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鸥之歌吧 关注:3贴子:94

〖转帖〗硬笔楷书选帖与练字方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选帖
现在市面上字帖太多,良莠不齐。“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练字必须要选择好的字帖。到底什么样的字帖适合自己呢?练字的人首先要明白自己需要在那些方面加强练习,然后量体裁衣,选择自己喜爱的字帖,下面简单介绍几种选帖方法:
选择经过权威认定的字帖
可惜,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权威机构,不过各级教育部门、各地的写字评级机构推荐的字帖,是可以信赖的。 出版字帖也没有权威机构约束,似乎谁都可以出版字帖,因此提醒你千万不要盲目迷信“xx家”出版的字帖。 写得好的大有人在,但并不都适合你学习。
选择“规范”的字帖
对于初学者,特别是中小学生来说,一定要选择书写合乎规范的字帖。笔画结构、偏旁部首应符合约定俗成的写法,即国家语委公布的规范写法。书写是否规范, 同时也反映出书写者的素质与修养。试想让你跟一位江湖骗子去学习,那岂不是误入歧途吗?
选择实用和自己喜爱的字帖
根据书写内容来分,字帖的类型很多,有的注重技法训练,比较系统的帮助你去练字;有的注重内容,例如古诗字帖,或者诗书画结合,有助于练习者素质多方面提高;还有的专门为中小学语文教材配套书写的字帖, 书写规范,利于现在繁忙学务重压下的学子练习。
字帖书写风格各异,有的规范严整,有的潇洒飘逸, 有的激励奔放。人的爱好兴趣不可能一致,同样一本字帖,张三写得如鱼得水,从心所欲,而李四写起来却力不从心、难有进步。因此,首先该对各种风格类型的字 帖加以选择,并慎重确定自己的专攻对象。在临帖的过 程中,还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对症下药地换帖临习。这 些,如果能得到老师的指点,进步就会更加明显。
初学者,选择字帖时除了要考虑自己的喜好和需要, 同时还要注意尽量不要选择那些个性化太强的字帖。个性太强的字帖里面大都有一些近乎习气的元素,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指引,可能会将你引入歧途。
选择字较大、书写清晰的字帖
硬笔字帖由于大多是钢笔书写的原因,字都偏小。虽然笔画精细,结体严谨,但容易给练字者造成书写疲 劳,而且不便于初学者摹写。这里顺便提一下摹写,也就是蒙着字帖写,大多数人忽视摹写,认为只有小学生才这样做,殊不知摹写是练字关键的一步,是避免“抄 帖”学无收益的有效方法。一个不摹只临(照着字帖 写)者,很难发现自己书写的弊病,只有先摹后临,摹临结合,才能有进步。临帖时如果对照大一些的字临写,也容易看得清楚、看得仔细一些,因此如果发现硬笔字帖笔画书写不清晰,或者由于印刷原因造成字迹模 糊、笔画粗肿的也应该放弃。
选中字帖后,可以用复印机将字帖放大到合适大小临摹。
选择古代优秀小楷范本
历史是最公正的,真正好的东西是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因此,要想找经过权威认定的字帖,那么去临一本古代优秀小楷绝对没错,不过,你不能刻意地去修饰笔画的头尾,毕竟毛笔同硬笔有质的区别,而且要有一定 的文化水平和鉴别能力,古代字帖里通假字、异体字、 不规范的繁体字太多,当然最好有老师来指导。如果你已经有一定的书法基础,那么建议你赶快找一本古代名家的小楷范本,双管齐下,大又裨益。
这里推荐大家用软铅笔2B—5B临写,用铅笔其好处有三:一者无钢笔运用不当偏锋刮纸之病,写起来圆畅自如;二者铅笔用笔细腻,避免用钢笔过于追求点画的精雕细刻,用力太大,而忽视笔画的轻重之感;三者笔粗可写大字与原帖相近,既有法度又可消除拘谨、无束缚之感。
推荐以下几种字帖供参考:
>>>>> 三国 钟繇《荐季直表》、《宣示表》(王羲之临 本)
>>>>> 东晋 王羲之《黄庭经》、《临钟繇宣示表》、 《道德经》(赵子昂临本)
>>>>> 东晋 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 >>>>> 隋 智永《真草千字文》
>>>>> 隋 《董美人墓志》
>>>>> 唐 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
>>>>> 唐 钟绍京 《灵飞经》
>>>>> 宋 苏轼、米芾、黄庭坚、赵佶
>>>>> 元 赵子昂 《汲黯传》、《道德经》 >>>>> 明 王宠、文征明、祝允明
>>>>> 近代 邓散木 学习方法
写字根本没有天才,写好字全靠信心+细心+恒心
首先树立写好字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写出一手好字来,下笔坚决、果断;其次练字时要用“心”去练,不能盲目地“抄”帖,仔细观察每一笔画的长短、粗细、方向、每一字的结构、每一行字与字的关系、每一篇整体的面貌……长期这样训练,如果你能坚持下去,你的字定会令人刮目相看——这就需要恒心。
经常有人抱怨,自己练了这么久,怎么没有进步,反而好象退步了?这时,你不能气馁,这很可能是你进步的标志——因为你的眼光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自然你就越来越对你的字不满意了。也可能你的字正处于转型时期,显然有些看不顺眼。
避免“抄帖”,多“读帖”,讲究方法,学会“比较”
学书不是机械的重复,苦练还要巧练,平常练字不要养成“抄帖”的坏习惯,用笔率意、不加分析、涂涂改改是练字的大忌,“抄”得越多,错得也越多。
应学会“读帖”,即多观察、多分析字帖,推敲每一笔画、每一行字、每一篇字的书写——某一个字没有写好,我就对照原帖多观察、多分析、多比较,然后再临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什么事就怕“认真”两个字。
练字也要讲究一些方法,在学的过程中,摹、临、背(默写帖字)、创(写与帖字相近的字)四结合,掌握规律,循序渐进。方法形式多样,如果自己喜欢写撇捺明显、精巧的写,就可选用弹性的钢笔;你可以默写字 帖,再和原帖字比较,就可以看到自己与字帖之间的差 距,从而检查自己的弊病所在;将字帖中部首、字体结构分类临习,归纳总结字与字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去认识和掌握一类字写法的共同点,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完全在于个人的学习创新。学书者只要勤练多思,就一定能提高书写水平。
“专”一则博
荀子曰:“好一则博”,一是“专一”。初学书法,要先专一,后博学。刚开始练字的人,在选好一本字帖之后,就要专心致志练下去,不可朝三暮四,随意更换字帖。这是因为每一本字帖都各有特点,自成体系,如果今天临这本,明天临那本,到头来哪一本也写不像。只有待一本字帖临像了,写熟了,才可再换其他字帖,博采众长。
讲究“字外功”,练字也练人
写字讲究养境,周围环境是一方面,自己内心是否宁静才是主要因素。真正写好字,需要多方面的修养,至 少要有清醒、灵活的头脑。写字不能急功近利,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再强调一点——写字如做人。古人 云“人写字、字写人”,练字同时也是练人,只有踏踏实实、勤学苦练才可能成功。


IP属地:陕西1楼2017-07-06 17:54回复
    下面的论述选自白蕉《书法十讲》,关于毛笔选帖问题,大家可做参考。


    IP属地:陕西2楼2017-07-06 17:55
    收起回复
      那么对于选帖问题到底应该如何适当地、正确地解决呢?我的回答,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在讲牛头不对马嘴 的话,甚至在老前辈听来也许会认为有些荒谬。好吧, 为了我不愿作教条式的规定;为了比方的确切起见,我的回答很简单:“自由选择”――比如婚姻的自由恋爱, 说得对不对,要诸位自己去估量。如果估量不出,可以再去请教诸位的父母兄姐,他们一定可以给你一个正确 的答复的。
      为什么我要这样比方呢?我的见解和理由如下:
      选帖这一件事真好比婚姻一样,是件终身大事,选择对方应该自己有主意。世俗有一句话,说是:“衣裳做得不好,一次;讨老婆不着,一世。”实在讲起来,写字的路子走错了,就不容易改正过来。如果你拿选帖问题去请教别人,有时就好像旧式婚姻中去请教媒人一样。一个媒人称赞柳小姐有骨子;一个媒人说赵小姐漂亮;一个媒人说颜小姐学问好,出落得一副福相;又有 一个媒人说欧阳小姐既端庄又能干。那么糟了,即使媒人说的没有虚夸,你的心不免也要乱起来。因为你方寸中一定要考虑一番:不错呀,轻浮而没有骨子的女子可 以做老婆吗?不能干,如何把家呢?没有学问,语言无味,对牛弹琴,也是苦趣;是啊,不漂亮,又带不出门……啊哟!正好为难了。事实上在一夫一妻制度下,你又不可能把柳、赵、欧、颜几位小姐一起娶过来做老婆的呀!那么,我告诉你吧,不要听媒人的话,还是自由恋爱比较妥当,最要紧的是你自己要有主意,凡是健康、德性、才干、学问、品貌都应注意,自己去观察之外,还得在熟悉她们的交游中做些侧面访问工作。如此,你既然找到了对象,发生了好感,就赶快订婚,就应该死心塌地去相爱,切莫三心二意,朝秦暮楚。不然的话,我敢保证你一定会失败。否则还是求六根清净, 赶快出家做和尚的好。
      在这里,也有一种左右逢源的交际家。比方说是一个某小姐,星期一的下午是约姓张的男朋友到大光明去看电影;星期二的晚上与姓李的男朋友有约,到老正兴去吃饺子;星期四的上午约姓王的男朋友去逛复兴公园;星期六的晚上约姓赵的男朋友到百乐门跳茶舞,安排得很好,他们各不碰头。下次有约,也是像医生挂号一样。她与他们个别间都很熟悉,可是谈到婚姻问题, 张、李、王、赵都不是她的丈夫,还是没有结果的吗? 有些同学笔性真好,无论什么帖放在面前,一临就像样,一像就丢弃,认为写字是太容易了,何必下苦功, 结果写来写去还是写的“自来体”,一家碑帖都未写成功。就等于谈情说爱太便当了,结果大家都容易分手一样。
      由于如上的见解、理由,所以对取为师法的碑帖方面,我是主张应该由自己去拣选。父兄师长所负的指导责任,只是在指点你们有位名家,哪几种碑帖可以学; 同一种碑帖版本的高下,哪几种是翻刻的,或者根本是伪造的;学某家应该注意某种流弊,以及谈些技法方面的知识等等,就是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而已。
      在这里,另一种问题还是有的。比如说,你的笔性是近欧阳询的;或者是近褚河南的;或者是颜真卿的, 你是决定学欧或褚或颜字的了。可是欧、褚、颜三家流传下来的名碑帖,每家都不止二、三种,尤其是鲁公最 多,那么主要的到底应该学哪一本呢?你跑进了碑帖店,不是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吗?还有些同学,楷书是学过某几家的,行书又爱好某一家,自己觉得学得太杂了但又舍不得放弃哪一家。在这个时候,指导者给他作正确的指导或者替他作有决定性的取舍,我想是应该的。
      我在第一讲里说过,初学者应先学正楷书,而正楷书应先从隋唐人入手,这是一般合理的考虑,是“走正路”的说法。隋代流传下来的碑版,大都没有书者姓名。唐代四大家中,欧、虞、褚三家书迹流传多有名拓本,薛(稷)最少,笔力也自不及三家。此外,如颜真卿、柳公权都可以取法,在我并没有成见。凡是学问都没有止境,也就是说没有毕业的时候。如果你说,我对于某一种学问是已经学成功了,那等于宣告自己不会再进步了。在书学方面,拿速成来说,正楷的功夫至少也要三年;既然已选定了碑帖,至少要把这部碑帖临过一百遍,才有根底可说,才能得到他的气息。所谓下功夫,应当在临、摹、看三者之外,还要加上“背”的功夫。这些功夫的作用,摹是要得到其间架;看是要得到其神气;临可以兼得间架和神气;背则能使所学习的东西更为熟练,加深印象。
      往年旧式家庭教子弟习字,从把手描红而影格、脱格――脱一字起至一行,相等于现在幼稚生至初小、高小程度(年龄自五、六岁至十一、二岁),再进一步后是临帖(初中程度起),这办法是很合理的。其实影格便是摹,脱格便是临。关于临、 摹二者的一般过程,姜白石说:“初学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又云:“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夫临摹之际,毫发失 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
      摹和临的不同与其于学习进程上的关系,姜白石说得很明白了。但在摹的一方面,古人还用双钩和响拓的死功夫,这真是了不得。所谓双钩就是:有些时候见到名拓或者真迹,因不能占有它,于是用水油纸把它细心钩摹下来,自己保存,以备临习时参考。(水油纸即等于古代所谓硬黄纸一类,透明、吃墨而不渗)所谓响搨:就是在暗室中向阳处开一小孔,把所欲搨者在孔的 漏光中取之。这个法子是用于名搨或真迹原本,色暗而不清晰者。临书的时候,要力求其似,应当像优孟学孙叔敖,动止语默,须惟妙惟肖。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贵似”。这是说临而先看,因为看是临的准备。但是我说的看,不仅仅是说临习前须看得仔细,我的意思是即使不在临写,在无事的时候,正须像翻心爱的画册、书本一样,随时看之。至于背,就是说在临习某种碑帖有相当时期之后,其中句读,也熟得可以背诵默写,于是可以不必打开碑帖,把它背临下来。除了正课用功之外,无论你在晚上记零用账,或在早上写家信,只要是你拿起墨笔来的时候,所写的字只要是帖上所临习过的话,就非得背出来不可。若是觉得有错误或者背不出的笔画和结构,不妨打开帖来查对一下。像这样随时留心,进步便自然而然非常之快。


      IP属地:陕西3楼2017-07-06 17:56
      回复
        楷正参考碑帖目录
        朝代:隋
        《龙藏寺碑》:此碑为欧、褚之先声而未拘于法度。
        丁道护-《启法寺碑》:无六朝馀习,为欧、褚先河。
        《苏孝慈墓志》:学欧、褚可参考。
        智永-《千字文》:智永所书千字文有多本,正草相对,其书有法度,但偏于阴柔方面。
        《董美人墓志》:紧密深秀而微病拘。
        欧阳询-《姚辩墓志》:学欧书之辅,可资参看。
        朝代:唐
        欧阳询- 《皇甫君碑》、《虞恭公温彦博碑》、《姚恭公墓志》:此三种与姚辩墓志一样,皆为学欧书之辅,可资参看。至于正书千字文与黄叶和尚碑皆系伪充。
        《九成宫醴泉铭》:结体较散,不及化度紧密,而规矩方圆之至。学欧入手由此,转而学化度寺。
        《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欧书极则。结体极紧,其它欧书尺牍行楷见阁帖中,草书有千字文,能用方笔。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虞书之极则。有二本: 山东城武本,元至元间所刻;陕西长安本,宋王彦超所重刻。今印本最佳者为有正所印临川李氏藏唐拓本。日本书道博物馆所藏二本可旁参。孔祭酒碑,学虞书者所仿,甚秀。昭仁寺碑,虞早年书或是王叔家书。行书尺牍见阁帖十九行。行楷汝南公主墓志,疑属米老狡狯, 然秀丽非凡。
        褚遂良- 《孟法师碑》:褚书冠冕。骨力最胜,体力最端重。学唐人书由此入,比欧、虞更少流弊。
        《房梁公碑》、《伊阙佛龛记》、《倪宽赞》:以上三种,学褚者俱可参阅。伊阙字最方大,略见板滞, 倪宽赞多笔病。
        《三藏圣教序》:有同州本,雁塔本两种。同州本严正;雁塔本放逸。学褚由此入手,转写孟法师碑,旁参龙藏寺碑。临王有绢本兰亭真迹,其它行楷尺牍见阁 帖中。枯树赋也为米老用力之帖。
        《善才寺碑》:此碑据考证係魏栖梧书,亦为学褚者旁参之资料。
        薛稷-《信行禅师碑》:薛书极少传世,阁帖中亦仅有孙权一帖传是薛书。
        欧阳通-《道因法师碑》:书法茂密,学大欧从小欧入,北碑最示门径。
        张旭-《郎官石柱记》:结体气息在一般唐楷之外,然其深而有力则不及欧、虞老到,功夫之异也。
        敬客-《王居士塼塔铭》:学欧书若呆板时,可检阅或临写三、五通,以其体势飞动,可豁心目,然不必专学,学之易入甜媚一路。
        颜真卿-《浯溪中兴颂》、《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 (并序)》、《颜氏家庙碑》、《郭家庙碑》、《扶风孔子庙碑》、《颜勤礼碑》、《东方朔画像赞》、《元结碑》、《麻姑仙坛记》、《广平文贞公宋璟碑》:楷正颜书少韵味,取其气魄大,学者须去其病弊-见第七讲书病。颜书流传碑版最多,如多宝塔感应碑实类经生书吏之书,极工整,而科举时代多尚之,实同干禄字书。余如八关斋会报德记、鲜于氏离堆记、竹山记游 诗、谒金天王神祠题记等,皆可参阅。行书如送刘太冲叙、三表、争座位、告伯、祭姪稿、蔡明远、马病、鹿脯诸帖。告伯、祭姪、竹山记游等,日人有真迹影印 本。麻姑山坛记为颜书楷正之最佳者。余如李元靖、颜氏家庙、郭家庙、颜勤礼诸碑及东方朔赞均需参临。
        柳公权- 《玄秘塔铭》、《李晟神道碑》:学柳书须去其病弊-见第七讲书病。
        《金刚经》、《魏公先庙碑》:若论习气少则金刚经实胜玄秘塔。
        裴休-《圭峰定慧禅师碑》:玄秘塔以学者多,面目愈见俗气,学柳不如以此为主而旁参诸帖。此碑书者裴休疑係柳公权代笔。
        徐浩-《大证禅师碑》、《不空和尚碑》:徐书甜俗,行书为龙城石刻等。
        殷令民-《裴镜民碑》:书在欧、褚之间。
        王知敬-《卫景武公李靖碑》
        薛稷-《升仙太子碑阴》:有钟绍京、薛稷、相王旦等书。又武后游仙篇薛稷书。
        窦皋-《景昭法师碑》
        张从申-《茅山玄靖先生李含光碑》:行楷。


        IP属地:陕西4楼2017-07-06 17:56
        回复
          下面转载的是《启功先生谈临帖》


          IP属地:陕西5楼2017-07-06 18:06
          回复
            启功先生谈临帖之一:
            所谓临帖,就是以碑帖或别的法书为榜样,来对照着摹仿、练习,它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法则和规律,都有表现其艺术效果的技巧和方法。书法艺术也是这样。学习书法,首先要弄明白所学书体在结体、用笔和章法等方面的法则、规律,其次要学会表达其艺术效果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常听人说某人的字写得漂亮,某人的字写得寒碜,漂亮与寒碜,其根本区别不就在所写的字合不合书法的法则,写字的人有没有相应的技巧吗?
            书法艺术的法则和技巧,同现在一般的写字原则和方法是有很大不同的,它有特殊的要求,而这种特殊的要求,又不是每个会写字的人都自然具有的,须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我们现在一般人学习书法又与古人不同:古人一学识(习)字,就是用毛笔学写当时通行的规范字体(或篆书,或隶书,或楷书等),又有先生的“口讲指画”,久而习之,自然有法度可观。而我们现在,一上学学写字,便往往是用铅笔或钢笔写“横平竖直”的仿宋体,字的结体和用笔与传统书法的要求相去甚远,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对学习书法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所以我们现在学习书法有两个任务:一是去掉不合书法要求的方法和习惯,二是从头学会书法艺术所要求的法则和技巧。要完成这两个任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临习前人优秀的碑帖法书。学习书法,也如同学习音乐,不论学什么乐器,开始总要练一些高明的乐谱,拿这些乐谱来练习各种技法,培养自己好的习惯,练得熟了,自己演奏起来就会有新的创造了。
            临帖就是学音乐的练谱子,只有反复进行摹仿和练习,才能使自己下笔就合辙就范,写出的字具有传统书法的法度和神韵。如果不临帖,老是按照自己原有的写字方法和习惯练下去,或者随心所欲,任意挥洒,那么其结果只能是背道而驰,越练越糟。这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学习书法跟学习别的艺术一样,开始总得有个幕仿的过程,从摹仿中去体察、领悟其所以然(即造就此种艺术的法则和技巧),不可能一上手就搞创作的。
            另外,汉字的书法艺术是我们的传统民族艺术,它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明代谢肇制在《五杂姐》中说:“凡学古者,其入门须用古人之法度,而其究竟,须运自己之丰神,不独书也。”谢氏的话不但说明了我们的传统书法应该有所发展、创新(即后代的书家当写出自己的丰神),而且还说明了这种发展与创新当以继承(即用古人之法度)为基础。
            临帖就是掌握古人的法度,熟悉前贤的一书写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不失掉我国书法的传统性、民族性,才能具有创新的坚实基础。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独树一帜的大书法家,没有不重视临帖的。一部杰出的王羲之《兰亭叙》,历代临习者不计其数,至今尚有许多名家的临本流传,而王羲之本人,也是出入百家才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的。当代一些成就很大,负有盛名的书法家,也都是挥毫数年,临帖不中辍的。他们把古帖当作自己最好的老师,不断从中吸取新的营养,写出新的意境。现在有人怀疑学书必须临帖的命题,想走捷径,急于求成,这是很不明智的。现在也有一些书手正苦于传统的东西太少而不得不回头补临古帖的课,这教训当是对怀疑论者的一剂极好的清醒剂。


            IP属地:陕西6楼2017-07-06 18:07
            回复
              启功先生谈临帖之二:
              常有人问入手时或某个阶段宜临什么帖,常问“你看我临什么帖好”,或问“我学哪一体好”,或问“为什么要临帖”,更常有人问“我怎么总临不像”,问题很多。据我个人的理解,在此试做探讨。
              “帖”这里做样本、范本的代称。临学范本,不是为了和它完全一样,不是要写成自己手边帖上字的复印本,而是以范本为谱子,练熟自己手下的技巧。譬如练钢琴,每天对着名曲的谱子弹,来练基本功。当然初临总要求相似,学会了范本中各方面的方法,运用到自己要写的字句上来,就是临帖的目的。
              选什么帖,这完全要看几项条件。自己喜爱哪样风格的字,如同口味的嗜好,旁人无从代出主意。其次是有哪本帖,古代不但得到名家真迹不易,即得到好拓本也不易。有一本范本学了一生也没练好字的人,真不知有多少。现在影印技术发达,好范本随处可以买到,按照自己的爱好或“性之所近”的去学,没有不收“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选范本可以换吗?”学习什么都要有一段稳定的熟练的阶段,但发现手边范本实在有不对胃口或违背自己个性的地方,换学另一种又有何不可?随便“见异思迁”固然不好,但“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语)又有何不该呢?
              或问:“我怎么总临不像?”任何人学另一人的笔迹,都不能像,如果学就像,还都逼真,那么签字在法律上就失效了。所以王献之的字不能十分像王羲之,米友仁的字不能十分像米芾。苏辙的字不能十分像苏轼,蔡卞的字不能十分像蔡京。所谓“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语),何况时间地点相隔很远,未曾见过面的古人呢?临学足为吸取方法,而不是为造假帖。学习求“似”,是为方法“准确”。
              问:“碑帖上字中的某些特征是怎么写成的?如龙门造像记中的方笔,颜真卿字中捺笔出锋,应该怎么去学?”圆锥形的毛笔头,无论如何也写不出那么“刀斩斧齐”的方笔画,碑上那些方笔画.都是刀刻时留下的痕迹。所以,见过那时代的墨迹之后,再看石刻拓本,就不难理解未刻之先那些底本上笔画轻重应是什么样的情况。再能掌握笔画疏密的主要轨道,即使看那些刀痕斧迹也都能成为书法的参考。至于颜体捺脚另出一个小道,那是唐代毛笔制法上的特点所造成,唐笔的中心“主锋”较硬较长,旁边的“副毫”渐外渐短,形成半个枣核那样,捺脚按住后,抬起笔时,副毫停止,主锋在抬起处还留下痕迹,即是那个像是另加的小尖。不但捺笔如此,有些向下的竖笔末端再向左的钩处也常有这种现象,前人称之为“蟹爪”,即是主锋和副毫步调不能一致的结果。
              又常有人问应学“哪一体”。所谓“体”,即是指某一人或某一类的书法风格,我们试看古代某人所写的若干碑,若干帖,常常互有不同处。我们学什么体,又拿哪里为那体的界限呢?那一人对他自己的作品还没有绝对的、固定的界限,我们又何从学定他那一体呢?还有什么当先学谁然后学谁的说法,恐怕都不可信。另外还有一样说法,以为字是先有篆,再有隶,再有楷,因而要有“根本”、“渊源”,必须先学好篆隶,才能写好楷书。我们看鸡是从蛋中孵出的,但是没见过学画的人必先学好画蛋,然后才会画鸡的!
              还有人误解笔画中的“力量”,以为必须自己使劲去写才能出现。其实笔画的“有力”,是由于它的轨道准确,给看者以“有力”的感觉,如果下笔、行笔时指、腕、肘、臂等任何一处有意识地去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写不出美观的“力感”。还有人有意追求什么“雄伟”、“挺拔”、“俊秀”、“古朴”等等,不但无法实现,甚至写不成一个平常的字了。清代翁方纲题一本模糊的古帖有一句诗说:“浑朴当居用笔先。”我们真无法设想,笔还没落时就先浑朴,除非这个书家是个婴儿。
              问:“每天要写多少字?”这和每天要吃多少饭的问题一样,每人的食量不同,不能规定一致。总在食欲旺盛时吃,消化吸收也很容易。学生功课有定额是一种目的和要求,爱好者练字又是一种目的和要求,不能等同。我有一位朋友,每天一定要写几篇字,都是临张迁碑,写了的元书纸,叠在地上,有一人高的两大叠。我去翻看,上层的不如下层的好。因为他已经写得腻烦了,但还要写,只是“完成任务”,除了有自己向自己“交差”的思想外,还有给旁人看“成绩”的思想。其实真“成绩”高下不在“数量”的多少。
              有人误解“功夫”二字。以为时间久、数量多即叫做“功夫”。事实上“功夫”是“准确”的积累。熟练了,下笔即能准确,便是功夫的成效。譬如用枪打靶,每天盲目地放百粒子弹,不如精心用手眼俱准地打一枪,如能每次射二中一,已经不错了。所以可说:“功夫不是盲目的时间加数量,而是准确的重复以达到熟练。”


              IP属地:陕西7楼2017-07-06 18:08
              回复
                古贴用钢笔怎么摹?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7-12 16:04
                收起回复
                  好帖,初学者的福音!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9-03 23:16
                  回复
                    还是不知道买哪本字帖。是描红还是凹痕。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09-10 08:46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11楼2017-12-16 14:32
                      回复
                        谢谢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12-19 21:42
                        回复
                          张守镇的硬笔怎么样?我个人比较喜欢他的字


                          IP属地:北京13楼2017-12-24 15:39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1-22 17:10
                            回复
                              初学者的福音!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02-15 22: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