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城市吧 关注:1,414,925贴子:104,456,600

中国最美古诗(100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诗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没有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顺口溜的韵文,这就是最初的诗。诗歌已经成为“广义诗”的代名词,中国古代的诗歌发展从上古歌谣、卦爻辞开始,经过《诗经》、楚辞、汉乐府的发展,再到唐诗、宋词、元曲的兴盛,是一个纷繁复杂、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境界,好的诗歌让人喜爱不已。如果把诗分为看的诗和可唱的诗,唱的诗就是词。诗、词是世界各个民族的心声,又是文化集萃的载体之一;诗、词也是中国文学发展中各体文学的主流和大宗,略有点文化教养的人都会做几句诗词,连学龄前的儿童也能琅琅上口地背诵几首。浓缩的才是精品,诗歌是用较少的文字准确地表达一种情感,诗人就是驾御文字的专家。好诗就是一活宝,反反复复读,玩味无穷。中国古典的诗词曲作品,博大精深、意蕴无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排名论次乃人们所喜好。每个人读诗的角度可能不同,从意境的,从章法的,从句法的,从用字的……但好诗歌就跟好歌差不多,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欢的。本文不是评论哪一首诗歌的传诵程度广,也不是评论哪一个诗歌作者的水平高,甚至不是评论哪一首诗歌水平最高。诗歌水平和艺术这东西,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所以,本版是试图对中国历史上评价最高的“诗词曲”进行排名,并结合传诵和流行程度,再结合该诗歌在诗坛诗史上的地位,一一进行综合排定。评价最高的诗歌,必须得到历代人们或名人的推荐和高度评价,必须有“经典”、“绝唱”、“中华文化瑰宝”或者“代表作(大诗词人、某个时段或领域)”的评语,至少也得是精品、脍炙人口和流传千古的作品。本文不是评论哪一本诗集,而是一首,如对于《诗经》、《楚辞》和《九章》的地位和它里面一首诗所代处的的历史地位是有区别的,再如南朝梁萧统编的《古诗十九首》、杜甫的《杜工部集》和曹植的诗集。这里的诗歌,指各类诗词,包括乐府、楚辞、元曲(其诗歌部分)等诗歌。这里我略作排行,主要是因为兴趣,也供大家娱乐,当然,能做到一点权威性那也是好的。本文评论内容从百度和各个网站搜索,非自己杜撰,只是自己将这100首诗歌试行排名。
而唐诗宋词就是中国诗歌最成熟和杰出的阶段,在本名次所占有的份额相信不会低于八成。中国的古代诗歌恐怕不只几万首?仅《全唐诗》中的就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单单乾隆或陆游就创作出一万多首诗。著名的诗歌没有几千也有大几百,选出100强会非常困难,100强里面都是“流传千古”的名作,进行排名绝非易事,而且诗歌的形式形形总总,像短篇如何跟长篇比?像律诗如何跟乐府题材诗比?可以肯定的是短诗不一定比长诗差,律诗和乐府题材诗也各具特色,这就要看后人和大家的评价了。所谓诗歌的“最高水平”,既包括其文学水平及其艺术魅力,也包括其诗歌的知名度、文学地位、社会影响、世间公认度和历代国家官方的承认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每首诗参照其影响力、传诵度(知名度)、艺术评价(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这四项进行综合评定,并逐一进行排行、评价和结合。本篇排名,以该诗歌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做优先考虑,然后再考虑该诗歌在诗歌各领域(如上古诗、近体诗、词、曲、爱国、边寨、田园、律绝)上的地位,再考虑各大诗人的代表作,最后才考虑流行和传诵程度。这一轮之后,再循环,即各个标准的次选诗歌。另一个大标准,是各大诗人在诗歌史上所占的地位,和其诗歌在诗歌史上所占的数量,应该比例差不多。
 相对于现代社会的工业、稳定、交通、通信技术等科技等,诗的内容如农业题材、手工业题材、战争战马和思乡牵挂之类的题材将不再有那么强烈的共鸣,但是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长河和景况来考虑,毕竟现代化社会才几十年时间,而且人类的某些思想、情感、心里等共性共鸣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
 诗歌的评论和评价网上搜索而来,括弧里面的字是我的解读和排行的说明,一些较长的诗歌本人为了排版好看就省略去中间的诗句,喜欢的可以自己去查阅。有些组合诗以独首进行排行,有些组合诗以两首或以上进行排名,这有些不公平和不科学,但没办法,一般以人们所认同的“独立”成篇进行排行。本文内容仅窥见“豹之一斑”,排行也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对大家解读古典诗词有所补益。


IP属地:甘肃1楼2017-08-27 17:46回复
    01.《离骚》·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注:各个版本的一些句和字有区别(全诗字数:2888 行数:188)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 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离骚》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总之,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其评价足以排第一)


    IP属地:甘肃2楼2017-08-27 17:46
    收起回复
      02.《孔雀东南飞》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3)编《玉台新咏》卷一。《乐府诗集》原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孔雀东南飞》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后人的修饰。《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故事的两个主人公以其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而赢得千古文人墨客的赞叹,《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这首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共350多句,1700多字,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五四”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搬上舞台。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它是艺苑的奇葩,也是历史的镜子。(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


      IP属地:甘肃3楼2017-08-27 17:47
      收起回复
        03.《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写的《将进酒》,影响极大。虽然在思想内容上得不到历代主流意识的推荐,但从艺术和诗的角度看,仍然是一首十分完美的诗。此诗在喜欢喝酒的广大群众中影响是不同凡响的,是诗仙李白的代表作。《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转癫狂,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全诗五音繁会,句式长短参差,气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是诗仙李白的巅峰之作。《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震动古今,诗仙的巅峰之作!)


        IP属地:甘肃4楼2017-08-27 17:47
        收起回复
          04.《天问》·屈原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
            厥严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处,爰何云? 荆勋作师,夫何长? 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吾告堵敖以不长。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的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天问》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373句,1560字,多为四言,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错落有致。在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作品里,《天问》是一篇非常独特的诗篇。这是因为,该作品乃是一种空前绝后的文学形式,全文自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令人读来兴趣盎然,绝无枯燥之感。因此,清代学者刘献庭在《离骚经讲录》中赞其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天问》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特色而有很特殊意义的文学杰作,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它相当高的价值与地位。(评价足以排数一数二)


          IP属地:甘肃5楼2017-08-27 17:47
          收起回复
            0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苏轼作此词时40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他既对朝廷政局深切关注,又期望重返汴京,心情复杂,时逢中秋,一饮而醉,醒后感慨弥深,遂作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古人评论说:词的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先著《词诘》),其实通篇风调又何尝不是这样。许多评论家认为是词中之《天问》,又有李白之仙心。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此词一出,余词尽废)


            IP属地:甘肃6楼2017-08-27 17:48
            收起回复
              06.《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的全部诗词创作,如果抽去这一首,其艺术成就不免要大打折扣。此词的气魄确实前无古人,其上阕着眼于空间,下阕着眼于时间,时空交织,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便尽收眼底,展开了一幅廓大深远得无以复加的诗境。其词风格雄浑壮伟,汪洋恣肆,纵横淋漓,尽显伟人风采,王者风范,给人以力与美的艺术享受,令人称绝。范文澜先生称该词“气魄的雄健奇伟,辞句的深切精妙,不止苏辛低头,定评为词中第一首。”柳亚子先生说:“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的第一作耳,虽苏、辛犹未能抗耳,况余子乎?”又说:“《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沁园春·雪》让我们领略了一种绝美,这是真正的指点江山,这是真正的激扬文字,这是真正的神来之笔。这是诗中极品,只能梦寻偶得,绝非刻意雕琢;这是千古绝唱,源于灵感喷发,可遇而不可求。试问中华诗词的巅峰在哪里?李白的《将进酒》可比作昆仑,苏轼的《水调歌头》可喻为太行,而《沁园春·雪》就是当之无愧的珠穆朗玛!(神来之笔,诗中极品!自古至今的第一词)


              IP属地:甘肃7楼2017-08-27 17:49
              收起回复
                07.《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是一个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千古绝唱”)


                IP属地:甘肃8楼2017-08-27 17:50
                收起回复
                  08.《三吏三别》·杜甫
                  新婚别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三吏”、“三别”是杜甫各自独立的六首诗,也是最负盛名的一组诗,历来被人们一起提及。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声名显赫的“三吏”、“三别”是“诗史”的最核心部分,是杜甫的绝对代表作,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性作品。“三吏”、“三别”是指《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这六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有计划、有安排写成的作品,故以一组诗的形式进入排行榜。当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三吏”与“三别”,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所谓“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间”。这几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是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是一组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中华文化的代表作)


                  IP属地:甘肃9楼2017-08-27 17:50
                  收起回复
                    09.《长恨歌》·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颠峰人物。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等,白居易被称为“诗魔”。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传世名篇。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歌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假使白居易传世的作品只有《长恨歌》和《琵琶行》,甚或只有其中一篇,也将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样,孤篇横绝,自成大家,丝毫无损他的诗名。假使其他作品都在,唯独少了这两篇,白乐天的成就绝不能说超出了同时代的刘禹锡、元稹,更别说名气居然大过李商隐了。这首流传千古的《长恨歌》,吸引了历代无数读者,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名作。(享有世界声誉的名作!)


                    IP属地:甘肃10楼2017-08-27 17:51
                    收起回复
                      10.《琵琶行》·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白居易(772--846),中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天居士。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皆为千古名篇!这首诗的语句凝炼优美、叩人心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我之所以称他为奇迹人物,盖他得意的讽喻诗几百首,新乐府几十篇,立意很高,艺术水准却不过尔尔;而相隔十一年的《长恨歌》和《琵琶行》真是双峰插云,直上云霄。唐宣宗赞他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脍炙人口、千古名篇。)
                        


                      IP属地:甘肃11楼2017-08-27 17:51
                      收起回复
                        1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在今湖北省广水市寿山龙泉寺隐居三年,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明人胡应麟说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这首《静夜思》就是这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此诗极为流行,有唐人的地方就有这首诗。(中外皆知,中华第一诗!但这首诗太短,还不足以代表中华文化的深和美!)


                        IP属地:甘肃12楼2017-08-27 17:52
                        收起回复
                          12.《饮酒(其二)》·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这在他的《饮酒》之五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前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难怪连造语峻峭的王安石也大发感慨: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此诗和作者的地位一样高!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IP属地:甘肃13楼2017-08-27 17:52
                          收起回复
                            13.《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君主。李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他的艺术成就,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对词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这首《虞美人》遗词用语,无一不精妙,意竟天成,意韵绵长,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功,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首《虞美人》的春花秋月葬送了一代伟大的词人,但与此同时也造就了这个悲剧词帝的万古流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虞美人》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传诵千古!不朽篇章!)


                            IP属地:甘肃14楼2017-08-27 17:52
                            收起回复
                              14.《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黄鹤楼》能成为千古绝唱,说明律诗气势、意境更为重要。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唐代唯有崔颢得到过诗仙李白如此的首肯和心服。中国古代,名流巨公的誉扬印可,是作家作品成名的重要因素。历代诗评家也曾给予极高的评价,如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又把《黄鹤楼》列为唐诗七律正宗的第一。桂天祥的《批点唐诗正声》也认为此诗“气格音调,千载独步”。清代也有人说此诗“蕴含无穷,千秋第一绝唱”。历代诗评家给予的高度评价,自然也会提高《黄鹤楼》的影响力。(本诗从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律诗,但它却被后人尊为唐人七律之首。)


                              IP属地:甘肃15楼2017-08-27 17:5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