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文明吧 关注:51贴子:4,085
  • 12回复贴,共1

东夷姓氏,古国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概论:东夷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在鲁中泰沂山区,以泰山为中心,发展了许多子文明区域,产生了黄帝族,炎帝(蚩尤)族,东夷族等,孕育和启发了整个中国文明。 1.伏羲氏: (或称伏羲国)太昊伏羲氏领地,今山东泗水流域。 2.少典氏: (或称少典国)在今山东平邑县东颛臾,黄帝和炎帝的父国。 3.有熊氏: (或称有熊国)今在鲁故城,今山东曲阜市东北八里黄帝生地,黄帝领地。 4.阪泉氏: 阪泉氏蚩尤领地,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逐帝而居渴鹿,兴封禅,号炎帝。 5.有虞氏: (或称有虞国)今山东诸城市,舜帝姚重华领地。 6.有仍氏: (或称有仍国,或有任国) 今山东济宁东南。祖太昊。与夏族有姻亲,夏六代王少康之母为有仍氏之女后缗。由于后羿代夏,逃至娘家有仍国任牧正,管理畜牧业,后复辟夏朝,称「少康中兴」。 7.有穷氏: (或称有穷国),今山东省邹城市,后羿领地,后羿是少昊之后,又称夷羿!因少昊又号有穷氏,穷桑氏,是传说中嫦娥的丈夫及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后羿之后,夏人一支,曾因夏民以代夏政,后有穷国被太康之子少康所灭,在原来的地方又建立了邾国。 8.有鬲氏:今山东德州。少康联合有鬲氏,斟灌、斟寻等实现复国。 9.斟灌、斟寻:斟灌在潍坊市潍城区西南,斟寻在潍坊市之寿光市,少康联合有鬲氏,斟灌、斟寻等实现复国。 10.商国: 今山东曹县附近20里,非后来商丘,契在尧舜时代接受封赐的领地,后发展成商朝。 11.奄国: 今山东曲阜县旧城东,这是金天氏少昊集团的中心所在,是商代、西周初是东夷势力最大的两国之一。周代商后,与商裔武庚及薄姑联合反叛,被周公镇压。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封周公于奄,国号鲁,正是奄的中心地区。 12.薄姑国:今山东博兴县东南,渊源干金天氏少昊集团,是商代、西周初是东夷势力最大的两国之一。周代商后,与商裔武庚及奄国联合反叛,被周公镇压。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曾封太公望于营丘,国号齐,正是薄姑的中心地区。 13.莱国: 东夷古国,今山东烟台黄县一带。莱国商代以前,莱国的统治中心在潍坊昌乐.临朐等县,东部直到黄县沿海地区.姜太公初封齐国,建都营丘(今昌乐县境内),离莱都较近,莱候曾多次率众争夺营丘.春秋时期,随着齐国的强大,齐国打败莱国,占有今平度县以西的领士,莱公被迫迁都黄县,称东莱.战国时,东莱亦被齐国吞并. 齐国因此领土增加一倍,奠定了春秋首霸和战国七雄的基础。 14.莒国: 今山东莒县,子爵,莒国国势正强。莒不断与齐、鲁、晋等大国会盟,还对周围小国不断发动战争。到春秋中后期,国内混乱,政治腐败,国势日弱,疆域屡遭蚕食。 15.纪国:都城在今寿光县纪台乡,为齐所灭。 16.杞国:杞国在山东杞县、新泰,后迁至山东昌乐、安丘等地。 17.腾国:今山东滕县。 18.薛国:今山东滕县南。 19.宿国: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南。伏羲氏的后代。 20.须句:今山东东平县西北。伏羲氏的后代。 21.颛臾:今山东临沂。伏羲氏的后代。 22.密国:今山东密县。 23.郓国:今山东省郓县。 24.有济国: 25.徐国: 嬴姓,渊源于少昊以鸟为图腾的集团,分布在淮水中下游以今江苏泗洪县附近为中心的地区。【图片】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8-21 13:03回复
    古代,人们以部落聚居,各有图腾崇拜,以氏族相区别,比如有仍氏,有有虞氏,阪泉氏,氏即国家,也就是有仍国,有虞国,阪泉国...在远古,氏=国,氏族的名称也不一样,有的以部落首领命名,有的以周围地名命名等...古代的主要氏族大都聚居在今山东泰山地区和泗水流域(非印尼的泗水),古黄河流域,并没有划分地域,后来将九夷划为九州,“夷”即古语“人”,划分为比方说,东边的人,靠海的人,靠山的人,以鸟为图腾的人等等,后来随着文明的东渐,原来的以泰山为天下的中心,后来随着古人开拓的步伐,泰山竟成了东边的山,虽然还是五岳至尊,但是以后代的目光看显然是在东边而不是中心了...除去到处开拓的古代先民外,留守的部落便成了东边的人,虽然都是人(夷),但地理方位已经不一样了,于是乎管这片悠久的地方上居住的人叫东夷,这种指代当然为广泛开来,各氏族还是叫各自的名字,但是后代的人为了研究的方便,统一叫这一片的文明为东夷文明,这就是由来...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8-21 13:04
    回复
      这个帖子应该置顶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8-22 23:52
      收起回复
        仔细看有熊在哪@欧阳轩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9-14 15:54
        收起回复
          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授国于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也。
          ”[4] 《帝王世纪》:“(黄帝)有圣德,授国于有熊。郑也,古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
          ”或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御览》百五十五),或言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
          (《水经・洧水》注)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新郑县,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
          ”[5] 魏,郦道元《水经注》:“或言新郑县,故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也
          。”[6] 唐,李泰《括地志》:“黄帝征战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唐,杜佑《通典》:“新郑县……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本郑国之地。”宋,《路史·国名记》:“少典,有熊之开国,今郑之新郑。从以上文献来看,史传的有熊地望大致在今河南新郑的周边,这里也曾经是祝融之墟。


          IP属地:安徽5楼2017-09-14 16:0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