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课堂吧 关注:1,822贴子:26,038
  • 4回复贴,共1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7-05-26 15:40回复
    1、日界线与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
    国际上为避免日期混乱而人为划定的一个界线,与180度经度既有重合也有不重合的地方。
    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有两条: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在计算两个日期的面积时,一般用地方时而不用区时,同时也不考虑日界线的弯曲。
    2、欧美四季、中国传统四季、气候四季与一般划分方法
    欧美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点。
    中国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点。
    气候四季:以候平均气温10度和22度为划分界线。
    一般划分:北温带国家一般的划分方法,以3、4、5月为春季
    3、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
    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4、五带、热量带与温度带
    五带是地球表面热量带的粗略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线,南、北温带又可以分出亚热带、亚寒带等热量带,但北半球的亚寒带并不一定在北极圈以南,也可能在北极圈以北;亚热带也可能到北回归线以南,这都是一种粗略的划分。
    温度带是我国根据大于等于10度的积温分出的热量带,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
    5、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
    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
    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6、热力原因与动力原因
    三圈环流中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极地高气压与赤道低气压是由于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称为热力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是由于空气聚集下沉或辐合抬升而形成的称为动力原因。
    7、季风环流与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一种环流,近地面空气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则由海洋吹向陆地。它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8、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高
    副热带高气压带是七个气压带中的一个,副高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简称,对我国天气、气候及旱涝有较大影响。
    9、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气旋、热带气旋
    气旋与反气旋分别是低气压与高气压空气的运动状况。
    锋面气旋是含有锋面的气旋,锋面发育在低压槽中,北半球中纬度气旋前方是暖锋,后方是冷锋。
    热带气旋是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形成的一种气旋,当其近中心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时称为台风或飓风。
    10、山岳冰川与大陆冰川
    按冰川所处的位置、形状和规模,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种。中、低纬度的高山雪线以上形成的冰川称为山岳冰川,呈舌状。大陆冰川分布于南极及格陵兰岛内部,呈盾状。


    2楼2017-05-26 15:40
    回复
      11、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
      按照冰川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冰川的物理性质及冰川周围环境综合指标,可把山岳冰川分为海洋性冰川与大陆性冰川两类。海洋性冰川主要分布在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冰川水分循环速度大,地质地貌作用强烈,侵蚀地形发育;而大陆性冰川分布在气候干燥的大陆内部,冰川的地质地貌作用微弱,堆积地貌发育。
      12、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典型,也就是夏季气温可能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
      13、地质时期、历史时期
      地质时期:1万年以前; 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以来
      14、台风与飓风
      均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因所处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15、焚风与干热风
      焚风: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叫焚风。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降温,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就按湿绝热直减率(即0.5-0.6℃/100米)下降,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过山顶后,空气沿山坡下降,并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上升,导致山地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因而形成焚风。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干燥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
      16、气候的要素与气候形成因子
      气候的要素指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其中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气候的形成因子指影响气候的要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
      17、暴雨与风暴潮
      暴雨:24小时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的降雨称为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风暴潮:由于风暴或台风等引起的海水迅速上升的现象。
      18、硫酸型酸雨、硝酸型酸雨
      硫酸型酸雨主要由于含硫煤燃烧而引起(有色金属冶炼时也会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硝酸型酸雨主要因汽车尾气排放而引起,发达国家的酸雨多是硝酸型酸雨。
      19、西风漂流与南极环流
      西风漂流:分布于西风带,因西风吹动而形成的洋流,南北半球均有,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
      南极环流:沿南极边缘呈逆时针方向的洋流。
      20、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拉尼娜: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
      两者都会引起世界各地的气候异常,如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太平洋东岸降水偏多,西岸降水偏少。


      3楼2017-05-26 15:40
      回复
        21、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软流层位于地慢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 关系可表示为: 岩石圈=地壳十上地慢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22、地层与岩层
        岩层:成层的岩石;地层:通常指特定时代形成的成层岩层,如寒武纪地层。
        23、印度洋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24、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时期。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25、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
        水系:水系又称“河网”、“河系”,指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水体所构成的脉络相通的系统,它由干流、支流及流域内的湖泊、沼泽等组成。水系的划分,有的以流入的海洋划分,如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有的以河流的干流命名,如长江水系、黄河水系;也有的以归宿的湖泊而定名,如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等。水系特征通常从干支流的分布,河道的曲直等方面去描述。
        水文:一般包含水位、流量、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的内容。水位是河流某处在某一时刻,相对基准面的水面高程。水位的变化,主要受水量大小的影响。流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横截(断)面的水量,一般用米3/秒表示。河流中出现一年中最小流量的时期,称为枯水期。汛期是指流域内季节性降水或冰雪融化,引起定时性的水位上涨时期。含沙量指单位水体中所含泥沙量,通常以千克/米3计算。结冰期指水体开始结冰至冰面破裂,冰块随水开始移动的这一段时期。
        26、静态水资源与动态水资源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的水资源。
        动态水资源:指地表水、浅层地下水等循环周期短,更新快的水资源。
        27、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则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
        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28、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
        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29、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30、草原、草地与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
        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
        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31、大农业与小农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耕作业)。
        32、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
        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33、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
        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34、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35、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量
        前者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而后者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
        36、城市地域形态和城市布局形式
        城市地域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式
        城市布局形式:集中紧凑式分散疏松式


        4楼2017-05-26 15:40
        回复
          dd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7-05-26 16: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