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吧 关注:7,817,677贴子:93,655,242

不胖而减肥者的共同特点是是什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有无数弱智,不胖也减肥,减得没有三围,疾病丛生、大脑萎缩。


1楼2009-02-06 14:05回复
    都是现在这些无聊的审美观和所谓的时尚害得


    2楼2009-02-06 14:06
    回复
      宣传减肥和骨感美者的原因:媒体被减肥商收买了或者媒体弱智!!
      跟风弱智读者无大脑!!


      4楼2009-02-06 14:09
      回复
        大多减肥女人太可怜。无脑无思想。


        5楼2009-02-06 14:16
        回复
          女性的互相攀比和妒忌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看到身边的女性比自己瘦,于是产生强烈的妒忌心理,想要变得比此人更瘦,于是玩命减肥,只为了把对方比下去,至于别的都不顾了


          6楼2009-02-06 14:20
          回复
            楼上说的对


            7楼2009-02-06 14:22
            回复
              任何时代都有一个美的标杆,自古就是这样的,这是一种从众心理,不然也不会出现“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


              8楼2009-02-06 14:23
              回复
                女人都是爱美的,不然那么多的衣服和化妆品,还有整容机构,岂不是早都倒闭了
                只要女人爱美,她就一定会追求一切方法让自己看起来与现在的审美观更接近


                9楼2009-02-06 14:25
                回复
                  台湾作家柏杨说过:“女人的最大敌人不是男人,而是同类。”女人嫉妒女人。你瘦?那么我比你还瘦。你露一点?我露一半。你露一半?我就不穿了。你好色,我比你还色,我敢出台……
                  孔子说过:“为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为什么难养??不就是傻吗?????????????
                  女人超级减肥,减肥商很高兴。整形隆胸医院更高兴,哪个减肥傻女不是“太平公主”?。减肥商敲锣打鼓:“美女减肥喽——”。隆胸商:“美女隆胸喽——”。
                  世世代代的女人都非常可怜,用一句话概括:“怎么那么傻?”


                  10楼2009-02-06 14:34
                  回复
                    10L……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女子”可不是指“女人”。
                    多读点书再来喷。


                    11楼2009-02-06 14:38
                    回复
                      哈哈哈哈~~


                      12楼2009-02-06 14:43
                      回复
                        11楼。
                        谢谢指教。
                        现在的最新解释:孔子说的“女人”,“女”字当“汝”讲。“女人”指的是“小子”。
                        世世代代的实际生活当中,是小子难养还是??????
                        我从来不打跟女子打嘴架,到此为止。
                        我无论说对说错没有恶意,谢谢指教。


                        13楼2009-02-06 14:51
                        回复
                          哈哈,11楼很强,THANK YOU~~


                          15楼2009-02-06 14:56
                          回复
                            楼主,其实我们也没有恶意的,我相信你也不喜欢被别人抨击成为“弱智”,“白痴”,“傻瓜”什么的吧
                            一旦人格受到攻击,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奋起反抗的不是吗?呵呵


                            16楼2009-02-06 14:57
                            回复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是一整句话,不能分开看的。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被普遍认为是孔子鄙视妇女和体力劳动者的论据。连海外真心尊崇孔子者也觉得难予讳言,无可奈何地说:“孔夫子就这句话说错了”。这里的前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几乎成了传统的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的一句至理名言。而后一句话几乎被人们遗忘了。仔细琢磨,这两句话本来是一个句号,是一句完整的话,为什么偏偏会被后人断章取义,后一半被人省略,而前一半变成了名人名言呢?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的疏忽或者说遗忘。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不妨选摘一些观点,供大家茶余饭后分享。 
                              1。杨子彬说女子为特称非全称 
                              从文字看,这句话,按照逻辑分析,“唯”如果是副词,作“独、只、仅仅”讲,这是历来普遍的用法。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就是这样译的。意思是:只有“女子与小人”难养。但只有“女子与小人”难养,并非所有“女子与小人”都难养。则这句话是特称而非全称的命题。前句是论断,后句是论据:“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是“女人与小人”难养的理由和表现,也是孔子所言“女子与小人”的界说:并非所有的女子与小人都难养,只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女子与小人”难养。孔子所说的“女子”,并不等同于妇女,“女子”这些词,只是妇女中“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同样,“小人”也不是男人中的体力劳动者,而只是男人中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 
                              2。沈善增说治国之道:女、子、小人为三股政治势力 
                              笔者在撰写《还吾老子》时意外发现,这句话其实是标点错误。“女子”中间应有标点断开,如“女、子”。“女”指的是君主的妻妾,“子”指的是君主的儿子,“小人”指的是君主周围的宠臣、佞臣、优伶、宦官之类。 
                              从先秦典籍文献中看,君主的妻妾参政,就是为了自己生的儿子当继位者。所以伙同儿子,与近臣相勾结,争夺继承权。这是当时政治家非常关心的问题。《管子·小匡》篇中说,人君有“好田(猎)”“好酒”“好色”这三样毛病,还不是最要紧,“人君唯‘优’与‘不敏’不可。‘优’则亡众,‘不敏’不及事。”“优”即孔子所指的“小人”。因为古代贵族宴游时常有人演剧、跳舞、玩杂耍以供取乐,这类演员就称之为优或倡或俳。。《韩非子》论“八奸”,头三条,“一曰同床”,即指“女”;“二曰在旁”,指“小人”;“三曰父兄”指“子”。“女”“子”“小人”三者勾结起来,乱政篡权,是当时引发政治动乱的主要根源,因此,也是政治的首要问题。 
                              3。钱穆说齐家之道--如何处理同仆妾之间的关系 
                              此处女子小人指家中仆妾言。妾视仆尤近,故女子在小人前。因其指仆妾,故称养。待之近,则狎而不逊。远,则怨恨必作。善御仆妾,亦齐家之一事。白话试译:先生说:“只有家里的妾伺和仆人最难养。你若和他们接近了,他将不知有逊让。你若和他们远了,他便会怨恨你。” 
                              4。李敖说女人性格、小人性格--现代版解读 
                              孔子在说这些话的时侯,他的原义,不是特指而是泛指的原因,乃在干他颇能体味出女子与小人基本牲格的那一面。从这种体味里,孔子这段话的现代表达法该是:“只有女人和小人才是最难同他们相处的。你对他们好,他们便不知天高地厚,试探你、冒犯你、搅你;你对他们板下脸来,他们便埋怨个不停,说你对不起他。” 
                              孔子认为,在女人身上、在小人身上,显然是有这种“女人性格”与小人性格”的,因此他发为感慨之言,做了泛指的论断。 
                              …… 
                              不知道您觉得那种比较合理?不过我想断章取义的说孔夫子蔑视全体女性似乎还是有失偏颇的,毕竟那个时候普通女性还没有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基本上是不被社会广泛认同的,再怎么骂也骂不到她们去。个人认为把女、子、小人解读为三大政治势力的观点是比较中肯的;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李敖的解读也颇有些味道。


                              17楼2009-02-06 14: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