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吧 关注:529贴子:1,772
  • 4回复贴,共1

永远的苏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到一篇好文章,是满分作文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1楼2009-02-26 21:26回复
    永远的苏武!!!


    IP属地:天津2楼2009-08-16 23:49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11-10 23:17
      回复
        大爱男神苏武


        IP属地:湖南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6-05-01 14:11
        回复
          苏武,一个被“利用”的英雄形象
          为了所谓的大义,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荒废了二十年的时间,真的值得吗?
          对于苏武个人来说,这很傻,理由不言而喻;但苏武牧羊的故事却依然在流传,直到今天,我们都在赞赏苏武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
          同大多数人一样,后台君是很敬佩苏武的,毕竟他展现出了常人无法企及的毅力和坚定。但我要说的是,苏武这个形象被人利用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记载于《汉书》。这个故事如此震撼人心,以致于有不少人对其中的部分情节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争议最大的,就是李陵送别苏武时,对后者进行的大肆褒赏。
          毋庸置疑,李陵是个变节者,而且还苦口婆心的劝苏武随他一起变节。但到苏武临走的时候,却又夸苏武“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并起舞作歌,表达自己心中的遗憾和无奈,与之前积极劝降的表现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这可信吗?
          若是说李陵心中全无遗憾和悔恨,也是断然不公允的。但作为已然投降匈奴数年的变节者,他在公开场合如此不遗余力的褒奖苏武的功勋,还公然的说什么“为君将兮奋匈奴”的话,难道他不怕传到单于耳朵里以后,自己脖子上也挨一刀吗?
          所以,这番话私下说说比较符合现实,公开讲是不太可能的。
          那么,为什么《汉书》要如此浓墨重彩的写下这段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桥段呢?
          用于宣传,突出苏武的忠臣典型,加强君臣伦理的思想建设。
          汉武帝之前,中国的君臣伦理并没那么严格。战国时候武将经常跳槽,楚汉时期也是互相叛变,直到汉武帝之前变节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汉将不愿意投降匈奴,是看不上匈奴的实力、风俗和生活习惯,伦理方面的阻碍真的没有大家想像得那么大。
          譬如李陵,一代名将李广的儿子,在丧失抵抗能力后也投降了匈奴;而且,投降之后,在汉武帝的朝廷上,还有司马迁这样的官吏为他说情开脱。所以,苏武在忠君这件事上的表现就真的很不正常了。
          而《汉书》需要突出的,恰恰就是这种不正常。试问,在汉武帝之前的伦理环境下,一万个人里头,若面临苏武那样的境况,有多少人会做出跟苏武一样的选择?怕是除了苏武之外一个人也没有。
          所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典型,当然要往死里包装推广了。把苏武这个极端案例塑造成忠君爱国的道德楷模,号召全国人民都来向他学习,从此夯实汉武帝有意推行的新时代的君臣伦理。
          说白了,他们就是为了告诉大家,所谓忠君,就应该像苏武一样,毫无保留的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才叫“道德”。
          而我以为,这样的诱导性宣传是最不道德的,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是反人道的。
          苏武个人做出反人道的行为,我们钦佩但无需赞同,更不应盲目仿效他的行为。但《汉书》的用意却是要普罗大众都要身体力行地去学习这个反人道的楷模,这怎么能叫“道德”呢?
          可悲的是,苏武的故事也不是孤例。
          依稀记得,以前小学的时候,经常听到一个“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与苏武相同的是,他们的行为都很伟大;与苏武不同的是,他年纪比较小,才十三岁,另外,他放的也不是羊,他放牛……
          废话就不多说了,希望大家擦亮眼睛。


          IP属地:北京5楼2016-09-17 13: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