应聘,清华能收下吗?别说做教授,就是做讲师,清华肯吗?
        当年的清华,最牛的事情,不是毕业生留美的多,也不是由于有退还庚款的保障,经费充足,甚至也不是学校待遇好,进来的学生,连衣服都有校工给洗,当然更不是体育拔尖,每逢校际比赛,总能力拔头筹。而是清华老校长的那句话,“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是有大师之谓也。”能请来教授的教授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也不单是因为清华有个好校长梅贻琦,而是清华有稳定的教授委员会,如聘任教授这样的事儿,都由教授委员会决定。时至今日,当年清华教授委员会的档案还都在,有心者可以自己设法去查阅。
        然而,保存有清华教授委员会全部档案的清华大学,却对教授治校这码子事儿讳莫如深,一个字都不敢提,一个游泳课却放任媒体炒得火热。好像清华的学生被赶进了游泳池,从旱鸭子变成了水鸭子,老清华的光环就回来了。
        千万别假装现在的清华,就是过去的清华。连过去的那个大门,都是文革中被摧毁重建的,是个假古董。漫说王国维和陈寅恪这样的教授,连已经在里面的秦晖,都不再被返聘(清华教授的返聘,几乎是一个惯例),过去的清华,除了那块土地,以及残剩下来的几栋建筑,早就不见了。
        清华游泳池里溅出的水花,也许在阳光照耀下,会变出几个漂亮的泡泡,千万别把这泡泡上的五彩当真,一会儿就会消失得干干净净的。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4-01 20:55
        回复
          ④ 不管有多少学者出来,说《弟子规》不是儒家经典,不过是清代乡里三家村学究的低劣之作,连传统蒙学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都不及,而且《弟子规》的一些内容,也跟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但是,《弟子规》却昂然行进,此前还是在各种国学班上被封为圭臬,现在已经进入了正规小学的课堂。看这个趋势,《弟子规》进小学课本,指日可待。
          在很多民众眼里,《弟子规》就是儒学经典,而且是经典中的经典。就像前一阵儿热权谋,古代兵法走红,最红的不是《孙子兵法》,而是《三十六计》一样。在很多人看来,民国时期才露面,来路不明的地摊货《三十六计》,才真正是兵法。
          这不是通俗不通俗的问题,要论通俗,于丹教授把论语解成心灵鸡汤的大作,那才真是通俗,比《弟子规》通俗一万倍,很多版本的白话论语,也通俗得要了孔夫子加朱夫子的老命,但是,当今之世,《论语》能有弟子规那么火吗?没有。《弟子规》半文半白,不够通俗,但是,它的内容,尤其是某些讲上下尊卑规矩的内容,让众多的领导和家长,一看就懂,不仅懂,简直说到他们心坎里去了,五体投地。
          领导自不必说了,都希望自己单位的下属们,能多听话就该多听话,如果能把员工训成《弟子规》里要求的那样,当然好。几代的独生子女家庭,几乎每家的孩子,都是宝贝,都是小皇帝。家长们也拼命地把孩子往小皇帝哪儿去养,就恨他们不成皇帝。然而养大了发现,小皇帝全然没有规矩,不把他们这些家长当个菜。平时作威作福也就罢了,在人生的关键问题上,还不听话,一片苦心,为他们好,他们全然不领情。一些小皇帝,对苦巴巴把他们带大的家长,竟然一点感情都没有,连打带骂的。孩子小时候,家长做孩子的奴隶,他们还能忍受,孩子大了,还做奴隶,他们就有点受不了。
          补救的办法,社会上有人早就准备好了。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个市场还不小,一干懂点儒学三句半,同时又有市场意识的人们,为家长们准备了国学班,儒学班。原来快要混了不了饭吃的学中国哲学的人们,突然发现自己居然被捧成了大师,或者自我感觉就是大师。大师们带着众小师重出江湖,发现大人孩子跪倒一大片,眼巴巴地仰望着他们。连台湾和海外的学者或者混混都不甘寂寞,扑到大陆来捞钱。这些人虽说没有多大的学问,但多数人都知道《弟子规》就是一个地摊货,可是,偏是地摊货有市场啊,市场就是钱,哪个跟钱有仇哇。
          这个时代,但凡是垃圾,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产品,不都是靠客户或者受众的二和傻来挣钱的吗?你们人傻钱多,还赖得着人家蒙你?
          学了《弟子规》,孩子们就会讲规矩,尊老敬上了吗?
          天知道。别被毒废了就好。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4-01 20:58
          回复
            ⑤ 教书教了一辈子,一直在告诫学生要认真读书,然而,我现在发现,凡是留在大学或者研究机构的学生,但凡认真读书的,下场都不怎么样。认真读书,就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不仅赔本,有时甚至就是灾难。这年头,学技术的,一般用不着读书,手艺精点就够了。而人文社科,按道理不认真读书是不行的,但这个年头,恰恰相反。认真读书的,做学问必然严谨,多少年也出了不了什么成果,作为青椒,好不容易写篇有分量的文章,发表的时候,刊物照旧是要版面费的,出书更是如此,没钱,再好的学术著作也别想问世。所以,只好去争取课题,但课题大部分都跟现实联系密切,跟不上,跟上了跟得不紧,都拿不下来。万一拿下来了,那你就得跟着现实政治走,你喜欢的研究也就只能放下了。如果坚持理想,那么你就只能边缘化了,弄得不好,被解聘了也是可能的。
            一般来说,凡是跟得紧的学者,发表量都高,无需花太多功夫读书,敢喊口号,敢放言高论就可以。评职称的时候,看成果,都是论堆儿,谁的堆儿大,谁一定优先。所以,凡是认真读书的,成果一定不多,评职称一定靠后,甚至根本就评不上。职称上不去,其他的事儿,自然恶性循环,说句糙话,吃屎都赶不上热的。青椒本身工资待遇就低,一个讲师每月收入全算上,不过7、8000元,在北京生活,这点钱,扣去房租水电,所剩无几,活得跟民工似的,活得跟民工似的。现在大学又都没有了事业编,多少年评不上职称,兴许就得走人,40多岁了,找什么工作人家要你呢?
            不做学问,干别的也差不多。反正认真读书,认真做事的,大抵没有好果子吃。卖文为生,读书读多了,反而是障碍,写得慢,太讲究,根本养活不了自己。真正大卖的网络小说,不会有知识含量的,能不抄袭已经是阿弥陀佛了。至于鸡汤文,只要你有文字技巧,会揣摩民意,无论你怎样粗制滥造,都会有人买单,阅读量动辄十万加,打赏上万的,事后琢磨琢磨,发现其实什么都没说。
            演员已经不需要演技了,但是,人家有颜值。其他行业不可能都靠颜值吃饭,怎么办?混。现在能混就好,尤其是学人文社科的,非混不可。认真读书,是混事的大敌,就个人机遇而言,简直就是灾难。现在人们似乎不再需要知识,不再需要真知灼见,更不需要思想。要的,无非是口号,对口号的阐释。只要架子搭得大,口号喊得响,阐释好像是那么回事了,就一起OK了。认真读书,认真做学问,只能讨人嫌。
            以前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在我们这里,上学和读书一直都是两层皮。上大学的人,要的只是一个文凭,并非真的是来读书的。现在我总算明白了,文凭不过是个入门证,就像众多证书一样,有了这个证,读不读书的,其实无所谓的,混就是的了。大家都是在混字上见高低的,包括装逼,都是一种“混术”。这里,没读书什么事儿,更没有学问什么事儿。
            教了一辈子的书,快到终点了我才明白,原来我一直是在害人坑人。这年头,不需要读书,也不需要书。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4-01 21:00
            回复
              ⑥ 国家旅游局出重手,整顿A级景区,去年整5A景区,今年整4A及4A以下的景区,一共有367家景区被处理,107家被摘牌,其中55家属于4A级景区,看起来动静好大。
              其实,中国这种景区由国家行政部门分级挂牌的方式,本身就挺奇怪的。就好像大学一样,等级都是行政单位定,学者的优劣,学术的好坏,也以行政部门的判定为标准。有段时间,连吃饭的饭店,也尝试着由政府部门来定优劣,幸亏食客不买账,才算拉倒。
              当然,旅游景区是可以评级的,但不是该行政部门来评,而是行业共同体来评,就跟学术一样,由学术共同体来评。如果是大学的优劣,也是由社会上某些专门的机构来评,即便如此,大学也可以不认账,但大体的优劣,社会上是有一个大概的评价的。什么都由官家来定优劣,无非是官本位的体现。本质上什么都评不好。就像曾经辉煌的三鹿奶业,官方机构给了它无数的好评,处于全国奶业的最顶端。然而,恰是这个企业,把中国奶业的声誉给毁了。
              无数的事实证明,只要市场上的经营单位(包括景区)由官方的评价定优劣,就一定会存在权力的设租和寻租。相应的,市场上肯定会出事。这回,国家旅游局出手整顿,其实就是因为中国的旅游业,实在太混乱了。
              不消说,这混乱本身,跟国家旅游局设置的这些A级牌子有关。当今之世,有哪个地方不想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呢?所以,但凡所在地有个地方可以看看的,就拼命地争着挂牌,5A不行就4A,4A不行就3A,反正得挂上A级的牌子。如果能争一个联合国文化遗产,那就更好了。只要争上了,就圈地收钱,然后加价。害得祖祖辈辈都没有收过费的寺庙,现在都在收费,有的还弄些不知真假的和尚,在里面骗钱。至于餐饮,车辆,缆车、停车,住店等等的乱收费,就更是罄竹难书。总而言之,用游客的话来说,中国的景区不像景区,倒像是匪区,不是收费,是抢钱。本不该圈地收费的,收费也就罢了,还到处都是车匪路霸,谁受得了呢?
              纵然中游客文化素质低,有是有名的好脾气,中国国内景区的旅游业,也在连年的下降。再这样抢下去,估计人都走光了,给逼到国外去了。
              显然,旅游业这样的管法是不行的。事情闹到今日,原本就是行政导向的管理闹的,整出事儿来,再由行政单位出重手,越整,只能越乱。旅游本是一个市场,交给市场来管,比什么都强。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4-01 21:02
              回复
                ⑦ 这些年来,作为一个大学教师,我骂大学的行政化,或者说衙门化是骂得比较多的。骂到最后,连自己都觉得无聊了。有人说我是带刺的牛虻,可惜,大学的皮太厚,根本叮不进去。然而,冷不丁看到一则消息,说北大要进行改革了,取消大学之下院系的行政级别。也就是说,如果这些改革落实,那么今后北大的院系,就不存在处级和科级干部了。北大校长不以身作则,先把自家副部级的职位取消,拿自己下属的院系开刀,虽说有点不那么仗义,但是,如果能真的开了这一刀,多少也算是件好事。当然,这事干的还远远不够,学校里那么多跟党政机关配套的机构,行政级别是不是也该取消?否则,大学里的教授们,还是可能为一个副处长争得打破脑袋的。
                记得三年多前,我呼吁大学取消行政级别的时候,人大的校长出来说,不是他不想取消这个副部级,而是因为整个社会都是官本位,如果单单人民大学取消了的话,以后再跟地方谈事,人家就会不理你了。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朱清时校长也说过,由于他们的学校没有行政级别,到地方上开会,人家就不知道该把他往哪儿安排,座次都不好排。
                他们说的都不错。现今的社会,就是一个按照官家等级来排序的大会场。如果一个单位一个人,没有行政级别,人家就不知道该怎么给你排序。我们曾经跟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人一起出去调研,明明这些机关中的人是我们学生辈的,但人家安排座位,就是会把这些学生辈的人排在前面。
                但是,官本位并不个好东西,或早或晚,是需要被打破的。首先需要的,是身在大学的人,有这个气魄。对方只看官阶不看人,那是他们狗眼看人低,你何必要在意?如果你非得在意人家的安排,你的座次,出门坐飞机能不能走贵宾通道,能不能做头等舱,你就永远是这些官位的奴仆。这从反面也说明,我们现在的大学校长,尽管有教授和院士头衔,其实根本就不是学者,更不是教育家。试问,当年蔡元培、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他们,在意过这些吗?出门一定要前呼后拥,一定要有人安排,不能自己一人拎包就走吗?
                打破官本位,就意味着你无论做过多大的官儿,只要不是特别的安保需要,你就是可以一个人拎包就走。开会坐在那里,要看你来的早晚。众星捧月的人物,社会上有,但不是高官,不是校长,而是明星。
                小时候看《水浒传》,很惊讶于这些草莽人物,怎么会学官场排座次。后来才明白,在中国,哪儿都这样。连所谓的学者,哪怕没有做过学官的人,也根深蒂固地在意开会是人家给他排的座次。所以,一旦做了学官,一样官架子十足。在一个连和尚庙都有行政级别的国家,学者如此追求,似乎也算不了什么。
                不过,在当下,尽管上面也会喊几嗓子打破行政化,我却觉得大学的行政化根本破不了。把大学视为行政体系中的一个衙门,对于官场来说,是一种非常便利的事儿。就像出版社的改革,说是企业化了,但换汤不换药,还是行政化管理,否则,出版形势如此差,这么长时间了,怎么没见一个出版社破产的?所以,别说事业单位改革,大学去行政化,根本去不了的。就算有一天形式上去了,骨子里也是依旧。
                一个“官本位”,就是某家人脖子上的灵通宝玉,去不得的,也么哥。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4-01 21:04
                回复
                  市场化带来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4-02 20:15
                  回复
                    ⑧ 我们的社会还有上升的渠道吗?我的回答是:有。但的确相较于8、90年代,窄了一些。其实,在任何的时代,底层的人都有上升的渠道,即使在西周这样的封建社会,人的身份地位几乎完全固化,也有平民可以通过参与办理跟商业有关的事宜而有钱了,有钱之后,就可以从周天子那里买爵位,改变自己的身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做官几乎全凭门第,但寒门士人,如果诗才卓越,也有被大人物看上而跻身高位的。只是说,这样的社会,上升渠道太窄,窄到了一般人无法通过的境地,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阶层固化。
                    阶层固化这个概念,现在又回来了。人们普遍感到,出身草根的人,要想升上去,难度比此前大了很多。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一个农民,只要肯干,而且脑经活络一点,成为农民企业家似乎并不很难。但是,现在这样的奇迹,已经越来越难见到了。在我们这个行当里,虽然是个草根,但经过高考然后一步步变成名校教授的人,当年有很多,但是现在似乎也比较少见了,如果没有机会去欧美名校读书拿学位,回国做名校的教授,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其实,就算是在人们公认的好时候,一个草根在上升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也是相当大的。这一点,我作为一个从北大荒农场爬上来的人,深有体会。我们跟那些在大城市长大,出身好,随时可以请教到大学者的人比起来,求学的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一路遭受的白眼,人为的障碍,多到不可胜数。就算是你现在已经有点名气了,人家也会说你做学问野狐禅,没有家法,如果换了一个名人之后,即使他做学问的风格跟我类似,人家也不会这么说他。
                    出身阶层不同,各种社会和物质资源的差异,导致人在上升过程中的难易有别,估计任何社会都一样。即使在美国,由于网络新技术的结果,也导致了底层社会中人上升渠道出现了新的难度,阶层的鸿沟也加大了。但是,在我们这里,阶层固化的最大原因,还是制度和结构性的。
                    人们早就注意到,进入名校读书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的越来越少。很简单,就是因为现在中小学好的师资越来往城市集中,只要没办法进城市中学,特别是优质的城市中学读书,高考进名校的机会就越来越低。但是,作为农民子弟,即使是他们的父母已经在城里打工多年,有可能进城市优质中学读书吗?就算孩子绝顶聪明,在小学那关,就已经被卡掉了。尽管城市化已经被官方认可,但城乡二元的制度魔障,却依然存在。
                    极个别挤进了名校的农家子弟,进来之后,想要出息,也千难万难。我接触过多个这样的孩子,他们学习的信心,无论如何都很难调动起来,就算他们比城里孩子更努力,好像总也赶不上人家。有个在人民大学最好的金融专业学习的农村孩子,由于老是挂科,毕业后居然想去做保安。他跟我说,原本想在家乡或者别的县城找个工作,可是那里的“好工作”,都被由关系的人占满了。事实上就是如此,乡里的孩子,即便读到博士毕业,如果留在大城市,找不到一个能给他分房子的单位,光奔房子,几乎就是一辈子都实现不了的梦,除非,他或者她能找到一个权贵或者富家投靠了。想要毕业后创业,白手起家,就更是一个严重不靠谱的梦。一个偶然成功者的后面,会有一万个或者更多失败者的尸体躺在路上。而如果想去小城市,没有关系的话,欲求一个中学教师的职位都得不到。
                    所谓的阶层固化,其实就是指底层的佼佼者没有上升的渠道,或者说这种渠道过于单一和狭窄。庸庸碌碌者,其实谈不上这个问题。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横着底层草根阶层中优秀分子面前的障碍太多,这些障碍又大多是制度和结构性的,说到底,实际上都是些人为的障碍,就不能不让人特别的愤怒。能升上来的,人为的努力当然也是有的,但更多的,其实要靠运气,而运气,眼见得离草根是越来越远了。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4-11 13:27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5-03 10:49
                      回复
                        对我产生影响很大的人物是马克思,萨特,和海明威。曹雪芹的红楼梦曾经我把它封为金科玉律,但是最前面的那一位交给我了一个重要的钥匙,让我不再迷信什么神圣的东西,那就是:“怀疑与揭露”。
                        根本没有什么出世入道,遁入虚无。人自始至终都是社会化的人,失去了社会,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就必须面对原始自然,成为一个不能改变,只能去顺应自然的动物。
                        文学作品受限于作者的活动范围,作者是在社会中的一定范围内活动的,他的价值观,受限于他的范围,而他的那种活动范围所产生的思想,在今天已经落后了。
                        他们极力夸大人生无用,社会驱逐他们,而由于受限于社会规定的活动范围,他们必须被抛弃,他们不肯转变自己的思想,他们作品里面的宿命论,其实是社会力反映在他们意识中的表现。
                        他们夸大出世,渲染所谓“俗世”(社会)的险恶,不过是给自己破碎的心一个安慰,背后隐藏的,是极端自负。
                        那是被社会抛弃者的自慰与哀鸣而已。
                        他们不肯转变,
                        他们必将随着社会的改变,同旧的社会一起升入天国。
                        他们不肯从现实之中去分析,揭露真实原因,所以他们的理论必然没有根源,引向“神秘主义”,他们的出世思想要么毫无根据,要么故意模糊故弄玄虚,要么就将其引入所谓“创世”“神灵”等虚幻的本源。
                        他们无法解释现实。他们的斗争,仅仅是在幻想中斗争。这就意味着他们支持现有状况和矛盾的继续存在
                        人想获得自由,首先要接触真实,在现实的绝境中意识到自己已经退无可退,那么,就战斗到底。自死做一个可以自为的真正的人。肉体可以泯灭,精神也不会继续存在,最终的结果可以是失败,但最终,自己不会完全输掉自己本身,那些甘愿变成物化的人,他们连自己本身,都不会保住。
                        所以我抛弃了红楼梦,和它带给我的所谓“虚无”思想。拿起了“批判”“揭露”“怀疑”。/菜鸟哥哥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6-07 20:09
                        回复
                          一个灵魂在天外游荡,有一天通过某一对男女的交合而投进一个凡胎。他从懵懂无知开始,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但是,随着年岁和经历的增加,那天赋的性质渐渐显露,使他不自觉地对生活有了一种基本的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附着在凡胎上的这个灵魂,一旦认识了,过去的一切都有了解释,未来的一切都有了方向。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6-07 20:11
                          回复
                            猴娃


                            IP属地:江苏17楼2017-06-07 20:13
                            收起回复
                              儿童节到了,不少做了父母的学生诉苦,现在的娃子真苦,自打上了幼儿园,天天得跟人比拼,有没有嚷得很凶的鄙视线不好说,但家长互相较劲比试,却无日或无。
                              在有些孩子家长眼里,我的孩子是一定要赢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已经落伍老土了,现在则是在子宫里就不能输。子宫里的胚胎怎么个比试法,还不是孩子的妈妈之间的拼搏,吃穿度用外加高强度的胎教。每天听多少小时的古典音乐,看多少小时的名画,对着肚皮念多少首唐诗。如果胎儿真的有感知,一落地就差不多可以拿学位了。幸好没有人提不能输在受孕时,否则,男子射精,也得有讲究了。
                              在子宫里就拼成这样了,落地之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战斗场面可想而知。每日里,看着一个个面皮蜡黄,背着大书包,被父母押着上各种兴趣班,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家的孩子们,真感到我们这代人真是幸运,如果我也生在这个时代,非得早早跳楼不可。当然也有家长不乐意这样,可竞争事态已成,想不被卷人,也是不可能的了,战火蔓延,一个都跑不了。
                              我真是感到奇怪,不是说我们现在已经不提消灭帝修反了吗?怎么家家的大人还让孩子生活的这么有战斗性。成天在拼,不是跟阶级敌人拼,而是跟周围人拼。无论如何,都要赢,不能输。人家娃子学钢琴,我家娃子五短的手指,跟胡萝卜似的,也得学。人家娃子学奥数,我家娃子对数字深恶痛绝,但也得学。当然,如果人家娃子考了100分,我家娃子99分,简直是奇耻大辱,晚上豁出来不睡觉,请家教,也得赶上去。
                              人活在世上,明里暗里的比试少不了,彼此较劲,甚至打架竞争,也是有的。但人生毕竟不是比赛或者战斗。不跟人家比,不较劲也死不了。学校或者别的什么地方热衷于搞比赛,那是人家的生意经,你家娃子实在有兴趣,参加一下也无所谓,可千万别拿这事当营生,把你家好好的娃子当成了竞技运动员。最关键的是,所有的竞技,娃子自己,未必真的乐意,无非是被家长拖着干这事儿的。如果拖来拖去,拖出兴趣了还好,如果没有拖出兴趣,最后的结局,也许就是悲剧。
                              武侠小说里,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现在则是,人在童年,身不由己。童年所该有的嬉戏和玩乐的权利,轻而易举就被大人夺走,还非说是为了孩子好。其实,现在的家长,尤其是那些小有家资的家长,给孩子的东西不是少,而是太多,多到让孩子无法负荷。而孩子真正想要的,一点游戏的闲暇,就无论如何都不肯给。因为,按他们的说法,给了,孩子就输了。
                              俗话道,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战胜了一班的,还有二班的,都战胜了,还有别的学校的。世界很大,把全世界都赢了,太累。不这么比,不这么战斗,其实也可以活。可能活得还挺滋润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06-07 20:1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