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豪商吧 关注:136贴子:10,239
  • 22回复贴,共1

红砖与青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砖在中国的命运,让我联想到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不解到敞开怀抱,再到回归理性的心理过程2016-10-18 三工君 三工战队
不知道小伙伴们是否有留意过,我们去到一些古镇或者古村落旅游的时候,看到的房子要么是木质搭建,要么是青砖砌筑或泥土夯实而成的。但不知从何时起,一栋栋颜色鲜艳、纹理粗糙、砖料外露的砖房就矗立在了我们生活的周边,也许是教堂,也许是乡村小洋房。而这些颜色和材料略显突兀的房子,在那些传统院落或者泥房依然保留完整的地方就显得格外扎眼,这时候去问年长的老人,得到的答案大多也是才建了没多久,或者十年、或者几十年。看到这不要觉得奇怪,毕竟红砖在中国的广泛使用也不过才几十年。
一、两种建筑发展思路
人类在离开洞穴后,开始了搭建住房的历史。在住房的早期,世界上的主要文明都使用了木材来营建人们能够在其中遮风挡雨的建筑,而且木材本身既可承受拉力也能够承受压力,用来营建大跨度室内空间的技术就相对要简单得多。然而木头容易腐朽、发生火灾,北宋开封城商贾辐辏,人口百万,几次火灾就能够烧掉半座城。木材的这项易燃、易腐朽特性与古代人们期望的建造永垂不朽的建筑相去甚远,即使是建造了金字塔的古埃及人,在营建巨大的神庙建筑时,仍然采用了木结构的屋架,只是使用了石柱来支撑屋架;希腊人建造了大量的神庙建筑,保留到今天的也只是石柱,石柱上的屋顶很早以前就消失了。
相比于木材的受压与受拉能力都较强的特点,砖石却是只能承受压力的材料。人们用砖石堆建金字塔、或者是建造地下墓穴还是相对简单的技术,可是要用砖石来营造大跨度的室内空间就是非常复杂的技术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只有古罗马人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
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已经开始大规模运用砖石拱券技术来营建大跨度的室内空间,工匠们通过将砖石砌成半圆形的拱券,可以将横向的应力分解到竖向上,从而解决了长久以来无法使用砖石来营造大跨度建筑空间的难题。到了公元元年,罗马人已经熟练的运用筒券交叉办法来建造公共建筑了(最惯用的是用三个横向筒券与一个纵向筒券交叉,称为“巴西利卡”的厅堂)。这类筒券交叉的建筑,可以在保持建筑稳定性的同时解决了采光问题。

巴西利卡:古罗马筒状穹窿建筑的代表作
中国掌握筒券交叉法晚于西方1000多年,约在明朝洪武时期,建造了第一座筒券交叉的公共建筑——无梁殿,不使用梁与柱、完全通过砖块垒砌成券洞穹顶的大型建筑。

使用筒券交叉法建造的无梁殿,材料正是青砖
由于建造简单、取材方便,木质建筑在中国一直占据着主流。而西方由于很早就掌握了使用砖石建造大型建筑的方法,使得砖石建筑在西方很普遍。
二、发展在西方
材料的需求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发展。虽然中国很多建筑都是木材搭建起来的,但是使用青砖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到乌镇、苏州所看到的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古镇民居就是个例证。中国喜欢使用青砖,西方偏爱红砖,这并非是因为人们的审美倾向,反而很可能是因为烧制工艺的差别所致。
红砖和青砖都是用粘土高温烧成,颜色差别在于烧制过程中是否接触氧气。燃烧时氧气充足,黏土中的铁元素就会充分氧化生成氧化铁,砖块为红色;氧气不足,部分氧化铁就会被还原成四氧化三铁和氧化亚铁,砖呈现青灰色。
砖坯接触的氧气量则取决于砖窑的构造与制作工艺。罗马砖窑一般敞开窑顶,氧气充足,黏土得以充分氧化,铁元素被固定成红色的氧化铁。中国古代的砖窑则都有窑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封窑技术——烧制末期,工人将排烟口与炉膛进气口完全封闭,窑内随即进入缺氧环境,青砖的青灰色便得以固定。
砖窑构造的差别,则是因为不同的建筑发展方向——古罗马很早以前发展出了成熟的砖石建筑,对砖的需求量非大型砖窑不能满足。当时大型砖窑穹顶造价极其昂贵,只能敞开窑顶。而中国古建筑以木构为主,从先秦到魏晋时期,砖块长期仅用于给大户人家修墓、铺地。有限的需求造就了精工细作的小型砖窑,窑顶成本远低于西方。中国古代还发明出炉膛在窑室侧面的横焰窑和火焰在窑室内回旋的倒焰窑,以提高燃料利用效率。

古罗马的敞口直焰砖窑

中国的横焰窑和倒焰窑结构
最早的砖窑出现在公元前7500年,在位于中东的底格里斯流域。在西方的早期文明中,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开始大量使用红砖,古罗马继承并发扬了使用红砖建房子的方法,有不少建筑仍保留到了今天。
12世纪时,红砖从意大利北部被重新介绍到德国北部,并在北欧掀起了用砖块砌成哥特式建筑的风格。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红砖经由意大利重新带入德国,最后蔓延到荷兰、德国、芬兰、俄罗斯等这些国家。15世纪,红砖经由荷兰的尼德兰地区传入了英国、美洲、台湾地区。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盛行期间,红砖裸露的外墙变得不受欢迎,人们纷纷使用涂料进行掩盖,直到18世纪在英国重新掀起了对红砖外立面裸露使用的风潮,重又使得红砖带到了全世界。

在缺少天然岩石资源的北欧,文艺复兴时期用砖砌成的哥特式建筑
三、城市发展与工业革命
红砖利于大量快速生产,青砖的质量则更胜一筹。两种烧砖技术很快在东西方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工艺传统,红砖建筑扩散到整个欧洲,青砖建筑则散布到包括日本、朝鲜在内的整个东亚文化圈,成分庭抗礼之势。
然而在16世纪后期,历史的天平渐渐地向红砖倾斜。在今荷兰、比利时所在的尼德兰地区发展为欧洲工商业中心。工商业的飞速发展造成了全世界最高的城市化水平,而高达 60%的城市化率催生出大量无产城市贫民。与此同时,尼德兰地区的土地里还蕴藏有大量可供燃烧的泥炭。市场、劳动力和生产原料的组合优势很快就让这里成了欧洲的红砖生产中心。17 世纪荷兰的敞口砖窑一次就能烧制 50 到 60 万块红砖。

16 世纪的荷兰砖窑
据估计,当时的荷兰砖年产量超过 2 亿块,并通过发达的航运业出口到世界各地。荷兰人虽沿用着罗马帝国的古老工艺,却已经创造出了大型砖瓦工业组织的雏形。


IP属地:广东1楼2018-01-08 21:34回复
    荷兰人创造了新式劳动组织,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则让红砖生产技术迎来了彻底的革新。代替人力的黏土搅拌机、压砖机相继出现,到 1847 年,仅美国就有 93 项制砖专利。至此,中国青砖的质量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被抵消,因为机器搅拌、压制成的砖块远比手工制砖来得结实、均匀。

    19 世纪发明的制砖机
    真正的革命性发明是德国人弗里德里希·霍夫曼在 1858 年发明的大型轮窑。这种轮窑内部分成 12 间以上的窑室,其间可以联通,如一条环形隧道。一次点火后,排成一圈的窑室逐次燃烧,依序重复着装窑、烧窑、出窑等过程,几乎不用停火,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每次燃烧的废气可供其他窑室干燥、预热,热量得到充分利用,燃料也得到极大节约。

    霍夫曼砖窑遗址
    工业革命使红砖变得价廉物美。到这时,除了运输砖块的物流成本和建造轮窑的门槛,已没有什么能阻止红砖在东方攻城略地。
    最先放弃青砖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即从欧美进口红砖,修建西式建筑。1872 年,日本在美国工程师的帮助下建成了第一座轮窑。红砖的经济效益很快就发挥了威力,日本也全面开始了红砖建筑热潮。到 1919 年,日本红砖量年产 5 亿 6 千万块,传统青砖几乎被完全淘汰。
    四、闽南——多元文化碰撞下的建筑风格
    然而奇怪的是,从历史遗留中发现,中国并非没有制造红砖的技术。在闽南泉州地区墓葬的田野考古中,挖掘出了大量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由红砖砌筑而成的墓室。根据这些红砖墓墙,专家推断早在宋元年间,闽南地区就出现了红砖建筑并开始流行,红砖建筑已经成为闽南地区共有的一种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
    至于为何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广泛使用青砖作为石头的替代材料的情况下,唯独闽南这片区域在使用红砖,据学者推断,大致是几种原因造成的:
    一是地理和堪舆学的影响。在地理上,由于武夷山阻隔了北部的冷空气,在气候上冬无严寒、夏少酷暑,因而西晋时传入的堪舆学认为,“火,南方,扬光辉为明者也”。中国地理的南方、靠海带来的温热气候,让闽人将火联想成象征喜庆、顺利、成功,而火是红色,因而红砖在闽南大受欢迎。
    二是外来文化与建筑在当地的发展 。在宋元时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闽南扮演者连接世界的桥梁作用,外来宗教大量落户闽南地区。海洋文化的发达与宗教文明的传播,对于外来的红砖文化也起到一种间接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三是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闽南海外贸易衰落,经济失道,福建各地官府纷纷开始推崇使用本地材料。红砖的泥坯取自本地铁含量高的泥土,烧制后成品砖呈现土红色。在政府鼓励多用本地乡土材料的情况下,红砖作为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得到普及。
    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砌有“闽南红”的红砖清水墙的传统建筑逐渐遍布闽南地区。

    闽南地区的“闽南红”红砖建筑
    之所以会着重来写红砖在闽南地区的发展,实则是想借此探讨一个问题,在外来建筑被频繁汉化的古代中国,为何泉州、漳州等地的建筑风格能够得以迥异于其他中华大地而存在呢?三工君推测其原因里,一是因为山高皇帝远,官制的建筑样式管不到这里;二是开放、包容并蓄的心态,使得其他风格的建筑样式得以较高程度地融合进来;三是材料的因地制宜得以很好地贯彻。

    印度本地的佛塔与传入中国后被汉化的佛塔
    知道了红砖在闽南发展的历程,大致也就能窥见近代以来为何红砖能够淘汰掉木构、青砖建筑,从而在中国普遍使用的原因了。
    五、新中国以后基建的需求与赶英超美式的心态
    19 世纪末,红砖随着西方列强一道登陆中国。初到中国的各国官商不谙青砖性能,不是进口红砖就是在租界附近新建砖厂。广州、上海、武汉、青岛、沈阳、哈尔滨等地至今留有中国最早红砖建筑的遗迹。

    用红砖建造,于1910年竣工的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
    1949 年之前,红砖虽明显比青砖有优势,但国民政府一没有大规模的基建需求,二没有强大的动员体制和社会控制能力,大规模的砖厂只限于少数城市。1949 年后,出于提高产量、节约燃料,尤其是搞工业集体化的目的,全国开始推广大型轮窑。到 1960 年,大中城市砖瓦业 90%以上采用轮窑生产,旧式的小型青砖窑迅速被淘汰。
    1960 年代的大跃进和 1980 年代的包产到户对农村经济的刺激又在内陆乡镇接连激起了轮窑建设热潮。到 1990 年代,偏僻地区仅存的传统青砖窑,终于被消灭殆尽。


    IP属地:广东2楼2018-01-08 21:36
    收起回复
      就像一些国际上新出来一件新产品,不久就可以在中国找到一件仿真款一样,当代中国人熟悉的红砖并不是欧洲传统的纯黏土砖,而是“内燃砖”,一种诞生于大跃进时期、普及于 1960 年代的独特发明。
      所谓内燃砖,就是在制砖粘土中混入一些煤粉,让砖坯在窑内高温条件下内部燃烧而成的砖。1961 年,建筑工程部热情洋溢地向全国推广这种新技术:“内燃烧砖是砖瓦焙烧工艺的一项重大革新……采用内燃烧砖可节约煤炭 30%,增产 20%,并能利用劣质煤和有一定可燃性的烟灰、炉渣的废料……希望全国各地砖瓦企业都认真学习和大力推广。”
      在使用优质煤粉的理想状态下,燃烧的煤粉虽然在砖块内外形成许多细小孔洞,使砖块密度变小、不再适于室外暴露,但若比例得宜,也不会造成重大结构缺陷,还有助于隔热隔音。
      但实际生产的情况却糟糕得多,因为这种旨在节约燃料的技术几乎不可能采用优质煤粉。中国各地砖厂烧制内燃砖的原料往往是杂质含量高的劣质煤或炉渣,颗粒大小不均,成分极为复杂,其中常常含有黑色页岩与石灰石的碎粒。
      燃料颗粒过大,就会在砖体上造成较大孔洞,使其力学强度降低。页岩在高温锻烧时会发生高倍数的膨胀,从内部破坏砖块的组织结构。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会在高温煅烧下生成氧化钙,出窑后一旦淋雨或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氧化钙吸水放热,对膨松多孔的砖块造成严重破坏。除此之外,在烧制过程中,若是炉温升温过快、砖坯表层迅速烧结,而内部内燃料的碳化物不及烧掉时,砖心因为不能烧结就会形成“黑心砖”,对砖的强度会受到很大影响。

      蓬松多孔的红砖
      中国相当部分的内燃砖产自质量把控极差且缺乏监管的乡镇砖瓦厂,官方还一再以节能环保为由鼓励生产这种红砖,甚至多次出台针对性的免税政策,劣质红砖与豆腐渣工程横行中国自然毫不足奇。
      所幸的是,工艺在发展,如今建筑可以选择的材料十分丰富,红砖除了一些特殊用途外,即使在墙体的建造中已经慢慢在减少,在建筑的设计阶段已经在大量使用新型建筑材料。2000 年以来,中国政府以能源耗费大、破坏土地等原因三令五申地下达禁用实心黏土砖的禁令。至此,红砖在中国的整个历程,经历了从舶来品的强行输入、到忽视传统的急功近利式发展、融入世界完成城市化发展的使命、最后回归理性发展的道路上来,像极了近现代中国对世界的认知心理过程。


      IP属地:广东3楼2018-01-08 21:36
      收起回复
        有说法是古代红砖是犯禁,不允许平民用,现在考古发现也只是闽南地区在宋朝以后用红砖,其余地方大量使用的还是青砖。@大罗罗一号 发展建筑行业,采用便宜建材是必须的。红砖才有搞头啊。青砖无法工业化。现在差不多都被淘汰掉了。


        IP属地:广东4楼2018-01-08 21:58
        收起回复