纟内兔吧 关注:202贴子:1,042
  • 9回复贴,共1

关于鲍德里亚的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现代社会之前的所有社会中,交换是通过一系列未被制码为“价值”的符号交易来进行的。价值的出现只是资本主义在它的政治经济学系统内区分出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后的事情。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系统构成了与复杂的符号交换系统之间的根本性断裂,并带来一种依照市场法则进行的、由交换物的数量多少来决定的商品交换。政治经济学以交换价值的抽象性取代了符号交换的具体性,货币和市场经济构成了一个新的价值王国。从此以后,价值便由政治经济学法则来决定,而且随着政治经济(学) 系统的扩张,整个世界便按照资本积累的律令变得理性化、功能化。抽象价值一一货币、资本、交换价值一一统治了社会,将复杂的符号系统简化为现金出纳机与其所记录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政治经济(学) 系统中,价值被分解为使用价值(客体的功用)、交换价值(货币财富、商业价值) 以及法定价值或者如博德里拉所说的“符号价值”。
在马克思所区分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博德里拉又增加了对符号价值的分析,在这种符号价值中,商品的价值是以它们所带来的声誉以及它们展现社会地位与权力的方式来衡量的。博德里拉声称,马克思把使用价值当成一种外在于交换价值的乌托邦,没有意识到使用价值本身也是交换价值系统的一个产物,交换价值系统制造出了一个理性化的需求与客体系统,从而将个人整合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之中。在博德里拉看来,马克思的激进理论只不过是重复了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而已。博德里拉试图取消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对立中,使用价值被认为是某种非历史性的、处在历史性的交换系统之外的东西,它植根于自然的、未异化的人类需求当中,就好像是交换价值根本“不存在”一样。在博德里拉的图式中,需求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劳动是自由的还是异化的,这些问题并不重要,因为这类概念仍然纠缠在生产主义逻辑之中。博德里拉相信,真正的革命性的出路应该是一种摆脱了一切功利主义律令、陶醉于狄奥尼索斯式的游戏与狂欢能量中的符号交换。
尽管博德里拉的这种解读可能歪曲了马克思的思想原意,但是就我们此处的目的而言,有趣而值得注意的倒是他基本上同意马克思的如下观点:现代性是一个根植于一种抽象价值秩序的政治经济( 学)系统。在博德里拉看来,政治经济( 学) 系统使客体和需求变得理性化,从而产生了一个客体系统和一个被理性化了的主体,而这种主体在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过程中又再生了劳动和消费系统。因此,政治经济学不仅是任何社会的经济组织符码,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一种围绕生产而组织起来的经济体系一一的独特秩序的表现。因而,它等同于现代性本身。
由此可见,在这些70 年代早期和中期文本中,博德里拉预设了一条根本性的历史分界线:符号社会与生产主义社会之间的分界线。前一种社会基本上是围绕着诸如送礼、节庆、宗教仪式等符号交换组织起来的,而后一种社会则是围绕生产组织起来的。因此,他拒斥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将生产放在一切社会之首要地位的做法,拒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概念。博德里拉认为,马克思主义没能彻底同资本主义的生产主义决裂,它所希望的仅仅是一种更为有效且公正的生产组织,而不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类型,具有不同的逻辑、不同的价值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0-26 13:57回复
    博德里拉的内爆理论所描绘的是一种导致各种界限崩溃的社会熵增加过程,包括意义内爆在媒体之中,媒体和社会内爆在大众之中。媒体信息和符号制造术四处撒播,渗透到了社会领域,意义在中性化了的信息、娱乐、广告以及政治流中变得平淡无奇。博德里拉认为,面对信息的无休无止的狂轰滥炸,面对各种意图使人们去购买、消费、工作、选举、填写意见或参加社会活动的持续不断的鼓动和教唆,大众已经感到不堪其扰并充满了厌恶之情。于是,冷漠的大众变成了忧郁而沉默的大多数,一切意义、信息和教唆蛊惑均内爆于其中,就好像被黑洞吞噬了一样。社会也因此消失了,各个阶级之间、各种意识形态之间、各种文化形式之间以及媒体的符号制造术与真实本身之间的各种界限均告内爆。博德里拉不仅描绘了一系列的内爆(政治与娱乐之间、资本与劳动之间以及俗文化与雅文化之间界限的内爆),同时还宣称:整个社会都已内爆。
    如今看来,内爆理论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传统媒体和电视节目那种令人作呕的泛滥同质化,这种同质化给予长期在美国家庭文化环境中生存的个体压抑和空洞的无聊,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随之而来浮躁的网络文化冲击已直接使得博德里拉的内爆理论彻底沦为不合时宜的东西并完全宣告破产,网络以其自身过量的信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网络与传统媒体信息获取形式的差异),形式近乎无限的内容,迎合甚至培养着大众愈发多元化的心理需求,博德里拉的破产实际上正预示着电视节目和传统媒体形式的破产——内爆理论似乎只能在百度推送中那些整体倍受辱骂的小编身上继续存在和发挥其作用了(的确,无论是哪个领域,那些小编的文章题目都很惊悚,这确实是一种预示着那个超越一切信息差异的同质化——内爆)。后现代大众文化的普遍流通形式并不是泛滥同质,而是网络文化——由无数极其稳定的文化区域共同组成的离散空间,这些文化区域相互交叉,但不会影响其自身的稳定。我们现在的研究方向绝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这个社会怎么了”(实际上我认为,任何一位真正具有后现代学术意识的哲学家都不会说出这种大统一式的**言论),而是应该去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地分析大众文化的每一种多元结果,话语,权力,契约关系,自恋的符号和技术,是如何在哔哩哔哩弹幕网,共青团微博,黑界,知乎的各个板块,李毅吧这些网络场所中流通,并将人的意识,观念和心理结构彻底重新改造,以施加流行文化对人全新的统治形式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11-04 12:47
    回复
      在此做出两点补充,第一是关于现在的网络编辑,我个人这几天浏览了大量各种搜索引擎推送的信息,由于失去了现实形式的制约,网络编辑的标题的确均耸人听闻,无论是二次元动漫相关信息,八卦娱乐相关信息或者什么日常生活信息,标题和内容形式的确存在严重的同质化,但据此认为二次元和娱乐明星的界限已经内爆是不恰当的。因为在网络上,二次元的主体是二次元圈子,而非传统媒体形式的信息推送,正如大部分追星族主要关注QQ群和微博而不是小编耸人听闻的标题信息。
      二是流行文化圈子的稳定性或许源自其和社会一般语言具有差异性的符号和意义的流通形式,这种流通形式难以受到外界的影响。能影响它的只有亚文化圈子里的人员数量。因其强大的重构能力,甚至已经无关年龄和阶级。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11-04 12:47
      回复
        0.0嘿,又见到你了~


        IP属地:福建7楼2017-11-13 21:13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11-20 14:25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11-20 14:25
            回复
              显然,这种做法使博德里拉超越了传统哲学,并且也完全超越了任何一种可以想象到的政治理论。尽管可以肯定地说,《宿命策略》是博德里拉最为怪诞的文本,但它也是博德里拉最富原创性、最雄心勃勃的文本。而他此后的著作却要么是重复乃至堆砌拼凑从前的观点( 例如《传播的迷狂》和《邪恶的透明》;要么就干脆抛弃了理论论证形式,转而采取一种游记体裁(例如《美国》)或回忆录体裁(例如《冷记忆》),沉溺于即兴旁白、个人观察以及格言式的洞见。所有阅读过博德里拉80 年代著作的读者,都会看到同样的理论景观:这些景观最先提出于他的形而上学著作《宿命策略》中,然后又在他后来的访谈录、游记、笔记及文章中不断地予以重复。因此可以说,他的作品采用的是一种后现代风格:模仿拼凑先前的文本,将各种主题混杂在一起,最终提供了一种凝固的、越来越比博德里拉更像博德里拉的超真实文本,在这种文本中无休无止地重复着他所钟爱的那些理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11-20 14:25
              回复
                这猫好像世美啊啊啊啊


                IP属地:河南14楼2018-05-08 09: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