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月丹心诗词全集吧 关注:49贴子:1,930
  • 1回复贴,共1

【秀木苍苔】血肉长城铸就的抗战最后生命线~~滇缅公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8-02 23:45回复
    20万滇西劳工铸就的最后生命线: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即中国云南到缅甸的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原首都仰光港。
    滇缅公路原是为了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
    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也是一条生命线。
    【穷途之路,最后的生命线】
    1935年,国民党政府预见到,一旦战争爆发,中国军队队将不可能守得住东部沿海地区和内地平原地区的城市,最终必将退守西部。
    1937年8月,云南省主席龙云向蒋介石提出《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计划》,建议各修筑一条从昆明出发,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北部,最后直通印度洋的铁路和公路。
    七七事变以后,日军迅速占领中国北方的京津地区、南方的广东、汉口、上海、南京等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包括中国主要大城市、95%的工业、50%的人口。
    香港沦陷以后,整个战略物资通道就发生了转移,就只有广州湾是唯一的出海口,别的沿海港口基本上都被封锁起来。
    当时,海外华侨纷纷捐款捐物,筹集了大批国内急需的药品、棉纱、汽车等物资。政府也拿出外汇从西方购买了大量的汽车、石油、军火等,这些物资都需要紧急运回国内。
    此时,中国急需一条安全的国际运输通道。
    1938年,国民政府开始修建滇缅公路。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原首都仰光港。

    【弱国之殇,技术人员匮乏】
    滇缅公路修建之难,难在公路经过的80%路段是崇山峻岭。
    由于抗战形势的紧迫,很多路段只好边勘测边施工。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本就十分缺乏,加之公路要从云南边境的"瘴气"区经过,这让招募难度进一步加大。
    滇缅公路总工程处对流落到昆明的一些文化年轻人进行培训,在短时间内学习地理和地质,学习如何加快公路工程进度、用沙砾平整路面、减少急弯和陡坡、改良排水系统,以及如何修建载重量不能小于10吨的桥梁等课程。
    这种速成似的培训,是令人惊讶的。但在那个刻不容缓的年代,抗战激情高涨的年轻人产生了惊人的学习效率,后来,他们在滇缅公路建设中磨练成为技术骨干。
    后来,一批批技术人员穿越敌占区,冒险越过日军封锁线,长途跋涉于湖南、贵州、云南那些重峦迭嶂的山区来到昆明。很多人行到半路就已盘缠用光,一路靠典当行李才来到昆明,有些人因劳累体弱,竟死在了途中。

    【机械匮乏,20万劳工的血汗】
    当时,一个非常明显的难题是缺乏机械设备,因时间紧迫和战局恶化,最初的建设工程不得不用最原始的方法。
    在几乎所有的路段上,劳工们都是用自己家里带来的背篓来搬运泥土和石块。在长达959.4公里的路段上,大都用这种蚂蚁搬家似的方法。
    1937年底,滇缅公路沿线近30个县的劳工约20万人被征集来到公路上。这些人中,有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因青壮年大部分都应征入伍了。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支筑路大军,各种各样的民族,他们穿着蓝土布衣服,其中只有很少的男人是壮劳力,其他都是妇女和老头,以及很多孩子。
    孩子们都带着自家的宠物:狗、鸡和长尾巴的小鹦鹉。在傣族地区,那些跟着大人来做工的孩子还带着猴子。
    由于施工任务紧急,国民政府提出滇缅公路"先求通、后求好"的方针。严令沿线各县须在1937年底前开工建设,三个月之内先建成一条可勉强通车的简易公路。
    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的艰苦努力,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瞩目的滇缅公路终于通车了。《云南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滇缅公路修完了》。当时,国统区几乎所有报纸都报导了这个极其鼓舞人心的消息,它也震惊了全世界。
    美国驻华大使曾说:在短期内完成如此艰巨的工程,此种果敢毅力与精神,实令人钦佩。且修筑滇缅路,物资条件异常缺乏,第一缺机器,第二纯系人力开辟。全靠沿途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石碾子的悲歌,蜂拥而至的司机】
    战争期间,修路的压路机就是一种大石碾子。石碾子大约有1.8米高,重量各地不等,一般都在3-5吨之间。
    如何将石碾子弄到公路上本身就很艰难。许多石碾子都是靠劳工们推拉肩扛才从丛林和山中弄出来的。
    上坡时石碾子比较容易掌握。但是下坡时由于石碾子所产生的巨大惯性,许多恐怖的事故就发生了;那些来不及躲避的劳工们常常被失去控制的石碾子压死。偶尔也会压死一些孩子。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这种大石碾子在滇缅公路沿线已很难见到了。
    从1939年到1942年的三年间,滇缅公路上一共抢运回国13000多辆汽车。
    有了汽车,司机严重缺乏的问题又突显出来。当时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得此消息后,发表了《南侨总会第六号通道》,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服务,与祖国同胞并肩抗战。这个通告很快就传遍了东南亚各地。
    从1939年2月到8月,志愿回国服务的东南亚华侨司机和修理工先后分为九批前往祖国。,总共有3192人,他们被称为"南侨机工归国服务团"。
    所有回国服务的南侨机工都在昆明的潘家湾汽车训练学校进行两个月的军事和政治培训,学习地理、政治、军事、防空等课程。
    云南的路难走,以前在南洋各地就很有名。过去这些司机大都是在城市里开车。来到云南以后,特别是在滇缅公路上,华侨司机几乎要从头开始学习如何在崎岖的山区公路上开车。
    【黄金时代,大后方的交通繁荣】
    滇缅公路促进了大后方交通业的繁荣。当时,西南运输处有团一级的运输大队10多个,拥有汽车将近一万辆。
    他们主要运输军用物资,如:武器弹药、车辆机械、汽油、用品和军用被服等等,是滇缅公路上主要的运输力量。
    在这条抗战生命线上,日夜奔忙的还有政府单位的数千辆卡车,以及私立运输公司甚至还有三四家人合买一辆车跑运输的。
    随着大批内地的政府机构、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无数的难民撤退到大后方,昆明城迅速地发展起来,各国政府也纷纷在昆明开设领事馆,昆明这个古老的城市一下子变成国统区内最繁忙、最国际化的大都市。

    昆明和滇缅公路沿线几乎一夜间冒出了无数家运输公司,这些公司大量购置汽车投入到繁忙的运输业务中。
    他们从缅甸大量进口棉纱、布匹、汽车零配件和所有能买得到的消费品运回国内,利润都相当丰厚,这是商人的黄金时代。那时滇缅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昼夜不停地抢运物资,形成了分秒必争的极为少有的紧张运输局面。
    当年在滇缅公路上行驶的车辆种类繁多,几乎所有的人都经常听到这样的术语;"三吨的雪佛兰"、"三吨的福特"、"3.5吨的道奇"、"4.5吨的大国际"等等,这些都是当年美国生产的货车。
    【日军轰炸,生生不息的生命线】
    滇缅公路的黄金时代并没有延续很长时间。
    为切断这条国际交通线,断绝中国的物资供应,逼使国民政府投降,1940年,日军以越南为基地,轰炸滇缅公路全线。
    1940年10月起,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里,日军共出动飞机四百多架次,轰炸这些桥梁。
    每次轰炸之后,驻守在桥边的工程抢修队就对大桥进行抢修。负责抢修的人很多都是当年建桥的工程技术人员。有时炸弹仍然在爆炸、空袭还没有结束,他们就开始抢修。

    1941年1月23日,日军飞机第14次轰炸昌淦桥,并把大桥彻底炸断。为此东京电台洋洋得意地宣称:"滇缅公路已断,三个月内无通车希望"。
    大后方的很多人在日本广播中得知此事,一下子紧张起来,国民政府交通部急电滇缅公路的工程技术人员昼夜抢修,务必尽快通车。
    但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就在交通部的急电发出后不久,就收到了来自大桥抢修队的电报,说公路上的车队已再一次地越过了澜沧江,整个公路全线保持畅通。
    原来早在两个月以前,工程技术人员就预计到大桥有可能被日军的空袭炸断。他们找到了一些空汽油桶,每70个空汽油桶连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就成了一只简易的渡船,汽车开上去之后,用钢缆将渡船在两岸拉来拉去,直到大桥修复。

    【滇缅公路,永远的一抹光辉】
    滇缅公路,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正是由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以及中印公路组成的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
    抗战初期,几百万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维持经济运转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无数内迁到大后方的人们所需要的基本消费品,都依赖这条生命线运进大后方。

    滇缅公路还有一个无形的作用,它改变了战争的进程。
    日军原是要在正面打败中国军队,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但由于有了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对外通道,使得日本军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改为从沿海越南、西北和缅甸封锁中国的对外通道。这样给疲惫的中国军民有了喘息的机会。
    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7-08-03 18: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