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黑人吧 关注:99贴子:803
  • 1回复贴,共1

黑女也美“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3年02月02日
  女性美白风近年来在非洲大陆越演越烈,一些黑人女性尝试用各种方式让肤色变白,甚至不惜重金“漂白”皮肤。商家瞄准商机开拓市场,在广告中大肆宣扬“白”等于“富”、“美”等观念,诱惑消费者。同时,一些低端劣质的美白产品借机牟利,危害女性健康。
  意识到美白之风的种种隐患,非洲一些社会团体开始抵制美白广告,提倡女性回归自然、健康的美肤之道。
  蔚然成风
  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美白风气近年来大行其道,甚至衍生出一批相关的流行词汇,例如,用碳酸饮料颜色来形容美白后的肤色。
  “有人用过漂白产品后,有了一张‘芬达脸’(Fanta face),但腿还是一双‘可乐腿’(Cola legs),”阿布贾一家化妆品店的店员埃丝特说。
  她解释说,大多数女性消费者通常只用面部美白产品,导致面色变浅变黄,身上皮肤依然黝黑。
  埃丝特工作的这家化妆品店面积不大,但美白产品就占满至少3排货架。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6月发布一份报告,列出非洲国家女性使用美白产品的比例。其中最高的是尼日利亚,达77%,其次是多哥,59%。塞内加尔则有27%的女性爱用美白产品。
  尼日利亚女性使用的美白产品种类繁多,既有售价几美元的面霜或香皂,也有数百美元的美容院项目。一些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年轻女性需求更大,追求更昂贵的美白项目。
  在塞内加尔,尽管法律禁止商家销售美白面霜等产品,但现实需求使得法律形同虚设,各类美白产品在首都达喀尔的商店和市场随处可见。
  《经济学家》杂志报道说,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白观念已在非洲大陆的黑人女性中兴起,如今更是发展成为一项利润丰厚的产业。
  报道援引“全球产业分析研究公司”近期一份调查报告说,美白化妆品业的全球产值有望在2015年前达到100亿美元。
  审美偏差
  在西非国家马里,美白产品的流行程度更显夸张。调查显示,仅首都巴马科的市场上就有超过100种美白产品出售,超过半数马里女性使用美白产品。不愿美白的妇女甚至会遭人排斥。
  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女性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由于拒绝跟同伴一样使用美白产品,她在参加宗教仪式时只能站着,没椅子坐;出席婚礼时被拒绝合影。
  “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例如律师、作家、教师,或者在电视台工作的人,也美白,”医生阿里·金多说,“这已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如果连这些具备社会影响力的女性也美白,可以想见这个问题有多严重。”
  一些马里妇女说,之所以热衷美白,主要是受广告宣传和明星效应的影响,让她们以白为美。
  “各种传媒和电视广告在不停告诉我们,浅肤色的女性才是美女。女人们开始相信这一点,”塞内加尔妇女艾莎·德梅说。
  尼日利亚的化妆品店员埃丝特说,如今非洲人也倾向于把肤色与财富、工作环境等联系起来。“不少女性美白,想让别人认为她们不用整天在外奔波、风吹日晒,认为她们是优秀的成功女性。”
  健康代价
  然而,医生警告说,美白可能付出惨痛代价。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说,一些美白产品成分复杂,包括可抑制肌肤黑色素生成的对苯二酚、用于治疗严重皮炎的类固醇,以及有毒金属元素汞等。长期使用这类美白产品可能损伤肾脏,导致皮肤出现皮疹、变色,或者留下疤痕。过度使用甚至还会带来心理问题。
  马里医生金多说,劣质的美白产品中有害成分更多,但往往价格便宜,因此穷人最易深受其害。
  “这些产品不会让她们变得更漂亮,只会烧毁她们的面容,让人痛苦、难看,”他说。
  塞内加尔的德梅说,当地曾流行一款名为“全白”的美白面霜,号称15天即可改变肤色,每管售价不到2英镑(3美元),目标消费群体正是那些收入低、对产品危害没概念的农村女性。
  “当她们发现副作用,想要停止使用这款产品时,为时已晚,”德梅说,“皮肤状况恶化,像被灼烧过。实际上,她们看起来更黑了。”
  呼吁抵制
  “全白”面霜的户外广告在塞内加尔街头出现之初,就迅速点燃德梅等“反美白”人士的怒火。
  “我们受够了太多美白产品广告。‘全白’广告让我们极度反感,我们决定采取行动,”德梅说,“我们想要证明,黑色皮肤的女性才是真美人,天生的黑色肌肤才应该获得赞美。”
  德梅发起一场名为“黝黑”的运动,抵制美白风气。运动在社交网站“脸谱”上吸引数千名支持者,还得到塞内加尔知名男影星阿瓦·塞内·萨尔和说唱艺人阿瓦迪声援。
  塞内加尔卫生和社会行动部长埃娃·玛丽·科勒·塞克也会见德梅的团队,表达对大量美白广告的不满。
  与德梅的努力相比,加纳妇女格雷丝·阿梅-奥本的行动更显切实,还有收益回报。她以100美元起家,创办FC集团公司,既销售针对黑人肌肤的护肤品,还提供美肤咨询、培训、护理和治疗等服务。
  阿梅-奥本在英国留学期间学习美容护理专业,毕业后回到加纳。她发现,许多非洲女性热衷于购买和使用美白产品,而不少公司大批制造和销售危险的美白产品。“女人用各种各样的美容品和美白产品自毁皮肤。我认为有必要帮助她们逆转(观念),否则这将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要知道,在非洲气候条件下,美白可能带来无法挽救的损伤,”她说。
  如今,阿梅-奥本是加纳最成功的女商人之一,其集团旗下有一家美容院、一个护肤品品牌,以及一所美容培训学校,每年营业额在800万至1000万美元之间。她的“美黑”产品还出口到尼日利亚、布基纳法索、多哥、科特迪瓦、瑞士和英国。
  印度“白雪公主综合症”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典型的印度美女应该拥有乌黑的长发、深邃的眼睛、高挺的鼻子、窈窕的身材,当然,还有古铜色的肌肤。不过,与黝黑肤色相比,印度人更偏爱白皙的皮肤。在近些年来席卷亚洲的美白风潮中,印度美女也不落人后,纷纷把“没有最白,只有更白”作为自己的美容信条。有人还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白雪公主综合症”。
  商家们早在几年前就瞄准了皮肤美白这个巨大市场,推出各种各样有诱惑力的广告,试图打开观众们的荷包。
  电视台曾播放这样一则广告:一名皮肤黝黑的印度少女愁眉苦脸地准备和一个糟老头结婚,但是用了一种美白产品后立刻脱胎换骨,与一名年轻英俊的帅哥一见钟情。
  另一则广告中,一个收入微薄的女孩连给父亲买咖啡都买不起,但用完美白产品后,立刻成为收入丰厚、众人羡慕的空中小姐。
  这股浅肤色风潮还影响到印度男星,他们有的将头发颜色染成浅色,有的则带上有色隐形眼镜,试图将肤色衬得更白。
来源:http://www.guancha.cn/Third-World/2013_02_04_125055.shtml
╠╬╬╬╬╬╬╬╬╬╬╬╬╬╬╬╬╬╬╬╬╬╬╣
☆反黑保华♀♂╬防止中国种族黑化
╠╬╬╬╬╬╬╬╬╬╬╬╬╬╬╬╬╬╬╬╬╬╬╣


1楼2017-12-15 15:29回复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2月05日
    非洲也爱“白富美”

      当“白富美”一词盛行于当下,人们往往把白肤色和出身富贵、相貌美丽联系在一起。让人称奇的是,非洲也掀起了一阵阵美白热潮。
      日前,一种叫“增白霜”的东西风靡非洲。据悉,它可以在数天之内将使用者的皮肤由黑变浅。从南非到塞内加尔到民主刚果,“增白霜”普遍被人们所接受,成为“美白新宠”。
      一项研究表明,在非洲,女性使用美白产品的比例颇高,尤其是尼日利亚,高达77%。在尼日利亚,女性美白的重点是面部。不过,她们往往把金钱花费在脸部美白,忽视了全身美白,形成了“芬达脸”(脸部肤色变浅变黄)和“可乐腿”(腿部肤色依旧是黑色)的鲜明对比。
      一位非洲女性表示,热衷于美白,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广告和明星的影响。电视传媒一再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使人们倾向于接受浅肤色是美丽的标志。而且,白皮肤还能使人联想到“养尊处优”而不是“风吹日晒”一类的词。
      非洲人对于美白的追求有时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一位马里女性表示,由于不使用美白产品,她在出席婚礼时遭到了拒绝合影的不公平待遇。
      美白风潮,不仅席卷非洲。在印度,女性热衷美白,男士亦然。据统计,印度60%的男模使用美白霜。谈及原因,一男模表示,物以稀为贵。在印度,皮肤白是性感的标志之一。他正是由于皮肤白才受到广告商的青睐。
      不过,过度追求美白,也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非洲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当地妇女出于爱美之心,又考虑到经济条件,选择了一些价格低廉的美白产品。这些劣质产品往往有害成分较多,容易伤及人的肌肤,使皮肤像被灼烧过一样。有皮肤科医生表示,一些美白产品中对苯二酚和类固醇成分过高,长期使用可能使皮肤严重感染,从而造成败血症。
      在西方国家,人们喜欢棕色皮肤,而在印度以及非洲的部分国家,人们更倾向于浅色皮肤。不过,在美白风靡非洲的同时,部分人士坚决抵制这一潮流。他们认为,天生的黑色皮肤更值得赞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白无罪,但要有“度”。
    来源: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3-02/05/content_1196266.htm


    2楼2017-12-15 15: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