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博爱聋儿康复吧 关注:2贴子:6
  • 0回复贴,共1

听障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矫治方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有一批接受国家康复救助项目资助,免费配戴助听器并接受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3~6岁贫困听障儿童。他们多来自偏远贫困山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其中很多幼儿表现为听力损失严重,语言沟通障碍,认知发育迟缓,生活、卫生习惯不良。美国学者梅多对听障儿童的个性特点总结为听障儿童表现出固执、自我中心、缺乏内部控制力、易冲动和易受暗示等特征。此外,他们时常表现出沮丧、退缩和孤立的情绪。这些不良行为习惯若不及时纠正,将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制约并阻碍其语
言训练和康复,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在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中,细致观察了解、及时纠正矫治不良行为问题,培
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尤为重要。
1 听障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听障幼儿由于生理及成长环境的独特性,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较同龄健听儿童发展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
1.1 自信心不足
听障幼儿由于受生理发展水平的限制,缺乏真正的成功体验,社会接纳度较低,活动内容、范围受限,不能像健听儿童一样充
分接触社会,致使有些听障幼儿自信心不足,常表现出情绪低落,行动不积极,不喜欢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社会交往能力弱等特点。
案例1:小A,男,7岁,其哥哥、舅公均是聋哑人,医学诊断为遗传性聋,左右耳听力均为100 dB HL,属极重度听障,声带僵硬,不能正常发音。性格内向、孤僻,很少主动发起或参与同伴交往活动,遇到困难很少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在幼儿园仅有一个固定的好朋友,平时只与该小朋友玩耍。只有当该儿童进入别的幼儿群体游戏时,他才会参与到群体游戏中。在游戏中极少发表自己的意见,几乎不参与同伴间的协商,绝大多数情况下服从同伴的安排,当遭到同伴拒绝时,常表现出不知所措。
1.2 自控力差
听障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等外显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由于受听力损失和语言障碍的影响,听障儿童与他人交往受到
阻碍,从而导致其做事易冲动,自控力差。常表现出难以忍受挫折、无法抵制诱惑、不能遵守规则等行为特点,并出现攻击性行为。
案例2:小B,男,6岁半,先天性聋,左耳听力95 dB HL,右耳100 dB HL,属极重度听障。性情顽皮,爱打闹、跑跳,卫生习惯差。在幼儿园里几乎没有朋友。话多、好争辩,在同伴交往活动中,常伴有明显的冲动性与攻击性,如经常抓女同学头发,抢夺他人玩具,爱向他人吐口水、扮鬼脸,并伴有攻击性语言。几乎每天都会有小朋友向老师告状,他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
1.3 良性行为不足
与同龄健听幼儿相比,听障幼儿发生良性行为频率较低,他们往往缺乏同龄健听幼儿应有的生活自理能力。在社会性发展上,听障幼儿缺少互助、合作、谦让、关心、分享、帮助等同伴交往中的情感体验,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常采用“打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些不仅影响了听障幼儿社会性品质的良性发展,还制约、阻碍了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应引起康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案例3:小C,男,5岁,父母均聋哑,遗传致聋,左右耳听力均55 dB HL,医学诊断为轻度听障及轻度智障。语言障碍较严重,只会发“不(伯)”音,偶尔能发出“阿”的短音。由于轻度智障,该患儿生活及行为习惯较差,不能主动擦拭鼻涕、唾液,大、小便不能自理且不懂主动示意。
2 纠正、矫治听障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
行为问题是导致幼儿难以适应学校集体生活的重要原因。攻击性强、不良行为多的儿童常被老师理解为对学校生活和学习缺乏兴趣。独立性差和冲动性强的幼儿常在课堂中表现出多种消极行为,他们不被老师喜欢,在同伴中不受欢迎。受忽视的幼儿在某些课堂行为方面与其他儿童表现出明显不同,其发展潜力也不如一般幼儿和受欢迎幼儿,攻击性强的幼儿更具有适应困难的问题。因此,教师对待每一个听障幼儿都不应轻言放弃,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用发展的眼光期待幼儿的成长。结合听障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应从以下方面纠正、矫治听障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
2.1 教师应敏锐地觉察并纠正听障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
教师的工作重点在帮助幼儿树立他人意识、社会意识上,使幼儿认识到个人的不良行为对他人及社会产生的影响。当幼儿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会产生自责心理,并主动改正错误。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提出严格要求,赏罚分明。当幼儿认识到对与错的结果是截然不同时,不良行为便会发生改变。
案例1中的儿童小A在与小朋友打闹时被教师马上制止,可老师刚转身,他们又开始打闹,一不小心小A把一个小朋友的鼻子碰出了血。老师调查事件的原因时,小A静静地蹲在了墙角,脸上显露出一丝难为情,看得出他知道错了,看见小朋友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受伤,产生了自责心理。这时,教师的态度是关键,既不能迁就,也不能一味地责怪,应当在批评其不对的同时,就此事对所有小朋友进行行为规范教育,让他们明白做错事情的严重后果。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让做错事的幼儿产生自责心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教师让小A帮受伤的儿童完成端饭、拿椅子、打洗脚水等任务,让儿童A为自己做错事负责,逐渐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
2.2 根据每个幼儿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针对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从少数听障幼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动机分析中可以看出,促使其产生错误行为的动机各不相同,因此,矫正时不能一概而论、过于简单化,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案例2中的小B较调皮、任性,经常出现抢夺玩具、打人等攻击性行为,使得多数同伴不愿意与其交往。教师应指导幼儿进行规
则的认识和学习。如教师可设置合作活动,通过小组竞争达到促进小组通力合作的目的。培养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和有效的社会交往技巧,学会尊敬、关心同伴,提高自控力,获得积极的同伴关系,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2.3 帮助听障幼儿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工作,教师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教师要留意身边的小事,一旦发现幼儿有不良行为,要及时制止并耐心解释、正确示范,使其逐渐养成良好习惯。由于面对的
是听障儿童,教师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需要足够的耐心与毅力,不能半途而废。
儿童小C入学时已满5岁,但不会漱口、洗脸、洗脚,不爱洗头洗澡,每次保育阿姨给他洗头都会哭闹。于是,教师就从教他怎
样漱口、刷牙、洗手、洗脸、洗脚、穿衣、叠被做起,逐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过程,教师用了6个月时间,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鼓励、示范,引导他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如摆碗筷、收拾教室玩具等,帮助其逐渐融入班级集体生活。
2.4 创设教育环境,语言训练和常规学前教育同步,培养听障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要结合听障幼儿的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活动目标及行为习惯目标。如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低年龄段幼儿以分享、情感、合作为主,鼓励听障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喜欢与同伴交往;高年龄段幼儿以合作、助人主题教育为主,使幼儿喜欢并乐
意进行同伴交往活动,鼓励稍大的幼儿帮助较小的幼儿,明白集体生活的规则,鼓励幼儿帮助老师及同伴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要创设与聋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对听障幼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需确立一日活动行为习惯培养策略。开展“快乐幼儿园”主题活动,通过共用牙膏、肥皂、香皂、宝宝霜等卫生习惯;培养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共看一本书、共用一盒蜡笔等,体验资源共享,形成分享意识。在“大带小”活动中,通过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促进幼儿亲和力、责任感及助人意识的发展。开展“我帮阿姨叠被子”活动,创造机会帮助幼儿形成合作意识。教师以身示范并启发幼儿互相帮助,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帮助幼儿形成助人意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带听障幼儿进入健听班级与健听幼儿交流、游戏,同享阳光,共沐温暖,让他们体验并感受到尊重与平等。同时,教师也应向家长讲解听障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家园达成共识,共同促进听障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IP属地:山东1楼2017-06-12 09:3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