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我来思吧 关注:26贴子:537
  • 4回复贴,共1

【考试】『选修』礼仪文化基础 要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8-12-31 16:56回复
    世界文化的两个单元:原生文化,再生文化


    列举三种主要婚姻形态
    最为普遍的形态是“一夫一妻”,这种婚姻制度形成得很早,但是这只是针对妇女而不是针对男子,同时,这种婚姻基础是“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后一般是女子从夫,居于男方家中。
    抢婚,这一习俗十分古远,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已经存在,氏族成员之间不许通婚,为了保证繁衍,一个氏族的男子就不得不在天色渐晚的黄昏去偷袭别的氏族,抢走他们的女子做为结婚的对象,所以汉字中“婚”实际上是由“昏”演化而来。今天还有一些僻远或贫穷的地区还存在抢婚这一种婚姻形态。还有童养婚、指腹婚、冥婚、入赘婚、转房婚、典妻、不落夫家、表亲婚。
    转房婚是指长兄亡故,小叔与嫂子结为夫妇,这样使财产、劳力、后代子女都不至于流失,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都盛行转房婚,如历史上有名的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后在其死后嫁给单于的长子。 
    典妻是最为典型的仅仅为繁衍后代而形成的婚姻。家境富足的男子如婚后无子嗣,就可以出一笔钱,让贫困人家把妻子典当给他,等生育后代,留下子女,归还妇人。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就描绘了这种非人道的婚姻形态。 
    不落夫家是新娘出嫁后,只在夫家住几天便回娘家长住,与其夫偶尔相会,直至怀孕临产才被接回婆家,这主要是为了鉴别妇女是否具有生育能力。在广东、广西、福建惠安一带及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比较流行。 


    三大宗教:
    以民族单元信仰的是伊斯l教
    信仰人数最多的是基督教
    一神教:伊斯l教


    中国“五礼”  中国古代对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的总称。吉礼指祭祀仪礼,嘉礼指成年和婚姻仪礼,宾礼指宴请宾客的仪礼,军礼指军旅生活中所行仪礼,凶礼指丧葬仪礼。

    婚姻“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儒家提倡的婚姻礼仪基调是“男尊女卑”、“夫尊妻卑”,主旋律是包办婚姻、买卖婚姻。
    夫妻礼仪格局产生于奴隶社会,表现出父权制、私有制社会特征


    2楼2008-12-31 16:58
    回复
      TOP原则含义[区分,总体要求(整洁),判断]

      分别代表时间(Time)、场合(Occasion)和地点(Place),即着装应该与当时的时间、所处的场合和地点相协调。

       
      时间原则 不同时段的着装规则对女士尤其重要。男士有一套质地上乘的深色西装或中山装足以包打天下,而女士的着装则要随时间而变换。白天工作时,女士应穿着正式套装,以体现专业性;晚上出席鸡尾酒会就须多加一些修饰,如换一双高跟鞋,戴上有光泽的佩饰,围一条漂亮的丝巾;服装的选择还要适合季节气候特点,保持与潮流大势同步。 

      场合原则 衣着要与场合协调。与顾客会谈、参加正式会议等,衣着应庄重考究;听音乐会或看芭蕾舞,则应按惯例着正装;出席正式宴会时,则应穿中国的传统旗袍或西方的长裙晚礼服;而在朋友聚会、郊游等场合,着装应轻便舒适。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穿便装,你却穿礼服就有欠轻松;同样的,如果以便装出席正式宴会,不但是对宴会主人的不尊重,也会令自己颇觉尴尬。
       
      地点原则 在自己家里接待客人,可以穿着舒适但整洁的休闲服;如果是去公司或单位拜访,穿职业套装会显得专业;外出时要顾及当地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如去教堂或寺庙等场所,不能穿过露或过短的服装。


      3楼2008-12-31 16:58
      回复
        东方礼仪
        渊源:受到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礼仪教育的结果;来自西方思想的影响
        特征:重视血缘;谦逊含蓄;强调付出;礼尚往来


        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特征的
        食物:生鱼片和寿司
        礼服:和服
        最能表现修养的是茶道(以沏茶品茶为手段,借以陶冶性格,联络感情,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活动。)

        西方礼仪萌芽于希腊,形成于17、18世纪的法国。

        旗袍源于清代旗人服装

        穿着西装的规范 “三”
        原则上身上颜色不超过三种,黑色深蓝灰色是永远的流行色,背心短裤不能穿到正式场合,套装同色同料。
        进门后三摘:帽子,手套,墨镜
        三一定律:鞋子、皮带、公文包同色(首选黑色)
        三个错误:袖标不拆,没打领带,穿白色或尼龙丝袜
        三件白:袖口衬衫,领口,手绢

        初婚 白色婚纱

        化妆的二十字禁忌


        4楼2008-12-31 16:59
        回复
          礼仪与文化的关系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全面的直接和间接的表现,几乎包括了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所有方面;礼仪,是人类社会内部交流的基本语言,是人类与自然界交流的重要内容;礼仪,规范了基本的社会秩序和规则,是人们生活、工作和交往的基本工具和重要内容。礼仪,解决了交往(如问候、道别等)、信仰(如宗教仪式和礼节等)、公共活动问题(如会议、舞会、典礼等)等交流和秩序的问题。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礼仪与风俗习惯以及文化宗教等交融在一起,是他们的基本表现工具。古今中外,礼仪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主要是社会情况的不同造成的,因为礼仪是社会的全面反应。即使同一个社会,礼仪也没有统一的和固定的标准。因为礼仪象道德一样,是相对稳定又是不断变化的,不同人理解是不完全一样的。
          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教育传统源远流长。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一般指礼貌、礼节,而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念,有多重含义。首先,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是自然的总秩序、总规,将天地万物的生长、位置、秩序、相互关系,都解释为礼所安排的。其次,礼是“中国文化之总名”与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礼仪乃至文学、艺术等结为一个整体,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与标志。礼是这一切的根本。再次,礼还是“法度之通名”,国家的法律,诸如礼仪法甚至行政法都可以通称为礼。礼又分为“本”和“文”两个方面,“本”指礼的精神和原则,“文”指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礼仪。

          人生礼仪发展的两大趋势(世俗化,简单化)
          礼仪文化的现实作用(学校,工作,家庭生活)
            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及交往尺度,会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 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问答)结合自己体会,谈谈这门课的收获(条理清晰,表达流畅)


          手机13588808096 邮箱huaxin7664@vip.sina.com


          5楼2008-12-31 16: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