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吾师吧 关注:330贴子:3,402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09-02-18 20:34回复
     阅读教学强调积累,强调整体感受,强调个性化学习。要继续培养朗读、默读的能力。利用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帮助教学。
      1.二年级阅读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1)在第二册“借助手指但不出声,或者小声但不用手指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继续练习,在本册逐步过渡到练习不用手指、不出声的默读(见教参P44)。 让学生逐步脱开手指、降低声调,学习默读。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差异,不必强求所有的孩子一步到位。个别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耐心、长时间的关注、引导。
    《课标》修订后有关要求有些改动,还是应该强调指读,应指导学生○1线性指读,○2开始学习默读。
      (2)学会借助课文插图阅读。学会读图,能看懂情节简单的多幅画面讲故事(见第三册教参P36), 能看懂单幅图,根据文字提示和图中显示的各个细节了解图意,并联系自己的经验展开想象。
      (3)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学习不同句式,同时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愿意和书交朋友。
      (4)朗读和背诵要按教材要求做到正确流利,可鼓励学生多背,在阅读中多识字。古诗只要求背诵,不作分析,学生可借助插图大致理解。
      (5)在《书的世界》这个开放单元,要在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同时,学习查找目录,树立查找资料的意识,知道书应分类。


    2楼2009-02-18 20:36
    回复
      2.阅读课文的学习怎样把握尺度?
        二年级的课文都是浅显易懂的,只要能够读下来,就可知道大意。上课能够指导学生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即可。不必逐句逐段分析讲解,品词品句(讲深讲透)。学生会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逐渐学会品味、体会。
        一篇课文的学习要保证学生有整体感知,最低标准是能够回答课后的思考题。这里保底的要求是学生能够交流讨论文后的思考题,老师可以灵活掌握,上不封顶,鼓励学生有所发展。不能将这个作为目的牵制课堂。在保证读书没有太大的生字障碍前提下,可以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互相交流、讨论解决。通过对学生朗读和发表观点的评价,使学生达到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利用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对课文内容的复习和巩固。比如选学生续编很好的句子放在课文中一起朗读,或者把学生精彩的发言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抄写等等。


      3楼2009-02-18 20:37
      回复
        3.课文多,课文长,是否讲得完?
          和过去教材相比,教材的课文的确是多了,长了。但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如果老师不提琐细、死板的要求,教材选的课文,学生没有多少篇看不懂,数量也不大。所以,应当着眼于改变我们的教学。
          一个问题是讲得太多,老师如果不逐段提问、分析、总结、练习,就感到空落落的。实际上想一想,你的提问、分析、总结、练习,有多少深入学生人心了?
        另一个问题是要求不尽合理,一个人阅读文章,是不可能把每个词义、轻声、儿化韵等等都弄透彻的;同样,一个人阅读文章,他的感受也不会和别人完全相同。有的老师一定要教材指明,读了一篇课文,到底应该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思考题没有统一到标准答案上好像就没有完成教学。请大家想一想,这样的要求,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否符合人们阅读文章的心理?


        4楼2009-02-18 20:37
        回复
          4.课文长,找不到朗读训练点,一节课读不完一遍。
            儿童阅读文字材料,大体经历指读――口读――默读――线性或面式略读这样几个阶段。成熟学习者的阅读行为主要是默读,包括体会、涵咏、品味、吟哦等,联想、想象、共鸣、判断、质疑等都在默读时进行。还应当看到,默读的速度远远超过口读,在当今信息时代,培养默读能力尤为重要。所以,《课标》在每个学段都提了默读的要求。
          第四册中许多课文可以练习默读,如《壶盖为什么会动》《我必须去》《江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等。二年级小孩可以小声口读,逐步扩大默读量。况且,课文里不少字只是渗透性学习,没有要求会认,全部强行让学生朗读,要求也不合理。
            《课标》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的前提是朗读者默读、体会,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别人。“朗读”是读给自己更是读给别人听,通过自己的声音使别人与自己一同感动。朗读需要技巧。说到底,朗读更是一种表达――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受。这与默读是不一样的。有没有必要每课书都找朗读训练点?能不能要求朗读好重点的段落?希望老师们研究研究。


          5楼2009-02-18 20:38
          回复
            5.总希望对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有明确的要求。
              所谓明确的要求,就是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思考。从听课的情况看,课堂上充当“看客”的学生仍然不少。解决的办法不是简单地批评,而是“激发”――在小组中明确分工促使所有的孩子动起来;轮流做重点发言人;用对立观点激发辩论;请不动的学生做讨论的评委,等等。但要注意:①选择适合他们的题目。②在适合他们的场合。③给予特别的指导。
              思考题不能有惟一的答案。即使认识上达到一致,也不能要求用同样的话表达。这不意味着老师放弃引导的责任,老师要适时点拨。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课文创设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课文的语言表达,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所以学生写话与阅读密切结合,是这套教材的一个特色。几年来实验的效果很好。这种练习,不都是在形式上模仿课文,有的侧重于语言,如模仿课文再写一段,如《妈妈的爱》;有的是激发想象,如《一片树叶》“小猴子再一次来到小树前,会说什么?”有的促使自己学生联想生活实际,比如《看山》《我的路》;当然,也赞赏学生把对课文的思考写下来……
            我们说“鼓励”学生读后写,就是没有硬性规定的意思。因为阅读是儿童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应该鼓励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写,他没有感受,你硬性规定只能促使他说空话。


            6楼2009-02-18 20:38
            回复
              6.是不是读一读,讨论一下课后思考题就行了?
                一定要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例);要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例)。
                有的老师不敢这样做,怕驾驭不了课堂。应认识到,这样做对老师的要求的确是高多了;也应认识到,老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正是在迎接这样的挑战中提高的;更应看到,这样做,是学生在做学习的主人,学习效果好。
                每学期至少为自己的教学录两节课,重放,反思,写出心得体会,是快速提高的好办法。


              7楼2009-02-18 20:39
              回复
                1.写话的任务是不是太重了?
                  是否负担重,取决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愿做的事情硬让他做,那即使是抄书这样简单的事,他也会觉得苦不堪言;学生愿意做的事情,不用大人催,自己就会废寝忘食地做。所以前面我们特别说明要使学生乐意写,有的写。
                  


                9楼2009-02-18 20:40
                回复
                  2.不用指令的方法,如何使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呢?
                    教师要有一般号召,在学生写话的作品中,会发现能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的实例,在班级内宣讲推广;再实践,再表扬推广……就是说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如果硬性规定必须运用哪个词语,那就既谈不上个性发展,也谈不上“乐”了。


                  10楼2009-02-18 20:41
                  回复
                    百度不让发了,游戏7...


                    11楼2009-02-18 20:46
                    回复
                      12楼2009-02-18 20:48
                      回复
                        还有一个办法:列出一批词语,供学生在写话时选择。这批词语包括哪些,可以由教师和学生从课文和生活中共同选择。
                        3.学生写话出了错别字、病句,老师还要不要全批全改?
                          可以每次只收一组。主要的目的是反馈,抓苗头――好的和不好的,指导全班。完全不过目,或者批一大堆红杠红圈,都不利于保护学生写话的积极性。前面已经说过,解决错别字、病句,还有将来出现的其他写作方面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13楼2009-02-18 20:49
                        回复
                          三、关于阅读 
                            阅读教学强调积累,强调整体感受,强调个性化学习。要继续培养朗读、默读的能力。利用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帮助教学。
                            1.二年级阅读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1)在第二册“借助手指但不出声,或者小声但不用手指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继续练习,在本册逐步过渡到练习不用手指、不出声的默读(见教参P44)。 让学生逐步脱开手指、降低声调,学习默读。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差异,不必强求所有的孩子一步到位。个别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耐心、长时间的关注、引导。
                          《课标》修订后有关要求有些改动,还是应该强调指读,应指导学生○1线性指读,○2开始学习默读。
                            (2)学会借助课文插图阅读。学会读图,能看懂情节简单的多幅画面讲故事(见第三册教参P36), 能看懂单幅图,根据文字提示和图中显示的各个细节了解图意,并联系自己的经验展开想象。
                            (3)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学习不同句式,同时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愿意和书交朋友。
                            (4)朗读和背诵要按教材要求做到正确流利,可鼓励学生多背,在阅读中多识字。古诗只要求背诵,不作分析,学生可借助插图大致理解。
                            (5)在《书的世界》这个开放单元,要在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同时,学习查找目录,树立查找资料的意识,知道书应分类。
                            2.阅读课文的学习怎样把握尺度?
                            二年级的课文都是浅显易懂的,只要能够读下来,就可知道大意。上课能够指导学生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即可。不必逐句逐段分析讲解,品词品句(讲深讲透)。学生会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逐渐学会品味、体会。
                            一篇课文的学习要保证学生有整体感知,最低标准是能够回答课后的思考题。这里保底的要求是学生能够交流讨论文后的思考题,老师可以灵活掌握,上不封顶,鼓励学生有所发展。不能将这个作为目的牵制课堂。在保证读书没有太大的生字障碍前提下,可以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互相交流、讨论解决。通过对学生朗读和发表观点的评价,使学生达到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利用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对课文内容的复习和巩固。比如选学生续编很好的句子放在课文中一起朗读,或者把学生精彩的发言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抄写等等。
                            3.课文多,课文长,是否讲得完?
                            和过去教材相比,教材的课文的确是多了,长了。但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如果老师不提琐细、死板的要求,教材选的课文,学生没有多少篇看不懂,数量也不大。所以,应当着眼于改变我们的教学。
                            一个问题是讲得太多,老师如果不逐段提问、分析、总结、练习,就感到空落落的。实际上想一想,你的提问、分析、总结、练习,有多少深入学生人心了?
                          另一个问题是要求不尽合理,一个人阅读文章,是不可能把每个词义、轻声、儿化韵等等都弄透彻的;同样,一个人阅读文章,他的感受也不会和别人完全相同。有的老师一定要教材指明,读了一篇课文,到底应该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思考题没有统一到标准答案上好像就没有完成教学。请大家想一想,这样的要求,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否符合人们阅读文章的心理?
                            4.课文长,找不到朗读训练点,一节课读不完一遍。
                            儿童阅读文字材料,大体经历指读――口读――默读――线性或面式略读这样几个阶段。成熟学习者的阅读行为主要是默读,包括体会、涵咏、品味、吟哦等,联想、想象、共鸣、判断、质疑等都在默读时进行。还应当看到,默读的速度远远超过口读,在当今信息时代,培养默读能力尤为重要。所以,《课标》在每个学段都提了默读的要求。
                          第四册中许多课文可以练习默读,如《壶盖为什么会动》《我必须去》《江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等。二年级小孩可以小声口读,逐步扩大默读量。况且,课文里不少字只是渗透性学习,没有要求会认,全部强行让学生朗读,要求也不合理。
                          


                          14楼2009-02-18 20:55
                          回复
                              教师要有一般号召,在学生写话的作品中,会发现能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的实例,在班级内宣讲推广;再实践,再表扬推广……就是说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如果硬性规定必须运用哪个词语,那就既谈不上个性发展,也谈不上“乐”了。
                              还有一个办法:列出一批词语,供学生在写话时选择。这批词语包括哪些,可以由教师和学生从课文和生活中共同选择。
                            3.学生写话出了错别字、病句,老师还要不要全批全改?
                              可以每次只收一组。主要的目的是反馈,抓苗头――好的和不好的,指导全班。完全不过目,或者批一大堆红杠红圈,都不利于保护学生写话的积极性。前面已经说过,解决错别字、病句,还有将来出现的其他写作方面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4.我们的学生很愿意表达、展示,但是课时有限,怎么解决这个矛盾?
                              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空间、时间不够,说明教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学生已经在督促着老师跑,而不是老师拽着学生往前走了,这是一个可喜的新矛盾。当然,如果解决不好,也会挫伤学生。对策一,班级建立评委制度,学生轮流当评委,当堂评选,课后评选。要破除以往固定的教学模式,把评价与教学的过程结合起来,以评价促教学。向课时外延伸。比如在教室后面开辟“佳作栏(题目自起)”;每隔一周或一个单元后换一次;制作班级佳作集传看;定期召开家长会,学生向家长朗读自己的创作……这些事,不见得必须老师做。学生评委选佳作,轮流办专栏。要注意及时肯定差生的进步,哪怕一句话、一篇日记写得好,甚至一个词语用得好都要让他上光荣榜。向课堂外延伸。比如联合地区、学校所在地社区,办创作园地,在小报、黑板报上刊登学生的创作,向广播站投稿,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开始可能麻烦一些,请专人负责,上了路,形成惯例,后来效应将很大。如何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又不加重师生的负担,是新课程产生的一个新课题,欢迎一线的老师们一起来研究。
                            5.日记的培养序列和基本要求。
                              (1)第四册一学期不少于16篇。
                              (2)不限字数、格式、内容。
                              这里“日记”的内涵和应用文的“日记”不同。
                            五、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1.口语交际内容(表中数字均表示单元)
                             


                             上册
                             1怎样请求爸妈带自己观察秋天。6怎样算勇敢。8商讨营救计划。
                            9介绍一本书。14评选小小艺术家。
                             
                            下册
                             1改掉坏习惯。2夸妈妈。4描述一棵树。5给山起名字。6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经历。10讲信用。12说家乡的水。13什么时候感到快乐。15说志向。
                             
                            讲故事
                             上册
                             5捉耗子。11山泉娃娃。
                             
                            下册
                             6小猴子修船。10续编故事。16编夏天的故事
                             
                            2.综合活动内容
                             
                             
                             表演
                             搜集图片、信息
                             
                            上册
                             1用秋天的图画布置教室。3办“祖国”展览。15举办玩具交易会。16做贺卡。
                             10特殊的考试
                             3“祖国”的图片。
                            11记录天气预报
                             
                            下册
                             2为妈妈做一件事。4办“树林”展览。
                             4一片树叶
                             8交通工具。9体育运动。14英雄图片。16记录气温。
                             
                              3.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教材的内容只是给老师提供课堂上可以操作的机会,但内容是开放的,应借机鼓励学生表达、交流。
                             4.综合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融合到课文学习的过程之中,或放在课前,或放在课中,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需要灵活安排。但活动不等于放任和随意,教师应在准备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前统筹安排,明确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哪方面能力,以便活动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5.二年级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应充分利用好二年级六个集中识字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展开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应在“趣味性”的基础上进行。可以补充识字歌谣、故事等,将字放到句子里,放到具体语境中学习。集中识字单元的学习都应该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从实践到理论。先引导学生观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然后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应注意学习的全员性,尽量保证差生也能够获得有关生字字形、字义关系的认识。第二,六个集中识字单元都安排了有关“巩固”的内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规律学习新字,掌握认字方法。老师应组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16楼2009-02-18 2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