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说吧 关注:89,849贴子:737,143
  • 60回复贴,共1

实在忍不住,冒泡吐个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墨殇《π的杀人魔法》读后有感
一套两本800多页的长篇本土推理小说。用了一天时间“专门”看完了这本书。
老实说,这个作者的名字之前没听说过,但是新星出版的原创系列基本都收藏了,所以也就花了笔不菲的价格买下了这套书。
因为这套书篇幅太长了,所以故事内容就不复述了。
就故事里出现的几个主要谜团来说说我的看法。
1.电视节目里的蒸发消失事件。确实这种谜面的谜团很讨喜,但是前人都有过类似的创作,所以实际上这种诡计对于我这种推理迷而言丝毫没有难度,在第15页的时候,我就知道了诡计手法的大概。之后作者还特意花费不少笔墨和图示来叙述,这种程度的诡计只能唬唬新入门的人。而且因为叙述的太详细,使得这种诡计出现了诡计硬伤。这是在诡计设计上最不应该出现的问题。我不讨论具体是否可施行这种手法,也不去探究理论可行的程度是多大。光死者掉落下来的这件事就不是必然发生的,存在太多的偶然性,而这种偶然性作者没有去解决更没有提到。
2.不可能坠楼事件。在看到这种谜面时,我已经做出了数个可能的手法,不过都是近乎新本格里的诡计手法。结果在解答时,没想到作者竟然选择了最不符合现实的手法。前面给出条件说玻璃都是不能从内打开的,后面就自打嘴巴了,用的手法真心坑爹,而且真凶在具体实施手法时只考虑到了实施时的手法,从诡计准备以及材料后续甚至手法收尾又是什么都没交待。
以上,作者称之为魔法二宗,在现在的要求来看,实在名过其实了。这么长的篇幅来写谜团,却总是写自己想表述的一面,关乎诡计手法解答的要素要么不提及,要么一笔带过,再加上这种长篇幅的掺水,以及两个手法一个简单偶然性太大一个坑爹。
3.真凶的身份。记得是第一本书后半部分出现了大部分角色的调查,至此,实际真凶的身份已经不难猜了。可是作者依然藏着掖着,真心在把读者当成**啊,连我姐这种不看推理小说的人在我的叙述下也猜到了凶手,作者不能永远扮成最聪明的人,不然真的就只是在坐井观天了。
4.玲珑屋双重密室杀人事件。在看到这个谜团的时候,我真的确定了作者真的是对于密室的误解太深了。普通闭门型密室杀人的特殊情况里有一种,那便是密室毒杀。所以这个谜团的标题应该是玲珑屋不可能毒杀事件。普通的密室,是以死者以被杀的状态被人发现死于封闭的屋子。因为毒杀的特殊性,以及毒药运送的过程都可以单独成为一种杀人手法,所以在不确认投毒与密室形成的时间关系时,就不一定能称得上密室杀人了。相反,如果为了噱头就会被冠以响亮的名头。在一间屋子里,除了死者饮用的杯子里,找不到毒药的痕迹,死者却被毒杀了。只是因为屋子密封性很好就被称之为密室杀人,这明明就是不可能毒杀事件好吧。吐槽完实际内容,我就再来说说这个毒杀诡计的手法。作者用了机械性结构和科技操控的手段,现实一般没有的吧。原本使用机械型诡计用作此类手法就已经不适合了,偏偏还要用一般人无常识认构的科技手段。下面就简称高科技好了。关于这个毒杀事件,作者在诡计设计布局上有两大败笔:
第一,使用了密室+不可能毒杀的组合。确实这种谜面噱头足够华丽,一间完美密封的密室里出现一具被毒杀的尸体,周围没有任何毒药痕迹。华丽的谜面迎来的却是不切实际的解答。当密室暴露了唯一的“间隙”时,读者自然就能想到投毒大概方法了,毕竟武侠小说里经常有这个片段。因为环境过于密封了,因为作者将这个不可能毒杀诡计用在了一个只有那所谓的唯一的“间隙”的密室里,所以反而减少了读者的错误思考方向。如果这不是一间密室,或者这不是一间完美密封的密室,那么读者就会穷极一切思考的方向,就不会只专攻那一个“间隙”了。但是如果密室不够完美,就会有事先藏毒的手法思考方向出现,为了杜绝这种情况,为了这种诡计完美的出现,作者必须去创造一个完美的密室环境。看到这里想必能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吧!如果密室不够完美,不可能毒杀诡计无法成立,也就是密室毒杀不可以成立,也就是密室杀人不可以成立。如果密室够完美,那么唯一的“间隙”必然会成为读者的众矢之的,大概手法丝毫没有难度就能猜出,那么所谓不可能毒杀也丝毫没有任何难度,当然投毒手法一出现就宣告了密室的告破,同样密室杀人不成立了。完美的密室+极大要求的不可能毒杀手法在这种环境中必然是矛盾的,或许作者也意识到了这种问题,所以出现了第二重密室。可笑的是,因为机械结构和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这第二重密室也是个巨坑,太过细致的吐槽会泄底,所以我只是浅尝辄止一些了,因为死者有不让人进屋的铁律,再加上那唯一的“间隙”,所以基本内层密室都能知道通过“间隙”来实施杀人,所以干脆来个另一个密室,来宣告没有任何人能接触“间隙”。内层密室唯一的漏洞被外层密室给解决了,这是一起多么华丽的谜团。越完美的谜面对于解答也越苛刻,所以作者使用了高科技来解决,怎么样,够坑爹了吧。不接触“间隙”还要符合外层密室成立的要求再一次减少了读者错误思考的方向。确实,我读的时候并没有猜出高科技手段,(能猜出来才有鬼吧!)但是因为内层密室的关系,会将读者将思考量全部集中在远程操作上,所以实际上两个密室与毒杀手法在构成上产生了矛盾,间接告诉了读者破解方法,基本不会花费多少功夫,这个所谓华丽的谜团就能破解。
第二,不可能毒杀手法的偶然性。因为这个毒杀诡计手法的特殊性,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实施的,为了解决非必然这个因素,作者通过死者人物性格的设定来解决,之前为了制造完美密室作者也使用过,但是这里必须要说,作者又一次避重就轻的在解决漏洞。确实利用人物性格能确保投毒路径,但是却无法操控死者的毒发时间,作者又一次在小说里没有涉及相关的内容,因为这个问题也是个偶发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死者确实会死,但是无法肯定死者就在那段时间里死了。作者只是将死者死亡的事情说了,却丝毫没提及那段时间里死者死亡的非必然性问题。所以,因为特殊毒杀手法问题,导致了死者死亡时间非必然性的发生,联合下面要提到的不在场证明时间问题,作者没有提到、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5.真凶的双重不在场证明诡计。关乎这个内容,我有两个地方想吐槽,一个是诡计漏洞,一个是时间追求过分所导致的常识矛盾。
第一,诡计漏洞。看过的人都知道,对于海鲜店老板的手法是不是又是坑。要是说在某个封闭的环境里没有参照的话,还有可能。在这个手机盛行的年代里,这家饭店是有多冷清啊,只有一桌被误导的客人订了餐,那么闲,服务员和老板是不是按照时下可以拿出手机玩玩贴吧、看看微博。你看,漏洞又出来了,真心想解释又全都是坑。
2.常识性犯错太多。与上述密室毒杀里提到的时间相关联,为了追求犯罪时间,做出了太不符合常理的事情了。约了外国人谈生意,好吧,放着这几个不会说中国话的人一坐就半个小时,这是为了帮助他们在国内独立用餐的能力吧。半个小时小解外加肚子不舒服来了拉稀,我去,知道身体不好你就休息一下啦,为啥在犯罪现场还能生龙活虎的。
6.毒药来源以及证据和真凶落网。谁都想看谜团不可思议,解答惊人又在合理之中的推理小说,甚至在故事结尾时,侦探当着真凶的面,拿出那一个让所有人意外、让真凶惊讶、让读者信服的证据。是的,理想总是美好的,过分追求完美犯罪手法所导致的就是结尾收束不够、力劲不足,俗称烂尾了。想想看,能设计出如此犯罪的人,居然会败在这个地方,你说假不假。这篇小说里,感情真凶取毒药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留下证据让警察来抓他的。拜托,这么“聪明”又有能力的罪犯,你非要“光明正大”的用陷害自己的方式来获取必要的杀人毒药,我也是醉了。然后呢,这篇小说最后抓住真凶又是使用了真凶自白的老套路。结果,这个真凶也就这样自己承认了,感情好的你干什么要犯罪啊。
能看的出来,这位作者的心很大,从那份系统的以密室类型划分的密室讲义就能看出来了。表面上这份讲义划分的相当系统以及精细,但是正如小说里面人物理解的一样,这种划分方法需要比较大的阅读量才能明白。换句话说,就是变相的泄底密室杀人手法的讲义。
别以为要吐槽完了,实际还远远不止。一套800多页的小说,这么长的篇幅实际500页也就差不多了。结果还有几个谜团没有解决,侦探也够聪明的,只解决自己想解决的谜团,是年纪小了傲娇。
为了诡计而诡计,浅白的犯罪动机,装神弄鬼的理由,众人皆醉侦探独醒的人设……这是我看完这套书能总结下来的第一印象。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9-04 13:58回复
    国产推理除了周浩晖的个把书别的还会有好的么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9-04 19:43
    收起回复
      http://www.ebtang.com/book/964
      这个如何?


      IP属地:广东4楼2017-09-04 20:09
      收起回复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9-04 21:38
        回复
          感谢楼主排雷虽然本来也不打算看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09-04 21:44
          收起回复
            饿,欢迎排雷……没看过也没法发表意见,不过我能想到你说的问题是啥样的了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9-04 23:27
            收起回复
              看了超能力侦探事务所之后就不想买国产了,价格还贵的不得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9-05 08:01
              收起回复
                以下内容会泄底这本书部分关于玲珑屋密室毒杀事件和双重不在场证明的手法,所以建议看过书之后的人在看此楼的内容。好像,如果没看过书的人,也不见得能理解我写的是什么。
                再来补充一下关于玲珑屋双重密室事件。这个问题我和别人在qq上讨论过。
                因为双重密封的环境状态,确实会误导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密室杀人事件,但是这里是有前提。
                以这本书里面描述而言,谜面的表象是一个封闭的屋子里发现一个死者,死因是中毒身亡,而整个密室环境里,除了死者的杯子里,找不到其他毒药痕迹。这是内层密室+不可能毒杀的组合。密室是因为密封环境,不可能毒杀是因为死者不让任何人进屋,屋子事先没有藏毒可能,事后也没检测出毒药,也就是凭空出现的毒药毒死了死者,所以就描写状况来看这是因为完美密封环境造成的不可能毒杀事件。再来讨论一下密室方面,普通闭门型密室是一个死者以被杀的状态发现死于一间封闭的屋子里。这是最基本的定义,而正如我说的,这种定义下,不是所有的密封环境里死人都能算是密室杀人事件,当中之一的特殊情况就是毒杀。因为毒杀的关系,存在暗中运毒、远程操控、甚至毒药自毁机关等,如果无法确认毒杀和密室形成有直接关系,那么所谓密室也只是个普通的封闭环境而已,充其量就像这本书里的误导情况出现,以密封环境造成不可能毒杀事件。光听理论不好理解,来举个例子吧。作者在这本书里使用了普通闭门型密室+毒杀手法。在密室里还有一种叫做视线型密室,就是密室的构成之一是人类的目击证词。在一个聚会上,一个受人关注的大人物喝了一杯酒,然后就当着所有人的面就毒发身亡了。毒药是立刻生效的,死者死前一直处于周围人的一圈视线之内,谁都没靠近死者,毒药也只出现在死者的酒杯里,没有事先藏毒的可能。由周围人的目击组成的视线密封环境再加上不可能毒杀,那么这会被称之为密室杀人吗?这就是一起单纯的不可能毒杀事件好吧,对应这本书里的情况,只是视线型密室变成了闭门型密室,死者不是当着众人的面死亡而已。所以不是什么密室里死人都是密室杀人的。当然这本书里因为是二重密室的关系,误导性更大。相较于内层密室,外层密室的密封性要差的多了。内层密室排除了事先藏毒、中途运毒等情况,外层密室哪种情况可以排除?只是因为双重的关系,就加强了密室的所谓的密封性,这是常识性错误吧。木桶的最大盛水量取决于最短边缘的高度。多重密室的密封环境不是单纯的叠加就能密封性更好,而是通过它们相互弥补之间的时间与空间的间隙来达到更佳的密封性。但是这本书里的双重密室,外层密室只是在案发那段时间里证明了没人靠近内层密室,与外层密室相联系更为紧密的反而是对于时间过于要求的不在场证明的半个小时。
                如果能理解我这层楼的内容,想必就知道为什么我称之为玲珑屋不可能毒杀事件了吧。因为内层密室的密封性,使毒杀手法变成了不可能毒杀。又因为死者不是当着众人面前死亡,再加上外层密室对于不在场证明是要求的半小时的隔绝,使得这起案件变成了看似双重密室杀人的表象。当然,双重密室不可能犯罪与一起不可能毒杀想比,肯定是前者名头更加响亮。
                最让我感到可笑的是,如果玲珑屋的密室杀人表象被识破,那么全书后部分那密室讲义是不是多余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9-06 10:07
                回复
                  要不是那么贵我可能就买了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09-07 11:02
                  收起回复
                    第二件案子我相信会解决的,所以就没有解决...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7-09-12 11:0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