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战魂加冰吧 关注:1贴子:89
  • 12回复贴,共1

马原理大题考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0-14 15:25回复
    一、真理观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非常重要)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绝对真理;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是这样由相对到绝对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
    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反对教条主义与思想僵化,反对怀疑主义与诡辩论。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上,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甚至成为明显的谬误。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10-14 15:25
    回复
      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成功与失败是相伴而生的。成功与失败既对立又统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正确的认识也可能导致失败的实践。但是,失败是成功之母,人们可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10-14 15:25
      回复
        二、辩证法
        1.联系与发展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10-14 15:26
        回复
          2.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表明: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10-14 15:26
          回复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10-14 15:27
            回复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非常重要)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它既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在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10-14 15:27
              回复
                三、认识论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10-14 15:27
                回复
                  2.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点(非常重要)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不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摹写、反映的特性与能动、创造的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能动的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再现。只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坚持反映的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揭示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10-14 15:28
                  回复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非常重要)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査,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10-14 15:28
                    回复
                      4.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非理性因素还包括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10-14 15:28
                      回复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非常重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的治党治国之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工作的成功之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10-14 15:28
                        回复
                          四、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哲学依据)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其次,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的又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具有的历史的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10-14 15: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