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忍道场吧 关注:730贴子:2,005
  • 0回复贴,共1

高句丽讨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曹魏与高句丽的战争
曹魏与高句丽的战争,是由中国曹魏于公元244年至245年征讨 高句丽的一系列战争。
三国志第二十八卷正史记载:正始七年(246年),毌丘俭带步骑兵万人出玄菟讨伐高句丽,先后在沸流水、梁口两度大败高句丽东川王,将号称有二万人的高句丽军诛灭一万八千余人,东川王偕同妻子及千余骑逃窜往东沃沮(又称南沃沮)。毌丘俭又屠杀丸都内官员数千人,之后退兵。不久又再次进攻,东川王逃到买沟,随后,毌丘俭自在丸都一带坐镇,毌丘俭又派玄菟太守王颀追击到沃沮,另一路由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攻打曾依附于高句丽的不耐等濊貊种落。
王颀的军队追至竹岭,再度大破东川王余部。随后,魏军杀至沃沮境内,将协助高句丽的邑落一并攻破,斩杀三千余人。东川王再逃入北沃沮境内,魏军进一步追讨。但高句丽王终于在部下的忠诚保卫下击杀一小队魏军而得以隐匿。王颀军主力则进一步向东北行,一直抵达北沃沮与肃慎的边境地带。而刘茂、弓遵也成功击溃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举邑降。
整个征剿行动至公元245年初基本结束,最终毌丘俭等刻石纪功并于245年5月回师凯旋。
背景
东汉灭亡后,辽东地区被军阀公孙度家族控制。 高句丽与曹魏联盟攻打辽东。234年,曹魏遣使高句骊和亲,高句丽与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236年,斩东吴使臣胡卫,传其首于曹魏幽州。
238年,曹魏讨公孙渊,东川王遣主簿大加将兵助讨。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东川王欲取代公孙氏称霸辽东,几次派兵袭取辽东郡西安平县等地。
244年,曹魏反击,大将毌丘俭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第一次战役
197年,故国川王去世其三弟山上王继位,遭到其兄反对,引发内乱。* 《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和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记载汉末控制辽东的公孙度攻打高句丽,『王辽东』,但后世三国史记记载公孙大败。 据三国志等记载公孙度之子公孙康公元197年大破高句丽军,攻陷高句丽都城丸都城。使山上王改建尉那岩城为新都城丸都城。209年,丸都扩建完毕后山上王将都城迁移。 209年,山上王迁都丸都。
梁口之战
摧毁丸都城
正始三年高句骊[?寇]
督七牙门讨句骊五[?年]
复遣寇六年五月旋[?师]
讨寇将军魏乌丸单于
威寇将军都亭侯
行裨将军领
裨将军
第二次战役
景初二年(238年),曹魏太尉司马懿灭公孙渊,设高句丽、高显、辽阳、望平四县于玄菟郡。 正始七年(246年),幽州刺吏毌丘俭破高句丽东川王,东川王败走,毌丘俭又屠杀丸都内官员数千人,之后退兵。不久又再次进攻,东川王逃到买沟,毌丘俭又派玄菟太守王颀追击到沃沮。丸都城70年后又重建,美川王即位后还都国内-丸都地区。
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高句丽美川王侵略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高句丽在朝鲜半岛北部处于强势。 朝鲜半岛从此进入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足鼎立的时代。据隋书卷81中称新罗国,在高丽东南,居汉时乐浪之地,或称斯罗。魏将毌丘俭讨高丽,破之,奔沃沮。其后复归故国,留者遂为新罗焉。故其人杂有华夏、高丽、百济之属,兼有沃沮、不耐、韩獩之地。其王本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遂王其国。
《满洲源流考》的作者也认为曹魏灭亡高句丽后,留在沃沮的高句丽人部落的后代建立了新罗,而鸡林就是满语吉林的讹传。「吉林乌拉」(Girin ula)在满语中为靠近水边居住地的意思。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吉林所有沿海地区被割让,仅剩下内陆,而原本吉林沿海地区与古代沃沮地大体重合。
高句丽的对外扩张几次招致亡国。342年,前燕慕容皝侵入高句丽,虏走了高句骊百姓五万多口,最后一把火烧了高句骊王宫,并将新丸都城再次变为平地。343年(东晋咸康八年),高句骊重修由于毌丘俭东征而被摧毁的旧丸都城,并于同年秋天又一次移居丸都城。4个月后,丸都山城就再次毁于战火。371年,百济近肖古王袭击高句丽最大城市平壤(前乐浪郡),并在战场上杀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
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仿照中原公布「律令」(当于宪法和刑法)。372年立佛教为高句丽国教,并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 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
高丽《三国史记》的记载
公元244年,毌丘俭率数万魏军出玄菟入侵高句丽。高句丽东川王在沸流、梁貊打败毌丘俭后,变得过于骄傲。 毌丘俭改变作战方阵后,东川王惨败逃往鸭原。 十月入冬,毌丘俭屠杀丸都城后,派玄菟太守王颀穷追不舍,一直追到南沃沮竹岭。 东川王一旁的密友主动请兵掩护东川王撤退。由于密友、纽由等人的冒死保护,东川得以兵分三路进行反击,魏军自乐浪撤退。 而三国史记的种种无依据的记载也深深影响了后世对于东北亚历史的研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5-04 06:2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