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吧 关注:94,184贴子:731,033
  • 1回复贴,共1

说说修行入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修道难,是要用全部的生命融入大道;修道易,可以说在漫长的岁月里修道平易的只是一种细水长流的生活方式。
这条路,不是追求各种名目下的神、佛、宗教、仪式感、成就感、归属感、安全感、奇异、权威、学术、知识、与众不同…甚至不是追求所谓“善”
根本追求必须是真,是精神的超拔、人格的提纯、生命的升华。
必要准备是德,一方面是根本信念的根深蒂固,需自察自澄,不是自我洗脑一条道走到黑。另一方面是人格的追求和自我塑造。虚心才能纳道,少私才能与自然万物相通,发自真诚的敬爱大道天地、祖先父母、神明祖师才能培育根本,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是能不能遇到“真道”并抓住机会皈向之的必要准备,当然除开修道,本来这些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素质。
至于“专注”、“坚持”、“悟性”、“法理”等等虽然也很重要,但这些方面有缺乏是很正常的,遇到真道后,在师父的调整和自己的用功下,是可以不断校准以逐渐趋向的。
没有“虚心、少私、诚敬”,谈不上德;德不及格,遇到道也会擦肩而过。或者就是入了想象的什么路子,因为同声相和同气相求。
缺乏“虚心、少私、诚敬”而又或儒或道或释、自诩志好修养修炼修行的人,往往眼高于顶自以为是,难以真正的改进自己,也就失去了修养修炼修行的本意。
满瓶不能装水,而大成始终若缺,非此不能入门。曾见过学识悟性志气都好的人,但入门需要的状态没准备好。遇见了却留不下来,很可惜。
学道方面,需要有和那种思辨思维切割的能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修道不是你先把它从文字上抠明白,列成步骤一二三,再依次练出来。那样明白的一定只是个想象,练出来的就更不知道是啥了。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佛教“次第”的坑就是为满足这种想法设计的。
道家修行如爬山,移步换景。不要试图文字堆里觅天心。
可能现在说有些太早了,不知道合适否,不用太明白,留个印象就好。修行入手就是“信受奉行”四个字,剖开来说,算是对核心的提示吧:
信是先天灵性,得之清者是启迪,得之浊者是洗脑。
受是虚心,虚而不住,即经中说,惟凝空心,不凝住心。
奉是照心,寂而不动,即经中说,惟灭动心,不灭照心。
行是后天努力,自我精勤者成功德,昏庸者多败业。
核心就是虚心(学习接受感知的能力,通向內、真)与寂照(反思觉察,不落外邪)。
此二者说起来是二,行起来是一,执着一端便非真道。百千万种妙行不离于此。
这个寂照一定要由天心而发,不动不摇,慢慢养成,自然而然。
之所以解释“信受奉行”四字的内涵,以免初学心热识寡,入了歧途。很多方面对这四字的解释刻意忽略“先天、灵性、虚、静观”,就造成了归乎真源于一己、信仰进而迷信、坚持进而执迷、虔敬进而亵渎的分野,不可不慎。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但知恬淡无思虑,斋戒宁心节言语”是入手。正心澄意、涵养精神是也。
另外,并不推崇类似《七真传》里倡导的一些方式,比如太强调“苦行磨性”、“出家”、“独身”等方式。出家、独身与否都是机缘不同。生活形式和用功皆应以自然为准。如调弦如驯鹰,张弛有度,既不能懈怠,也不能硬来强求。“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如果苦行消耗太过,或者硬忍硬憋伤了真性,精气神都不安,甚或搅合的乱七八糟,有变态的趋势,还谈什么修行 ?
遇到真师之后,自有师传。除魔消障,忏过消愆,全魂固魄,积功累德,习静练定...会有具体的方法,因为个人具体情况不同,还有是传承法度的问题,不同师门方法不尽相同,但是核心目的作用都是一样的。上文核心提示的无为的虚心、寂照才是贯彻始终的那个。有为的方法可能更给人一种“我在修行”的感觉,但是皆需一存即忘,其重要性是在无为之后的。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德不修一切枉然,胡教授是什么状态百度一下多看一眼还看不出个大概吗?真正丹道的意义和怎么入手应该是在奠定了一些素质方面的基础后由真师传授。而且修道也不是只有丹道一个门。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听从网上的一知半解或者抱着什么书按图索骥死磕。危险!尤其是学一些功法,在对传授者没有真实了解的情况下,就为了一点气感、幻境之类“修行的感觉”,搭进去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气神,脑子里装进一堆浆糊,再沾上一些阴暗邪秽乱七八糟的东西...醒醒吧,不可这么坑自己,道教的修行无论哪派,都是性命双修,性功与命功结合才可以不断地进步,单一一法,也会止步不前,各派功法重视两者略有偏重,但也必须合而归一才有希望在真正的修行路上走的更远,最终达到天人合一,以身合道的境界。绝非网上几个功法依照着乱炼,正统传承里面得道者也凤毛麟角,修道成道的过程远远没有想象的那般简单。说的有点多了,看到到处都是思想混乱却坚决认为自己是对的人太多了,感慨感慨,知者便知,不知者不与讨论。


1楼2017-05-08 17:08回复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5-09 0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