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占察法吧 关注:1,027贴子:4,377
  • 6回复贴,共1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9)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安法师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请掀开经本,请看经文:[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好,我们先看这一段。这还属于第七,转法L相的内容。通过佛讲经说法,要破除我们的邪见之网。“掴裂”就是破裂、破除的意思。这个邪见哪,就像网一样,能够网罗众生,所以就叫“邪网”。一切外道这些知见总为“邪网”。那么佛讲经说法就要摧毁邪法,这些“邪网”是由诸多的见解组成的,这个“见”呢,就是我们众生对诸法的一种分析、判断、见地,所谓思想啊,学说啊,主义啊。一般有几个重要的知见,比如知有、知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句能够延伸出六十二见。在我们的烦恼里面,有身见、边见、见取见,这些邪见。在佛没有示现在这个世间之前,我们诸多的见地都是不正确的。邪知邪见,深入骨髓。这种见地,就是观念,就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所以解决知见问题是佛讲经说法非常重要的一环。当时印度也有很多外道,九十六种外道,各有各的见地啊,各有各的理论学说。佛出现在那个世界上就是跟各种外道的知见产生对撞、辩论所成长起来的。所以你看很多外道、婆罗门要跟佛辩论的时候,佛都会让做好准备,会有一批出家的。那个外道啊,他们还是很重真理的,一旦他觉得辩论堕到负处,了解到佛说的是正知正见,他马上就会转过来。那么佛教传到我们中国,也是跟我们本土的很多知见在进行着碰撞。也有很多辟佛的,你比如韩愈,这是文起八代不衰的大文学家。当时唐代有法门寺的佛指骨啊,每三十年开一次,整个的是长安城的一大盛事,要迎请到皇宫里面供养三天,然后各大寺院丛林轮流去瞻奉的。那么碰到这么个盛事,这个韩愈就上了一个表啊,《论佛骨表》,来说佛教是夷狄之教,是违背中国的仁义孝礼,是不正确的,不应该去做这个,出家的人,不耕不做,坐享其成。他就上了这个表啊。当时唐宪宗是一个对佛教很有信仰的人,就震怒啊,就把他本来要论死罪的,结果大家求情啊,皇亲国戚求情,就贬官到了广东的潮州。他有一首诗讲“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他到了潮州,那种文化不发达的地方,然而他知道当地有一位禅师,大癫禅师,有学问,所以开始跟大癫禅师来往。他对大癫禅师很欣赏,觉得这个人很聪明,也很懂道理,所以他常常去问佛法。有一次,他就跟大癫和尚在谈话的时候,他说禅师的春秋多少?就问他年龄多少。大癫禅师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就不紧不慢的拿了一串念珠“会么?”,韩愈一看他老实回答“不会”。这个老禅师说了一句“昼夜一百八”,昼夜一百八?听得他一头雾水啊!这是什么意思啊?第二天,他还在想,昼夜一百八,我问他年龄,他为什么说昼夜一百八呢?第二天他想不通,又准备要找一个答案。这时候第二天一来,碰到一个首座和尚,他就把这个问题问首座和尚,这首座和尚就叩了三下牙齿,叩齿三下,他也莫名其妙,为什么叩齿三下?然后就把这个问题又问大癫禅师,大癫禅师也叩齿三下。这下他就,呀,佛法都一样的啊!所以你看大癫和尚对他就是破除他的邪见,他动不动就问多少年龄嘛,用世间法问年龄,不直接回答他的这个话,拿着这个念珠,昼夜一百八,这告诉他我们的时间、年龄是建立在我们的烦恼妄念基础上的,我们这个念珠昼夜一百八,是十缠加上九十八使,是我们烦恼的总称,要通过念珠是要解决一百零八个烦恼。你把这个烦恼解决了,就超越了这个时间了。无需问时间,但是他还是不会。不会他还是常常跟大癫和尚交往,越来越觉得这个和尚了不起,有学问。所以他有一天又到大癫禅师那去,哎呀,说:“我这个公务繁忙,佛法深奥,你能不能概略的给我说下佛法的大意?”大癫和尚一听这话呢,就在那里不讲话,良久不讲话。不讲话韩愈在那里就定不住了,心烦意躁了。但是大癫禅师还是静默,最后侍者在旁边就敲了三下禅凳。大癫说:“你干嘛?”这个侍者倒说了句话,“以定降傲慢,以慧作开示”。这个韩愈一听才知道这位老禅师在用沉默、禅定,来降伏他的傲慢的。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呆不住了,心烦意躁了,降伏傲慢之后再用智慧来跟他开示。他看看这个样子,他就赶紧告辞了。最后他在一封书信说,哎呀佛法,这个大癫和尚门庭高峻啊,我在侍者旁边才得了点消息啊。呵呵,你看这个韩愈自从和大癫和尚交往以后,以后对佛教的态度就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他再也不会随便去攻击佛教这样那样的东西。这些都是错误的见解。包括像欧阳修啊,像张商英啊,他们早年都是辟佛的,然后到晚年都开始信佛了。所以我们看这些菩萨,这些大德们,都是要消灭众生的种种的邪知邪见。消是消除、绝灭种种的邪知邪见,尤其面对我们现代的社会,最大的邪见就是拨无因果,拨无因果这就很可怕啊!所以现在我们建立众生的知见一定要在这个因果的法则当中下功夫,同时也要在般若空慧正见上下功夫,这两者要把他建构起来,这是[消灭诸见]。


IP属地:陕西1楼2017-06-19 17:24回复
    [散诸尘劳],这 “尘劳”是一个比喻,就好像灰尘能够污秽扰乱身心,污染我们的真性,这就比喻为“尘劳”,就是烦恼的代名词。那么对这些贪嗔的烦恼,怎么去散呢?遣散它?遣散尘劳的方法,要观照这些贪嗔烦恼的空性,才能散得掉。佛陀在世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公案。有三兄弟,这三兄弟听说摩竭陀国,还有舍婆提城,各有一个很漂亮的,闻名良久。心里就很想念,就昼夜在很专注的想,哎,想想想,想得出境界了。在梦中呢,他所想的那个女的就过来了,他在梦中跟那个就有一番亲热的事了,这三个人都出现这个情况,所以他觉得这很奇怪,我没有去,也没有来,怎么我们就做事了呢?所以他当时就请教贤护菩萨啊,我们这个跋陀和菩萨,他有的叫他跋陀和菩萨,这是一个等觉菩萨,白衣菩萨。哎,跋陀和菩萨就跟他讲,这些梦中出现的事都是由念头所产生出来的,因为你想的太专注嘛,就出现这个。那么世间的一切法都是这个样子。说诸法的空性,这个贤护菩萨啊,跟这个三兄弟一讲这个法,马上这三兄弟就开悟了,证到了阿鞞跋致。《大智度论》里面介绍的公案,就讲这桩公案,这三兄弟证到阿鞞跋致。当他得到了这个不退转的时候,这个尘劳烦恼不就破散了吗。所以要从根本上下手。
    [坏诸欲堑],这也是一个比喻。“堑”就是护城河啊,它很深也很广。这就表明我们众生的爱欲之深啊,就像护城河那样的深,那样的难以越过去。那么佛讲经说法就是教我们舍去这样的一个爱欲的心,这就叫“坏”。那么有一次,有四个比丘正在讨论佛法上的事情,说什么最苦。一个比丘说饥渴最苦,没的吃没的喝的,饥渴最苦;有的比丘说这个嗔恚最苦;有的说淫欲最苦;有的说惊怖最苦,就是恐惧最苦。那么正在讨论的时候,佛走过来,说有身最苦。这些淫欲、嗔恨、饥渴、惊怖,都来自有这个身,所以我们的欲望是从身见里面出来的。所以维摩诘大士示疾,他首先就谈到身的苦空无常的问题,身如泡沫,身如芭蕉,身如痴业,身迟早是会死。由于愚痴,就生起爱欲,由欲,我就生病了,法性就生病了。所以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大士怎么生病了?是由什么来生病的?这维摩诘说是众生病则我病,在生死当中就会生病,所以菩萨的病是来自大悲心,他有大悲心才进入到生死里面去,在生死轮回里面众生病了,菩萨也就病了,众生的病好了,菩萨的病也就好了。那么这些病都来自身见。所以这些佛菩萨,通过他讲经说法,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这是我们轮回的根本。
    [严护法城],“法城”就是实相涅槃的妙法,比喻成城堡。那么讲经说法要庄严保护这样的一个法城,也就是众生本具的清净无染的佛性。为了契入到实相法城,所以要得门才能进入啊!所以就开示、阐释种种进入到法城的方法。那么这些方法,法门哪,就在我们心性上产生作用。
    [洗濯垢污],我们心性当中,被蒙上厚厚的这种尘劳、烦恼,这是“垢污”。垢污就要洗啊,就像一面镜子,它蒙上了重重的尘垢,你把它磨洗,磨洗完了之后,它没有污垢,它照天照地的功能就会显现出来。所以遣除邪法,显示正法,就是显明,显明我们心性本来的清白的体性,这是[洗濯垢污,显明清白]。那么佛法它是智慧,是光明,所以 “光”表明佛所证的清净实相的法,有时候叫法光,妙法光明。融啊,融就跟众生之间的互动,要融到众生里面去,这也是转法L的另外一种状态,也让众生了解自性本具佛性,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志求大乘一乘佛果,要融进去。为此呢,佛就要宣布流通大乘实相之法,宣布流通正化,为什么叫“正化”?各种外道的宗教,它也是教化,但它是心外求法,叫邪化。声闻缘觉,小乘的佛法,它也教化众生,但是它取证偏真涅槃,所以叫旁化。唯有大乘,一乘法能够让众生以菩提心,修菩提行,直到涅槃,大乘涅槃的彼岸,它才叫“正化”。所以佛菩萨称性要说的就是一乘法,只是顺应众生方便开出二乘、三乘,乃至五乘而已。


    IP属地:陕西2楼2017-06-19 17:35
    回复
      好,请看下面经文:
      [入国分卫,获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等正觉]。
      佛菩萨示现在世间,要为众生作福田,作福田的方式之一就是乞食,这个“分卫”是抟食的意思。佛陀在世时比丘是不自己去做饭的,是每天托钵乞食,进入都市、城邑、乡村去乞食,这样就能获得丰盛的饮食。为什么要乞食呢?这从比丘自利的角度,省去了很多的麻烦,可以一心专在道上。乞食资身,乞法资心。然而从利他的角度来看,是出于大悲心,利益众生。利益众生从两个方面,第一是众生他不能得到世间乃至出世间的利益,其中一个最大的烦恼、障碍就是悭贪。那么比丘去托钵让他去布施,就破了他的悭贪。你看迦叶,他怜悯一个在富人家作佣人的老太太,看她太贫穷,她也天天愁自己贫穷,他就告诉她,我可以解决你的贫穷问题,你就给我布施,那个人说我没有什么东西给你啊?最后就剩了点残羹嘛,残羹残汁,他说你就拿那个布施,也可以的。所以这个贫穷的老妇人,就用至诚恭敬心供养了摩诃迦叶的一点残羹、残汁,那么她命终都升到了忉利天。这是出于悲心给她种福田,破她的悭贪,那么另外呢?也能够培养这种比丘的平等心。他托钵是有规矩的,不能一到城里去,要先观察哪家房间更高一点。这不能观察的,就是从第一家,你不管是穷是富你就托,你不能总托不到就要走很多家,不能走多家,就是走七家。如果七家都没有弄到,说明你没有缘分,还是回去修行吧!哎,这样他就有一种平等心,次第乞食。然后对比丘来说,也降伏了自己的傲慢心。我们与生俱来的我慢,要通过这种方法降伏。你看在世间行为当中,作乞丐去伸手讨东西,这是最要不了傲慢的,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最低最低线,你只要傲慢心下来,谦卑,这种谦卑的心,你就感到佛的三十二相的无见顶相。所以托钵的这种方式,寓意深远。所以三世诸佛都是入国分卫。那么佛世在世时的那些众生也很有福报,知道佛这个福田啊,是非常肥沃,种一得万报。所以是争相布施,争相迎请佛来应供。所以佛在世时那时应供是要排长队的,有很多人没有钱,甚至自己借钱来布施食物。还有的机会轮不到自己,为了得到这个机会,用一万两金子买这个机会,用十万两金子买这个机会。大家争相去供养,甚至佛到什么地方,后面都有推着车、担子,饮食就跟在后面,一大溜,这样子来供养。
      [获诸丰膳]。这是给众生以无上功德之福田。那么佛同时也要讲经说法,他讲经说法都要观机,当观察众生的根机已经成熟,堪受这种法,心里就很愉悦,他就会现出微笑,来说这个法。那么这个法是针对众生的苦来施设的,法就是药。众生的种种烦恼就是病。开这个药去治病,所以就叫法药。那么救疗的是什么苦呢?三苦:三苦一般讲苦苦,就是我们这种苦难的事情,令我们的心逼恼,苦上加苦,黄连树上的苦胆,苦;还有一种是坏苦,你就在享乐的时候,他也会感受到一种苦,因为这种享乐的情况它不会持久,它马上就会转换,所以他就感到一种坏苦;然后还有一种行苦,这是我们的行蕴,这种迁流不止啊、不息的一种状态。所以在欲界是具足三苦,色界是有这个坏苦和行苦,无色界有行苦。那么这个八万四千法门也就是要救济我们三界六道轮回的种种苦难,由于有三苦可以开出八苦,一百零八苦,八万四千苦乃至无量尘沙般的苦啊,苦海无边,没有法药,我们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个苦难问题。
      [显现道意],就是佛讲经说法啊,要显示无上正等正觉的大道,使人闻法产生无上菩提之心,显示菩萨无量劫以来积功累德的种种功德,殊胜的德用,教化众生发菩提心,这样就能给这些菩萨授成佛之记,由于你有什么样的行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
      好,请看下面:[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其所修行,清净无秽]。
      好,我们来看这段。这是八相成道的最后一相,入般涅槃相。从经典当中我们看到,佛涅槃是应众生的请求。有一天魔王波旬就对佛说:“他说我很早就请你老人家涅槃,你说你的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没有具足,现在你四众弟子都具足了,该是你涅槃的时候了。”佛一听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所以就舍寿命,当下舍寿命,用神通力再住寿三个月,所以就普遍告示再住世三个月。恒顺众生。那么佛在有些场合跟阿难也说到过几次,说具四神足人,就是具足四如意足成就的人,可以住寿一小劫,或减一小劫,比一小劫少一点,提醒过三次,阿难都不吭声。本来也是给阿难的一个请佛住世的机会,最后摩诃迦叶对阿难的七条罪过里面其中有一条,佛说这个话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请佛住世?阿难觉得很冤枉,他说我是心里想请,但是魔加持我,让我开不了口。那么佛一宣布要涅槃,整个的天上天下感到这个法船将灭啊,火炬将息。大家就无归无依靠,都非常非常痛苦,在涅槃会上,多少人在请佛住世,一拨一拨请,这时候佛已经答应了前面波旬所请,所以他主意不改变。以后接受了最后的供养,纯陀长者的供养。那么佛实在来说并没有灭度,但示现灭度,生死尘劳永灭,超过、超度了三界的这种急流,就叫灭度。佛灭度也有他的深刻的意思。在《法华经》说,佛为什么要示现灭度?如果长久住在这个世间,众生不会生稀有难遭之想,他会生骄慢心,生放逸心。这也是一个方便度化众生的一种方法。就好像一个大富长者,他知道子女都生病,但平时叫他服药他不服,这时候就方便的告诉他要出远门了,出远门给他们留了些药,说我出远门了你们如果想我,或者有病了,我给你留下这个药,你服这个药就会好。当时这些子女听了也不放在心上,所以这个大富长者出远门之后,过了段时间就方便派一个人回来,说你的父亲在外面去世了,不会再来了。哎,这些子女一听自己的老父亲去世了,这下就很悲痛,由于这一悲痛感,心里就好像明白点,忽然想到哎,老父亲还留下药。这时候再一看药,哎,色香味俱全啊,很好啊。他就开始服药,他的病就好了。那么你看有很多众生看到佛在世他不放在眼里,一旦佛要涅槃了。哎,佛即将涅槃或已经涅槃了,他心里就感觉到稀有难遭了,因为佛涅槃还留下碎身舍利嘛,他通过这个碎身舍利来提醒自己。留下药,药是什么?就是三藏十二部嘛!他开始就服,就好了。佛最后度的一个弟子,跋陀罗,他就是一个老外道。自己也是证到了非想非非想定了,有五种神通。认为自己修行境界很高,年龄也很大,一百多岁,没有把这个佛太看在眼里。忽然有一天做梦,这也是他因缘成熟,天人告诉他佛要涅槃了,你有什么问题赶紧问。哎,他一听,就觉得佛马上要涅槃了,没有机会了,就赶紧跑啊。跑到佛涅槃的地方,要见佛陀,阿难都不让他见,因为怕最后时刻,他是来辩论的、来捣乱的。佛陀听到就告诉阿难,叫他放他进来,这是最后一个要度的弟子。这时候跋陀罗过来,他就把他修行几十年心里一个疑问提出来。佛就开始跟他讲八正道,这一讲,马上心情豁然,就证到阿罗汉果,证到阿罗汉果他看到佛马上要涅槃,觉得自己不忍心,他就在佛面前提前涅槃,佛还给他处理完后事,再来去涅槃。所以,这个示现灭度啊,就是为了拯济救度众生无有穷极啊!所以佛在《遗教经》讲已经救度的,已经救度完了,还没有救度的,已经种下了救度的因缘。然后还苦口婆心的把佛灭度之后,弥勒没有来之前,这一段时间的众生交托给地藏菩萨,告诉他只要有一渧一点的善根,你就不要让他下地狱了,你得要让他生到善道。都付嘱这些,都是悲心无尽啊,所以拯济无极,没有边际。
      [消除诸漏], “漏”是烦恼的意思,就是种种烦恼能够让众生漏落在生死轮回里面,就叫“漏”。所以这个漏就总摄一切烦恼、迷惑,就叫“诸漏”。那么佛示现涅槃,示现涅槃是他契入到法性,不生不灭的这种境界里面,证到了清净法性身。这种状态就表明他消除了一切烦恼,才能契证。就像佛在临涅槃,在临涅槃之前说了,他观察出了一切烦恼、一切无明,他的体性了不可得,空,进入到了那种空性当中去了。啊,这是[消除诸漏]。
      [植众德本],积累种种的功德,为什么这些“德”叫“本”呢?这些功德能生出菩提的善果,所以他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一般在大乘佛法当中是把六度作为众德之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对治着众生六种最大的遮蔽佛性的障碍,所以修六度就是种植成佛的根本。那么佛示现涅槃,涅槃他不是死了,不是这个。涅槃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具足常乐我净,具足世出世间一切的功德,超过我们凡夫的语言思维的范围,微妙难量。所以没有涅槃佛,没有佛涅槃,佛还在常住法界,他是示现。如果跟佛的法、报、化三身能够对应,还能俨然看到佛就在这个世间,这就是智者大师念《法华经.药王菩萨品》,念到“是真精进”这一段的时候,他就入定见到法华一会俨然未散,讲《法华经》的法会还没有散。这都是妙不可言,没有办法用我们凡夫的思维去思量。
      那么这些菩萨,[游诸佛国,普现道教]。佛菩萨以大悲为本啊,以救度众生出离轮回圆成佛道为家业,所以随众生的机缘,在无量无边的佛国当中来游化。普遍的示现八相成道,就像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现,他称为释迦牟尼佛,就在当下他还在无量的刹土示现成佛。他有种种不同的名称,根据那个刹土的众生说种种不同的佛法,所游的佛国有比较清净的佛刹,有秽土的佛刹,有寿命很长的佛刹,也有寿命很短的佛刹,有时候佛的寿命他可能是百千万亿劫住世,也可能就是几百年,也可能就是一日一夜。寿命的长短也都是随众生的因缘来定。他用“游”表明神通自在,以游戏的形态知道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大做梦中佛事,度化水月众生。所以这些佛菩萨,[其所修行,清净无秽]。“修”是对自己这种烦恼恶业来修正,“行”是行圣人之道,行善道,就是止恶扬善。那么这些菩萨示现在生死轮回五浊恶世修行,但是他就像污泥里面的莲花,不为这个生死所污染,这就是[清净无秽]。


      IP属地:陕西3楼2017-06-19 17:38
      回复
        〔贯综缕练〕,那么练就是行喽,解和行一定要并进。哎,才能够把净土一法学好,学净土一法是这样,学一切法亦复如是,〔贯综缕练〕。
        〔所住安谛〕。就是这些佛菩萨所住的是什么境界呢?是他的慈悲智慧的境界,是实相的境界。所以这些行菩萨道的菩萨,要对佛所住的境界要安闲审谛,要如实把握,要有自肯自信之心。“谛”就包含着一种智慧,智慧把握在里面,他就在佛所住的境界当中,就能够安心,就能够闲旷,就能够扩大自己的心量,来安顿了自己,同时他利益众生的心也就发起来了,同体嘛!所以他也能够令一切众生得到安心,令一切苦难的众生得到这种佛菩萨境界,由本向迹过渡救度的一种感化,〔所住安谛〕。
        〔靡不感化〕,就是一切众生靡不感化,这种悲心同体,遍及法界,所以在法界当中,所有众生都得到感动,都得到了这种菩萨慈悲智慧的教化。就好像我们所有的众生都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当中,能得到感化一样。那么这样的一个悲智之心,就能在无央数的刹土,这是属应化的对境的,都能够普遍示现他的法报化三身去救度众生。那么在救度众生的当中,从来没有一点傲慢和放恣,不会由于自己证到境界很高,很有智慧神通,他就生起骄慢之心,不会的。他有一个悲悯,悲悯到伤的程度。把众生如同一子。这样一个等同一子的众生如果在受苦,众菩萨就悲悯,悲悯到如箭入心的程度,就是“伤”。所以你看佛,他远离一切骄慢,以平等心恭敬一切。
        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是一个四种种姓的国家,是很不平等的,这个婆罗门、刹帝利是高贵的种族,像吠舍尤其旃陀罗属于低贱的种族。那么随佛出家做比丘是向全社会开放的,他没有身份的要求。你看当时有一个旃陀罗的儿子,他做的工作就是**的,就是除粪的工作。有一天佛在游化的过程中,正好碰到个除粪人,这个除粪人他都很有自卑感,一看这些高贵种族的人来,他都是自觉到很低洼的地方走,正要回避的时候,佛主动上去,握住他的手,这个除粪人还,哎哎,“我很脏,我很脏”,佛都不介意,他说你来出家。这个旃陀罗听了之后很感动,他以为出家做沙门,都是贵族才能出家,我有资格出家修行么?佛告诉他可以。就剃度他出家,出家后他很快啊,除粪人证到阿罗汉果了,那么对这个低等种姓剃度出家这种事情,马上就传出去,当时的国王啊,他就不高兴了,他说我对于僧团四事供养,我是认为他们都是王子出身、贵族出身的,现在怎么让一个旃陀罗也进入这种行列?我怎么会对他进行四事供养?他生起一种邪见,不高兴了,准备找佛去理论这个事情,你怎么能允许这样的人到僧团,让我以后去供养,我怎么去供养他?所以这个国王有点怒气冲冲的,准备向佛走去的时候,正好中间看到一位比丘站在那个地方,天人散花供养。正好比丘坐的那个地方是块大石头,这个比丘也证得阿罗汉果嘛,知道他心里的想法。这时候就在他停下来看的时候,那块巨大的石头啊,他就从石头里面进去,又从石头里面出来。这个国王一看,哎呀,这个了不起啊!对他很恭敬,一见到佛陀就说,哎呀,我在路上看到一位比丘很了不起啊,又庄严又有神通,我准备供养他啊!佛说供养他,你知道他是谁么?他说他是谁啊?他就是你认为不满的那个掏粪人啊!国王一听,佛就跟他讲不能用这个眼光去看,就好像在污泥里面的莲花,你取他的莲花嘛,不要在意他的污泥。这样国王才升起一个平等的恭敬心。你看佛尤其对苦难众生的救度啊,救度那些**啊,救度那些贼人啊,救度贼人那事是很感人的。有五百人做贼,屡教不改,国王就很震怒,抓到以后准备砍头。当时佛在定中知道这个事,赶紧派阿难去说情,把他救下来。这个国王说除非这五百人再也不偷东西,我才可以放他。阿难就跟那个国王保证,这五百人佛救下来了,不会有问题,再也不会去偷东西。国王看佛的面子就放了这五百人,阿难就把这个五百贼人带过来,一带过来,那绑贼的绳子,一见到佛啊,就自然散开了。那么佛就跟这些五百贼人就讲持戒、布施的功德,讲人生的意义。这些五百贼人当下得到了初果啊,佛这时候问你们愿不愿意出家啊?我们愿意出家,如果早出家就不会遭受今天的苦,在刑场上被救下来。你看,佛是这样的愍伤众生,没有任何的骄慢。他是以大悲为上首。佛有时候很谦卑啊,甚至有病比丘,他还帮打扫卫生,换衣服。眼睛瞎了的比丘佛就帮他穿针,打扫卫生。这些没有架子,这都是出于愍伤众生之心。
        〔如是之法〕,这是总结了,总结这些菩萨在十方无量的世界。示现无有穷尽的八相成道,具足八相成道这个过程当中所有的功德。那么这一段就把八相成道赞叹完毕。


        IP属地:陕西5楼2017-06-19 18:27
        回复
          好,请看下面:
          [菩萨经典,究畅要妙。名称普至,道御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己立。如来道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
          这是赞叹这些与会的菩萨,他修般若道的这样的自利行。般若道证空性的自利行和利益众生的方便道正好要相辅相成。那么再下面这段,都是对阿弥陀四十八大愿的二十二愿:‘菩萨一生补处愿’的具体的展开。那么这些菩萨要深入菩萨经典,菩萨经典啊,有信位的菩萨,有三贤位的菩萨,有初地到十地菩萨,这些菩萨所接纳的经典,所领会的义理各有不同。但是佛说的实相法是让众生去修菩萨道的。那么这些菩萨深刻的通达了这些经典的义趣、妙理,这就是[究畅要妙]。那么这些菩萨自证的功德,德能上来了,他的知名度就普遍的到达很远的地方。菩萨的名和实是相符的,所以名有召唤功德的德能,所以有名必能有实。这个名称随着他的德能广被一切地方,德能就共着他的名称进一步提高,所以就能够流通到十方无量的世界。
          这个“道”就是化导,“御”就是我们讲的统驭一切众生,化导统驭一切众生。所以这个名称相符,名德普至来教化众生,是这些菩萨德能在名号当中的表现。他的知名度,他的名号功德。这方面,比如说我们为什么说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他这个洪名是能够产生作用的,是有真实的引导开悟我们众生的心理的功能在里面。就在我们中国大陆也有一个公案,在陕西出现的事,在我们《净土》杂志也登了。说有一个老太太,几十年的神经错乱,精神病。她的生活不能自理,所以她的那个儿媳妇就给她送饭,她的儿媳妇是一个佛教徒,送饭的时候就是跟她说“婆婆,阿弥陀佛,饭来了,请你吃饭”。这个老太太以为‘阿弥陀佛’是骂她,所以听到‘阿弥陀佛’,她就要反骂她几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反骂。哎,就这么骂,忽然有一天,因为这个儿媳妇总是习惯的说一句‘阿弥陀佛’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她也会嘛。有一天,忽然痛哭起来,痛哭啊,她的儿媳妇看看这怎么回事啊?怎么几十年都没看她哭过啊,怎么哭?这一哭她醒过来了,精神病好了。这下在整个的地区都引起轰动,这几十年的精神病怎么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阿好了?大家都来看啊,都很希奇,都来看。这时候一看表情各方面都是正常的。她说也没有什么呀,就是念‘阿弥陀佛’啊!那么她临终的时候,走的也非常自在,念了三句‘阿弥陀佛’就在座位上走了。
          你看这个‘阿弥陀佛’的名称,普至十方世界就能够引导化御十方苦难的众生。那么这些菩萨,他在积功累德、救度众生的过程当中,称佛本怀就能够得到十方无央数的诸佛都来护念。这个“护”是保护,让这个菩萨他的外面的恶魔邪道不会侵害他,就“护”了,保护住他,使他的菩提心芽、菩提树能够健全茁壮的成长。那么“念”,在念头上加持他,使他内心的这种菩提善根,七圣财能够念念增长,乃至念念与娑婆若海相应。得佛护念在通途教理,那是要同生性菩萨,能够法而自然的得到诸佛的护念、加威。即便是破无明同生性菩萨在趋近佛果的过程当中,也有种种的陷阱,包括在七地的时候,都会有取证偏真涅槃的倾向。这时候十方诸佛都在加持他,要提醒他不要忘记他的大悲愿力,要救度众生,这样他才从七地大做梦中化度化众生的佛事,他才证到了八地,无功用道。
          这些诸佛都在护念这样的菩萨,那么这个菩萨,[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佛所住的是实相理体,涅槃的妙德以及大慈大悲的这样的一个境界。那么这些菩萨也都住在这样的一个境界,上与诸佛同一慈力。那么这些佛他“立”,“立”就是这些佛不是安住在涅槃实相理体就享受的,自受用。他还得要教化众生。所以这些佛所立的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包括净佛国土、教化众生、种种示现、大转法L,这是诸佛所立的。那么这些菩萨也同样所立。下与众生同一悲仰,跟佛同样的化导众生的这样的德能。
          那么[如来道化,各能宣布]。我们一般是从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化身如来去理解。像金刚经讲“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谈法身如来。在法身如来状态是没有说一个字。那么以第一谛空性为如,正觉为来,这是指报身,这是为那些法身大士所现的报身佛,报身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这是应化如来,一般讲经说法,都是在报身、化身的层面去讲经说法,那么如来以道法来教化众生的种种善巧方便,种种妙法,这些菩萨,都能够同佛一样有这种功能、德性,为诸菩萨来做大师,大师就是有大德大行为一切众生所仰尊的,才叫大师。师有时称为善知识,老师。凡夫他有正确知见也可以称为师,那也有圣贤资质的师,这里加一个“大”来区别,这就是三界独尊、九法界众生所依学的才称为大师。要知道这个称为大师,是唯佛才有资格称为大师,大圣之师,才能得这个嘉号。从这以下的凡夫都不能称为大师,这好像一个三家村的人称自己为皇帝一样。所以现在到了末法的时候,大家都相互吹捧,见了面就是‘大师大师’。佛门有很多大师,世间也有很多大师,这都是要注意不够资格的。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唯佛才能称‘大师’,所以他能示现佛身,为九法界包括菩萨法界做大师作引导。
          好,南无阿弥陀佛!


          IP属地:陕西6楼2017-06-19 18:33
          回复
            是不是漏掉了一些?我看到引用的原文直接跳到下一句的,还是说没有引用而是隐藏在解释里面了?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11-13 09:01
            回复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10)有吗?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11-13 15: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