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吧 关注:4,685贴子:40,489
  • 19回复贴,共1

擦边球,个人对国际音标局限性一些看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是不够精确,例如普语ʐ(日的声母,不是如肉然等等的声母)和俄语ʐ不同,日语ɴ和亚美尼亚语ɴ不同,精确描写除给出音标外还必须辅以文字描述。这是国际音标追求灵活性的必然代价,以免符号多到无法学习,所以音标再怎么国际最多也只是个参照。  二是对音段之外的单位关注不够,英语有四级重音,IPA只能区分三级,同样汉语至少有四级停顿,它只区分两级。当然这也和这方面研究较少有关。以上两个原因,官方手册里那些The Wind and The Sun,读出来能还原到什么程度其实并没多大把握。  三是同一个音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c-kʲ t-d̥ ɨ-ï,不够经济(带附加符号的字常被赋予特别的用处,有时反倒令人困惑)。  四是二维的音标表能反映的参数太少,比如辅音除部位和方法,还有气流机制和声门状态共四个主要参数,但表上一格最多挤得下一清一浊两个,其他发声态要用附加符号表示,造成仿佛它们是复合发声态的假象;非肺部气流音既不罕见又不特殊,却必须另外列表,独占半壁江山。而且发音部位不是最小参数,而是可以互相组合,于是大量的协同发音现象只能用数个辅音+连音线表示,没能贯彻一字一音的原则。
一、二在语音合成领域是致命伤;二、四是传统理论跟非线性音系理论对比之下的劣势。


1楼2017-08-28 22:14回复
    就是。像中央ᴀ,大多时候不会被承认,只得写成ä/ɑ̈,然而大多数又无法识别,或者懒得标注附加符号,于是就直接写成了本字a/ɑ,接着使用者的发音也是本字,导致音位名存实亡。的确可以独站表上一格的音,就不应该用附加符号表示。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8-28 22:32
    收起回复
      有的时候,形状相近的无关字还会导致不必要的混淆。例如ʄ,本意是ɟ上加个小弯钩,表示内爆音。然而大多数使用者都会认为是ʃ+_,于是误认为其是舌叶内爆音。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8-28 22:39
      回复
        而且有的时候,符号还不是太完善。例如有边化ˡ,但是没有去边化符号,同样也没有去鼻化符号。万一哪天真发现有语言存在“嘴角音”,与普通唇音对立,那该怎么办?唇边音?
        Ipa标注符号混乱。而且有的还不完善。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8-28 22:46
        回复
          变卦,收回三,一音多字有时有利于保证音系的规则性(例如カ行拗音用kʲ不用c),不一定是坏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8-28 23:06
          收起回复
            kʲ和c不是一个音啊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8-29 13:21
            收起回复
              日语的那个N就是个记号好吧……不算正经音标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8-30 16:37
              回复
                还有就是像 sano 这样,有sa no、san o、san no三种读法。有时容易引起混淆。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9-19 18:1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