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咋说吧 关注:5贴子:316

岳飞相关资料整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17-04-17 01:11回复
    绍兴六(1136)年,退齐。
    绍兴七年二月进太尉(武将最高官位)。这个时候是岳飞事业的颠峰,也最得皇帝宠信。
    绍兴七年四月,离朝上庐山,起因是争淮西军权,淮西军原是中兴四将飞之一的刘光世所部(另三人就是张俊、韩世忠、岳飞),因战败失宠缴出乒权,分别代表野战军队和中央的岳飞张浚二人竞争,岳飞失败。岳飞和中央的关系第一次出现裂痕。
    绍兴七年五月,岳飞乞解官持余服,遂弃军去,诏不许。(庚戌,以张浚累陈岳飞积虑专在并兵,奏牍求去,意在要君)
    绍兴七年六月,岳飞引过自劾,诏放罪,慰谕之。但是皇帝用太祖“犯吾法者,唯有剑耳”的话敲打了一下岳飞。
    绍兴七年秋,岳飞进言立储君赵昚,被严斥“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后面“飞色落而退,参谋官薛弼继进。上语之故且曰:飞意似不悦,卿自以意开谕之。”。岳飞的不高兴,皇帝都看出来了,还要托人说和,这表明中央对岳飞的倚重,我个人觉得,这也是说明岳飞很骄横,不然怎么敢当着皇帝面甩脸子?这是第二次裂痕。
    绍兴八年,金宋议和,次年初签定和议,和平是短暂的,但是中央对岳飞等野战军团的依赖,大幅下降。
    绍兴九年,和议之后,岳飞两次自请辞职,中央不准。
    绍兴十年夏,岳飞突袭金后方,因“孤军不可久留”,被召回。辞职,不准。
    绍兴十一年二月,宋、金两军柘皋会战,岳飞军团未能按时赶到战场,金主力遁逃。
    绍兴十一年三月,宋、金再次于濠州会战,宋主力被击溃,韩世忠部援军被击退,三天后岳飞部赶到,金兵已退。
    绍兴十一年五月,俊、飞往楚州巡视韩部“措置战守”,张俊说:上留世忠而使吾军分其军,朝廷意可知也。岳飞说:不然,国家所赖以图恢复者,为自家三四辈,傥主上复令韩太保典军,吾侪将何以见之?
    绍兴十一年七月,岳飞提出辞职。
    绍兴十一年八月,岳飞被解除兵权。
    绍兴十一年十月,岳飞因为岳云、张宪事被双规(协助调查),后入狱、定罪、处死。
    关于莫须有三个字,记载并不相同。
    《宋人轶事汇编》中“南宋杂事诗注”有一条注文:岳鄂王狱具。秦桧言:“岳云与张宪书,其事必须有。”王(指韩世忠)争曰:“必须有三字,何以使人甘心!”
    时人对岳飞评价
    马端临,(1254年宋理宗宝佑二年-1323年元英宗至治三年,字贵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中国古代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着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马端临是宋元之际著名史学家,他为谋求治国安民之术,探讨会通因仍之道,讲究变通张驰之故,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完成明备精神之作《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体例别致,史料丰富,内容充实,评论精辟。
    文献通考,卷一五四:国家无威信以驱使强悍,而诸将自夸雄豪,刘光世、张俊、韩世忠、岳飞各以成军雄视海内。。。故朝廷以四大兵为命而困民财。。。张、韩、刘、岳之徒,以辅佐中兴,论功行赏,视前代卫、霍、裴、郭曾无少异,然究其勋庸,亦多是削平内寇,抚定东南耳。一遇女真,非败则遁,纵有小胜,不能补过。。。


    IP属地:北京2楼2017-04-17 01:12
    回复
      我从这些资料中,对岳飞的形象有自己勾勒,我也不否定其他人的看法。
      公正的说,史料很少,很多事必须用最基本的史实去推理和做结论,谁也无权说自己就一定是正确,除非它穿越了。。。
      我觉得从以上资料中对岳飞能梳理出岳飞三种形象。
      第一种是比较好的,岳飞是个武人不太懂政治,功劳大了就有点骄纵,但还是一心为国收复失地,他的死也是政敌陷害。
      第二种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岳飞骄横成性,自恃砥柱,在绍兴七年之后,因为失宠,所以拥兵以自保。
      第三种是比较阴暗的,岳飞已经成为了左右战局的重要割据势力(类似楚汉时期的韩信),他才有胆量对抗中央,并干涉皇家立储。从他最后几年战场的表现来看,从没有与中央直属军队成功协作的案例,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外人了。最后兵权被夺,依然在家里遥控军队,事败被杀。


      IP属地:北京3楼2017-04-17 01:12
      回复
        岳飞参与立储的意见时,不是说“应该立”,而是“应该立谁”!当然他的看法还是不错的,最后就是这个小孩当了皇帝,所以他才能平反,不过这一切都是发生在二十多年后了。


        IP属地:北京4楼2017-04-17 01:13
        回复
          我就是想把一些《金陀粹编》之外的史料贴出来,让大家能全面的看待岳飞。
          《金陀粹编》是岳飞孙子写的,里面只是大量溢美之辞,甚至令人怀疑,比如几百人大破10万敌兵之类,宋史岳飞传也是以此为依据大量引用。
          我觉得就好象是袁崇焕和《明史》,都是后朝人做的,修史的目的巴不得读者得出前朝“臣贤主昏”的结论。历来如此。
          岳飞在南宋口碑有限,这也能从当时记载比较少看出来,即使几十年后被平反了,也没有什么人记录他的事迹。
          岳飞在当时也是人缘很差,现在都说他是冤枉的,那为什么当时没有任何人出来说话呢?最多就是一句韩世忠质疑了一下“莫须有(必须有)”,但是这句前言是问岳云和张宪的,而不是岳飞。在岳云的处置上,秦桧初拟订的是徒刑,后来被皇帝赐死。
          在岳飞事件中,秦桧是一个很尴尬的角色,一方面史料中从来没有真凭实据,另一方面已经被人钉死在耻辱柱上了。史料中并没有秦桧刁难岳飞的记载,怎么就成了黑手了呢?“《宋史·何铸传》云:初命何铸鞠治岳飞,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呵呵,原来如此,不咸不淡的一句,让桧把上卖了。宋史黑高宗,这个是没跑了,高宗是昏君,身边近臣自然是奸臣。。。


          IP属地:北京5楼2017-04-17 01:14
          回复
            外引、未证:
            (《宋史》卷380《何铸传》)审理岳飞案子大理寺卿何铸验具岳飞一案,察觉其冤,便去见秦桧,力辩岳飞的无辜,告诫秦桧说:“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何铸即被撤职。
            赵宋皇室齐安郡王赵士褭对岳飞尽忠国事,印象极深。赵士褭是宋高宗赵构的“皇叔”,是宋朝宗室中德高望重的一位。赵士(左亻右褭)向宋高宗进谏说:『中原未靖,祸及忠义,是忘二圣,不欲复中原也。臣以全家百口性命保岳飞无罪』。后被害死于建州。《三朝北盟会编》卷20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2绍兴十一年十一月丁未;《宋史》卷247《赵士(左亻右褭)传》
            布衣刘允升上书为岳飞申冤。刑下大理寺被处死。、布衣范澄之,上书为岳飞鸣冤叫屈。在上书中尖锐指出,『宰辅之臣媚虏急和』,『胡虏未灭,飞之力尚能戡定』,『是岂可令将帅相屠,自为逆贼报仇哉!』范澄之引用南北朝时宋文帝杀害名将檀道济,以致自毁长城的鉴戒,恳切希望宋高宗回心转意。范澄之还强调说:『臣之与飞,素无半面之雅,亦未尝漫刺其门而受一饭之德,独为陛下重惜朝廷之体耳』。{《金佗稡编》卷20《吁天辨诬通叙》;《金佗续编》卷30范澄之《南剑州布衣上皇帝书》;《三朝北盟会编》卷20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4。
            参加审讯或诏狱结案的大理寺左断刑少卿薛仁辅言岳飞蒙冤被罢官。
            大理寺丞何彦猷、李若朴也力排众议,言飞无罪,力保全岳飞的性命,被解职。(《宋会要》职官63之14)。


            IP属地:北京6楼2017-04-17 01:16
            收起回复
              江西日报》1998年4月6日报道:
              九江发现岳飞有关遗址
              本报九江讯 琳俊、陈秋林报道:九江赛阳镇发现岳飞有关遗址,为研究岳飞在九江的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此发现包括处石刻,即“岳氏名园”、“牡丹亭”、“漱石”及“石门蒙井”。据岳飞的孙子--南宋学家、文学家岳珂所著《金佗续篇》记载,岳飞镇守江州(九江)十年,在此置田“七顷八拾八亩壹角壹步”,地“壹拾壹顷九拾六亩叁角”、房廊“肆佰玖拾八间”,当时称为岳家市。岳飞遇害后,家人或被杀或逃,岳家市地名不复存在,史书记载也不详尽。“岳氏名园”等四处石刻的发现,证实赛阳镇即岳家市,也就是岳飞在江州的主要活动场所。


              IP属地:北京7楼2017-04-17 01:17
              回复
                人民网2002年9月8日讯 最近,江西九江市岳飞历史文化研究协会专家和庐山文史人员在庐山西麓石门涧景区下发现镌有“岳氏名园”四个遒劲有力大字的巨大石刻,后又相继在附近出土“漱石”、“枕流”、“牡丹亭”、“石门蒙井”等4块石刻。据考证,此处为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生前所建的家园遗址,对研究岳飞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岳飞,字鹏举,今河南汤阴人,为南宋抗金名将,公元1142年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于杭州。公元1132年至1135年,岳飞率军驻守庐山脚下的江洲(今九江市),将家眷及北来逃难的乡邻接来江洲安家落户,并建岳家市,特许驻军及家眷与当地老百姓集市贸易。自此,岳飞的眷属及逃难的乡邻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庐山为第二故乡,岳氏家族在这里得以繁衍生息。公元1136年岳母病逝于鄂州(今武汉)军中,岳飞亲扶母亲灵柩,回到庐山家中,将母亲葬在离石门涧不远的庐山西北麓的株岭山中。公元1141年9月,遭秦桧弹劾自请罢免回到庐山家中的岳飞被骗去京师(杭州),次年初遇害,年仅39岁,终未能实现驱逐金兵、晚年归隐庐山的心愿。“岳氏名园”遗址附近至今还保留着号称“里路三桥”的古驿道胜景,古桥、流水相映成趣。传说为岳母手植被称为“望子成龙”的古枫、岳妻手植被称为“五子登科”的古樟,历经近千年风雨,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


                IP属地:北京8楼2017-04-17 01:18
                回复
                  我发现一个问题,现在塑造岳飞的材料非常集中,一个是岳飞孙子写的家传《金陀粹编(含续编)》,而且记载与其他资料出入很大;另一个是以《金》为蓝本的宋史岳飞传。
                  如果做一个实验,将所有《金》记载的内容剔除,那岳飞流传下来的形象是什么样呢?


                  IP属地:北京9楼2017-04-17 01:19
                  回复
                    外引、未证:
                    宋人所著《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28,《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21转引南宋史家吕中《中兴大事记》『岳飞忠孝出于天性,自结发从戎,凡历数百战,内平剧盗,外抗强胡。其用兵也,尤其善以寡胜众。............其战兀术也,于颖昌则以背嵬八百,于朱仙镇则以背嵬五百,皆破其众十余万。虏人所畏服,不敢以名称,至以父呼之。
                    《宋史》卷365记载:“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


                    IP属地:北京10楼2017-04-17 01:21
                    回复
                      《金佗》卷16,岳飞郾城捷奏:
                      今月初八日,探得有番贼酋首四太子、龙虎、盖天大王、韩将军亲领马军一万五千余骑,例各鲜明衣甲,取径路,离郾城县北二十余里。寻遣发背嵬、游奕马军,自申时后,与贼战斗。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鏖战数十合,杀死贼兵满野,不计其数。至天色昏黑,方始贼兵退,那夺到马二百余匹,委获大捷。


                      IP属地:北京11楼2017-04-17 01:22
                      回复
                        高宗关于郾城捷奏的回复
                        第一份:览卿七月五日及八日两奏,闻虏并兵东京,及贼酋率众侵犯,已获胜捷。卿以忠义之气,独当强敌,志在殄灭贼众,朕心深所倾属。
                        第二份:览卿奏,八日之战,虏以精骑冲坚,自谓奇计。卿遣背嵬游奕迎破贼锋,戕其首领,实为隽功。然大敌在近,卿以一军,独与决战,忠义所奋,神明助之,再三嘉叹,不忘于怀。比已遣杨沂中全军自宿泗前去,韩世忠亦出兵东向。卿料敌素无遗策,进退缓急之间,可随机审处,仍于刘锜相约同之。屡已谕卿,不从中御,军前凡有所须,一一奏来。七月廿二日。


                        IP属地:北京12楼2017-04-17 01:22
                        回复
                          从高宗回复郾城捷奏的第二封信看,岳飞至少将八日之战的详情传递了回去,包括其中双方的战术,以及最后的战果。第二封信提到“虏以精骑冲坚”“戕其首领”,这都应该是详细奏报的内容。
                          在第二封信中,高宗提到“已遣杨沂中全军自宿泗前去,韩世忠亦出兵东向”“卿。。。可随机审处,仍于刘锜相约同之”,说明在绍兴十年七月廿二日这个时间点,高宗已经做出了全面北伐的部署,将可调动的全部野战部队,包括岳、韩、刘、杨全部投入到北伐中。


                          IP属地:北京13楼2017-04-17 01:23
                          回复
                            《郾城斩贼将阿李朵孛蓳大获胜捷赐诏奖谕仍降关子钱犒赏战士》诏
                            “敕岳飞: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师临阵,何啻百战,曾未闻远以孤军,当兹巨孽,抗犬羊并集之众,于平原旷野之中,如今日之用命者也。盖卿忠义贯于神明,威惠孚于士卒,暨尔在行之旅,咸怀克敌之心,陷阵摧坚,计不反顾,鏖斗屡合,丑类败奔。念兹锋镝之交,重有伤夷之苦。俾尔至此,时予之辜!惟虏势之已穷,而吾军之方振,尚效功名之志,亟闻殄灭之期。载想忠勤,弥深嘉叹。降关子钱二十万贯,犒赏战士。故兹奖谕,想宜知悉。”


                            IP属地:北京14楼2017-04-17 01:23
                            回复
                              左宣义朗王之道上书
                              今诸军大会境上而不置统帅,一也,国家用兵十有六年矣,士卒之隶诸将不为不亲附,而罚终不行,二也,今日之兵隶张俊者则曰张家军,隶岳飞者则曰岳家军,隶韩世忠者则韩家军。相视如仇仇,相防如盗贼。自不能立功,惴惴然唯恐他人立功,而官爵札于己也。平时尤或矛盾若此,使其临大利害,安能保其不自为敌国耶。此其三也。


                              IP属地:北京15楼2017-04-17 01: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